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6章 貴州少數民族地區廣播電影電視事業50年

一、貴州少數民族地區的廣播事業

貴州少數民族地區的廣播事業起始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1951年,貴州首建的兩個廣播站中,就有1個建在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鎮遠縣。1950年到1958年,貴州先后在少數民族地區建立的收音站就有46個。經過近50年的建設,目前,全省少數民族地區已建成有線廣播、無線廣播及調頻廣播相結合的廣播宣傳網,為促進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豐富各族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主要包括少數民族地區的廣播、民族語言的廣播以及以報道少數民族為內容的專題廣播三個方面。

(一)少數民族地區的廣播

1.有線廣播事業的建設

(1)收音站及有線廣播。少數民族地區大多地處偏僻,交通閉塞,經濟文化落后,報紙刊物投遞十分困難。為了使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能及時地傳播到全省廣大少數民族群眾中去,新中國成立后省委、省政府加大在少數民族地區建立廣播收音站的力度。1950年上半年,貴州開始建立收音站,到1951年底,在民族地區共建立23個收音站,占全省總數的45%。1955年,省人民委員會發出《關于在部分農、牧生產合作社和邊遠少數民族地區建立收音站的指示》,少數民族地區的縣級收音站到1956年全部建立。同時,還在部分區、鄉建立收音站。收音站的設備比較簡單,一般有1臺收音機、1副耳機以及1副簡易天線等。到1958年貴州各自治州、自治縣均建立了廣播站。廣播站主要設備有擴大機(250瓦至300瓦)、鋼絲錄音機、電唱機、收音機、話筒、喇叭等。1956年,全省三個自治州中有村廣播站31座、區廣播站23座,廣播線路9811公里,安裝喇叭35936只(其中入戶喇叭29648只),有正式職工177人。

“文化大革命”時期,貴州省農村有線廣播網處于混亂狀態,少數民族地區的有線廣播網也同樣受到沖擊。

1972年,民族自治州的轄縣及其他自治縣均恢復廣播站,廣播專線和廣播喇叭有了較大的發展。

粉碎“四人幫”后,貴州農村有線廣播網進行了全面整頓,但由于管理工作一直沒有跟上,廣播網中的許多具體問題長期未能解決,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出現了機器損壞、桿倒線斷、人走站垮的情況。民族地區的縣級廣播站雖然堅持工作,但僅能覆蓋縣城,區、鄉的線路、喇叭均減少半數以上。

1981年至1982年,貴州省廣播局對農村廣播網進行調查研究,努力解決廣播網逐年下滑的趨勢,編印了39期《農村廣播簡報》介紹典型,轉發上級有關指示精神,介紹外省經驗,促進了農村有線廣播的恢復。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恢復較好,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繼續下滑。

在以后的幾年中,貴州的有線廣播網雖然采取了“誰受益誰負擔,廣泛組織經濟收入”“實事求是、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方針,但仍未能改變農村廣播網的落后狀況。從1984年至1987年,3個自治州廣播桿線、喇叭及村通播率均逐年減少。1995年,三個自治州的廣播桿線共計2286公里,喇叭8721只,村通播率達12.08%。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農村廣播網的發展在實行了省、州、縣共同投資的辦法后,三個自治州恢復和新建的區、鄉廣播站有255座,1995年達282座。

