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節 拓跋鮮卑的文化人類學考察

文化人類學的研究對象大多是弱勢族群和少數團體,在研究方式上也大多注重“質”而非“量”,現象的觀察亦多是“特例”而非“通識”。此學科有助于對民族融合后消失族群的考察。

一 文化人類學實例二則

曾祥委先生的《東南宗族單姓村聚落成因研究》是一篇極為生動的論文,他的報告很有意思,例如他提到單姓宗族是由一個多姓村慢慢演變而來,形成一個人口眾多的單姓大聚落,其過程是因大姓欺負小姓,小姓被迫改姓,然后變成大姓宗族的成員。這樣一個個案的研究相當精彩……因為這樣的現象即便在廣東客家地區,福建閩西、閩南地區,甚至更遠的浙東溫州地區,都相當普遍。

莊英章:《重視人類學理論建構的探討》,載《人類學與當代中國社會——人類學高級論壇2002年卷》

廣東省鶴山市龍口鎮霄山村有100多“源”姓居民,在香港、澳門等地也有“源”姓1000多人,總數共有3000多人。“源”姓在北宋成書的《百家姓》中沒有記載,在《清稗類鈔·僻姓》中始見收錄,現代《續百家姓》中可見有“源”姓。由于“源”姓人數很少,又偏居一隅,過去很少有人知曉,對其姓氏來歷、族屬及歷史淵源更是無從談起,其得到社會的關注純因一個偶然的機遇。“香港中文大學一位社會人類學教授在上課點名時,發現有一位女生姓源,便對她說:‘你很可能是鮮卑人的后裔!’女學生便讓家人回鄉查找族譜,探究姓氏來歷。幾經周折,終于找到了散佚數十年的《源氏大宗族譜》,查知‘源族受姓始于北魏……宋代咸淳甲戌(1274)……由南雄珠璣巷遷居鶴邑霄鄉……’相傳的霄鄉源氏為鮮卑后裔之說,從此公諸于世。”1999年5月,霄鄉村醫生源可就受全村源氏的委托,代表3000多源姓人專程到大興安嶺阿里河嘎仙洞拜祭祖先。香港電臺教育電視部2名編導記錄了源可就到嘎仙洞祭祖的情況,并制作電視專題片《中國人》,公開報道源氏為鮮卑人后裔。《廣州日報》、《澳門日報》等多家媒體對此也進行了宣傳報道。[30]

趙玉明:《源姓禿發鮮卑考》,載《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上述兩則實例,是當代文化人類學者田野調查的成果。一則說明在不同族群融合中“大姓欺負小姓,小姓被迫改姓”,大姓宗族的形成過程;另一則是在說明民族融合中姓氏的消失過程。如此精彩的描述在其他學科不多見。它似乎在告訴人們歷史文獻與田野調查相結合是民族學研究屢試不爽的好方法。

二 史料記載中鮮卑“元”(源)氏的消失過程

顯赫一時的鮮卑族眾在孝文帝的漢化運動中不斷地融入漢民族之中,在自唐以后的歷史典籍中難覓其蹤影,他們的興起、發展、消融的軌跡是什么樣的?我們以上述“源”姓氏族為個案在典籍史料上尋覓,得到的答案如下所示。

《魏書》卷四十一《源賀傳》載:

源賀,自署河西王禿發傉檀之子也。傉檀為乞伏熾磐所滅,賀自樂都來奔。賀偉容貌,善風儀。世祖素聞其名,及見,器其機辯,賜爵西平侯,加龍驤將軍。謂賀曰:“卿與朕源同,因事分姓,今可為源氏。”

