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加強民族團結 構建和諧貴州
- 新聞記憶:新聞實踐與理論探索
- 農文成
- 2963字
- 2021-04-25 17:02:20
——寫在貴州省第一個“全省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活動月”之際
2006年是實施“十一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貫徹十六屆六中全會精神、中央和全省民族工作會議精神,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一年。為進一步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營造民族團結進步良好氛圍,加快民族地區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構建和諧貴州,中共貴州省委、省人民政府決定從2006年起,每年10月在全省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活動月”活動。
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少數民族人口1億多,民族自治地方面積占國土總面積的64%。鞏固和加強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團結,是黨和人民事業順利發展的保證。正確處理民族問題,使各族人民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對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與和諧社會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我國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與共,形成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大格局,共同推動了國家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和優越的社會主義制度為各族人民的大團結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基礎,“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的“三個離不開”思想觀念已深入人心。各族人民的大團結,過去、現在、將來都是我們能夠經受住各種困難和風險的考驗、不斷勝利前進的重要保證。民族團結是我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意愿,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關系黨和人民事業發展全局的一項重大工作。發展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就要在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基礎上,促進社會主義祖國的繁榮昌盛,維護社會主義祖國的統一安全,同心同德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發展民族團結進步事業,體現了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反映了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符合全國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們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根本要求,也是各族人民的光榮職責,更是黨的民族工作義不容辭的神圣使命。實踐證明,沒有各民族的和睦相處,就沒有社會的安定團結;沒有各民族的和諧發展,就沒有國家的繁榮昌盛。民族團結、社會穩定是各族人民之福,民族分裂、社會動亂是各族人民之禍。黨和國家歷來高度重視民族工作,始終把不斷促進各族人民的團結進步作為基本國策之一。多年來,在黨的民族政策指引下,我國各族人民團結一心,共同致力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實現了國家統一、經濟發展、社會穩定。
貴州省是一個多民族的省份,共有17個世居少數民族,僅次于云南、新疆,列全國第三位;少數民族人口1465萬,占全省總人口的37.9%,列全國第5位;民族自治地方國土面積占全省總面積的55.5%。長期以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民族工作,把推進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擺到突出位置,積極宣傳落實黨的民族政策,充分發揮各族群眾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中的作用,大力扶持少數民族群眾發展經濟、文化教育事業,著力改善少數民族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目前,我省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不斷鞏固,民族地區經濟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少數民族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進一步提高,少數民族干部隊伍和各類人才隊伍不斷壯大,黨和政府同少數民族群眾的聯系日益密切。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蓬勃發展,為我省政治穩定、經濟發展、事業繁榮、社會進步提供了重要保證。這些成績的取得,是全省各族人民共同團結奮斗的結果,是黨的民族政策在我省的成功實踐。
20世紀頭20年,是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是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新的形勢對做好民族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新的形勢下,要進一步推動我省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實現貴州經濟社會的歷史性跨越發展,必須進一步加強對民族工作長期性、復雜性和重要性的認識,充分認識民族工作在我省政治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我們要從有利于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國家富強的高度來認識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新型民族關系的重要性,不斷增強各民族的大團結,把做好民族工作作為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重要內容,各級、各部門一定要按照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進一步增強做好民族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緊緊圍繞“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民族工作主題,切實加強和改善對民族工作的領導,真正把民族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把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制定有效措施,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又快又好地發展,在廣大干部群眾中深入開展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和黨的民族政策、國家法律法規的教育,深入開展社會主義和愛國主義的教育,廣泛開展民族知識的宣傳,使各族人民樹立正確的民族觀,把平等、團結、互助、和諧作為行動的準則,以寬廣的胸懷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以兄弟般的情誼友好交往、真誠相待,以共同的目標團結一致、奮發進取,自覺維護民族團結,從而使各民族的關系更加和諧;要及時處理和妥善解決民族關系中出現的矛盾和問題,努力維護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發展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最終目的,是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創造穩定的社會環境,使各族人民安居樂業,生活幸福,發展進步。各級黨委和政府必須認真研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民族關系的新情況、新問題,消除一切不利于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的因素,使各族人民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貴州宏偉目標和共同理想團結合作。要以提高民族素質為重點,大力發展民族教育、文化、衛生事業,倡導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善各族群眾的衛生條件和生活環境,努力提高生活質量;要加強少數民族人才資源開發,做好培養、選拔、使用少數民族干部的工作,努力建設一支政治堅定、業務精通、善于領導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深受各族群眾擁護的高素質的少數民族干部隊伍。
在全省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活動月”活動,是省委、省政府進一步加強新時期民族工作的一項重要決策,是認真貫徹黨的民族政策、加強民族團結、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構建和諧貴州的有力措施。各地、各部門要立足全局,充分認識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活動月”活動的重大意義,加強領導,精心組織,認真安排,確定具體內容,創新活動形式,充分發揮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的重要作用,把宣傳月活動與宣傳黨的民族政策結合起來,與加強民族法制建設結合起來,與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結合起來。在活動中,要大力弘揚和培育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宣傳教育,在全社會形成以維護民族團結為榮、以危害民族團結為恥的良好氛圍;深入開展民族理論、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民族知識的教育,使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少數民族之間相互離不開和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要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推進民族和諧機關、民族和諧企業、民族和諧社區、民族和諧村鎮建設,大力表彰在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中涌現出來的先進典型,在全社會形成人人倍加珍視民族團結、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的良好局面,為我省順利實施“十一五”規劃增光添彩,為構建和諧貴州,實現貴州經濟社會歷史性跨越發展作出新的貢獻。
(2006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