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粵港澳大灣區港資企業發展研究
- 陳廣漢
- 8213字
- 2021-05-11 18:09:57
三 “跨境分工”的制造業發展體系正式形成
我國1978年開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以吸引外資投資。香港的廠商抓住了這個契機,紛紛將其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至珠江三角洲一帶,建立各種合資、獨資企業,進行生產,而將產品的設計、管理、運輸、貿易等有關服務留在了香港。這種合作模式,使香港的產業結構與華南地區融為一體。香港作為國際市場窗口,華南地區作為生產基地,形成了“前店后廠”的跨境分工體系。香港制造業的內遷過程也是大規模發展的過程。香港廠商以前很少在內地設廠,如今迅速成長為內地最大的外商投資者。據香港貿易發展研究部在1998年發布的《香港制造業的現狀與前景》中描述,1996年香港企業在內地開設的工廠已經達到40萬家,雇用員工超過500萬人。僅僅在珠三角地區,制造業投資達600億港元,員工超400萬人,產品類別包括電子產品、皮具、玩具、成衣、鐘表等。[36]廣東與香港經濟關系日益緊密,經濟合作關系也帶動了兩地在金融、旅游、商業咨詢等方面進一步交流。香港憑借其金融服務中心、貿易中心和運輸中轉中心的有利地位,為中國市場通向世界市場架起了橋梁。而廣東省在成為香港工業生產基地的同時,也逐步發展成為我國對外開放的前沿基地。
(一)形成機理——基于新經濟地理學與國際產業垂直分工的分析框架
前文提及,近年來,新經濟地理學以Dixit-Stiglitz Model(D-S模型)的壟斷競爭分析框架為基礎,建立了描述產業聚集的“中心—外圍”(Core-Periphery)模型。1996年,維納布爾斯(Venables)[37]又將跨國生產引入NEG模型。中國學者李宏艷在該模型基礎上,引入跨國公司生產,建立加入垂直關聯因素的兩個國家(A和B)、兩種要素(勞動和資本)、三個產出(農業、中間品制造業、最終品制造業)的NEG模型,分析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在垂直專業化分工生產過程中的均衡水平、決定因素、投入產出關聯影響以及對發展中國家分工利益的影響。[38]本研究在此基礎上,簡化農業部門,并結合香港與珠三角的經濟典型事實,來探討粵港“跨境分工”體系形成的機理。
1.模型闡述
(1)模型假設
假設存在勞動力較充裕、生產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發展中國家A和資本較充裕的生產資本密集型產品的發達國家B,其中勞動力L、資本K均在國內可流動,但L不可在國際流動。同時,假設存在兩個產業部門:中間品制造業、最終品制造業,其中在中間品制造業環節中引入跨國生產。同時,再假設制造業是壟斷競爭和規模收益遞增的,中間品制造業的產品是最終品制造業產品生產的投入,兩個產業間存在垂直的投入產出關聯。由于兩國要素稟賦不同,因此生產的中間品不同,A國生產的是勞動密集型中間品,即多為初級加工品,處于價值鏈低端環節;B國生產的是資本密集型中間品,即多為設計、技術、研發等,處于價值鏈高端環節。制造業產品在國際運輸存在交易成本τ(τ≥1)。
(2)基本函數
根據假設,一國制造業在生產最終品時既要投入本國生產的部分,也要投入另一國生產的部分,從而引入跨國生產因素,即兩國企業用本土和對方國家生產的中間投入品結合生產供本國消費和對方國家消費(出口)的最終品。下文分別建立兩國的消費效用函數與生產函數。
首先令A、B兩國消費日的消費效用為CES形式,
其中cdi表示A國對本國生產的每種制造業最終產品的消費量,為A國最終產品的數量,m*djτd表示A國對B國生產的制造業最終產品的消費量,n*d表示B國最終產品的數量;σ是國內外產品間的不變替代彈性,在D-S框架下相當于需求價格彈性。中間品制造業效用函數同理,將所有變量下標改為μ即可。
根據效用函數,最終品制造業價格指數如下,其中P為單個產品價格:
中間品價格指數同理。
其次,制造業被劃分為兩個產業,生產函數的投入系數是不同的,采用C—D形式如下:
中間品制造業生產函數: Qμ=LαμiK1-αμi公式(3)
最終品制造業生產函數: Qd=LδdiK1-δ-θdiCθμ公式(4)
