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道遠
- 新聞記憶:新聞實踐與理論探索
- 農文成
- 1853字
- 2021-04-25 17:02:20
——2018年新年獻詞
從我黨誕生的那一天起,新聞輿論文化宣傳工作就成為了我黨革命機器的重要構件。毛主席明確提出“政治家辦報”的政治要求,這不僅是針對黨的新聞工作者說的,更是針對各級黨政領導新聞輿論媒介素養提出的政治能力要求。從執政能力角度講,不懂或不善做新聞輿論工作的黨政領導,是不會全面處理好“槍桿子”“筆桿子”“錢袋子(經濟建設)”這三者之間的哲學關系、辯證關系、邏輯關系的。從認知學講,是對系統論、控制論、科學發展理論缺乏全面前瞻認知的表現。
新聞輿論工作是我黨克敵制勝的法寶。在我黨的各個歷史時期,新聞輿論宣傳都發揮了1+1>2的巨大作用。在革命戰爭年代,輿論宣傳是我黨投向敵人的特殊導彈,是瓦解敵人戰斗意志的特殊武器,是戰勝打倒敵人的有力、有效、管用的特殊炸彈。1929年12月,毛主席在古田會議上撰寫的《紅軍宣傳工作問題》,提出“紅軍的宣傳是紅軍第一重大工作”。1947年,毛主席在轉戰陜北的偉大征程中,一面指揮打仗,一面指導新華社展開輿論宣傳攻勢,并親自撰寫了幾十篇新聞、時評、社論,成為“級別最高的記者”。毛主席說“中央留在陜北靠文武兩條線指揮全國的革命斗爭,武的一條線是通過電臺指揮打仗,文的一條線是通過新華社指揮輿論”,強調“共產黨是左手拿傳單右手拿槍彈才可以打倒敵人的”。我們曾經的對手說“一美元的外宣費等于五美元的國防費用”,“媒體已經成為國家權力的重要資源”。由此可見,從斗爭哲學和教育哲學角度講,在新的歷史時期,各級黨政領導如何通過以問題為導向,對關于公共利益與國計民生的政治信息等各種新聞信息源、信息渠道的掌握,利用各種有效的新聞載體進行輿論引導,對公眾進行議程設置,向群眾傳播各時期的決策、方針、政策、路線等信息,以實現貫徹落實的目的,從而促進問題的解決和贏得更好的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新聞輿論工作是實現黨的領導的重要方法。新聞輿論最重要的本質在于對重要事實的發布和傳播,具有強大的影響力和導向作用,是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相對于其他領導方法而言,新聞輿論是實施黨的領導的重要工具。在我黨九十六年的發展史上,我黨始終“一手抓槍桿子,一手抓筆桿子”,輿論工作與時代同頻共振,與人民同呼吸,為推動各項事業的發展凝聚了巨大力量。黨的方針政策和意圖,應當而且必須通過輿論工具在相應的范圍內傳播,與廣大黨員群眾見面,為他們所知所解,才可能產生最理想的效果,得以有效、徹底地貫徹執行。因此,在全球化信息化全媒體的時代背景下,各級黨政領導必須提高對“新聞執政”的認識,充分發揮新聞宣傳媒介作為黨委政府聯系群眾的橋梁和紐帶的特殊作用,善待善用媒體,主動利用新聞媒體推動工作、構建良好形象,以贏得更好的發展環境。
新聞輿論工作是治國理政、定國安邦的大事。新聞作為一種意識形態,作為宣傳、教育、動員人民群眾的一種輿論形式,總是直接或間接地反映我們黨和國家的政治主張、政治觀點、政治立場。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經濟建設是黨的中心工作,意識形態工作是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并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上要求:“堅持正確輿論導向,高度重視傳播手段建設和創新,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加強互聯網內容建設,建立網絡綜合治理體系,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民族新聞宣傳工作是黨的新聞宣傳工作和民族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互聯網+”全媒體新聞傳播環境下,不斷大力優化民族新聞宣傳工作環境,構建和發展民族宣傳現代傳播體系主陣地建設,提高民族傳媒的傳播能力,對增強少數民族“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對推動民族地區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對樹立少數民族新形象,增強少數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擴大民族工作影響力和社會知曉度,推動民族工作社會化進程,弘揚和傳播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掌握民族輿論宣傳工作的領導權、話語權、主導權具有重大的政治意義和現實意義。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是新聞人的時代擔當;文以載道、文以化人、激濁揚清是新聞人的神圣職責;記錄時代,謳歌“四個自信”(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新聞人的時代使命。新時代、新征程、新要求。“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辛棄疾在《青玉案·元夕》中描繪的中國歷史上的繁榮與美好、文化自信必將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征途中再現輝煌。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行。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道遠!
(《貴州民族報》2018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