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寧夏人大工作改革與發展史研究
- 中共寧夏回族自治區委員會黨史研究室 寧夏回族自治區人大常委會辦公廳 寧夏中共黨史學會
- 7976字
- 2021-12-22 18:35:03
人事任免工作篇
人事任免權是憲法和法律賦予人大及其常委會的依法組成國家政權機關的重要職權。人事任免是地方人大常委會的一項重要的、經常性的工作。自治區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認真履行憲法和法律賦予的職權,堅持把黨管干部原則和依法任免有機統一起來,不斷完善人事任免工作,強化人大監督職能,積極探索做好人事任免工作的有效經驗,有力地促進了國家政權機關的建設,發展了社會主義民主,為進一步健全和完善人事任免制度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截至目前,自治區人大及其常委會共依法選舉和任免了6000多名國家機關工作人員。
一、發展歷程
自從寧夏各級人大設立常委會之日起,它就承擔起了人事任免的重任,為國家機關順利運作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伴隨著寧夏民主和法制的發展進程,寧夏人大人事任免發展歷史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
(一)探索起步階段(1980年1月—1992年12月)
1979年7月1日,第五屆全國人大第二次會議通過《關于修正〈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若干規定的決議》。這個決議規定:縣和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設立常務委員會,它是本級人民代表大會的常設機關,對本級人民代表大會負責并報告工作,它的組織和職權有法律規定。1979年7月1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第二條規定:縣級以上的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設立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八條規定了縣級以上的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下列職權:領導或者主持本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的選舉;召集本級人民代表大會會議;在本級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決定副省長、自治區副主席、副市長、副州長、副縣長、副區長的個別任免;在省長、自治區主席、市長、州長、縣長、區長因故不能擔任職務的時候,決定代理的人選;決定本級人民政府秘書長、廳長、局長、主任、科長的任免,報經國務院或者上一級人民政府批準;按照《人民法院組織法》和《人民檢察院組織法》的規定,任免人民法院副院長、庭長、副庭長、審判委員會委員、審判員,任免或者批準任免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檢察委員會委員、檢察員;在本級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補選上一級人民代表大會出缺的代表和撤換個別代表;等等。這是法律首次明確賦予縣和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大常委會監督權、人事任免權和重大事項決定權。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規定的縣及縣級以上人大常委會的14項職權中,有4項是有關人事任免的。但是,這些規定都比較原則,不便于具體操作。為了依法行使好人事任免權,1982年5月15日,自治區第四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人事任免暫行辦法》,對人大依法任免干部增添了一些具有實質性和更加可操作的內容。自治區人大常委會設立以來,通過人事任免權的有效行使,使一大批德才兼備的國家機關組成人員和有關人員擔任了人大、政府、法院、檢察院的重要職務,保障了人民民主權利的不斷實現,增強了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法律意識、公仆意識和廉政意識。
(二)發展改進階段(1993年1月—2000年12月)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規定和《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人事任免暫行辦法》規定,全區各級人大常委會對如何依法做好人事任免工作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探索。人事任免工作的實踐出現了越來越好的狀況,自治區人大及其常委會的人事任免工作逐步加強,中國共產黨管理干部的原則在實際工作中得到較好的貫徹,在實踐中積極探索堅持黨管干部、依法任免、充分發揮民主、糾正違法任免的有效形式,使人大及其常委會的人事任免工作開始出現了生動活躍、民主法治的新局面。
雖然《地方組織法》沒有明確規定常委會任免程序,但是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始終堅持黨的領導,按照干部“四化”方針和德才兼備原則,確定了黨委考察推薦,“一府兩院”提名,主任會議把關,常委會審議通過的人事任免流程。人大常委會人事任免工作機構召開會議,對人事任免案進行初步審查,必要時可以會同有關機關了解情況,聽取有關部門和群眾意見,并向常務委員會主任會議匯報人事任免案情況,由主任會議決定是否提請常務委員會本次會議審議。主任會議認為必要時,可組織有關部門或組織常務委員會組成人員或責成有關部門或轉告提請部門對擬任命人員進行考察,考察情況須向主任會議報告,擬任免人員經主任會議再討論后,提請常委會會議審議。