“漢唐以來,封建帝王常用賜姓表示對于臣仆的‘殊寵’……因而賜姓成了歷代統治者的一種‘馭人’之術。”[31]查《晉書·禿發烏孤傳》載:“禿發烏孤,河西鮮卑人也,其先與后魏同出。八世祖匹孤率其部自塞北遷于河西……”其世系表可為:匹孤—(子)壽闐—(孫)樹機能—(弟)務丸—(孫)推斤—(子)思復鞬—(子)烏孤—(弟)利鹿孤—(弟)傉檀。禿發族系起于八世祖匹孤,終于南涼禿發傉檀,“贊曰:禿發弟兄,擅雄群虜。開疆河外,清氛西土。傉檀杰出,騰駕時英”[32]。由此可知,傉檀之子源賀之姓的來龍。然而事不止于此,更需要我們探究的是源姓氏族的去脈。

《魏書》卷四十一《源賀傳》又載:

(源賀)薨,年七十三。贈侍中、太尉、隴西王印綬……長子延,性謹厚好學……卒,贈涼州刺史、廣武侯,謚曰簡。子鱗襲。延弟思禮,后賜名懷,謙恭寬雅,有大度……詔懷受父爵,拜征南將軍……長子規,字靈度。中書學生、羽林監,襲爵。年三十三卒……規弟榮,字靈并,年三十二,卒于司徒掾,贈光州刺史。榮弟徽,字靈祚。年二十八,卒于直閣將軍,特贈洛州刺史,謚曰質。徽弟玄涼……卒,贈代郡太守。玄涼弟子雍,字靈和。少好文雅,篤志于學,推誠待士,士多歸之……子雍戰敗被害,年四十。朝野痛惜之。贈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雍州刺史……長子延伯,出后從伯。次子士則,早亡。士則弟士正、士規,并坐事死。次楷,字士質,小字那延,襲……子雍弟子恭,字靈順,聰慧好學。初辟司空參軍事。司徒祭酒、尚書北主事客郎中,攝南主客事……興和二年,贈都督徐兗二州諸軍事、驃騎大將軍、尚書左仆射、司空公、兗州刺史,謚曰文獻。子彪,字文宗。子恭存日,轉授臨潁縣開國侯。武定末,太子洗馬。彪弟文瑤,武定中,襲襄城縣開國男。懷弟奐,子思周,少而謹密。初為中書學生。隨父討敕勒,有斬獲之功,遷中散。前后使檢察州鎮十余所,皆有功績。除長樂太守,以母老解官歸養。卒,無子。史臣曰:源賀堂堂,非徒武節而已,其翼戴高宗,庭抑禪讓,殆社稷之臣也。

關于源氏世襲《魏書·源賀傳》所載即此,其族系的下衍應循序到《北齊書》《隋書》《舊唐書》等典籍史料的傳記中去尋覓。

《北齊書》卷四十三《源彪傳》載:

源彪,子文宗,西平樂都人也。父子恭,魏中書監、司空、文獻公。文宗學涉機警,少有名譽……乾明初,出為范陽郡守……武平二年,征領國子祭酒。三年,遷秘書監……武平七年……授儀同大將軍、司成下大夫。隋開皇初,授莒州刺史,至州,遇疾去官。開皇六年卒,年六十六……子師,少好學,明辨有識悟,尤以吏事知名。河清初,司空參軍事,歷侍御史、太常丞、尚書左外兵郎中。隋開皇中尚書比部、考功侍郎。大業初,卒于大理少卿。文宗弟文舉,亦有才干,歷尚書比部、二千石郎中,定州長史,帶中山郡守。卒于太尉長史。文宗從父兄楷,字那延,有器干,善草隸書。歷尚書左民部郎中、治書侍御史、長樂、中山郡守、京畿長史、黃門郎、假儀同三司。

《隋書》卷六十六《源師傳》載:

源師字踐言,河南洛陽人也。父文宗,有重名于齊。開皇初,終于莒州太守。師早有聲望,起家司空府參軍事,稍遷尚書左外兵郎中,又攝祠部……煬帝即位,拜大理少卿……轉刑部侍郎。師居職強明,有口辯,而無廉平之稱。未幾,卒官,有子崐玉。

《舊唐書》卷九十八《源乾曜傳》載:

