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增強民族新聞報道的宣傳感染力
- 新聞記憶:新聞實踐與理論探索
- 農文成
- 3202字
- 2021-04-25 17:02:20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民族新聞事業不斷得到發展,民族新聞報道在民族地區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建設中,在當好黨和政府喉舌的過程中,在反映社情民意、宣傳民族地區優勢,促進民族地區社會穩定和改革開放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重要作用。隨著市場經濟的確立,激烈的市場競爭,使許多新情況、新問題不斷顯露。在這新形勢下,如何使民族新聞宣傳報道工作在民族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建設等方面進一步發揮應有的積極作用;如何進一步增強民族新聞報道的感染力;如何使民族新聞報道更有利于各民族的大團結、大發展,這對民族新聞宣傳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在“導”字上把方向,創造良好的發展氛圍
民族問題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解決好了民族問題,對社會的穩定,國家的長治久安具有重要的意義。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由于歷史的和自然地理環境等因素的影響,經濟發展相對滯后,文化欠發達,傳統的生產方式和傳統的觀念還嚴重地制約著少數民族自身的發展。因而,在新聞報道中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宣傳好黨的方針政策,讓黨的決策迅速為各族群眾所了解接受,讓群眾在各種先進典型事跡中受到教育和啟迪,對于引導和幫助各族群眾解放思想,轉變觀念,開拓進取具有重要的意義。正確的輿論導向至關重要,它關系到國家穩定,民族團結發展的大局。導向正確了,就能夠鼓舞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地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就能促進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反之,就會激化矛盾,渙散人心,影響少數民族人民群眾建設國家的情緒和信心,給社會造成不安定因素。因而,在民族新聞報道工作中,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尤為重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就是要堅決貫徹團結、穩定、鼓勁和正面宣傳為主的方針。江澤民同志在1996年全國宣傳工作會議上,就怎樣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提出了五個“有利于”,即造成有利于改革開放,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展社會生產力的輿論;有利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的輿論;有利于鼓舞和激勵人們為國家富強、人民幸福和社會進步而艱苦創業、開拓創新的輿論;有利于人們分清是非、堅持真善美、抵制假惡丑的輿論;有利于國家統一、民族團結、人民心情舒暢,社會政治穩定的輿論。1997年,江澤民同志視察人民日報時又強調指出,輿論導向正確與否,對于我們黨的成長壯大,對于人民政權的建立鞏固,對于人民的團結和國家的繁榮富強,具有重要作用。輿論導向正確,是黨和人民之福;輿論導向錯誤,是黨和人民之禍。這就要求在堅持新聞黨性原則的同時,要從講政治的高度牢牢把握政治導向,高揚時代主旋律,自覺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與黨中央保持一致。對于一切有利于抓住機遇的,有利于改革的,有利于發展的,有利于開放的,要正確地宣傳。對于一切不利于改革開放和發展穩定的,要通過正確的輿論加以引導,使之服務于黨和國家的工作大局。同時在牢牢把握政治導向的前提下,注意思想導向、價值導向、行為導向、生活導向、知識導向。使宣傳在導向、基調、內容上充分體現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體現改革發展穩定大局的要求。做到準確、客觀、全面地科學宣傳,藝術地引導.從而為民族地區的大團結,大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發展氛圍。
二、在“新”字上做文章,增強新聞宣傳的感染力
在眾多的報紙中,民族類報紙要在激烈的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只有抓住自己的特點優勢,在“新”字上尋求突破,才能保持它獨有的生命力和賦予它特殊的藝術感染力。抓住自己的優勢尋求“新”,不但可增強報紙的感染力,又能使宣傳的目的得以實現,從而贏得讀者,贏得市場。