(2)收音宣傳和有線廣播宣傳。從收音內容和廣播站宣傳的內容來看,當時收音站的主要任務是靠直流收音機巡回組織群眾集體收聽廣播,并將當天播送的重要新聞記錄下來,通過黑板報或油印報進行宣傳及供各級領導參閱。1950年至1956年,收音站主要是宣傳國民經濟恢復,宣傳民族團結,抗美援朝,清剿土匪,“三反”“五反”,鎮壓反革命。在聽不懂漢語的少數民族地區,收音站利用集會時間,用少數民族語言廣播。據統計,僅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16個縣(市)從1950年到1956年抄收的記錄新聞刻印成電訊快報共4240期25898份。由收音宣傳發展而來的少數民族地區有線廣播宣傳,初期則主要以轉播中央臺和省人民廣播電臺的節目為主,同時播出一定時間的自辦新聞和文藝節目。轉播中央臺的節目主要有《新聞和報紙摘要》《各地人民廣播電臺聯播節目》《民族大家庭》,省臺的主要有《新聞節目》《全省各地廣播站聯播節目》《對農村廣播》《少數民族語言廣播》。有線廣播初期自辦節目有《本地新聞》《廣播大會》《氣象消息》《共產主義教育講座》《廣播評論》《農業技術知識講座》《黨委負責人講話》《文藝》等節目。1958年至1965年,隨著設備的改善、人員的增加,各縣的自辦節目由不固定到比較固定,并且在節目中都注重民族特色。這一時期,少數民族縣廣播站自辦的節目主要有《本縣新聞》《農技知識》《衛生知識》《國內外形勢》《領導講話》《先進典型經驗介紹》《民族文藝》等。1975年,全省農村廣播宣傳工作經驗交流會在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召開,會后,少數民族地區縣廣播站貫徹會議精神,在有條件的廣播站配備了正式編采人員,制定了稿件審播制度,自辦節目逐步規范化。這時期,省廣播學校還舉辦了5期廣播站編采人員訓練班,為少數民族地區縣級廣播站培養了一批廣播宣傳業務人員。改革開放后,少數民族地區縣級廣播站的宣傳走上了正軌,不僅節目多,報道面寬,而且宣傳的內容有了廣度和深度,一些節目還在獲省級及至國家級獎項。如黎平縣的《侗語廣播》,1991年被評為國家級廣播站優秀專題節目三等獎。

2.無線廣播事業的建設

1959年,經中共貴州省委、貴州省人民政府批準,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州府都勻建立了廣播電臺。1960年3月11日,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人民廣播電臺建成并正式開播,功率500瓦,中波頻率1490千周,當年10月改稱都勻人民廣播電臺,自辦節目一套,后因經濟困難于1962年停辦。1987年7月1日,都勻人民廣播電臺重建,頻率為98兆赫。

20世紀60年代末,為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國家在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州府凱里建立了1座大功率中波廣播轉播臺。該臺于1970年6月動工興建,由中央和地方共同投資,1978年1月1日建成重播,發射功率200千瓦,頻率927千周。該臺因于1970年6月修建,故稱凱里706臺,主要任務是轉播省電臺節目,擴大省電臺節目的覆蓋面,為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及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銅仁地區的部分縣(市)廣播站提供信號源。1971年8月,省里又在興義建設中波轉播臺1座,該臺于1979年4月建成開播,稱興義718臺,功率10千瓦、頻率1026千赫,主要任務是轉播省電臺第一套節目。1991年1月,貴州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建成中波轉播臺1座,功率10千瓦,轉播省電臺第一套節目。三個自治州大功率中波轉播臺的建立,使民族地區的廣播覆蓋率達到了58.77%。

3.調頻廣播事業的建設

由于少數民族地區山高谷深,對中波地波的傳播極為不利,許多邊遠地區收不到貴州臺的廣播。為了改變這種狀況,隨著電視骨干發射轉播臺的建立,省里在電視發射,轉播臺內建立了調頻廣播。1975年,貴州在貴陽市青云路建成1座調頻廣播轉播臺,功率0.5千瓦。1978年5月,云霧山電視發射臺安裝的10千瓦調頻廣播發射機開播。1981年6月,建成雷公山10千瓦調頻電視轉播臺。從1981年8月起,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福泉、三都、都勻3縣(市)開始籌建調頻廣播,并分別于1982年8月和1983年1月正式開通,這是全省最早建立的縣級調頻廣播。1983年1月,六枝10千瓦調頻電視轉播臺建成。1987年10月,遵義婁山關10千瓦調頻電視轉播臺建成。到1991年,僅三個自治州就建成縣(市)級調頻轉播臺(站)19座,發射功率3.11千瓦,調頻廣播覆蓋率達35.5%,這些臺的建成,為少數民族地區各地縣收轉貴州人民廣播電臺第一套節目創造了條件。

1984年,貴州開始建設調頻廣播覆蓋網。是年,貴州省民族事務委員會投資30萬元購買1千瓦調頻廣播發射機3套,分別投入威寧、黎平、羅甸3個少數民族縣,開辦調頻廣播。后來由于維護經費和頻率規劃等原因,黎平和羅甸的設備分別調撥給凱里市和都勻市。同時,貴州省財政投資40萬元購買調頻廣播發射機4套,分別撥給遵義縣、畢節地區、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順地區開辦調頻廣播。1986年,貴州省財政又投資購買1千瓦調頻廣播發射機3套,撥給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盤縣、銅仁市開辦調頻廣播。到1994年底,全省有調頻廣播發射臺轉播臺4座,其中1千瓦以上(含1千瓦)的發射臺轉播臺8座;市,縣廣播站共建小功率調頻發射轉播臺79座。到1996年,貴州有廣播電臺9座,其中省級臺1座、地市級臺2座、縣級臺6座;有中波發射臺、轉播臺11座,中、短波發射機總功率552千瓦。廣播人口覆蓋率為61.7%。

