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優化民族新聞宣傳工作環境的思考

民族新聞宣傳工作是黨的新聞宣傳工作和民族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球化的新聞傳播環境下,優化民族新聞宣傳工作環境,構建和發展民族宣傳現代傳播體系,提高民族傳媒的傳播能力,對樹立民族形象,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擴大民族工作的社會知曉面,為推動民族工作社會化進程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弘揚和傳播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牢牢掌握對民族新聞宣傳的領導權和主導權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全球化背景下,優化民族新聞宣傳工作環境,需要澄清觀念,端正認識

科技的進步,和互聯網的迅速發展,使新聞對大眾傳播的干預和影響的力度和深度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大。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影響干部和群眾思想的因素和渠道越來越多樣,以網絡技術為代表的現代新聞傳媒信息量大、傳播速度快、內容豐富、交互性和服務性強,一方面為我們充分利用網絡媒體進行民族新聞宣傳提供了機遇,另一方面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背景下,又使民族新聞宣傳所面臨的環境也發生了一些變化,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既有思想觀念上的,也有政策機制上,以及宣傳載體建設問題,和人才隊伍建設等問題。只有較好地解決了這些問題,才能進一步優化民族新聞宣傳工作的環境,才能進一步發揮民族新聞宣傳在推動民族工作社會化進程中的助推器作用,才能進一步發揮民族新聞宣傳在推動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發展中的特殊作用,才能牢牢掌握黨對民族新聞宣傳工作的領導權和主導權。

提高對民族新聞宣傳工作在民族工作中有著極端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認識。

我國是由56個民族共同締造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少數民族人口一億多人,民族自治地方面積加起來占國土面積的64%,兩萬公里的陸地邊境線絕大部分位于少數民族聚居區。多民族的基本國情,和我國各民族經濟社會發展狀況不平衡的現狀,決定了我國的民族問題將長期存在,而民族問題的長期性、重要性、復雜性、普遍性、敏感性、特殊性,決定了新聞宣傳工作在民族工作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江澤民同志在《關于黨的新聞工作的幾個問題》一文中說:“我們黨歷來非常重視新聞工作。始終認為,我們國家的報紙、廣播電視等是黨、政府和人民的喉舌。這既說明了新聞工作的性質,又說明了它在黨和國家工作中的極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改革開放以來,黨的民族政策得到全面貫徹落實,民族新聞事業發展迅速,紙質媒體、廣播電視媒體、網絡媒體、移動通訊媒體等現代傳播手段,及時、準確地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包括民族政策,貫徹到各族群眾之中,逐漸變為了各族人民的實際行動。同時,也及時地報道了民族地區在改革開放中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的經驗,及時地反映各族人民的愿望,及時地傳播國內外的多種信息,直接影響了各族人民的思想、行動和政治方向,引導他們、激勵他們、動員和組織他們與黨中央保持一致,從而極大地增強了各民族固有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感召力,為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營造了良好的輿論氛圍。民族傳媒成為了宣傳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重要工具,成為了“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的橋梁和紐帶,成為民族地區各族干部群眾不可或缺的精神家園和精神食糧,成為了樹立民族形象、擴大民族工作影響力、擴大民族工作和民族知識知曉面、推動民族工作社會化進程的助推器、重要載體和平臺。

提高對新聞宣傳工作是實現黨的領導的主要方法的認識。

新聞宣傳輿論最重要的本質在于對重要事實的發布和傳播,具有強大的影響力和導向作用,是實施黨的領導的重要工具。相對于其他領導方法而言,新聞宣傳是實現黨的領導的主要方法。鄧小平認為報紙(也包括電臺、電視臺)的輿論影響很大,新聞工作極其重要,對經濟形勢、政治形勢的穩定發展關系很大,因此要使用一切宣傳武器占領思想陣地,宣傳黨的主張和政策。黨的方針政策和意圖,應當而且必須通過輿論工具在相應的范圍內傳播,同廣大黨員群眾見面,為他們所知所解,才可能產生最理想的效果,得到有效的徹底的貫徹執行。因此,對于多民族省情的貴州來說,掌握和運用新聞宣傳手段來加大對民族政策的宣傳力度,加大對民族地區經濟社會文化建設的宣傳力度,加大對民族工作的宣傳力度,對促進民族地區實現后發趕超,開創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新局面具有重大的作用。