源乾曜,相州臨漳人,隋比部侍郎師之孫也。父直心,高宗時為司刑太常伯,坐事配流嶺南而卒。乾曜舉進士,景云中,累遷諫議大夫……八年春,復為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尋加銀青光祿大夫,遷侍中……乾曜后扈從東封,拜尚書左丞相,仍兼侍中……十九年,駕幸東都,乾曜以年老辭疾,不堪扈從,因留京養疾。是年冬卒,詔贈幽州大都督,上于洛城南門舉哀,輟朝二日。乾曜從孫光裕,亦有令譽,歷職清謹,撫諸弟以友義聞。初為中書舍人……歷刑部戶部二侍郎、尚書左丞,累遷鄭州刺史,稱為良吏,尋卒。光裕子洧,亦早有美稱,閨門雍睦,士友推之,歷踐清要……天寶中,為給事中、鄭州刺史、襄州刺史、本道采訪使。及安祿山反,既犯東京,乃以洧為江陵郡大都督府長史、本道采訪防御使、攝御史中丞……洧至鎮卒。

《舊唐書》卷一百二十七《源休傳》載:

源休,相州臨漳人,京兆尹光譽之子也。休以干局,累授監察御史、殿中侍御史、青苗使判官,遷虞部員外郎。出潭州刺史,入為主客郎中,遷給事中、御史中丞、左庶子。其妻,即吏部侍郎王翊之女也。因小忿而離,妻族上訴,下御史臺驗理,休遲留不答款狀,除名,配流溱州。久之,移岳州……會涇原兵叛,立朱泚為王。初但稱太尉,朝官謁泚者,悉勸奉迎鑾駕,既不合泚意而退。及休至,遂屏人移時,言多悖逆,盛陳成敗,稱述符命,勸令僭號。泚悅其言,以休為宰相,判度支。休遂為謀主,至于兵食軍資,遷除補擬,內外咨謀,一稟休畫。故時人云:“源休之逆,甚于朱泚。”朝廷大臣之奔竄不獲者,多為休所誘致,以至戮辱,職休而為,蓋非一焉。又勸泚鋤翦宗室,以絕人望,命萬年縣賊曹尉楊偡專其斷決,諸王子孫遇害不可勝數。泚敗走,休隨至寧州。泚死,休走鳳翔,為其部曲所殺,傳首來獻。休三子并斬于東市,籍沒其家。

上述記載,向人們展示了“源”姓氏族自源賀(430—479年)起,經源彪(521—586年)、源師(580年前后)、源乾曜(?—731年)至源休(780年前后),歷時近400年的歷史。如此幾代正史有傳記,若以25年為一代人的話,源氏應是有14代以上的大姓望族。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大姓望族,自唐以后銷聲匿跡,在正史里面難得覓見。出現這種情況的可能很多,然其最大的可能就是源休協人謀反失敗后,一是族人遭朝廷誅殺,一是族人避殺戮外逃,一是族人恐株連改姓,在幾方面的作用下盛極一時的源氏消失得難覓蹤跡。據《源氏大宗族譜》的記載,在北宋的宣和年間(1119—1125年)源乾曜的后代源潛夫、源潛傅兄弟帶領族人居住在廣東北部的南雄府保昌縣沙水村珠璣巷,后又被官府牽連被迫遷移,幾經周折落腳在今天的廣東省鶴山市龍口鎮霄鄉村。在其地發現的歷史文化遺存中,還有“北魏同源遠南雄衍澤長”“簪纓傳北魏事業紀西平”“發源由北魏晉爵紀西平”等記載,人們還把村中祠堂面北而建,遙祭故土,緬懷先人。[33]

實際上,北魏后的民族融合不僅如此,另有研究者認為西魏時期許多拓跋氏被賜予李氏姓氏,這部分人大多分布在今天的甘肅、陜西、山西一帶;元氏,北魏高祖孝文帝改帝姓“拓跋”為“元”,后帝族遂以之為姓,其族人分布較分散,唐代元稹、金代元好問等皆出于此;袁氏也出自帝支元氏,北魏孝文帝的后人改姓為“袁”,其人在湖北、四川有分布,在字派中有“德、光、基、庭、邦”者即是,而明代湖北公安的袁宏道即出于此。