(二)少數民族語言的廣播

少數民族語言的廣播始于20世紀50年代末,當時全省少數民族地區的許多縣廣播站都開辦了少數民族語言廣播節目。1958年到1960年,貴州人民廣播電臺就開辦了苗語和布依語廣播節目,主要針對農村廣播。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興義縣巴結鄉廣播站開辦的布依語廣播節目,還被評為全省少數民族語言廣播優秀廣播站。后來,由于種種原因這兩種民族語言廣播停辦。1975年全省農村廣播宣傳工作經驗交流會在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召開后,三都水族自治縣為縣廣播站配備了1名專職水語播音員進行水語廣播,為此,被選為貴州的代表,出席了全國農村廣播工作會議。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各縣廣播站的文藝節目,也都結合本地民族特點,播出民歌、山歌,如苗族飛歌、蘆笙舞曲,侗族的侗歌、侗戲等;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望謨縣廣播站的《地方文藝》節目,由于當時沒有錄音設備,就邀請當地的布依族、苗族歌手到廣播站演唱。1987年后,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黃平縣、雷山縣、施秉縣、臺江縣廣播站開辦了《苗語廣播》和《革家廣播》節目;黎平縣廣播站和從江縣貫洞鎮廣播站開辦了《侗語廣播》《侗歌侗戲》節目。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三都水族自治縣廣播站開辦了《水語廣播》節目,黔西南自治州望謨縣開辦了《布依語廣播》節目等。民族語言廣播在制作時大都配上群眾喜愛的音樂、歌曲,這些節目溝通了民族感情,擴大了宣傳面,受到了廣大聽眾的好評。

《侗語廣播》節目主要以本縣農村侗族聽眾為主要對象,從縣廣播站普通話節目中選擇適當內容,譯為侗文,由侗語播音員直播或錄音播出。每天中午、晚上各播出1次,每次15分鐘,每兩天更換一次節目內容,到1991年底,共播出侗語稿1978件。黎平縣的侗官鄉廣播站開辦了侗語廣播節目后,還為其他單位翻譯錄制侗語宣傳錄音帶30余萬字,錄制侗歌70余首。《苗語廣播》節目主要采取筆譯,口譯播送新聞、報摘、法律講座、科普知識、計劃生育專題及當地的苗歌飛歌等。黃平縣廣播站通過《趕場天苗語廣播》節目,播送趕場所發生的重大新聞和農業科技、服務性方面的內容。并在趕場天的晚上重播一次。從1988年起,每星期又增辦1次《苗語對農村廣播》節目,1989年起,每周播出3次。根據革家聽眾的要求,1989年黃平縣開辦了《革話新聞》《革話對農村廣播》節目,每周播出3次。此外,每逢場期和星期天,還開辦《民族音樂》節目,播出本縣苗族同胞、佯家人的大歌、酒歌、山歌、蘆笙曲等,每次播出10~15分鐘。《水語廣播》節目開辦于1981年9月,在此之前的水語廣播,是不定期地播送水語錄音采訪。后來則是采用漢語稿件,通過水語播音員理解稿件的主題思想,然后按照稿件的大意進行譯制播出,逢6天1次的趕場天的中午和晚上各播出1次,每次20分鐘,內容主要宣傳黨和政府的各項方針政策、農業科技知識以及水族人民的重大節日活動等。

(三)介紹少數民族的專題廣播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隨著全黨工作重點的轉移,民族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經濟報道成為廣播宣傳的主要內容,有關少數民族的報道在各類專題節目中得到體現。1980年,貴州人民廣播電臺開辦的《貴州各地》節目,是一個極富地方特色和民族特點的節目。開辦當年即播出了介紹苗族人民節日集會的“民族節日放異彩”和反映貴陽地區“四月八”盛況的“蘆笙頌英雄”等專題,受到少數民族聽眾的喜愛。