其中上游制造業中間品的密集度由α決定,下游制造業最終品的密集度由δ和θ決定。根據假設,當上游中間品投入較多時,則下游最終品的勞動、資本投入比例較低;反之亦然。這顯示了中間品和最終品在不同國家之間存在的勞動力、資本密集度的差異。
再次,假設制造業產品的市場結構是壟斷競爭的,因此當達到均衡時,利潤為零,產品價格為邊際成本加成,所以:
為簡化分析,令
因此得:
(3)模型均衡
根據最終品制造業消費者效用最大化,得到A國消費者對A國和B國最終品的需求函數,其中支出為e:
同理對中間品的需求函數是:
于是A國中間品總產量為:
最終品總產量為:
B國的中間品總產量為:
最終品總產量為:
為了進一步考察制造業的垂直專業化分工現象,引入ν、ρ、η分別表示A、B兩國產出價值比、價格比和支出比,具體公式為
為研究方便,現假設兩國制造業產量相同但產值不同,即Xd=X*d,將公式(5)(6)(7)(8)(10)(12)(14)(15)綜合代入公式(13)中,可得
同理,將公式(5)(6)(7)(8)(9)(14)(15)綜合代入公式(13)中,可得
聯立上述兩式,可知最終產品的生產受產品的價格、要素的價格、對投入的支出,也就是影響其需求的若干因素,以及運輸成本的影響,因此其與中間產品的成本關聯;中間產品的需求又受最終產品需求的影響。因此可以認為,運輸成本與需求關聯的影響因素是決定最終產品與中間產品生產區位,即決定不同國家在垂直專業化分工中所處地位的主要條件。
2.基本結論
(1)運輸成本越低,垂直分工體系越明顯
圖2-3 不同運輸成本下νd和νμ的模擬關系
借鑒李宏艷對模型估計的影響參數,其中根據模型假設,給定參數w=0.8,r=1.6,ηd=1.2,τμ=τd,α=0.5,δ=0.2,θ=0.6,根據不同運輸成本數值模擬出νd與νμ之間的關系,橫軸x表示νd,縱軸y表示νμ,如圖2-3所示。U點為經濟的均衡點,此時若νd下降,νμ將會增加。這也就意味著若B國因為某些因素對資本密集型的最終產品需求增加,那么A國的勞動密集型的中間產品的生產將會增加,也就意味著此時已經形成垂直分工體系。從圖2-3可繼續推論,當運輸成本進一步減少時,當νd逐漸增加時,νμ幾乎接近于0,也就是說,B國幾乎只生產最終產品,而將中間產品的生產全部轉移至A國。實際上,這里的運輸成本不僅包括距離上的運輸成本,還包括影響兩地貿易的各種政策性貿易壁壘等,這就意味著當運輸成本很低或者經濟接近完全自由時,跨國公司可以通過貿易中間產品降低生產成本,于是同一產品價值鏈被分割,不同增值環節在不同國家集聚,從而確定了不同國家的垂直專業化分工地位。
(2)伴隨垂直專業化分工程度的加深,跨國公司生產價值鏈中的低端環節相對集聚于發展中國家,高端環節相對集聚于發達國家
垂直專業化分工中的垂直關聯從生產技術角度體現為投入產出系數,即下游每單位最終品產值中對上游中間投入品消耗價值量的比重θ的變化。θ越大,則垂直關聯越緊密,投入產出系數越大。依照上文設定的參數值,模擬νμ、νd和θ之間的關系,如圖2-4所示。
圖2-4 θ與νd(底面橫軸)、νμ(縱軸)的互動模擬關系
νμ與θ的關系表現為正相關變動,即中間品對最終產品的投入影響越大,中間產品的生產越向發展中國家A集聚;上游投入品在下游生產中的比重越大則上游中間品產出水平越高,并且上游中間品生產向發展中國家A集聚。而νd與θ,即中間品對最終產品的投入影響越大,最終產品的生產越向發達國家B集聚,也就意味著隨著國際生產垂直關聯程度的不斷加深,同一產品低端的中間投入品生產環節逐漸向發展中國家轉移,而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掌握對產品的研發、設計、銷售、管理等高端生產環節。
3.跨境分工的基本事實
通過新經濟地理學的基本理論與模型闡述,在兩國存在比較優勢的前提下,運輸成本與投入產出系數是影響跨國垂直分工體系形成并發展的重要因素。接下來,本文就結合1978年左右粵港兩地的經濟環境及政策因素等分析“跨境分工”體系的基本原理。
(1)比較優勢
以往學者研究香港制造業內遷的理論基礎基本是一致的,大家都認為在歷史條件的影響下,制造業轉移的主要原因是香港勞動力短缺和昂貴的人力資本,其次是土地價格和租金高,生產成本上升使勞動密集型工業在香港喪失了生存的空間。根據廖柏偉、王于漸的研究,從生產成本的角度來看,20世紀90年中國內地的廣州、深圳、東莞的制造業工資、租金與香港相比,前者只是香港的15%~21%[39],如表2-4所示。
表2-4 1990年珠三角及香港的工資與租金的對比
