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改革開放全景錄·寧夏卷
- 中共寧夏回族自治區委員會黨史研究室
- 5874字
- 2021-12-22 19:04:00
第二章 以改革開放為動力奮力推進寧夏農業產業化發展
農業產業化,是我國繼農村土地家庭承包經營和鄉鎮企業崛起之后的又一偉大創舉,是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創新。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后,寧夏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在指導思想和發展思路上實現了重大轉變,自治區黨委、政府按照城市化、工業化、農業產業化“三化”戰略的要求,切實把推進農業產業化作為統籌城鄉經濟發展、建設現代農業、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的重要抓手,使農業產業化邁上了新的臺階。
一、改革發展歷程
農業產業化經營是農村經濟改革與發展的產物。寧夏農業產業化的產生和發展大體上可分為4個階段。
(一)自發探索階段(1978年至20世紀90年代初期)
第一個時期,主要為從劃分作業組入手,普遍推行以組為單位的初步聯產計酬責任制,并允許部分經濟長期落后、農民生活困難的生產隊搞包產到戶的時期。1978年10月,海原縣在西安、鄭旗兩個公社開展了在生產隊劃分作業組的試點,為山區實行生產責任制摸索了經驗。1979年冬天,固原縣在最貧困的張易公社全面實行了包產到戶,南部山區各縣紛紛效仿他們的做法,搞起了各種形式的生產責任制。引黃灌區的農村改革比山區晚一些。1979年,賀蘭縣在四十里店等公社率先實行了經濟作物的包產到戶、聯產獎勵,都取得了顯著成效。賀蘭縣委及時總結推廣了這些典型經驗,并在全縣逐步推廣了田間管理聯產到戶等生產責任制。在這些地區的影響和帶動下,寧夏山川各地的一些農村也出現了少量包產到組、包產到戶的生產責任制形式。
第二個時期,主要為逐步全面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時期。1980年9月,黨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完善農業生產責任制的幾個問題》下發后,自治區黨委召開農村生產責任制座談會,并于11月8日發出《關于貫徹執行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完善農業生產責任制的幾個問題〉的通知》,雖然限制了一些地區搞包產到戶,但允許川區長期“三靠”(吃糧靠返銷、生產靠貸款、生活靠救濟)的生產隊搞包產到戶和包干到戶。在試點經驗的帶動下,到1981年上半年,寧夏99%的生產隊建立了各種形式的生產責任制。
第三個時期,主要為鞏固和完善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生產責任制的時期。1983年3月,自治區黨委進一步明確提出大包干為主要形式的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全區農村有廣泛的適應性,要大力推廣,不要再進行限制。從1984年開始,寧夏進行了以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為中心的農村第二步改革,即從第一步改革的“包”(一包就靈)轉向第二步改革的“放”(一放就活),使壓抑已久的農村社會生產力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并向專業化、社會化生產轉化,專業戶應運而生。1984年3月,黨中央、國務院批轉了農牧漁業部《關于開創社隊企業新局面的報告》,決定將社隊企業更名為鄉鎮企業。7月,寧夏首次召開鄉鎮企業工作會議,鼓勵農民進入流通領域,并在信貸、稅收等多方面給予優惠政策,大力支持鄉鎮企業發展。1985年2月,寧夏連續發出《關于大力發展和保護農村專業戶的若干規定》《貫徹執行中共中央〔1985〕1號文件的十項政策規定》等一系列文件,提出了進一步活躍農村經濟的10項政策和進一步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的奮斗目標,促進了農村多種經營的發展,帶動了第一次農業結構的調整。
1986年1月,寧夏農村工作會議就調整農村產業結構、深化流通體制改革、積極發展鄉鎮企業、切實減輕農民負擔等10個方面的任務進行了部署,并宣布了保護和調動農民種糧售糧積極性的8條政策措施。寧夏在繼續推進農村第二步改革中,以改革農產品統購派購制度為中心,實行糧食合同定購和市場議購,為全面搞活整個農村經濟和合理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989年以后,農業技術承包也取得突破性進展,從而在初步建立和健全農業生產全過程的服務體系、促進農業科學技術的推廣和應用、加快政技分離和發展技術經濟實體等方面,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1988年1月,寧夏印發了《關于1988年深化農村改革意見的通知》,要求各地在完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同時,一定要搞好“雙層經營”體制工作。1991年1月,自治區黨委印發《關于壯大村集體經濟 完善雙層經營體制的意見》《自治區黨委 人民政府關于加快農業開發的幾項政策決定》,對新形勢下農村改革的深化進行了部署,再次要求各地在穩定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前提下,進一步完善雙層經營體制,逐步壯大村集體經濟,增強集體統一服務功能,把集體經濟的優越性和家庭經營的積極性都發揮出來。
1992年年初,國務院作出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的決定,要求農業在重視產品數量的基礎上,轉向高產優質并重,提高經濟效益,鼓勵農民根據市場需求發展高附加值農產品。7月,自治區黨委召開常委會討論農業和農村工作,提出今后要以深化農村改革為動力,以調整產業結構為突破口,大力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加快發展鄉鎮企業,加快發展以流通為重點的第三產業。
1992年起,寧夏每年召開一次鄉鎮企業工作會議,并開展了由承包租賃經營責任制向股份合作制的企業產權制度改革,提出了鄉鎮企業也要實現跳躍式發展和“多輪驅動”,善于利用兩種市場,在發展外向型企業、外向型產品的基礎上打進國際市場。這些都對鄉鎮企業的超常規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20世紀90年代,寧夏農村專業戶的經營水平普遍提高,經營規模也逐步擴大,其中一部分專業戶逐漸成為農、林、牧、副、漁各業生產的經營大戶,另一部分發展成為個體民營企業。
此階段,農業產業化大多數經營主體屬自發聯合,聯結松散,經營領域、區域相對集中。隨著農產品供給的不斷豐富,在經濟發展較快、生產力水平較高的引黃灌區,以畜禽、水產品養殖、糧油、乳制品加工為重點,出現了貿工農一體化、產加銷一條龍的新經營方式,初步實現了產銷對接,形成了農業產業化的雛形。
