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報紙溯源及我國報業現狀
- 新聞記憶:新聞實踐與理論探索
- 農文成
- 3879字
- 2021-04-25 17:02:20
報紙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以刊載新聞為主的,面向公眾發行的定期出版物。它的社會屬性和職能隨著社會經濟、政治條件的發展而變化,各種政治力量和社會集團都依據各自的意志運用報紙來宣傳自己的思想和主張。
報紙的雛形最早出現于公元前60年羅馬執政官愷撒所辦的《每日紀聞》。我國自唐朝起,開始出現手抄的“邸報”,北宋以后,民間出現“小報”。《每日紀聞》據傳是公元前60年愷撒任執政官時的布告牌,內容以頒布命令、公布元老院議事記錄及會議決議為主。但這僅是黑板形式的公告,既無各地新聞之“報”,也無紙,所以,嚴格意義上講,《每日紀聞》不能稱為報紙,但它可算是早期的一種手抄新聞。“邸報”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報紙,至今已有1200多年左右。“邸報”是封建政府的機關報,是封建王朝傳知朝政和地方官員了解朝廷政情的工具。主要登載的內容有皇帝的詔書、命令,封建王朝的法令、公報;還登載皇室的動態、官員的升黜、任免、賞罰消息、官僚的章奏疏表等。據目前所知材料,我國最早出現于唐代的報紙,有“報狀”“進奏院狀報”和“雜報”等稱。“邸報”名稱,始見于宋代,宋后日漸流行,明末和清代稱“京報”,是古代報紙有固定名稱之始,但“邸報”一詞仍被繼續沿用。它是在封建王朝的中央政府控制下傳發的。唐代由藩鎮駐京的進奏院各自抄傳,宋代起由中央政府統一發行。清代《京報》則由北京的報房商人經營。“邸報”一直延續到清代還在發行。流行于民間的“小報”,是中國古代的非法報紙。小報在民間出現的起因是當時由于北方金軍頻頻進犯,處在北宋朝廷統治下的百姓,普遍希望盡快獲得有關主戰派和主降派以及各方面的消息,這種客觀需要形成了“小報”,“小報”的內容主要揭載宮廷動向和時事政治消息。
北宋滅亡后,整個南宋統治期間,小報更為流行。當時發行“小報”的是一部分駐首都負責傳送邸報的各地進奏官,個別政府中下級官員、一部分坊間書肆的主人。他們在省寺監司等中央機關和宮廷內聯絡了一些人,專門為他們探聽消息,提供材料,然后委托坊間的書肆鏤版印行。當時人稱這種小報為“新聞”。小報的內容以邸報還沒有發表或不準備發表的“朝廷之差除,臺諫百官之章奏”為主,旨在為關心政局的官僚士大夫提供一些參考材料,很能吸引一些人的注意。但當時小報所刊載的消息,并不完全可靠,在統治集團內部發生派系斗爭時,它往往也被利用來作為黨同伐異的工具。在宋朝抗金時期,小報刊印過當時主戰派官員反對投降妥協和呼吁抵御外侮的奏章,透露過北方漢民抗金事跡。雖然宋朝的封建統治者嚴禁小報的出版,但是小報一直到宋朝末年也沒有被禁絕。元、明、清等朝出現過類似小報的出版物,當時稱為“小本”“小鈔”或“報條”,但同樣遭到封建統治者的査禁。
近代報紙是資本主義的產物。15世紀開始,歐洲地中海沿岸的威尼斯等城市,工商業發達,交通方便,出現了報道市場、物價、航海、戰爭消息的手抄報紙,并有記者協會的職業團體;1566年讀者訂戶增多,原先手抄的《威尼斯新聞》單張印刷出版,售“一文錢”(gazetta),在西歐,故有“gazetta”作為“報紙”代名詞用。世界上最早印刷出版的周報是1609年德國的《報道或新聞報》,最早印刷出版的日報是1633年德國的《萊比錫新聞》,最早出現的售價低廉的大眾化報紙,是1833年美國的《紐約太陽報》。我國近代最早的中文日報是1858年香港出版的《中外新報》,伍廷芳主編。國內最早自辦的日報,是1873年艾小梅在漢口創辦的《昭文新報》。最早宣傳維新思想的報紙是1874年王韜在香港創辦的《循環日報》。最早宣傳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是1900年孫中山在香港出版的《中國日報》。資產階級在革命時期,運用報紙作為反封建斗爭的武器。如法國大革命時期,馬拉創辦的《人民之友報》,美國獨立戰爭時期,富蘭克林創辦與主編的《賓夕法尼亞公報》和亞當斯創辦的《波士頓公報》,我國辛亥革命時期的《民報》《民法報》《大江報》等,為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制度發揮了輿論動員作用。無產階級報紙是群眾性工人運動發展的產物。早期出版的工人報刊,有1820年英國的《紡織》、1828年美國的《機器工人自由報》、1830年法國的《工人報》、1831年英國憲章派的《貧民導報》。無產階級政黨的機關報既是黨的輿論工具,又是人民的喉舌。中國共產黨最早的中央機關報是1922年9月13日在上海創辦的《向導》周報;第一份日報是1925年6月4日在上海創辦的《熱血日報》,瞿秋白主編。革命年代,在社會上有廣泛影響的是中國共產黨在延安創辦的《解放日報》和在重慶出版的《新華日報》。現在,中國共產黨中央機關報是在北京出版的《人民日報》。