1982年,貴州人民廣播電臺將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成立的宣傳作為當年全臺宣傳的三大任務之一。在這次宣傳報道中,全面、系統地宣傳了黨的民族政策,深入地報道了自治州各方面的建設成就和在民族團結方面涌現出的先進人物、先進事跡、先進思想。

1987年在全省開展的民族團結宣傳月活動中,貴州人民廣播電臺與貴州省民族事務委員會聯合開辦的《民族之聲》專題節目,用苗語進行了廣播。這是該臺繼1958年開辦苗語和布依語廣播停辦30年后首次采用民族語言廣播。這個節目共播出專稿50余篇,并錄制民族團結宣傳月廣播內容的全部錄音盒帶59盒。

1991年8月中旬,中國西南藝術節和貴州省商品交易會相繼舉行,為做好宣傳報道,貴州人民廣播電臺抽出40多名編輯記者組成報道組,進行了多方面多角度的報道,共播發新聞稿42條、經濟信息稿20篇。整篇報道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點,全面介紹了貴州各少數民族的藝術成就和經濟建設的新發展。

1992年,貴州人民廣播電臺與西南地區五省(區)七方四川省、云南省、貴州省、西藏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重慶市、成都市廣播電臺建立協作關系,在新聞節目中開辟《西南各地》專題,每周至少播出1次,每次5分鐘。聯合采寫播出的《加快西南經濟建設迎接黨的十四大》專稿及4組《盤江行》系列報道,對民族地區改革開放以來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進行了全面的報道。

1994年,貴州人民廣播電臺加強了對少數民族地區的宣傳報道,專門組織一個6人報道小組,到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縣的宗地鄉、大營鄉、四大寨鄉、猴場鎮、水塘鎮和板當鎮,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縣的大塘、新塘、鼠場鄉鎮采訪,采制了30多篇錄音報道,以“來自麻山瑤山的報告”為題,用一個月的時間,在《全省廣播站聯播》節目和《早新聞》節目中播出。

在文藝廣播方面,自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省級廣播電臺錄制了許多具有民族特色的節目內容。1984年,貴州省人民廣播電臺與貴州省民族事務委員會聯合舉辦的《貴州好》征歌活動中,錄制播出的音樂節目有《請到苗家來吧》《月下玉屏簫》《侗族歌聲美》等20首。錄制的戲曲節目有布依族彈唱《飄蠟染》《陽雀鬧春》、水族曲藝選段、彝族彈唱、《說婆婆》、侗族琵琶歌《楊小娥的月堂歌》,貴州彈唱《侗歌唱醉西瓜田》等;錄制的文學節目有《苗寨篝火》《多姿多彩的布依族民居》《醉人的苗鄉》《報京侗族的婚禮》《苗族歌舞之鄉郎德上寨》等;錄制的專題節目有《民族節日放異彩》《蘆笙頌英雄》《幽幽侗鄉情,娓娓侗歌聲》等。此外,貴州人民廣播電臺還播出用少數民族語言演唱的地方戲曲專題節目,如貴州布依戲、布依彈唱、貴州侗戲,嘎福歌、儺戲等等。

二、少數民族地區的電影電視事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領導和關懷下,貴州民族地區電影電視事業取得了顯著成就。電影電視在配合社會主義革命、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活躍廣大人民群眾文化生活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一)少數民族地區電影電視事業發展迅速

