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章 堅持以建設美麗寧夏為統領著力打造良好生態環境

生態文明建設事關群眾的福祉和民族的未來。黨的十九大報告為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建設美麗中國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2017年6月,自治區第十二次黨代會把生態立區確立為自治區三大戰略之一,提出了打造西部地區生態文明建設先行區的目標。

一、改革發展歷程

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后,各級黨委、政府始終把植樹造林、防風固沙作為農業基本建設的重要任務,確定了以營造防護林為主,因地制宜發展用材林、經濟林和薪炭林的林業發展總方向,有計劃有重點地開展生態環境建設,取得了初步成效。

改革開放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關懷和支持下,在自治區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寧夏搶抓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等歷史機遇,堅持以生態環境的保護、修復與調結構、轉方式為重點,以改革開放為動力,以生態環境管護、建設和節能減排為抓手,以生態文明建設的各項體制機制和制度建設為支撐,逐步走出了一條具有寧夏特色的生態文明建設之路。

寧夏生態文明建設大體經歷了5個階段。

(一)生態環境受到關注并開展綜合治理階段(1978—1995年)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央將保護改善生活和生態環境,防治污染和自然環境破壞確定為基本國策,寧夏林業建設進入新時期。但這一時期,隨著經濟社會的較快發展,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也日趨嚴重。

1978年11月,國務院批準實施三北防護林工程,寧夏全境被規劃入三北防護林工程內。

1982年,根據國民經濟調整方案,自治區政府提出了寧夏治理“三廢”(廢水、廢氣、廢物)的工作規劃。1983年8月,自治區黨委發出通知,要求全區廣大黨員干部正確認識種草植樹與發展農業、畜牧業對促進糧食生產的辯證關系,真正把種草植樹當作改善生態環境、實現良性循環、促進農牧業發展的戰略來抓。

這一時期,環境保護工作也開始起步。1983年12月,全國環境保護會議將環境保護確立為基本國策。1984年5月,自治區黨委、政府作出了《貫徹國務院關于環境保護工作的決定》,確定了寧夏環境保護的總目標,提出環境保護要實行“防治結合,以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1989年,自治區第三次環境保護工作會議確定了以防治污染、改善生態環境為環境保護的目標和任務。

20世紀90年代的賀蘭山天然次生林

“八五”時期,是寧夏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控制環境污染和生態環境破壞的重要時期。1991年7月,全國治沙工作會議后,寧夏以防沙治沙、改善沙區生態條件為目標,將河東沙地即毛烏素沙地東南緣的綜合治理開發列為10年規劃中的20個重點之一,對沙區進行了全面規劃和綜合治理。1992年,寧夏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四大精神,提出要抓好環境保護工作。1993年4月,自治區第七次黨代會提出,要大搞植樹造林、發展防護林和建設林業基地,使全區林木覆蓋率由5%提高到10%。堅持經濟建設、城鄉建設與環境保護同步發展,切實保護和合理利用草原、水源等自然資源。

1979 —1995年,寧夏平均每年有192.4萬人次參加義務植樹勞動,年平均植樹1121.3萬株,人均植樹5.8株,取得了明顯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20世紀90年代的羅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二)生態環境受到重視并處于示范帶動階段(1996—1999年)

這一時期,自治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生態環境問題,加強對環境污染的治理,提高污染防治能力,提高全民環保意識,加大依法保護和治理環境的力度,寧夏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健康持續發展。

1996年,根據《國家環境保護“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要求從工業污染防治、城市環境保護、生態環境保護、海洋環境保護、重點流域和地區環境保護、加強環境管理能力建設等6個方面展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與此同時,國家環保局制定發布了《全國生態示范區建設規劃綱要(1996 —2050年)》,提出以生態學和生態經濟學原理為指導,以協調經濟、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為主要對象,在全國建設一批生態良性循環、社會經濟全面健康持續發展的生態示范區。從1996年開始,國家先后分9批在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五百多個縣(市、區)進行了生態示范區建設試點工作,寧夏有19個縣(市、區)被列入國家生態建設重點縣。

1998年4月,自治區第八次黨代會提出,要“走出一條保護資源、改善環境、造福當代、澤及子孫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并將消除污染排放總量、改善重點地區環境質量和遏制生態環境惡化趨勢作為“十一五”全區環境保護的三大任務。1999年,黨中央提出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把加快生態建設、保護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作為西部大開發的重點內容。按照中央的部署,自治區黨委、政府把生態建設確立為重要目標,適時提出“要堅決實行退耕還林還草,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堅持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堅持依靠科技進步,選擇適宜的樹種草種,實行科學的種植和管理;采取有效辦法,遏制灌區鹽漬化、草原荒漠化;以節水為中心,合理利用水資源;對工業‘三廢’進行綜合治理和開發利用,減少城市污染,改善城市環境”。經過幾年的努力,寧夏的生態環境逐步得到改善,為改善西部乃至全國的生態環境作出了貢獻。

