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報紙副刊的職能及定位
- 新聞記憶:新聞實踐與理論探索
- 農文成
- 2220字
- 2021-04-25 17:02:20
一張報紙是否辦得豐富多彩,吸引眾多的讀者,從某種意義上取決于這張報紙副刊版與新聞版的協調配合,取決于報紙副刊版內容是否豐富多彩,是否深入淺出地給讀者傳遞美的信息,使讀者從中得到美的享受,美的啟迪,真正達到“新聞引客,副刊留客”的效果。那么,報紙副刊怎樣在體現黨性原則的同時充分發揮它特殊的版面功能,從而達到“留客”的目的?筆者認為,這首先要先明確它的版面職能和解決好副刊版面內容的定位。
一、報紙副刊的版面職能
副刊是針對正刊而言的,是正刊的補充,它和正刊共同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它的職能原則上是和正刊一致的。首先同樣是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同樣擔負著向人民群眾進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思想教育,動員和組織人民群眾積極投入到現代化建設中去的任務。它刊載的主要內容要配合它所屬報紙的宣傳中心任務。其次,在內容上,同樣要具有一定的新聞性,要使讀者在接受內容所傳遞的信息時有“新”的感覺。內容選擇上,則要著重選擇大家所關心的,有意義的,有益的題材,力求內容多樣化,做到雅俗共賞滿足各層次的需要。第三,由于副刊在整張報紙中所肩負的任務與“正刊”有一定的分工差別,所以,在內容選擇上它應側重于在提高人民群眾的思想水平、政治覺悟、優良風尚方面;側重在宣揚新思想、新風尚的同時,對落后的、阻礙社會進步的舊思想進行鞭撻;側重在豐富和指導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眾的文化修養,為人們提供文化享受的機會。除發表優秀的文藝作品外,對一切文化領域里的新動向也要及時地進行評價,指導讀者如何去正確理解與欣賞,使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掌握到新鮮、有用、有趣的知識。第四,報紙副刊主要是以文學藝術主要形式來反映報紙的主導思想,它不是以傳遞信息報道要聞為自己的主要職能,而是以增加人們知識,陶冶人們的情操,豐富人們的文化生活為主要目的。第五,報紙副刊主要是利用生動形象的表現形式去感化讀者,啟迪讀者建立健康的審美情趣,使讀者在文學欣賞中受到教益,產生潛移默化的效果,寓教于樂是它的主要特點。
二、副刊版面內容的定位
報紙副刊,它首先作為黨報的主要組成部分,在版面內容選擇的指導思想上,首先必須堅持黨性原則,明確報紙副刊是為黨的各項事業服務的。具體編輯工作中,要以配合黨的中心工作,宣傳黨在各個領域里的指導方針,及其把建設適合新時期的新文化為己任,最終使副刊真正成為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及陶冶情操、鼓舞斗志的精神家園。其次,報紙副刊作為黨的特殊輿論工具,不應成為少數人茶余飯后的消遣品。要在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基礎上,弘揚社會主義的主旋律,對體現社會主義思想體系、價值觀念、昭示歷史前途和人民意愿的新人物新事物要大力肯定和贊揚。對社會上彌漫著的那些格調低下的小家子氣、女兒氣、脂粉氣、鄙俗氣、頹廢氣,乃至追逐金錢和權力所帶來的奢侈、腐化、享樂等等,所有一切腐蝕人民群眾骨氣和志氣的丑惡現象都要進行無情的鞭撻。作品要積極表現現代社會主義思想、愛國主義思想和理想主義,使讀者從社會主義的新人形象,看到改革大潮中涌現出來的建設者、創業者、獻身者、殉道者的英姿,使人們從中看到民族的力量和前途。對喪失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及其狹隘的功利主義要進行譴責和加以正確的引導。在黨的工作中心轉移后,報紙副刊也要應當相應地以真實生動的作品去表現全國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業績,激發人們奮發努力,開拓創新,積極獻身四個現代化的建設。另外,由于刊登在報紙副刊上的文體主要是小說、詩歌、散文、報告文學,故事、雜文、評論、小品、科普知識等等,讀者來自各行各業,所以在內容的選擇上要滿足不同層次,不同職業,不同心理讀者的需求,力求內容的多樣化。在內容的選擇和寫作上要體現出以下幾個特征。
第一,思想性。即報紙的指導思想。報紙副刊的作品要有鮮明的思想性,要旗幟鮮明地宣傳捍衛馬克思主義的文藝觀和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在題材選擇和思想內容上,要描寫火熱的社會生活,謳歌在黨領導下各族人民創造的偉大業績,使人們在有限的篇幅里能夠聽到改革的最強音,看到時代的最新風貌。
第二,新聞性。新聞性是報紙的根本特征。作為報紙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副刊無疑地應具有新聞性。從總體上說,副刊的新聞性是廣義的,客觀的,是形象地、較全面地再現新聞。它雖不能與新聞報道及時、迅速的特點相比,但在傳播信息的外延、內涵上,應要比新聞報道擴大、深化。不應只是僅僅告訴人們“發生了什么事”,還應告訴人們“為什么發生這件事”。
第三,文學性。副刊作品,不能像新聞作品一樣平白,它必須具備文學性、藝術性。它是把新聞事實形象地再現給讀者,以期達到對讀者潛移默化感染、陶冶的作用。人們讀報紙,閱讀新聞版,是想獲得政治、經濟、科技以及其他方面的信息,而讀副刊從心理上則偏重于獲得審美的愉悅和藝術的享受。所以,文藝作品要以生動的藝術形象反映生活,以情動人,以情感人,枯燥、空洞說教的作品是無法感化讀者的。
第四,科學性、知識性及其趣味性。社會的進步必然促使人們對新事物有進一步了解的渴求。副刊作品在藝術地再現生活風貌的時候,如果在寫作中注意把作品的思想性、新聞性、文學性與科學性、知識性及其趣味性有機地結合起來,那么讀者從作品中獲得趣味性以后,作品所要表達的思想及其認識就會得到更好的傳達,宣傳效果也就會相對地得到進一步的擴大。
(《貴州民族報》1995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