1.電影事業建設

解放后,黨和政府十分重視在少數民族地區開展文化宣傳教育工作,1950年12月9日,貴州省人民政府在《關于少數民族地區工作的指示》中明確指示“1951年文化下鄉適當照顧少數民族地區。10個電影隊,可以有3個專門從事少數民族地區的放演”。1951年1月,西南地區的文教系統巡回電影放映隊貴州大隊部成立后,大隊下設的四個小隊分赴獨山、安順、鎮遠、貴陽四個專區的民族山鄉作流動宣傳放映。1951年6月,電影放映第一隊奉調參加第一屆省民族訪問團開展慰問放映;1952年2月,放映三隊奉調參加省民族訪問團赴水城縣開展慰問放映活動,歷時兩個月。1953年10月,原鎮遠專區正式建立了電影工作隊,下設4個農村巡回放映隊,共有21名專業人員,這是貴州少數民族地區建立的第一個電影機構。1953年6月,貴州民族學院放映單位成立,12月,興義電影院建成。此后,民族自治州、自治縣也先后建立了電影管理站和電影院。到1958年,電影在“國家辦與集體辦相結合”的方針指導下,農村放映隊迅速增加,繼自治州建立“管理、修理、發行”三合一的電影管理站之后,少數民族地區各縣也設立了同類型的電影管理站。與此同時,為了幫助不懂漢語的少數民族群眾能看懂電影,文化管理部門在20世紀60年代就開始用少數民族語言翻譯配音工作。1964年8月5日,貴州省電影公司選派少數民族電影宣傳員15人,參加在延邊召開的全國少數民族電影口譯經驗交流會。9月17日,參加會議的代表回來后在貴陽向省市領導及有關單位匯報表演了用苗、布依、水三種民族語言口譯的《奪印》影片和三鏡頭幻燈宣傳工作。之后,代表們又到黔南、黔東南兩個自治州及省電訓班作了匯報表演。1981年9月9日,貴州省苗族、布依族、水族三位同志又參加云南省民族語言影片配套學習班學習。隨后,貴州省人民政府撥專款在黔東南、黔南兩個自治州建成了正規的涂磁錄音機構,安裝了國內較先進的16毫米涂磁機和同步錄音機,使用上了效果聲帶,培訓專業技術人員。目前,先后用苗語、布依語、侗語、水語、彝語譯制了274部故事片和91部新聞科教片。如《喜盈門》《陳毅市長》《青松嶺》《閃閃的紅星》《鏢王》《山寨火種》《贛水蒼茫》《海霞》《白蓮花》《檢察官》《武當》等故事片和《稻蟲天敵》《蚜繭蜂》等科教片,深受廣大少數民族群眾的歡迎。1984年11月17日,電影文化部和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聯合召開的民族語影片譯制工作先進集體及優秀譯制片表彰會上,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電影公司被授予先進集體榮譽稱號,《武當》被評選為“苗語優秀譯制故事片”,榮獲景泰藍獎杯。三都水族自治縣電影公司譯制的《稻蟲天敵》被評為“水語優秀譯制科教片”榮譽。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央對電影發行管理體制進行了改革,放寬了電影發行范圍,其間民族地區電影發行放映事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城鄉各族人民群眾看電影的設施條件大為改善。1992年,民族地區縣以上影院80%已經大修或新建,95%使用了新光源,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縣城影院安裝了空調,農村集鎮影院由原來的12座增至226座,擁有35毫米設備的占45.6%,農村電影隊擁有16毫米設備的比例由36.4%升為72.5%。放映電影條件的改善,放映單位的大幅度增加,使看電影的少數民族群眾也不斷遞增,在普及科學文化知識和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重要作用。近年來,由于受市場經濟影響,農村電影市場開始滑坡,民族地區也同樣受到沖擊。貴州省人民政府針對農村電影市場的實際情況,在作了多次調查研究后,從1998年起每年投入50萬元資金,加上解決放映收費等問題的配套措施,到2000年實現了一鄉一隊,每個農民一年看幾場電影的目標。民族地區各級電影公司和有關部門也積極抓住機遇,因地制宜,盤活固定資產,拓展市場,使民族地區的電影事業出現了喜人的局面。

2.電視事業建設

民族地區的電視事業建設到目前已初步形成電視轉播臺、差轉臺、衛星地面接收站、有線電視的混合覆蓋網絡。1970年12月26日,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在都勻市建成第一座電視轉播臺,利用761微波站信號轉播中央電視臺節目,這是貴州少數民族地區建立的第一座電視轉播臺。隨后,1975年6月20日,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電視轉播臺也建成開播,1978年5月,興義也建立一座小功率的電視轉播臺。至1981年底,三個自治州共建成大、中、小功率電視轉播臺、差轉臺411座,地面衛星接收站381座,建在黔東南州境內的雷公山10千瓦調頻電視轉播臺(代號764工程)是貴州省4個骨干轉播臺之一。在“八五”期間,即從1991年開始,省地(州市)、縣(市、區、特區)鄉(鎮)四級每年各投入200萬元加快鄉鎮地面衛星收轉站的建設,目前全省共建成地面衛星接收站1399個,少數民族鄉(鎮)地面衛星接收站達968個,占全省鄉(鎮)地面衛星接收站總數的70%以上,使各族群眾都能夠看上電視。省里從1996年起,又開始實行“九五”農村地面衛星收轉站的建設,五年內行政村和大的自然村等地面衛星接收站將全部建成。新建的地面衛星接收站,全部配備廣播設備,并對“八五”期間建設的鄉(鎮)地面衛星接收站中未設有廣播設備的地面衛星接收站統統配齊,使每個地面衛星接收站都成為名副其實的廣播電視收轉站(即廣播電視站)。至今,三個自治州都有了自己的電視臺,各縣市都已安裝了有線電視系統。

