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改革開放全景錄·寧夏卷
- 中共寧夏回族自治區委員會黨史研究室
- 2694字
- 2021-12-22 19:04:01
二、主要成就
改革開放40年來,寧夏按照發展特色農業、精品農業、優質農業和“一特三高”的總體要求,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調整農業結構,著力推進農業提質增效,加快帶動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取得了明顯成效,農業農村發展步入歷史上最好的時期。
(一)農業綜合效益持續增長,主要農產品生產能力穩步提升,促進了優勢產業集聚,帶動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取得了新成效
寧夏農業經歷了由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農產品的需求、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為立足點、出發點的“數量型農業”,向以數量、質量和效益并重為立足點、出發點的“兩高一優”,再向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產品競爭力增強為立足點、出發點的“現代農業”的轉變。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增強,主要農產品產量和人均占有量大幅提高,由改革開放前的極度短缺,變為豐年有余、供過于求。截至2017年,糧食總產量實現連續14年豐收。其中,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76.64億元,比上年增長4.3%。其中,特色優勢產業效益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80%以上,占農民收入的比重達到40%以上。
隨著城鎮化、工業化、農業產業化“三化”戰略的實施,經過多年的努力,寧夏優勢特色農產品產業帶逐步形成,呈現出區域化布局、專業化分工、規模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的良好態勢。目前,形成了以吳忠市、銀川市為核心區,以石嘴山市為發展區的奶牛產業帶;以中衛市為主體,以清水河流域和賀蘭山東麓為兩翼的枸杞產業帶;以引黃灌區肉羊肉牛雜交改良區、鹽(池)靈(武)同(心)海(原)灘羊生產區、六盤山山麓肉牛生產區三大區域牛羊肉產業帶;以南部山區淀粉生產區、鮮食薯生產區和中部干旱帶鮮食薯生產區為主的馬鈴薯產業帶的四大戰略性支柱產業。形成以中衛環香山和紅寺堡西部覆膜及壓砂西(甜)瓜產業帶,銀川、吳忠、中衛現代設施(瓜菜、園藝)生產區,石嘴山市脫水蔬菜生產區和固原冷涼菜生產區為主的蔬菜產業帶;以引黃、揚黃灌區為重點的優質糧食產業帶;以中部干旱帶為重點的優質馬鈴薯產業帶;以適水產業(水產養殖、水禽養殖、水上旅游和水生植物種植)為重點的沿黃生態淡水魚產業帶;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產業帶;以靈武長紅棗、中衛圓棗為主打品種的靈武、中寧、紅寺堡、同心、海原紅棗產業帶;以玉米、蔬菜種子生產為重點的引黃、揚黃灌區農作物制種產業帶;以引黃灌區糧草兼用、中部干旱區旱作草地、南部山區退耕種草為主的優質牧草產業帶等區域優勢特色產業帶。
(二)農產品加工業體系的建立,農產品流通外向型發展格局的顯現,有力地促進了農產品的轉化增值和農業的對外開放
通過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和農產品流通,有效地延長了農業產業鏈,提高了農產品的附加值,提升了農業的整體效益,使農民分享到了更多的加工、流通環節利潤。同時,也促進了農村的分工分業,為廣大農民開辟了新的就業空間,增加了農民的收入,構建起了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
通過農戶從事專業生產,圍繞重點產業,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優化了農產品加工企業的布局,培育壯大了龍頭企業,形成了優質糧油、牛奶、枸杞、葡萄、馬鈴薯、果菜等加工業體系。其中“寧夏紅”“夏進”“塞北雪”等品牌享譽區內外。
以專業批發市場為紐帶,帶動、實現了農業對外開放。通過合同契約、農超對接等比較穩定的經濟關系,連接廣大農戶,實施產銷一條龍經營,如中寧枸杞交易中心模式。
目前,中糧、中儲糧、張裕、王朝、娃哈哈、旺旺、蒙牛等企業集團紛紛投資寧夏農業產業化,中寧枸杞、鹽池灘羊、賀蘭水產、中衛硒砂瓜、西吉馬鈴薯等一批具有寧夏地域特色、地理標識的“寧字號”名特優農產品,行銷全國、走向海外。寧夏特色農產品出口到30多個國家和地區。
現代農業
(三)新型經營主體蓬勃發展,促進了“一縣一業”的形成
積極扶持培育農民合作社、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經過多年堅持不懈的探索和努力,形成了以下幾種產業化經營組織基本類型和利益聯結形式:一是龍頭企業帶動型,以農產品加工或流通企業為龍頭,通過合同契約、股份合作制或土地流轉、承貸承還、擔保貸款等多種利益聯結機制,帶動農戶從事專業生產,將生產、加工、銷售有機結合,實行一體化經營。一般以“公司+基地+農戶”為基本組織模式,這是目前的主要形式。二是合作組織帶動型,以“合作社+基地+農戶”為基本組織模式。三是合同聯結制,通過規定交售農產品的品種、質量、時間、收購價格以及承諾的服務內容等實現利益的分享。四是合作聯結制,農戶以資金、勞動和技術等生產要素自愿入股成立合作社,既參與生產經營,又參與民主管理。五是股份合作制,農戶以勞動、資金和技術等要素聯合組成合作社,再由合作社向龍頭企業參股,農戶與龍頭企業形成了一種新型的產權關系。六是土地流轉聯結制,通過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建立新型合作經營機制,形成代耕代種、大戶、家庭農場、農產品加工企業土地流轉聯結經營模式。七是科技服務聯結制,龍頭企業、農技科研單位通過開展定向投入、定向服務、定向收購等方式,為農戶提供技術、信息、農資和購銷等多種服務。
(四)農業科技得到了廣泛推廣應用,科教興農戰略縱深推進,促進了全區農業結構的大調整
堅持“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思想,大力實施科技興農戰略,全面實施了“星火計劃”“燎原計劃”和“雙十工程”,認真貫徹落實《自治區農業科技發展綱要》,促進了農業科技的普遍推廣。“農業科技入戶”工作、“科技特派員創業行動”走在了全國先進行列,并率先在全國完成了農業科研體制和基層農業科技服務體系的改革。截至2017年年底,寧夏22個縣(市、區)設置縣鄉農業技術推廣機構1000多個,從事農業科研和技術推廣的人員突破5萬人,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科技進步和創新。
農業“110”“12316”公益服務熱線、聯通新時空、“移動農信通”及農業“專家大院”和“專家智能系統”等農業科技信息服務平臺日趨完備。全區各市縣(區)實施了新型農民培訓工程。
(五)農業標準化、法治化發生了歷史性變化,農產品質量安全有了更加可靠的保證
隨著農業產業化進程的加快,農業法治建設和以法治農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特別是21世紀以來,自治區人大和政府先后審議頒布了涉及草原、林業、漁業、奶業、水土保持、動物防疫等行業管理和促進發展的多部地方性法規,清理廢止了多項農業審批事項,制定、修訂和頒布了多項各類農業地方標準,標準范圍拓展到農產品生產的全過程,內容延伸至加工、包裝、貯運等各環節,基本建立起了以國家和行業標準為主體、地方標準相配套、企業標準為補充的農業標準體系。農業生產技術標準、產地環境標準、品種標準、檢測技術標準、農產品質量標準及農產品加工、包裝、儲藏、保鮮、運輸、標識標準的推廣實施力度明顯加大,農產品生產者、經營者和消費者的標準化意識明顯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