[1] 干志耿、孫秀仁:《黑龍江古代民族史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7,第124頁。

[2] 文物編輯委員會:《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文物出版社,1979,第76頁。

[3] 譚英杰等:《黑龍江區域考古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第59頁。

[4] 文物編輯委員會:《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文物出版社,1979,第75頁。

[5] 林干:《拓跋鮮卑、禿發、乞伏三部的早期歷史及其南遷路線的初步探索》,《北方文物》1989年第3期。

[6] 馬長壽:《烏桓與鮮卑》,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第13頁。

[7] 干志耿編著《探賾索隱集》,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3,第81頁。

[8] 馬長壽:《烏桓與鮮卑》,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第175頁。

[9] 干志耿、孫秀仁:《黑龍江古代民族史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7,第149頁。

[10] 米文平:《鮮卑石室的發現與初步研究》,《文物》1981年第2期。

[11] 譚英杰等:《黑龍江區域考古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第60頁。

[12] (唐)陸贄:《翰苑集》。

[13] 林干:《鮮卑拓跋、禿發、乞伏三部的早期歷史及其南遷路線的初步探索》,《北方文物》1989年第3期。

[14] 《魏書·序紀》卷一。

[15] 《魏書·序紀》卷一。

[16] 《魏書·序紀》卷一。

[17] 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第510頁。

[18] 《魏書·序紀》卷一。

[19] 《魏書·序紀》卷一。

[20] 《魏書·序紀》卷一。

[21] 韓國磐:《魏晉南北朝史綱》,人民出版社,1983,第416頁。

[22] 《魏書·世祖紀》卷四。

[23] 白壽彝:《關于中國民族關系史上的幾個問題——在中國民族關系史研究學術座談會上的講話》,《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81年第6期。

[24] 《北史》。

[25] 古代戎狄披發。據說周代辛有看見洛陽附近有人披發而祭,他預言此地不及百年要成為戎人的土地。孝文帝用此典故,表示了他對鮮卑舊俗的歧視。

[26] 《魏書·任城云傳》卷十九。

[27] 《資治通鑒·齊紀六》卷一四〇。

[28] 《魏書·高祖紀》卷七。

[29] 《資治通鑒·齊紀六》卷一四〇;《魏書·咸陽王禧傳》卷二十一。

[30] 李文華:《鶴山鮮卑人尋根鄂倫春》,《南方日報》1999年7月7日;李文華:《鮮卑后人尋根夢》,《廣州日報》1999年7月7日;李文華:《鮮卑后人在鶴山》,《鶴山日報》1999年7月9日;李文華:《鶴山山民竟是鮮卑后人》,《羊城晚報》1999年7月10日;曾永武、黃曉東:《我從呼倫貝爾大草原來》,《江門日報》2000年1月4日;魯穎:《鶴山源氏為鮮卑族后裔》,《澳門日報》1999年7月。

[31] 陳述:《金史拾補五種》,科學出版社,1960,第179頁。

[32] 《晉書》卷一二六《禿發烏孤傳》。

[33] 趙玉明:《源姓禿發鮮卑考》,《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商務印書館,2004,第445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弋阳县| 晴隆县| 彭州市| 江口县| 岑巩县| 静安区| 西宁市| 阳朔县| 菏泽市| 城步| 大英县| 光泽县| 迁安市| 从江县| 密山市| 元谋县| 闵行区| 德保县| 砚山县| 农安县| 紫金县| 桓仁| 通化市| 江西省| 郑州市| 哈尔滨市| 监利县| 绵竹市| 娱乐| 萝北县| 铜陵市| 许昌市| 长沙县| 阿尔山市| 库尔勒市| 新竹县| 井陉县| 龙井市| 安吉县| 贵德县| 海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