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在人事任免工作中,始終堅持依法辦事的根本原則。常規的做法是法律有明確規定的,直接引用法律條文;法律規定不夠明確的,查找相關法律解釋;法律沒有明確規定的,請示上級人大和依據本區域實際情況,提出貫徹執行法律的建議,供常委會領導決策。常委會人事任免工作機構積極同黨委組織部門、“一府兩院”加強溝通,多方面了解和掌握擬任人員的情況,掌握人事任免情況動態。通過廣泛聯系常委會組成人員,多渠道了解、溝通和掌握人事任免信息,較好地保證了自治區黨委人事安排意圖的實現。
(三)依法完善階段(2001年1月—2012年12月)
隨著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不斷推進,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不斷發展完善,人大工作不斷規范進步,特別是國家頒布實施了公務員法、法官法、檢察官法等法律法規,人大常委會人事任免工作需要根據這些法律法規的實施進行調整完善。2000年7月21日,寧夏回族自治區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通過了《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人事任免工作條例》,同時廢止了《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人事任免暫行辦法》。這些法律法規的制定和修訂,使寧夏地方人大常委會的人事任免工作走上了法制化、規范化、制度化軌道。
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堅持黨的領導,充分發揚民主,嚴格依法辦事,以嶄新的思路和務實的舉措推動人事任免工作程序規范,做到任前嚴格把關,任中慎重審議表決,任后跟蹤監督,真正體現新時期人事任免工作的嚴肅性、法律性、時代性。切實搞好審議表決。嚴格規范審議任命程序,是人大常委會人事任免權得到有效行使的保證。在任命前,有關部門及時為常委會組成人員提供翔實的擬任命人員材料,確保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投下明白票、選出放心人。同時,任命表決采取無記名投票方式,有效避免了人事任免走過場的現象。舉行頒發任命書儀式。不斷增強被任命人員的民主觀念、法制觀念和公仆觀念,增強被任命人員權力來自人民、掌權應為人民的意識。加大對任命干部的監督力度。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加強對任命干部的監督,促進他們依法行政、勤政廉政。綜合運用聽取和審議專項工作報告、調查視察、執法檢查等法定手段,對任命干部進行定期與不定期的“勝任度”考核,并通過考核,鼓勵先進,鞭策后進,對不稱職者堅持予以免職。同時,依法運用憲法和法律賦予的質詢、撤職、特定問題調查等剛性監督手段,避免監督的弱化處理,從而增加被任命人員的壓力、動力和進取心,真正樹立起“一切權力屬于人民”的理念,真正達到任與免的一致。建立健全向社會公開的體制。向社會公開,是依法做好人事任免工作的一個重要環節。自治區人大常委會逐步建立健全了向社會公開體制,充分利用新聞媒體、報紙雜志、互聯網等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多種公開方式,對人事任免工作的各個環節向社會公布,自覺接受人大代表和社會各界人士的監督,進一步增強人事任免工作的透明度,體現合法性、公正性。
(四)依法提升階段(2013年1月至今)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本屆自治區人大及其常委會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緊緊圍繞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緊緊圍繞“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認真行使憲法法律賦予的職權,不斷加強和改進人事任免工作,堅持任免情況公開制度,在主任會議和常委會會議上,分別由黨委組織部門和人大常委會代表工作部門介紹擬任免人員基本情況、任免理由及公示情況,適時開展任前見面活動,增強了任免工作的公開性、透明度和權威性,為常委會依法行使人事任免權提供了有力依據;堅持和完善人事任免公示制度,強化人大代表和人民群眾在國家工作人員任命上的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和監督權。自治區十一屆人大以來,截至2017年5月,共依法任免國家機關工作人員285人次,常委會人事任免工作取得了新突破和新成效。
二、主要成就
(一)堅持黨管干部原則
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始終堅持黨管干部原則,自覺接受中央和自治區黨委提名推薦任免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在充分尊重常委會組成人員和人民群眾的意見和選擇的同時,認真行使法定職權,努力使黨的意圖通過法定程序得以實現。
(二)堅持任前初審制度
常委會代表工作部門堅持執行對擬任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進行任前初審制度,嚴格按照公務員法、法官法、監察法的規定,重點對擬任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任職資格審查進行審核,對擬任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法制意識、民主意識和群眾意識、執法意識等情況進行了解。
(三)堅持依法審議和票決制度
堅持通過主任會議認真研究、集體討論后,提交常委會會議審議;堅持在常委會會議上,依照法定程序審議人事任免議案,嚴格執行票決制度,充分尊重常委會組成人員的表決結果。
(四)堅持任職表態發言制度
認真開展任職后表態發言活動,共有6名國家工作人員在人民代表大會和常委會會議上,作任職后表態發言,公開作出鄭重承諾,把責任和擔當銘記于心,主動接受人大代表、人民群眾的監督。
(五)扎實執行憲法宣誓制度
自治區人大常委會認真貫徹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制定了《寧夏回族自治區憲法宣誓辦法》《關于憲法宣誓的組織辦法》,先后5次組織41名人大及其常委會選舉或者任命的國家工作人員舉行憲法宣誓儀式,切實增強“關鍵少數”尊崇憲法、忠于憲法、落實憲法的責任感、使命感。