按1990年香港制造商在華南地區雇用的400萬工人計算,每一年僅僅工資一項就節省2000億~2500億港元。因此,可以說勞動力和土地供應充足及價格低廉,正是珠江三角洲的優勢所在,也是吸引港商的最重要的前提條件。
(2)運輸成本
從地理位置上來看,香港與深圳相連,與珠三角其他城市地理位置也非常臨近。地理位置的臨近可以大大地減少運輸費用。
上文提及,運輸費用絕不僅僅指地理上的衡量成本,還包括人緣風俗、政策制度、貿易壁壘的相關因素。首先,香港與珠三角雙方有著共同的種族、語言、文化、歷史和風俗,雙方在貿易及合作上更容易達成共識;其次香港與珠三角雖然市場制度不同,但從改革開放起,珠江三角洲地區開始以市場經濟為導向,并努力地逐步建立起與市場經濟運行機制和國際慣例相適應的法律法規,給予港商一系列的優惠措施,于是港商開始了對內地小量的試探性的投資;經過這種試探性的投資階段后,香港廠商對廣東的整體投資環境有了一個新的認識。而且廣東省出臺更多的規范性文件鼓勵外商投資,減少了港商投資廣東的不確定性,使得運輸成本進一步降低,于是香港與內地正式開啟了“跨境分工”模式。
(3)投入產出要素
由于比較優勢及運輸成本的降低,香港與內地初步形成了“跨境分工”的體系,但前店后廠的垂直分工模式進一步的完善則是由投入要素所驅動的。由于垂直分工體系開始形成,香港的制造業企業轉移到廣東的珠江三角洲投資,而由轉口貿易起家的不少港商獲取海外訂單容易,具有固定的出口營銷渠道且熟悉國際市場,因而在珠江三角洲投資的港資企業產品以出口外銷為主,有一半以上的港資企業產品全部出口。同時,由于珠三角與香港的鐵路、高速公路和內河水運交通便捷,運輸時間短、成本低,特別是當時珠三角本身的港口設施建設落后、國際航線少、集裝箱運輸不發達,而作為亞太地區國際航運樞紐和世界最大集裝箱吞吐港口的香港,港口設施先進、國際航線密集、集裝箱運輸高度發達,因而長期以來在珠三角投資的港資企業大多將產品經鐵路或高速公路運往香港,再由香港轉出口輸往歐美等目的地市場。
如表2-5所示。其中進口是指來自內地所有貨物中,曾經以合約形式約定將原材料或者半成品運往內地加工后重新運回香港的部分;本地產品出口一項是指香港所有運輸到內地的產品中,有合約約定在內地加工后再返回香港的部分,也就意味著出口的目的是在內地加工后再運回香港,其余的作為內銷使用。
表2-5 內地與香港加工貿易的比例
續表
從表2-5中可以看出,香港的貨品中有的是先在香港制造,輸到內地加工后再返回香港;有些是將原材料直接輸往內地,這就意味著內地生產的產品或者中間產品中絕大多數用于香港的出口或本地銷售。以成衣為例,1989年有84.5%的成衣是在內地加工后再返還香港的,這說明成衣的投入產出要素比已經非常高。
伴隨投入產出要素比的提高,最后的均衡結果將是生產價值鏈中的低端環節相對集聚于發展中國家,高端環節相對集聚于發達國家,也就意味著中間產品的制造環節將集中于珠三角,而最終產品的銷售、研發等資本密集型工作將集聚在香港進行。事實也的確如此,香港工業在北移的過程中,并沒有把企業的所有部門轉移出去,轉移的只是中間產品的制造環節。香港制造業的北移使得香港由過去的生產與管理合一的制造中心轉變為腦力勞動的管理服務中心,在香港保留的公司轉向進行生產的前期開發和后期的管理與服務,從事爭取訂單、擴大市場、原材料供應、開發設計、策劃管理、財務管理與運營銷售等工作。本地的生產企業開始逐步實現高科技化和高附加值化。同時,為服務業的發展提供了資源和空間,促進了香港多個國際性服務型經濟中心的確立和鞏固。
據香港經濟研究中心的調查,到2003年止,大約有95%的香港服裝和皮革工業、90%的塑料工業、85%的電子工業和90%以上的手表與玩具工業已從香港轉移到以珠江三角洲為主的內地投資。1980年香港的加工制造業雇用約100萬工人,到2003年僅雇用約20萬工人,而同時在珠三角地區的港資企業雇用約1000萬工人。因此,可以說粵港之間“前店后廠”的合作模式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并會在新的經濟形勢下演進與改變。
(二)發展階段及特點
正因為內遷能夠解決長期困擾香港制造業廠商的問題,有利于降低成本、擴大生產規模,提高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因此從1980年開始,香港廠商先是在深圳地區,接下來逐漸在整個珠三角地區設立工廠。
1.跨境分工體系的初始階段
