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改革開放全景錄·寧夏卷
- 中共寧夏回族自治區委員會黨史研究室
- 1020字
- 2021-12-22 19:04:01
三、經驗啟示
改革開放40年的實踐證明,自治區黨委、政府因地制宜制定了一系列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的規劃方案與政策措施,使寧夏的農業和農村經濟特別是農業產業化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積累了許多鮮活的經驗。
一是實施政策引導。寧夏各級黨政組織強化服務職能,牢固樹立機遇意識、創新意識、市場經濟意識、品牌意識、綠色食品意識,為產業化發展營造了良好的環境。
二是實施企業創新。自治區黨委、政府始終把龍頭企業作為農業產業化的“牛鼻子”來抓,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外聯國內外市場,內聯千家萬戶,開拓市場、引導生產、深化加工、提供服務的綜合功能。
三是實施市場創新,積極培育市場體系,充分發揮市場的導向和基礎作用。堅持市場主體的多元性,發動廣大農民從事農產品的銷售、販運活動,并以鎮、村集體運銷服務組織為主體,通過入股、合伙等形式,組建農副產品購銷、運銷、販運聯合體,提高農民參與流通的組織化程度。在培育完善國內市場的同時,注重對國際市場的開拓。
四是實施產業創新,調整優化產業結構,不斷提高農業專業化水平。根據市場變化,結合本地實際,堅持龍頭企業帶動、政策驅動、典型拉動,膨脹優勢產業,不斷開發新興產業,著力挖掘傳統名優稀特產品,培育發展優質新品種,創造名牌產品,全面提高農產品品質,使農業走上優質、高效的發展之路。
五是實施科技創新,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加快農業增長方式轉變。寧夏把科技創新放在實施農業產業化的突出位置,作為加快農村經濟增長的主要手段,堅持抓系列、抓過程,使新技術、新成果滲透到產前、產中、產后的每一個生產經營環節,提高全產業的科技含量。
六是實施組織創新,完善產業組織形式和運行機制,促進農業產業化深化升級。寧夏大力改革傳統的發展格局,打破行政區域界限、部門界限和所有制界限,構筑適應大市場的區域經濟框架,培育集生產、加工、銷售于一體的經濟利益共同體。將各個利益主體組成有機的利益共同體,相互依賴、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共同發展,保證了產業化體系的持久、穩定、有序運行,提高了農業產業化的整體經營水平。
七是實施服務創新,加強服務體系建設,增強農業抗御風險的能力。把農產品生產標準體系、質量檢測檢驗體系的建設放在優先地位,加快發展。分品種建立生產技術規程,用標準化手段促進農產品質量、效益的提高,加快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示范區建設,建立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體系,完善農產品質量、農業生產資料和農業生態環境的安全檢測手段,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完善流通體系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