(二)創新完善階段(1993—2002年)
鄧小平南方談話發表后,寧夏農業和農村工作的發展也進入了新階段,并確定了以小康目標為中心,爭取農村發展新突破的新思路。
1993年1月,在寧夏農業工作電話會議上,自治區黨委、政府第一次提出“以市場為導向,調整和優化農業結構,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的新目標和新任務,農村改革逐步轉向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和調整農村產業結構方面。7月1日,各地按照自治區政府《關于放開糧食購銷及其價格的通知》精神,放開糧食購銷及其價格,搞活糧食經營,加快農村流通體制改革,使城鄉大批農副產品批發市場應運而生。同時,改革戶籍管理制度,加快集鎮建設。
1994年1月,寧夏出臺《關于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后,各市、縣都以爭取農業生產上臺階為重點開展工作。3月,自治區黨委在討論貫徹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的常委會會議上,明確要繼續以奔小康總攬農村工作全局,全面發展農村經濟,穩定增加農民收入。接著于4月召開寧夏農村小康試點工作座談會,提出開創農村工作新局面,以及在5月引黃灌區養牛工作會議上提出按照大農業觀點念好“種、養、加”三字經,使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指導思想更加明確。
“九五”以來,寧夏鄉鎮企業進一步上檔升級,有的發展成跨國公司,有的成為出口創匯企業,有的成為自治區重點骨干企業,有的成為國家和自治區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并融入城鄉經濟一體化發展格局中。1995年以后,根據中央的要求,寧夏部署實施了引黃灌區“沿河開發計劃”、逐步建立國家級農產品優質高產高效示范區和南部山區“雙百扶貧攻堅計劃”、開辟“三大戰場”(實施“1236”工程、發展縣域經濟、搞好勞務輸出)。黨的十五大提出了發展農業產業化的任務,寧夏把農業產業化提高到戰略地位進行認真部署,形成了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支撐、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以龍頭企業為突破口,走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新的基本思路,提出要充分發揮寧夏的農業優勢,加快實施以糧食加工業、肉奶加工業、絨毛加工業、生物制藥業、葡萄釀酒業、水產果菜業為主的優勢支柱產業。1996年6月,《寧夏回族自治區農村小康建設總體規劃(1996—2000)》印發,制訂了“一手抓山,一手抓川,以川濟山,共同發展”的方針,實施以銀川市為中心,以石嘴山市、中衛縣、吳忠市為骨干的集合城市群的“沿河開發戰略”和貧困地區的扶貧攻堅計劃。突出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的“兩高一優”農業、鄉鎮企業和個體私營經濟,走農村經濟產業化、村鎮建設城市化的路子。
1998年,寧夏第八次黨代會后,自治區黨委、政府先后制定和實施了《寧夏1998—2002年農業產業化發展規劃綱要》《創建國家級“兩高一優”農業示范區規劃綱要》,進一步調整優化了全區農業產業結構,加快發展“兩高一優”農業。1999年1月,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后,寧夏把調整農業產業布局,充分發揮區域比較優勢;調整農產品結構,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和安全水平,加快實現農產品的優質化和專用化;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繼續發展鄉鎮企業和農村二三產業,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大幅度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調整農村就業結構,加快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拓寬農民就業增收渠道,努力探索適合區情的城鎮化道路作為工作重點。5月,自治區政府召開加快畜牧業發展會議,提出把大力發展畜牧業作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突破口,作為強區富民的重要產業。
2000年11月,寧夏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快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意見》,拉開了新世紀全區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帷幕。2001年5月,寧夏根據農業結構調整的方向要適應區內外市場需求和變化的要求,及時提出了由主要追求數量向注重質量效益轉變,由以種植業為主的傳統農業向特色產業和畜牧業轉變,由初級農業品的生產向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轉變,由以農業為主的單一型農村經濟結構向一、二、三產業全面發展的復合型農村經濟結構轉變的思路。明確在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中,要重點抓好枸杞及中藥材產業、優質牛羊肉及皮毛加工業、葡萄釀酒業、馬鈴薯及其加工業、淡水漁業、牛奶及乳制品加工業、優質專用糧食加工業、蔬菜產業、優良動植物種養產業等。2002年11月,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確立了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全面繁榮農村經濟和加快城鎮化進程的方針后,寧夏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目標,推進城鄉統籌發展,重點實施新型工業化、城市化、農業產業化“三化”聯動戰略,以工業化推動城市化,以城市化帶動農業產業化。
固原市原州區中藥材萬壽菊產業基地
這一階段,農業產業化經營由點到面、由灌區到山區、由養殖業到種植業,覆蓋面不斷擴大,組織模式逐漸豐富,利益聯結機制逐漸規范。
(三)快速發展階段(2003—2013年)
黨的十六大以來,特別是從2004年開始,中央有步驟、有計劃地提出了“三農”工作的主要問題,清晰地描繪出了解決“三農”問題的路線圖和基本脈絡。