(三)生態環境有所改善并進行全面治理與保護階段(2000— 2006年)

進入21世紀,寧夏黨委、政府抓住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高度重視生態建設的歷史機遇,以改善生態環境和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帶動全區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

國務院西部地區開發會議后,2000年1月,自治區黨委八屆三次全會提出,要認真落實“退耕還林(草),封山綠化,以糧代賑,個體承包”的政策措施,并把加強生態建設與脫貧致富結合起來。12月,自治區“十五”計劃明確提出,改善生態、保護環境、節約資源是實現寧夏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

2000年后的賀蘭山蘇峪口森林公園

從2000年開始,寧夏在寧南山區的彭陽、涇源、隆德、西吉和原州5個縣(區)開始搞試點,執行國家退耕還林(草)政策。2001年,經國家批準,寧夏退耕還林還草試點示范縣(區)由5個調整為8個,試點擴大到沙化嚴重的海原縣、同心縣(含紅寺堡)和鹽池縣。到2002年,寧夏完成退耕還林還草104萬畝,累計完成人工造林333.7萬畝,有17個縣(區)被列入國家生態環境重點縣建設工程。同時,啟動實施了寧夏天然林保護工程等一批生態項目及黃河寧夏段治理工程。

2001年3月,自治區黨委、政府召開人口、資源、環境座談會,提出: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堅持依法行政,堅持污染防治與生態保護并重,堅持“兩個文明”一起抓,實現寧夏經濟社會、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戰略構想。2002年7月,自治區政府通過了《寧夏回族自治區環境保護“十五”計劃》,全面啟動實施了“1259”(“1”指“一河”,即黃河;“2”指“二市”,即銀川市、石嘴山市;“5”指“五區”,即5個重要生態功能區;“9”指“九鎮”,即9個工業集中的鎮和區域)重點區域環境綜合整治工程,把改善環境質量、保障群眾健康、保障環境安全、促進經濟發展作為環保工作的根本出發點。

2005年12月,國務院通過了《關于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2006年12月,自治區黨委、政府發布了《關于落實科學發展觀 進一步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提出要堅持“政府管環保,社會辦環保”的理念和“實事求是,突出重點,分類指導,注重實效”的原則。與此同時,自治區黨委、政府提出了《關于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的意見》,加強了對高耗能高污染行業的環境監管,全面遏制高耗能行業和高耗能行業集中地區的環境污染。自治區政府還與5市政府簽訂了環境保護目標責任書,印發了《寧夏回族自治區“十一五”環境保護目標責任書考核辦法》,將環境保護各項目標和任務落實到各級政府行政首長與部門領導。

針對黃河水量偏少、分配量減少的實際,為解決寧夏缺水問題,2004年,自治區黨委、政府決定在全國率先建設省級節水型社會。2005年,全國人大將寧夏作為全國第一個省級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的建議列為十大重點辦理建議之一。

這一時期,自治區黨委、政府更加重視濕地資源的保護和可持續利用。2004年,自治區政府下發了《關于加強濕地保護管理的通知》,組織編制完成了《寧夏黃河濕地保護總體規劃》。同時,編制完成了《寧夏濕地保護工作條例》和7個濕地保護工程的可行性開發報告。

農村環保工作也開始起步。2006年,寧夏被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批準為實施“農村小康環保行動計劃”的第一個試點省區。自治區把實施“農村小康環保行動計劃”和農村環境保護作為一項考核內容,納入自治區“十一五”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考核。

(四)生態環境逐步好轉并進行全面生態文明建設階段(2007—2012年)

2007年4月,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視察寧夏時指出,要堅持把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作為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抓緊抓好。10月,黨的十七大將“生態文明”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五大要求之一,提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自治區黨委、政府根據胡錦濤總書記和黨的十七大精神及國家“十一五”規劃綱要的要求,先后制定了《寧夏回族自治區環境保護“十一五”規劃》《寧夏回族自治區“十一五”期間主要污染物減排計劃》,明確了環保工作的目標任務,提出要在發展理念上突出綠色環保,堅持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的發展途徑。