少數民族地區的電視節目宣傳內容,除了轉播中央電視臺和省電視臺節目外,還積極發展自己拍攝編播的節目。如黔南電視臺1985年開播建臺時,設置了《黔南新聞》《熒屏歌聲》《電視與觀眾》《動畫世界》《環城掠影》《時事漫談》《熒屏大觀》《錦繡中華》《曲藝欣賞》《天氣預報》等節目。1987年開辦文藝節目后到1991年底拍攝電視劇及小品就有10余部(集)。其中,小品《討價還價之后》在全國評比中獲獎,民族風情文藝片《采花場》參加全國城市電視節目交流,先后在全國50余家城市電視臺播出。現在,黔南電視臺平均每天播出5個專欄節目,自辦節目每周11小時10分,有些新聞片質量較好,如黔南電視臺拍攝的反映民族山鄉新人新事的《茂蘭之路》《山寨園丁》等均在省電視臺播出。1984年,為了慶祝黔南建州30年,黔南電視臺拍攝的《可愛的黔南》4集風光專題片播放后,由于內容充滿了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時代氣息濃郁,形式活潑,受到了當地群眾的好評。

改革開放后,少數民族地區廣播電視宣傳事業無論是在宣傳方面,還是在技術管理工作方面,由于成績突出有的受到了上級的表彰與獎勵。僅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所屬的各級廣播電視局、臺(站)從1984年到1993年就獲廣播電視技術維護管理獎41個,有29個廣播電視節目獲省級以上表彰。

廣播電視事業的不斷發展,給民族地區的干部、群眾帶來了更多的信息和新聞,也進一步地促進了民族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縮短了民族地區與發達地區的差距。

(二)反映少數民族的電影及電視節目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反映和介紹少數民族的電影及電視節目數量不斷增加。1959年12月拍攝完成的反映我省10年來經濟建設成就的大型紀錄片《烏江苗嶺處處春》是新中國成立后第一部反映民族地區面貌的電影。1961年6月貴州電視制片廠與上海海燕電影制片廠聯合攝制了一部反映一對苗族青年男女愛情故事的舞劇《蔓蘿花》,1983年又拍攝反映貴州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活動的紀錄片《全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反映和介紹貴州的電影電視節目不僅在數量上越來越多,形式也越來越多樣化。有從1991年就開始拍攝的專門介紹苗、布依、侗、彝、土家、水、仡佬、瑤等民族風情的影片及史料影片,有用民族語言配音的反映機智人物的影片如布依族的《甲金的故事》《卜當的故事》。電視節目方面,有反映少數民族風土人情的如《采花場》《侗寨風情》《查白歌節》等;反映民族人物的如電視連續劇《布依女》《六馬兄妹》《古美橋·古美河》等。有些影片、電視劇及電視節目獲得了國家和省部級獎。

到目前為止,已拍攝播放包括10多個民族的各種不同內容的影片和電視劇及各種電視節目50余部(集)。

少數民族地區電影電視事業的發展,為各族群眾提供了許多新的信息、新的知識,豐富了少數民族群眾的文化生活,使電影電視廣播真正成為黨和政府聯系廣大少數民族群眾的橋梁和紐帶,為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的兩個文明建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貴州民族報》1999年12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乐清市| 亳州市| 通城县| 太仆寺旗| 神农架林区| 阿瓦提县| 石首市| 达州市| 句容市| 大同市| 雷山县| 婺源县| 肥西县| 普安县| 鄂托克旗| 威宁| 江华| 财经| 博兴县| 盘锦市| 怀化市| 忻城县| 隆林| 仁怀市| 平邑县| 明溪县| 井冈山市| 太和县| 吉安市| 衡南县| 商丘市| 长泰县| 迁安市| 保靖县| 定陶县| 玛沁县| 镶黄旗| 曲麻莱县| 巴青县| 保亭| 精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