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報紙的文體
- 新聞記憶:新聞實踐與理論探索
- 農文成
- 5937字
- 2021-04-25 17:02:20
文體,即文章的體裁。體裁是指文章的類別和樣式,是表達文章內容的一種形式。報紙的體裁、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有報告實事的新聞,有說理的論文,有刻畫人物的文學;有文字,有圖片,有三言兩語,有長篇巨制,有連載,有成組的集納。對報紙所刊載的版面文字內容進行體裁歸類劃分,常見的報刊文字體裁主要有兩類:一是新聞體裁;二是副刊體裁。
新聞體裁,就是新聞報道或評論的各種形式。由于體裁各種各樣,又有發展變化,新聞體裁有多少種類?長期以來,眾說紛紜,有分5種的,有分8種的,甚至有分得更細更多的。新聞體裁的分類,有似于文學體裁的分類,曹丕曾將文體分為奏議、書論、銘誄、詩賦四類;陸機又將曹丕的四類發展為10種,至梁朝蕭統又將文體分列為39目,至宋朝時文體又被歸為辭令、議論、敘事、詩歌四類。可見文無定法,文體亦無定法。新聞體裁的分類,是隨著新聞事業的不斷發展而得到變化豐富的。各體裁之間的區別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其一是各體裁表達材料的手法不同,其二是表達材料的口吻不同,其三是組織材料的結構不同。按新聞內容進行歸納劃分,新聞體裁一般分為新聞報道和新聞評論兩類。新聞報道主要是指消息、通訊、新聞特寫、新聞公報、調查報告、專訪等;新聞評論主要是指社論、述評、編輯部文章、評論員文章、思想評論、理論文章等。
副刊是指報紙上刊登新聞、評論以外作品的固定版面,每天或定期出版,多署有專名。分綜合性和專門性兩種,專門性副刊又稱“專刊”。副刊體裁主要有散文、小說、詩歌、雜文、報告文學、回憶錄等。我國報紙的副刊起源于清末,最初稱為“附報”。1897年11月24日,英商字林洋行創辦的《字林滬報》出版附報《消閑報》,是我國最早的副刊;1900年,《字林滬報》由日本人接辦,改稱《同文滬報》,其副刊亦改名為《同文消閑報》。以后各報陸續增設副刊,主要刊裁舊體詩詞、小說、筆記等。“五四”運動前后,出現了一些提倡新文化、傳播新思想的副刊,如《晨報副刊》、《民國日報》副刊《覺悟》、《京報副刊》等。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報紙的副刊成為整張報紙的重要有機組成部分,在陶冶人民群眾的情操,豐富百姓精神文化方面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對于副刊的功能素有“新聞招客,副刊留客”之說。副刊版一般采取綜合性組合方式,以短文為主。此外,也有按內容分類的專刊,如國際副刊、文學專刊、文學評論專刊等。
在報紙刊載的文字中,常見常用的文體主要有:
社論 指報刊上代表編輯部意見的指導性言論。社論要就當前社會上的重大事件或問題及時評述,表明報紙的立場與主張。政黨機關報的社論一般是代表同級黨組織發言的,通過對重大事件或問題的評論來闡述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及工作方法,以組織、教育與爭取群眾。
社論分為全面性的社論(如國慶社論、元旦社論)和專題性的社論(如對某一事件、問題、典型的論述)。社論寫作必須講究時效性、政策性、針對性與論理性,語言要簡明、準確、生動、通俗。
評論 報紙言論的一種形式,是以報社評論員、集體或個人的名義,對重大新聞事件或問題進行不同角度評述的文章。包括“本報評論員”“特約評論員”“觀察家評論”,也可以是群眾或集體署名的評論;形式上有短評、時評、國際評論、思想評論、文藝評論等。
編輯部文章 以報社編輯部名義發表的政策性、理論性文章。常就國內外重大事件或問題作專門闡述,篇幅一般比社論要長。