2008年4月,時任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到靈武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視察治沙工作時強調指出,防沙治沙要支持,這是事關祖國生態安全的大事,寧夏把防沙治沙工作當作一項政治任務來完成,這個做法很好。為貫徹落實胡錦濤總書記和習近平副主席的重要指示精神,自治區黨委、政府提出,寧夏要為建設祖國西部生態安全屏障而不懈奮斗,以實施“六個百萬畝”生態林業經濟戰略為抓手,進一步推進防沙治沙工作。8月,自治區政府決定,用5年時間,在全區5個生態區內,由北向南依次構建4條生態安全屏障,建設6個百萬畝生態防護體系項目(灌區百萬畝特色經濟林、中部干旱帶百萬畝棗樹生態經濟林、毛烏素沙地百萬畝防風固沙林、沿黃百萬畝濕地生態防護林、六盤山百萬畝水源涵養林、賀蘭山東麓百萬畝生態防護林),完成造林613.2萬畝。同時,積極爭取并啟動實施全國防沙治沙綜合示范區項目,繼續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三北防護林等林業重點工程,加快特色經濟林產業發展。

2008年9月,《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寧夏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扎實推進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突出抓好防沙治沙工作,將寧夏建設成全國防沙治沙綜合示范區,構筑西部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

2009年,環保部與寧夏簽署了《推進環境友好型寧夏建設合作協議》,提出了建設環境友好型寧夏的總要求和總目標,配套了一系列支持性的政策和措施。4月,自治區黨委、政府召開沿黃城市帶(群)建設啟動大會,提出建設沿黃城市帶(群),打造黃河金岸。

2010年1月,環保部下發了《關于進一步深化生態建設示范區工作的意見》。5月,自治區黨委辦公廳、政府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印發貫徹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若干意見〉的實施意見及重點工作分工的通知》。2011年3月,“綠色發展”被明確載入國家“十二五”規劃。據此,《寧夏生態建設“十二五”規劃》提出,將重點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及森林資源保護等十大工程。

農村環境保護工作全面展開。2006年之后,寧夏又兩次被環保部列為全國3個農村環境整治目標責任制考核試點省區之一和全國8個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示范省區之一。2007—2009年,自治區政府連續3年把“大力實施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著力改善農村居民生產生活環境”列入為民辦理的10件環保實事之一。先后在全區5市選擇工農業主導經濟型、畜牧業發達型、生態農業型、城鄉交叉型的縣(市、區)作為試點。2010年,自治區黨委、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強農村環境保護工作的意見》。

(五)生態文明建設加速推進,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2013—2017.12)

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制,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2014年11月,自治區黨委十一屆四次全會提出,要用法治力量推動美麗寧夏建設,以嚴格的法律制度保護好寧夏的青山綠水,將寧夏生態文明建設推向新階段。12月,自治區黨委十一屆五次全會提出,要堅持節能減排,努力在新常態下積極保護良好的生態環境。

2015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2016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寧夏時提出,寧夏作為西北地區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承擔著維護西北乃至全國生態安全的重要使命,并明確提出要建設天藍、地綠、水美的美麗寧夏。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精神,自治區黨委十一屆七次全會提出必須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加快美麗寧夏建設。

2017年6月,自治區第十二次黨代會將生態立區戰略確立為“三大戰略”之一,奮力打造西部地區生態文明建設先行區,使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寧夏時提出的“建設天藍、地綠、水美的美麗寧夏”指示要求成為全區上下的共同意志和自覺行動。10月,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將“美麗”納入國家現代化目標之中。同月,自治區黨委十二屆二次全會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提出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重大政治責任,堅定不移推進綠色發展,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著力打造西部地區生態文明建設先行區,加快建設天藍地綠水美的美麗寧夏。11月,寧夏全區上下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召開生態立區戰略推進會,出臺了極具針對性的政策措施,對全區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加強生態環保工作作出重要部署。12月,自治區黨委十二屆三次全會提出,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緊盯環保突出問題,上下聯動、壓實責任,下更大決心、采取更有力措施,加大污染防治力度,確保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此后,寧夏旗幟鮮明地大抓生態環保,開啟了新時代美麗寧夏建設“擼起袖子加油干”的奮斗模式。

主站蜘蛛池模板: 龙里县| 九寨沟县| 桂阳县| 佛教| 莲花县| 星子县| 元朗区| 浑源县| 永泰县| 泗洪县| 米林县| 雷州市| 上犹县| 台北县| 义马市| 澳门| 平南县| 青神县| 阳山县| 洮南市| 海原县| 安阳县| 东乌| 渑池县| 灵山县| 碌曲县| 江津市| 古交市| 温州市| 体育| 抚远县| 社旗县| 孟州市| 红安县| 武功县| 彩票| 龙井市| 紫金县| 麻江县| 南川市| 高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