提高對民族新聞宣傳具有特殊作用的認識。

世界歷史進程中,發生在民族之間或國家之間的戰爭,大都與民族問題有關。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第二次世界大戰形成的諸多因素中,民族問題起了重要的作用。當代世界熱點地區,如中東、非洲、南亞等區域大小事件都與民族問題有著重要關系。現實生活中,曾經有些地區與單位,由于民族政策觀念不強,在個別出版物中出現過不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甚至有的帶有歧視和污辱現象,引起了有關少數民族的強烈不滿,有的形成事件。因此,要提高對新聞宣傳工作的特殊性和它所發揮的特殊作用的認識,充分運用新聞宣傳手段,正確、準確地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及時反映民族地區和少數民族群眾的特殊困難,為民族地區和少數民族群眾爭取更大的政策支持。

提高對“新聞執政”的認識。

新聞執政是指各級黨政機關通過對主要信息源、信息渠道的掌控,利用各種有效的新聞宣傳載體進行輿論引導,對公眾進行議程進行設置,向群眾傳播各時期的決策、方針、路線等信息,以達到貫徹落實的目的。同時,以期提高公共政策部門的執政形象、執政公信力和執政合法性,目的是主動利用新聞媒體構建良好形象,贏得群眾信任,從而更好的傳播執政理念,貫徹方針政策,贏得良好的工作和發展環境。特別是在社會轉型期,新聞執政的理念更顯得尤為重要,因為精彩的新聞宣傳報道能提高社會群體對改革政策和制度的評價能力,并主動地擁護和支持其推行實施;拙劣的新聞宣傳報道則可能降低這種能力,造成誤解,甚至引起不安和反感。因此,在全媒體時代應提高對新聞執政的認識,充分發揮民族傳媒作為黨委政府聯系少數民族群眾的橋梁和紐帶的特殊作用,善待善用媒體,主動利用新聞媒體構建良好形象,從而贏得更好的工作發展環境。

提高對民族類報刊公益性性質的認識。

多民族的基本國情決定了必須始終堅持不懈地、持續廣泛地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活動,加大對民族政策、民族理論、民族知識、民族法律法規的宣傳,努力營造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自覺維護民族平等團結的良好輿論氛圍。民族報刊是專門宣傳黨的民族政策、民族理論、民族法律法規、民族知識,報道民族地區經濟社會文化建設的宣傳平臺、工作載體,在價值取向上是以社會效益為主的黨報性質的政治性、政策性的公益性報紙。以《貴州民族報》為例,1999年,在全國報刊結構調整中,《貴州民族報》因政策性調整而被撤銷刊號停刊,鑒于民族工作的特殊性和多民族的省情,貴州省老領導王朝文(貴州省原省長)、龍志毅(貴州省政協原主席)以及其他當時出席2000年全國“兩會”的代表委員王思明(貴州省政協原常務副主席)、羅尚才(貴州省原副省長)、祿文斌(貴州省原人大副主任)、黃康生(貴州省原副省長,時任黔西南州州長)、蒙啟良(貴州省副省長,時任黔南州州長)、楊長槐(時任全國人大常委、貴州省文聯原主席)等二十余人聯名向全國人大、政協提出恢復《貴州民族報》的提案,新聞出版總署為此根據民族問題民族工作的特殊性,批準《貴州民族報》復刊。2011年7月,在貴州省文化體制改革工作中,省文改文產領導小組辦公室下發了《關于貴州省非時政類報刊出版單位體制改革實施方案》征求意見稿,征求意見稿下發后,貴州省原省長王朝文、省政協原主席龍志毅、省政協原常務副主席王思明、省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楊序順聯名向時任省委、省政府領導作了題為《關于將〈貴州民族報〉納入公益性新聞出版單位的建議》。因此,從民族報刊的政治屬性、宣傳職能、性質、作用、地位和內容上看,民族報刊不是都市、晚報類報刊,更不是企業類、行業類報刊,而是以反映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宣傳黨的民族方針政策為己任,在價值取向上以社會效益為主的黨報性質的公益性報刊。