2003年以來,按照黨中央的要求,寧夏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在指導思想和發展思路上實現了重大轉變,將農業發展引到更多地發揮寧夏光熱充足、環境潔凈、農產品特色鮮明等資源環境優勢上來,以農業產業化經營帶動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先后制定出臺了《寧夏優勢特色農產品區域布局及發展規劃》《關于扶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的意見》《關于引導和扶持農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的意見》等,每年制定產業化扶持政策實施細則。2003年12月,自治區黨委九屆六次全委會初步總結了根據灌區、南部山區和中部干旱帶的不同特點,實施分類指導的經驗和成就,深化了寧夏農村的發展思路。之后,自治區政府在全區范圍內啟動實施了農業產業化“三個十工程”,全區農業結構調整開始步入更加科學、有序的軌道。
2005年10月,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后,自治區黨委立即召開九屆十一次全委(擴大)會議進行部署,強調要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中心任務,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必須搞好城鎮規劃。從此,農業產業化的戰略被提升為內容更為寬泛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戰略。2006年1月,自治區黨委出臺了《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從10個方面對新農村建設進行具體部署;10月,自治區九屆十四次全委(擴大)會議提出,大力推進現代農業建設,把農業結構調“優”,圍繞新農村建設進一步完善特色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與發展規劃,抓好抓實事關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的農業“十大”行動、科技入戶工程和科技特派員創業行動,加快特色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建設,推動農業生產向集約化、規模化、標準化發展。
2008年9月7日,在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50周年之際,國務院下發了《關于進一步促進寧夏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自治區農牧廳下發了《關于認真貫徹〈國務院關于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的意見〉的通知》,不斷增強加快發展寧夏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信心。2008年10月,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發布后,自治區不斷增加對農業的投入,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
2009年以后,寧夏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和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寧夏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精神,著力推進實施《農業特色優勢產業發展規劃(2008—2012年)》,加快特色優勢產業集聚提升,努力實現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現代農業發展目標。2013年1月,在已有政策的基礎上,寧夏印發了《加快推進農業特色優勢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意見》,要求要不斷完善和改進扶持政策,整合涉農部門項目資金,以市場為導向,進一步調整種植業結構,大力發展優勢特色產業,全面提升農業標準化、集約化、產業化發展水平。
這一階段,寧夏農業龍頭企業和合作社迅速發展壯大,“政府搭臺、企業唱戲”,內引外聯、招商引資的新局面加速形成,寧夏農業產業化發展投資主體也日趨多元化。
(四)優化升級階段(2014—2017年)
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我國改革發展的新任務新要求,這為進一步加快寧夏農業產業化優化升級指明了方向。自治區黨委、政府適時提出圍繞“一個目標、四個突破”,以“一特三高”為引領,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一縣一業”,推進產加銷深度融合,促進全區農業產業進一步轉型升級,努力打造寧夏農業的“升級版”。2014年,自治區制定出臺了《加快產業轉型升級促進現代農業發展意見》《關于金融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快發展的意見》。全區上下在繼續實施2013年《加快推進農業特色優勢產業發展若干政策意見》精神的基礎上,組織實施《農業結構調整產業優化升級推進方案》,緊緊圍繞“五百三千”產業發展計劃,突出草畜、瓜菜園藝產業、葡萄重點產業,進一步明晰產業發展思路措施。
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召開后,自治區黨委、政府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寧夏時的重要講話精神,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自覺踐行新發展理念。按照自治區第十二次黨代會提出的實施特色產業品牌工程,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圍繞“一個核心”,突 出“一 條 主線”,實施“一大工程”,構建“三大體系”,推進“八項行動”的要求,加強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和質量安全;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促進產業優化升級;創新流通方式,完善農產品市場體系;推動龍頭企業集聚,增強區域經濟發展實力;加快技術創新,增強農業整體競爭力;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帶動農戶增收致富;開拓國際市場,提高農業對外開放水平;狠抓落實,健全農業產業化工作推進機制。寧夏走出了一條符合全區實際的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
枸杞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