從我國報業的發展歷程來看,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的報業得到了較快的發展,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主要經過了三個時期的發展。第一時期是從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到1993年。這時期,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來越高。在此新形勢下,綜合性報紙已不能完全滿足各行各業的需要,專業性報紙應運而生。專業性報紙的大量問世,成為這時期整個報業發展的亮點。1988年,當時我國中央各部委大都辦有自己的產業、專業報紙。不僅如此,各省、直轄市、自治區的專業性報紙也如雨后春筍,相繼問世。1988年,由郵政部門發行的各種報紙有984種,其中專業性報紙450種,占報紙總數的45.7%,而各級黨委機關報和民主黨派報紙只占報紙總數的28%,對象性報紙(工、農、青、婦、少兒、老年類)占報紙總數的23.8%。專業性報紙所占比例已超過機關報和對象性報紙。而這只是當時郵局公開發行的數字,如果加上自辦發行和內部發行的,專業性報紙的數量還要多。在經濟、科技、政法、文化、教育、體育、衛生等各類專業性報紙中,經濟類報紙數量最多。1988年,經濟信息類報紙,僅參加全國經濟信息報刊協會的,就有100多家,企業報就更多了。企業報一般都是面向本企業,不經郵發,當時全國登記注冊的正規企業報有800余家。第二時期是1994年至1999年。這一時期,全國報紙的數量增加到了2202種。從結構上看,報紙由單一的機關報結構變為多元報業結構,廣大讀者有了根據閱讀興趣選擇報紙的廣闊空間。但是,相應地,由于各地經濟和文化發展的不平衡,這時期的報紙在質量、結構、效益、發行等方面存在著諸多不足。許多報紙的質量并沒有隨著經濟的發展而提高。相當一部分報紙由于與市場脫節,結構定位重復,在競爭中步履艱難。一些部門的報紙為了生存,甚至在部門系統內采取攤派的方式進行公款訂閱。
針對報業存在的問題,在黨中央的直接領導下,從1997年3月到1998年底,新聞出版署對全國報刊進行了整頓,共壓縮報紙300種,取消了內部報刊系列,使報紙的絕對數量有了一定程度的減少,基本改變了報紙“散”和“濫”的狀況。經過這一階段的治理后,“散”“濫”的狀況雖有所改觀,但各級行政職能部門所辦的報紙仍為數不少。隨著經濟體制的轉型、政企分開的加速,政府部門直接辦報的弊端日益顯現。于是出現了第二階段的調整。1999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聯合下文,對全國的報刊結構進行整頓,明確中央和國家機關各部委所辦的報紙,內容重復的予以合并,發行量在3萬份以下的予以撤銷,各省地級局、辦、部、委現有的報紙一律劃轉或停辦。削減下來的報紙,鼓勵黨報系統和出版社兼并、吸納、劃轉、組建報業集團。整頓后,全國報紙結構得到了改善,保留下來的報紙大多進行了改革,版面內容也越來越豐富,質量得到進一步提高。第三階段是黨的十六大后至今,這時期是我國報業深化改革,發展速度最快的時期。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全會、四中全會把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大力繁榮和發展文化事業、文化產業提到了空前的戰略高度,為中國報業的改革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政策支持和保障。這時期,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的持續快速發展,為中國報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以改善宏觀管理、轉變政府職能、依法行政為核心內容的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為推進報業改革和發展營造了有利的法律法規和政府監管環境。新的發展形勢,為我國報業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特別是2003年以來的報刊治理,我國報業結構不斷優化,布局趨于合理,逐步形成了以黨報為龍頭、各門類報紙共同發展的局面,奠定了報業發展的基本格局。這時期,晚報都市類報紙、生活服務類報紙成為報業中的亮點。特別是中心城市晚報都市類報紙成為拉動全國報紙出版業增長的重要力量,成為自費市場和廣告市場的主力。而行業專業類報紙也努力地適應市場。總的發展態勢是:工青婦農等對象報紙改變模糊定位,積極參與市場競爭;新型財經報紙脫穎而出,北京、上海、廣州成為全國性綜合財經報紙的中心,地方性綜合經濟類報紙日漸式微,紛紛向細分的專業經濟領域轉移;行業、產業類報紙努力掙脫傳統機關報的辦報模式,向市場化的行業媒體轉型;在行業專業類報紙的其他細分領域,市場定位更加準確,專業水平不斷提高,市場化步伐日益加快。與此同時,這時期,我國的報紙出版能力也得到了進一步增強。在被聯合國確定為社會發展水平重要指標之一的日報出版水平上,我國報業取得了重要的突破。2004年,我國出版的日報數量,占全球日報總量的14.5%,世界每7種日報,就有一種來自中國。2004年,我國日報的平均期印量再創新高,逼近1億份大關,穩居世界第一,比排名第二的印度多出近200萬份,比2003年排名第一的日本多出近3000萬份。而千人日報擁有量繼2003年首次突破70份后,2004年又增至75.8份,報紙普及率進一步提高。報業的經濟實力也大幅提升。2004年全年報紙發行總額252.9億元,廣告經營額230.7億元。報紙印刷總量完成1526億對開張,比2003年增長23.5%。報業多種經營日趨活躍,新的經濟增長點不斷出現,報業成為了我國發展最快的行業之一。目前,我國各省、市、自治區都組建了報業集團,報業呈現出了百花爭艷的大好局面。
(2005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