二、全媒體背景下,優化民族新聞宣傳工作環境,必須構建和發展民族新聞宣傳現代傳播體系,提高傳媒的傳播能力

20世紀中葉以來,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以信息技術為先導的高新技術革命迅速發展,通信、交通、信息、貿易和投資急劇擴張,把所有的國家,無論是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還是意識形態相互對抗的國家,統統納入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中。任何一個國家的發展都離不開與國際社會的聯系和交往。越來越多的受眾從傳統媒體向網絡媒體轉移,并在快捷、自由的氛圍內不自覺地接受網上文化價值觀念和意識形態的影響。而信息即時性的傳播,出現了傳播主體與受眾客體的共同在場,甚至受眾從傳播客體轉變為傳播主體,這就易使政府的聲音弱化,政府在重大事件觀點上的權威性受到削弱甚至被質疑。因此,具有特殊性、敏感性、復雜性的民族工作要在全媒體的背景下構建自己的文化地位,塑造自己的新形象,必須構建和發展新聞宣傳現代傳播體系,創建紙質媒體(報紙)平臺、電視廣播媒體平臺、網絡媒體(新聞網站)、移動通訊媒體(手機報、App客戶端)為一體的立體化的輿論宣傳格局,把傳媒作為工具載體來打造,充分發揮傳媒的主陣地作用,提高傳媒的傳播能力。

三、市場經濟條件背景下,優化民族新聞宣傳工作環境需要體制機制保障

從民族報刊的政治屬性上看,應該根據民族報刊所承擔的特殊任務和使命,將民族報刊與晚報都市報,其他娛樂性、專業性報紙區分開來,從體制機制上對民族報刊采取特殊的傾斜政策。比如,對民族報刊發行進行補貼,使民族報刊的發行保持低價位,并創造條件逐步過渡到贈閱,擴大民族報刊的覆蓋面,以利于黨的民族方針政策的傳達。又比如,鑒于國家的傳媒機構不能隨便融資、引資的實際,應在民族傳媒機構的硬件投入上予以支持,加大建設力度。

建立民族宣傳工作專項經費保障機制,對黨的民族方針政策進行強化宣傳灌輸。

貴州省是一個多民族的省份,全省共有49個民族,其中17個是世居少數民族,少數民族數量僅次于云南、新疆,位列全國第三位;全省有3個自治州、11個自治縣、252個(2012年統計數)民族鄉,民族地區國土面積占全省總面積的68.2%,這一基本省情,決定了民族宣傳工作在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因此,民族地區的市、州、縣應建立民族工作宣傳專項經費,對黨的民族方針政策進行強化宣傳灌輸,對民族理論、民族知識、民族法律法規等進行深入持續宣傳,使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方針政策成為各級黨政領導的自覺執政行為。