20世紀70年代末,香港制造業借助改革開放的契機,開始了制造業的內遷過程。此時主要以“三來一補”方式運作,即港方提供原料、設備、技術和管理,內地提供廠房和工人,成品運回香港包裝和出口。勞力密集行業率先北移,例如制衣、塑料、鐘表、電子等;上游工廠大多屬資本和技術密集型,北移的步伐較慢,當更多下游廠家已搬往內地,工業原料廠亦緊追其北移。
改革開放之初,廣東省的工業基礎十分薄弱,其優勢只是“一塊地皮兩只手”[40],而外商對內地的改革開放政策心存疑慮,于是采取投資少、見效快、簡單明了的形式到廣東進行投資[41]。廣東省通過“三來一補”企業吸引外資,是在改革開放之初廣東吸引外資的主要形式。1983年之前,在廣東省實際利用外資的構成中,“三來一補”企業所占比例在30%以上。從兩地生產上的關系來看,“三來一補”就是兩地建立在生產上的初級合作關系,這一情況也與珠三角缺乏資金、技術的情況相吻合。但是“三來一補”只是承擔的簡單的加工生產,香港負責產品設計、市場推廣的環節。
此階段的分工體系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1)產業合作主要由民間組織推動。雙方的合作模式主要是香港的企業家或商會借到廣東探親、考察之機,嘗試投資建廠,具有投資規模較小、投資區域相對集中、投資領域有限的特征。(2)合作的產業相對低端。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和補償貿易的“三來一補”是廣東(特別是珠三角)在改革開放初期創立的一種企業貿易形式。雙方的合作主要集中在資源密集型、勞動密集型產業,諸如食品飲料、紡織服裝等輕工行業。(3)粵港產業合作的基礎在于要素互補。廣東擁有豐富而廉價的土地和勞動力,而香港則具有資金、技術、設備和管理優勢,正是這種要素差異成為粵港產業合作的內在動力。(4)受政治因素影響較大。這一時期乃中國改革開放初期,因對內地改革開放政策的連續性持懷疑態度,香港投資者多顯得比較謹慎,同時,廣東地方政府思想上處于初步解放階段,粵港雙方的合作空間和領域還相對有限。總體來看,此階段粵港產業合作尚處于試探、摸索階段,兩地經濟發展呈不同步狀態。
2.跨境分工體系的正式形成階段
20世紀80年代仍有港商對內地的投資環境抱觀望態度,90年代北移的港廠有爆炸性的增長。80年代中后期,隨著廣東市場體制的不斷完善,外商對廣東投資環境逐漸熟悉和對中國改革開放政策的信心逐漸增強,在“三來一補”企業繼續存在的同時,以直接投資的“三資企業”(中外合資經營企業、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外商獨資經營企業)為主,逐步從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轉變,原有的初級合作形式已經不能滿足兩地發展的要求。香港需要進一步向內地轉移制造業,騰出空間發展具有高附加值的第三產業,提高自身的競爭力。因此,珠三角在原有的“三來一補”的基礎上進一步制定了合作經營、合資經營和獨資經營的優惠政策。2007年廣東的港資企業中,約9成在1991年后成立,尤以1996~2000年為高峰。1990年代“三資企業”模式普及,港商擴大生產規模,自行買地設廠,發展內銷業務。因土地和工資成本低廉,港商可承接的貨量大增,因此不少原屬中型的廠商在內地設廠后,業務相較在香港投產時倍增。
1990年代香港的廠房陸續收縮,工人分批遣散,公司在香港保留辦公室,負責接單、銀行、會計、物流、法律等服務。為再降低成本,近年來這些后勤服務亦北移,長駐內地工作的港人逐年上升,從1988年的52300人增至2005年的237500人。在這種情況下,香港把整個生產線和工序都搬到了珠三角地區。這時珠三角承接香港工業生產的加工和生產工序,成為生產基地;香港則保留了訂單、設計、銷售等環節,形成了正式的“前店后廠”模式。
圖2-5 前店后廠分工示意
這種模式下,在廣東實際利用外資的構成中,“三資”企業所占的比重從1989年的34.1%增加到1999年的84.3%,如表2-6所示。截至1996年,已約有80%的香港工廠或生產線轉移至廣東珠三角地區,香港“三資企業”及“三來一補”企業達66000多家。[42]“三資”企業在廣東發展迅猛,對廣東經濟的快速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這些三資企業中,大部分是從香港轉移過來的,從開始的來料加工到整個加工制造業的產業轉移。經過多年的發展,“三資”企業中輕工業的比例明顯大于重工業,其產品銷售也以出口為主,輕工業品成為廣東省工業品出口的重要組成部分,促進了廣東省整個工業的“輕型外向”的發展格局。[43]