短評 內容單一、分析扼要、篇幅較短的編輯部評論。通常有三種形式:(1)針對某一問題或事件,發表簡短的評論;(2)配合新聞報道,予以分析評論,往往同時發表;(3)以“編后”形式出現,對同版報道中某一問題作簡明的發揮。
按語 編者對新聞或文章所加的說明或批注,針對其中的觀點或材料,直接提出編者的看法。可以加在文章或新聞前面、中間或最后,交代背景,發表判斷,提出建議。按語的文字簡潔,起畫龍點睛的作用。
思想評論 有關思想和工作問題的評論文章,一般均以個人署名發表。形式多樣,如《今日談》《xx論壇》《思想漫談》《三言兩語》等。內容單一、篇幅短小的又稱“小評論”。思想評論的任務是評述思想問題,分清思想是非,掃除思想障礙。
一事一議 一種把報道事實與議論說理相結合的體裁,形式上比較靈活,可以配新聞,配來信,配調查,也可以夾敘夾議、先敘后評或先評后敘。寫作上要求事例典型,據實論理,小中見大。
文藝評論 評論文藝現象的文章,是文藝批評的主要形式。評論的種類,從內容上分,有文學評論、劇評、影評、音樂、舞蹈、美術的評論等;從形式上分,有長篇論文、文藝專論、文藝短論、筆談、漫談、隨筆、雜感等。
國際評論 評論國際時局的文章,又稱“時事述評”。有以“本報評論員”署名的。
代論 指以署名文章代替編輯部發言的一種言論體裁。
外論 指從外國報刊上翻譯介紹的評論文章。
專論 聘請專家學者就某一專門問題發表意見的評論文章。
答讀者問 新聞機構編輯部邀請適當的人物,在報刊上對讀者提出的各種問題進行解答,是編輯部聯系群眾的一種形式。答讀者問一般選擇與當前工作有較密切關系、為群眾普遍關心的問題,通常用以闡釋有關方針政策方面的問題,也用于回答知識性的問題(如氣象、醫藥等)。
答記者問 有關方面負責人或專家、學者直接回答記者提問的一種報道形式,一般是問答式文體或現場錄音、錄像剪輯。答問的內容一般為較重大的方針政策或群眾關心的問題,有一定的權威性與代表性。
觀察家評論 以觀察家名義發表的時事評論,是表達編輯部意見的靈活方式。外國報紙常用它來試探外交事務或國際重大事件的反應。我國報紙有時也采用這種形式評論時事,如在抗日戰爭時期,新華社就曾以“延安觀察家”“延安評論家”的名義播發過各種時事評述。
情況反映 向上級領導反映新情況、新動向、新經驗、新問題的一種文體,多在內部發表。它為黨的領導機關制定方針、政策提供可靠的依據,為指導工作提供經驗與典型,為發現問題提供各種動態,也為報紙宣傳提供線索與資料。我國新聞單位一般都出有向上級領導反映內部情況的《情況簡報》《內部參考》,并把反映情況作為新聞工作者義不容辭的義務。
內參 新聞單位內部出版的反映情況的專刊,供一定范圍的領導同志或與之有關的工作人員閱讀。
問題討論 通過報刊群眾性地公開討論某一問題,以提高廣大讀者認識水平的一種宣傳方式,是人民群眾進行自我教育的重要方法。在報刊上討論的問題,一般是一定時期中具有普遍性的、有重要意義的、對實際工作有重大影響的理論、思想或實際問題。一般來說,討論的都是為廣大群眾關心并有較多的不同意見的問題。如1978年開展的關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討論。
長篇連載 報紙上定期以固定版面連續刊載一部長篇小說的形式,用以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我國報紙首創長篇小說連載的是1882年創刊的《字林滬報》。
公報(一)國家、政府、政黨、團體或其領導人所發表的關于重大事件或會議經過和決議等的正式報道,也有以會議的名義發表的公報。
(二)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政府、政黨、團體的代表,在會議中或會議后共同發表的關于會談進展,經過或就某些問題達成協議的正式文件,稱為“公報”“聯合公報”或“新聞公報”。有時,其中還包括關于這些國家間相互權利和義務的協議,具有條約的性質。