建立向民族地區免費贈閱民族類報刊的長效宣傳工作機制。

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強調:“要努力營造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自覺維護民族團結的良好氛圍。”2009年7月,國發〔2009〕29號文《國務院關于進一步繁榮發展少數民族文化事業的若干意見》中明確要求:“加大對民族類新聞媒體的扶持力度,提高信息化水平和傳播能力,擴大覆蓋面和受益面。對涉及少數民族事務的重大宣傳報道活動給予重點扶持。實現向少數民族群眾和民族地區基層單位免費贈閱宣傳黨和國家大政方針、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普及科學文化技術知識的圖書、報刊等出版物。扶持民族類重點新聞網站建設”。2009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關于深入開展民族團結宣傳教育活動的意見》(中辦發〔2009〕34號);2009年8月,中宣部、教育部、國家民委在京召開電視電話會議,對民族團結宣傳教育工作進行了部署。國家民委也下發了《國家民委關于印發〈國家民委關于深入開展民族團結宣傳教育活動的工作方案〉的通知》。《民族區域自治法》重新修訂后,2005年國務院出臺了《關于實施〈民族區域自治法〉的若干規定》,貴州省也出臺了實施規定(簡稱“一法兩規定”),中央的這些有關精神,從政治上要求多民族的省區必須按照中央的要求,把深入開展民族理論、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規、民族團結等宣傳教育擺上更加突出的位置,進一步加強領導,精心組織,細化舉措,建立長效機制,增強民族宣傳教育的實際效果。民族時政類報刊是宣傳報道有關民族團結、民族理論、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規、民族基本知識的重要平臺,是弘揚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是維護民族團結、鞏固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重要陣地,是向國際社會展示我國民族政策、民族文化和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窗口,是黨的民族工作的耳目和喉舌,因此,建立向民族地區免費贈閱民族類報刊的民族工作宣傳長效機制,是解決黨的民族方針政策“有效落地”,營造推進民族工作社會化良好社會氛圍,擴大民族工作社會知曉面的重要手段和保證。

建立民族新聞宣傳工作激勵機制。

通過設立民族新聞宣傳獎等手段,營造和調動全社會力量來共同推動關注支持民族工作的輿論氛圍和發展環境,對為民族新聞宣傳工作作出貢獻的個人和單位進行獎勵。同時應恢復和總結過去一些民族工作部門對民族宣傳工作實行“雙稿酬”的制度和經驗,營造搞好民族新聞宣傳工作的政策環境。

建立民族新聞宣傳工作目標考核機制。

要把民族新聞宣傳工作作為年度重點工作納入年度工作目標進行考核,通過確定年度重點宣傳內容,進行規模化、專題化、個性化的策劃報道,樹立民族工作部門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良好形象。

四、泛意識形態化背景下,優化民族新聞宣傳工作環境,必須打造民族新聞宣傳事業的人才高地

一個國家的主導意識形態只能是一元的,不能是多元的。改革開放以來,由于整個中國的經濟制度和政治體系發生了很大變化,使得意識形態多樣化傾向日漸加強,而國外文化產品的大舉入境逐漸淡化人們對主導意識形態的認同,加上互聯網提供更暢捷的觀點表達渠道,讓黨和政府引導、調控傳媒與輿論的難度明顯增大,這對如何擴大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廣泛傳播提出了新的挑戰。因此,在泛意識形態化背景下,必須打造民族新聞事業的人才高地,通過培養一支品質優良、業務精通、作風扎實、善于創新、樂于奉獻,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與黨中央保持一致,在任何復雜多變的形勢面前,都能夠保持清醒頭腦的忠于黨的新聞宣傳事業的民族新聞宣傳工作隊伍,通過打造民族新聞宣傳事業的人才高地,確保民族新聞輿論的領導權、主導權牢牢掌握在忠于馬克思主義、忠于黨、忠于人民的人手里。同時,通過民族傳媒和其他媒體培養一批致力于民族新聞宣傳事業的名編輯、名記者、名主持來提升民族工作和民族新聞宣傳工作的影響力,在各市、州、縣建立民族新聞宣傳報道組,來確保民族新聞宣傳事業的健康發展、跨越發展。

(《貴州民族報》2011年2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兴安县| 绥宁县| 阿克苏市| 龙岩市| 陇川县| 平昌县| 历史| 新龙县| 全南县| 清水河县| 汉中市| 广宁县| 文登市| 东乌珠穆沁旗| 米易县| 黔西| 香河县| 庐江县| 容城县| 黎川县| 咸宁市| 鲜城| 苏尼特右旗| 达日县| 滦南县| 讷河市| 三河市| 平利县| 珠海市| 郑州市| 健康| 东阳市| 连平县| 丰台区| 铜陵市| 阿合奇县| 新乡县| 高陵县| 泰宁县| 钟祥市| 那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