表2-6 “三資”企業和“三來一補”企業利用外資額
1988年內地出現的通貨膨脹并沒有改變中國改革開放的基本方針。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則標志著中國第一階段改革開放的成果得到充分肯定。進而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不斷向廣度和深度推進,粵港產業合作漸入佳境,“前店后廠”合作模式成型并走向成熟,粵港兩地經濟發展多呈同步狀態,并具有以下幾個特點:(1)“前店后廠”合作模式建立并成熟。粵港經過近十年的合作探索,“前店后廠”合作格局已然形成并走向成熟。這一時期,粵港順應國際產業轉移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進行合理分工。一方面,香港鼓勵制造業的價值鏈低端部分通過投資的形式大規模向廣東轉移,同時,充分利用自身的相對優勢,面向全球市場,致力于發展產品的設計研發、品牌包裝、市場營銷網絡等價值鏈高端環節。另一方面,廣東則充分利用自身生產要素的低成本優勢,積極吸納來自香港等地區和國家的外資,大規模進行OEM(貼牌加工)、ODM(委托設計生產),迅速成為香港及其他外資企業的制造業加工生產基地。粵港之間的合作猶如“后廠”與“前店”的關系。(2)粵港產業呈現差異化發展特征。這一時期,隨著香港第二產業向廣東及內地的加速轉移,服務型經濟特征更為突出。1999年,香港的服務業在本地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高達86.1%,十年間上升了5.9個百分點。同時,廣東則進入快速工業化階段。1999年,第二產業占GDP比重達47.1%,十年間增長了4.5個百分點。總體上,粵港兩地經濟呈現出明顯的同步增長狀態。(3)粵港產業合作領域不斷拓寬和深化。這一時期,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不斷深化,香港在廣東的投資領域不斷擴大,香港的低端服務業如零售、財務、休閑等產業開始進入廣東[44],但受制于粵港制度上的差異以及服務貿易保護政策,粵港服務業合作仍未成為主流。
(三)分工效果
1.港資企業生產規模不斷擴大
從生產規模來看,由于成本低廉和政策優惠,香港制造商內遷后的規模明顯上升。根據香港貿發局的數據,在抽樣選出的24799家在內地設有工廠的香港公司中,有88.5%的公司在香港雇用的員工少于50人,其中雇用少于10人的占64%;而同樣是這24799家公司,有超過2/3的公司在內地雇用的員工超過100人,其中更有8.5%的公司雇用超過1000人。[45]可以看出,香港廠家憑借自身的經濟實力、技術及經驗,在內地經營起大規模的生產網絡,遠遠大于其在本港的生產規模。
表2-7 1996年在內地設廠的香港公司數量
2.香港本地制造業不斷提高技術水平
香港大部分生產線內遷后,本土剩余的制造業開始向資本密集型及技術密集型轉移,有更多的精力及資金投入高科技產品的研發當中,發展高附加值新產品。從香港統計局對1986~1996年制造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例的統計可以看出,本地制造商自內遷后趨向生產一些較高值的產品,包括食品、飲品及煙草;電子零件;塑膠制品;家庭電器用具及電子玩具等。
表2-8 1986~1996年部分制造行業的增加值在生產總值中所占的百分比
3.雙邊貿易額不斷增加
在相關政策及制造業內遷的推動下,香港與內地的貿易發展迅速。兩地的貿易額從1978年的108.45億港元,增加到2000年的12579.68億港元,增長115倍,自1985年起,內地成為香港最大貿易伙伴。
表2-9 1978~2000年內地與香港的貿易額及占香港貿易總額比例
續表
4.港資成為廣東FDI的主要來源
1986~1999年,廣東省累計引進港商直接投資628.2億美元,占同期廣東省累計引進外商直接投資848.0億美元的74%,而在1988年以前,港商在廣東投資占同期的廣東引進外商投資的比例更高達85%左右。因此,香港是廣東最大外商投資來源地,廣東也是香港在內地投資最集中的省份。
表2-10 1986~1999年廣東省FDI及港資FDI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