(三)由一國政府編印的專門登載法律、法令、決議、命令、條約協定或其他官方文件的刊物,如我國的《國務院公報》。
宣言 國家、政府、政黨、團體或其領導人為申明其政治綱領或對重大政治問題表明其基本立場和態度而發表的文件。由兩個以上國家、政府、政黨、團體或其領導人共同發表的稱“聯合宣言”或“共同宣言”。
聲明 國家、政府、政黨、團體或其領導人、發言人,用來對重大事件或問題表明其立場或主張而發表的文件,具有一定的權威性。由國家或黨的最高領導人發表的聲明,稱“最高級聲明”;由政府或有關部門、發言人發表的,稱“政府聲明”“XX部聲明”“政府發言人聲明”;由兩個以上國家、政府、政黨、團體或其領導人共同發表的,稱“聯合聲明”或“共同聲明”。
講話稿 又稱“發言稿”。是黨政機關、團體領導人、發言人代表機關、團體或個人就當前國內外形勢或發生的重大事件或重大社會政治問題,在會議、集會或外交場合表明態度與看法,闡明政策或立場,提出建議與希望,作指示,發號召的講話或報告的原文。講話稿有政治報告、時事講話、專題講座、集會演說、開幕詞、閉幕詞等。寫作上必須根據聽眾對象的特點與需要,有的放矢,通俗易懂,深入淺出,多用口語。
序、跋 介紹、評價文章,作品及其寫作背景、目的、意義的一種文體。“序”一般寫在書或詩文的前面,“跋”寫在后面。“序”有“引言”“寫在前面”“編者的話”“作者的話”“前言”等,“跋”有“編后”“后記”等。
序、跋文字的作者,有的是編輯或別人,也有作者本人。一本書里可以同時有兩篇以上的序。
報告文學 一種運用文藝手法迅速及時地報道現實生活中富有典型意義的真人真事的具有新聞性的文學體裁,也是報刊上常見的一種文體。
故事 一種運用口語或通俗文字,生動形象地描述人物或事件的文學體裁。情節完整,結構活潑,為群眾所喜聞樂見。
故事一般有兩種:新聞故事(寫真人真事,不容虛構、夸大);文藝故事(虛構情節,塑造人物)。
回憶錄 是回憶本人或他人過去的生活或事跡的紀實性文體。也是報刊上常見的一種文體。
回憶錄具有歷史的真實性,必須寫真人真事,真實地再現歷史的本來面貌。回憶錄也有一定的文學性,在人物描寫、情節結構、細節運用以及語言上,往往采用文學手法與文學語言。回憶錄或以寫人為主,或以寫事為主。
寓言 以虛構的小故事說明一定哲理的隱喻性文學體裁。多采用借喻、擬人、夸張手法,具有強烈的諷刺性和思想性。
小品(一)報刊上短小文章、故事、資料的統稱,有科學小品、文藝小品、知識小品、諷刺小品等,其特點是簡短明了,一事(物)一介。
(二)指報刊上的諷刺小品,抓住社會上種種不良風氣與現象,用小故事形式予以揭露批評,引起社會注意。這種小品中的事實可以是真實的,也可以是根據實際情況虛擬的,也可以是真事假名,隱去當事人的姓名與單位。
通知 傳達或布置某項事宜的公告性文體,也是報紙常見的一種文體。上至方針政策、重大任務,下至具體措施、一般事務,都可以發通知。
通告 公布重要事項的公告性文件,具有較強的法令性與政策性,有約束力。采取登報、張貼或以文件形式下達。
雜文 以議論為主,夾以敘事、抒情,帶有文藝色彩的一種特殊政論。以精悍、活潑、鋒利、雋永為特點,內容廣泛,形式多樣,雜感、雜談、雜論、隨筆、書信、序跋乃至日記、對話都可以寫成雜文。
雜文有強烈的現實性與戰斗性,被稱為“匕首與投槍”。它善于運用諷刺,又富有形象性與感染力,具有嚴密的邏輯性。雜文萌芽于“五四”時期《新青年》“隨感錄”,因魯迅的倡導成為獨立的文體。
散文 一種內容現實性強,表現形式自由靈活,篇幅短小精悍的文體。在我國古代,除韻文、駢文外,都稱為散文,包括小說、論文、史傳在內。現代散文指的是與小說、戲劇、詩歌并列的一種文學體裁,一般分為敘事與抒情兩類。敘事散文,以敘事寫人為主,往往有一定的情節與人物形象,也穿插適當的議論與抒情,如《背影》(朱自清)、《誰是最可愛的人》(魏巍)。抒情散文以抒發感情為主,一般沒有貫穿全篇的完整事件,也不必有完整的情節,而主要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或直接抒情,如《荷塘月色》(朱自清)、《長江三日》(劉白羽)。