我們知道,新聞“是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新”就是要使廣大群眾能感受到新聞所報道的內容是他們關心或感興趣的、新近發生的事。“新”包括時間新、內容新及思想新、角度新、體裁新、形式新。只有“新”才能使廣大群眾從所報道的事實中了解到新的信息,新人新事,新的思想,新的問題,以汲取有用的東西。總的要求就是要做到內容要有“新事”、“新境界”,形式要活潑。在民族新聞報道中,如何出“新”呢?首先,要培養新聞敏感性,要能夠在眾多紛繁的新聞素材中,準確地抓住每條新聞的“新鮮點”,找出報道的新聞究竟新在何處?是時間新,內容新,還是報道了新的人物,新的思想或體現了新的角度。第二,要從報道內容的深度和廣度上求“新”。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經濟建設的不斷發展,民族地區各方面的情況也在發生變化,這就要求在新聞采寫中要不斷地認真學習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學習并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去看問題,提高認識水平。通過深入生活,觀察、體驗、研究民族地區的新人新事新情況,準確地分析民族地區發生的新聞事件,使人們從每條典型報道中了解到每條新聞是針對什么問題而發的,要說明什么問題以及要解決什么問題。讓人們在對比參照中,得出“新”的內容“新”的境界“新”的信息。第三,力求從生動活潑的文風和獨特的版面設計形式上予讀者以“耳目一新”。一張報紙能否為廣大群眾所喜愛,除了在傳遞信息上能夠及時地以短、新、快、活的文風給群眾傳遞重要敏感的信息外,很大程度上還取決于它是否能夠用獨具特色的版式來強化內容的感染力。報紙的版面設計與版面內容是有機統一的,如果忽視了任何一方面,都無法達到渲染、強化宣傳效果的目的。如果說,新聞內容是一朵花的話,那么,版面設計就好比綠葉,兩者的結合不但能夠使版面語言層次分明,使新聞的“新”充滿時代氣息,還能夠讓讀者在閱讀后感受到它與其他報紙相比有與眾不同的個性,而讓人“耳目一新”。
三、在“特”字上下工夫,增強新聞的接近性
民族新聞報道,是立足民族,為民族地區的兩個文明建設服務的。它的民族性要求新聞報道的內容必須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這是民族新聞報道所具有的有別于其他報道的獨特的個性內涵。民族特色是民族本質的特征,包括民族的社會狀態、政治、經濟、文化、藝術、語言文字、居住地域、心理素質等方面特點的綜合表現。因此,在民族新聞報道中,要抓住這個獨特的個性,在“特”字上下工夫。具體體現在報道內容上,就是要關注發生在各族群眾身邊的事,并實實在在地回答他們關心的問題,最大限度地滿足他們的心理需求,從而鼓舞他們的斗志,增強他們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而奮斗的信心。同時,民族新聞報道在正確鮮明地反映民族特色的同時,還必須增強新聞的接近性。從民族新聞報道的任務來看,民族新聞報道的根本任務是:在堅持“二為”方針,堅持黨的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的前提下,緊密結合各民族地區和各民族的實際,從民族平等、民族團結、民族進步、相互學習、共同致富出發,準確、及時地向各族干部群眾宣傳黨和國家的各項方針政策,報道各民族在兩個文明建設中所取得的成就及新人新事新氣象,深入持久地進行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思想教育和民族政策教育,清除各民族間不利于團結不利于發展的消極因素,發展和鞏固新型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實現各民族的共同進步繁榮。因而,在報道中,要緊緊圍繞民族新聞報道所具有的“民族特色”來做文章,增強新聞的接近性,使報紙真正成為民族地區前進的號角。具體地講,就是要從以下三個方面人手。第一,民族新聞報道要貼近生活。只有深入實際,深入生活,深入群眾,加強調查研究,了解群眾的工作、生活、思想和情緒,寫出來的東西才會有生活氣息,真實可信,才會為各族群眾所接受和喜愛。第二,民族新聞報道要貼近時代。在新的歷史時期,民族新聞報道的內容要有時代感,要讓各族讀者在報道中看到希望,開闊眼界,擴大視野,增加信心,轉變觀念,從而樹立全新的與時俱進的開放型的價值觀念。第三,民族新聞報道要貼近群眾。具體說,就是要使新聞報道為不同需求不同層次的各族讀者提供有效的服務,反映他們的呼聲和要求。特別是要隨著改革步伐的不斷加大,正確地引導各族群眾看待經濟生活中出現的各種矛盾,回答和解釋社會生活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從而進一步增強報道的可讀性和報紙“可親、可讀、可用”的宣傳感染力。
(《貴州民族報》1997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