速寫 一種文學體裁。它像速寫畫一樣,在很短時間內用寥寥數筆,勾勒出某一事物的輪廓,而不鋪陳每一部分的細節。要求用文藝手法抓住描繪對象的主要特征,作簡潔有力的輪廓式的、粗線條的、鮮明而又概括的描寫。
隨筆、偶感 一種把文藝表現手法與政論結合在一起的散文體裁,在工作、學習、生活、社會見聞中,凡有所思、所感,隨筆寫出,往往能給人以啟發與教益。
戲劇 是文學、音樂、舞蹈、美術等有機構成的綜合藝術,是編劇、導演、演員及音樂、舞蹈、美術工作者集體創作,由演員在舞臺上表演的,揭示矛盾沖突,創造藝術形象,表現主題思想的藝術。綜合性與舞臺性是戲劇的主要特征,文學劇本是戲劇的基礎。戲劇的文學特征有矛盾沖突尖銳,人物、場景、時間高度集中,對話和唱詞是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段。
戲劇按表演形式,可分為戲曲、舞劇、歌劇與話劇、滑稽戲;按結構分為獨幕劇與多幕劇;按題材可分為歷史劇、現代劇與兒童劇;按內容可分為正劇、悲劇、喜劇等。
詩詞 為報紙文藝版(欄)刊載的一種內容。是有節奏、有韻律、分行排列的文學作品。高度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充滿作者豐富的感情與想象,語言凝練、形象。
詩產生于勞動中,最初與歌唱結合在一起。我國古代,合樂的詩稱為歌,不合樂稱為詩,現在一般統稱為詩歌。
詞產生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古代的詞,都是照詞諳填的,因此又稱曲、雜曲或曲子詞;由于句子長短不一,又稱長短句。
詩歌的種類,從內容上分為抒情詩與敘事詩兩種,從形式上可分為格律詩、自由詩、散文詩與歌謠。
小說 敘事性的文學體裁。以人物形象的塑造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具體環境的描寫,廣泛地、多方面地反映社會生活。小說不同于其他敘事性作品,它可以運用各種描寫、敘述方式和各種表現手法(如敘述事件的前因后果,描繪自然景物、社會環境、生活場景以及人物外貌、心理、言談、舉動和各種糾葛關系等),來生動地表現以人物活動為中心的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小說在現代文學中極為發達。按其篇幅長短及內容廣狹,分為長篇小說、中篇小說、短篇小說。在我國報刊史上,從清末以來,已有連續刊載長篇小說的傳統。1958年后,又出現一種篇幅更短、人物更少、情節更為單純、以寫一人一事為主的小小說,在報刊上發表。小小說描寫生活一角,對人物只是勾勒輪廓,類似速寫,由于它反映現實迅速及時,形式又便于寫作者掌握,深受廣大群眾歡迎。后來又出現了微型小說。
相聲 以諷刺和詼諧為主要特征、寓教育意義于幽默之中的曲藝形式。起源于北京,流行于全國各地。相傳于清同治年間由民間笑話演變而成,用北京話說講。現各地也有以當地方言說講的“方言相聲”,相聲以引人發笑為藝術特色,以說、學、逗、唱為主要藝術手段,擅長諷刺。
表現形式有單口(一人)、對口(二人)、群口(三人以上)三種。為了在幽默詼諧中收到教育的效果,要求相聲注意思想內容和表演形式的高度統一,既要有巧妙的構思和詼諧的語言,更要有正確的思想內容,防止迎合部分聽眾低級趣味的庸俗的逗樂。
漫畫 以政治和生活事件為題材,運用夸張手法,突出描寫對象某些特征的繪畫,是圖畫中的政論,富有戰斗性。多用于諷刺、揭露社會中腐朽、落后、反動的東西,揭發其矛盾或可笑之處使之無可隱蔽,從而達到鞭撻、否定的目的,也用來歌頌新生事物與正面英雄形象。
插圖 一種隨文說明的圖畫。因作品內容不同而形式不同,是畫家在忠于原作思想內容的基礎上進行的構思和構圖,因此它具有獨立的藝術價值。
(1997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