三、經驗啟示
地方人大常委會設立以來,人事任免職能作用不斷發揮并日益得到重視,人事任免工作在實踐中發展、在探索中前進,為進一步健全和完善人事任免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提供了豐富而寶貴的經驗。
(一)堅持黨管干部的原則
黨管干部的原則是中國共產黨在長期的工作實踐中形成并確立的一項根本原則,黨管干部是黨對國家事務實行政治領導的重要內容。正確行使任免權,最重要的是堅持黨管干部的原則。堅持黨管干部是人大人事任免權得以行使的政治保障。向國家機關推薦干部是黨委的重要職責。依法任免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是法律賦予人大常委會的一項重要職權,也是人民行使當家作主管理國家的權利的重要體現。堅持黨管干部,人大及其常委會在依法行使人事任免權時,要遵循黨的干部路線、政策,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要求的新時期好干部標準來任免干部。堅持黨管干部,人大常委會黨組要堅持向同級黨委報告請示,黨委召開常委會認真研究,及時給予答復。黨委在作出重要人事安排和變動之前,黨委嚴格按照憲法和法律的規定,主動與人大常委會領導溝通,認真征求意見和建議,保證人大常委會依法履行任免權。堅持黨管干部,人大常委會就必須正確行使任免權,克服“簡單走過場、被動走程序”的做法,主動開展工作,認真履行職責,積極貫徹黨委意圖。
(二)依法行使人事任免權
地方人大常委會依法行使人事任免權是一種政治行為、國家行為、法律行為。要想切實行使好這一重要職權,就必須依據憲法和地方組織法的有關規定和黨的方針政策,逐步規范人事任免工作的具體程序和方法,使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實現人事任免工作的制度化、程序化。依法行使人事任免權,是人大常委會任免干部的一個重要特點,也是人大常委會任免合法有效的根本保證。中共中央頒布的《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明確規定“黨委推薦的領導干部人選,在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決定任命或者人大常委會任命、決定任命前,如果人大代表或者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對所推薦人選提出不同意見,黨委應當認真研究,并作出必要的解釋或者說明。如果發現有事實依據、足以影響選舉或者任命的問題,黨委可以建議人民代表大會或者人大常委會按照規定程序暫緩選舉、任命、決定任命,也可以重新推薦人選。”《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充分體現了黨組織支持人大常委會依法行使任免權的精神。作為國家權力機關的人大常委會,在依法正確行使人事任免權時,必須把堅持黨的領導和嚴格依法辦事有機統一起來,對擬提請任免的國家工作人員審議表決,既要認真貫徹落實黨委的意圖,又要充分體現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因此,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必須增強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模范地遵守憲法和法律,全面提高依法履職的自覺性和能力。必須不斷健全人事任免制度,使人事任免工作減少盲目性和隨意性,更好地實現黨管干部與人大依法任免干部的有機統一,不斷推進干部隊伍建設和經濟社會的向前發展。
(三)切實保證集體行使職權
人大常委會實行集體議事制度,各項法定職權的行使,都要按照民主的程序,通過會議集體審議的形式來實現。人大常委會審議各項議題是要充分發揚民主,鼓勵委員積極發表意見,認真聽取各種意見,有時甚至是否定性的意見,在基本達成共識的基礎上依法進行表決,實行一人一票,按照大多數人的意見作出決定,使做出的決議和決定符合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大常委會行使人事任免權,就是通過法定的民主程序,注重集體決定,排除個人感情色彩,使人民選擇社會公仆的共同意志和主張得到實現。這就要求必須充分尊重常委會組成人員的意志,聽取每一位組成人員的意見,對擬任人選有不清楚的情況,提請機關都派人到會回答問詢,解釋清楚。每一件任免案必須經過常委會審議后,才能以無記名投票表決的方式進行表決,使每一位組成人員都能依法行使好任免權。
(四)加強組織機構建設
進一步建立健全人大常委會的人事任免工作機構,加強常委會組成人員的素質和能力建設。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必須講政治,牢固樹立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在事關政治方向、政治原則的重大問題上,與黨委保持高度一致,使人事任免工作始終沿著正確的政治方向前進。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要行使好人事任免權,還必須認真學習憲法和地方組織法及其他法律法規,不斷提高法律素質和業務素質。在此基礎上,加強作風建設,深入基層,深入群眾,聽取和了解人民群眾和人大代表的呼聲和愿望,審議表決時努力代表、維護人民群眾和國家的根本利益。
四、對策建議
回顧地方人大常委會人事任免制度建設和人事任免工作發展歷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優越性。但是,人事任免權行使的理論設計與實際運作還有一定的差距。為了真正實現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我們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地方人大常委會認識任免制度,不斷加強人事任免工作。
(一)主動參與擬任干部任前調查
根據《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等有關規定,人大要主動參與需由人大常委會任命干部的考察。為了對擬任人員的情況有較為完整、具體、清晰、準確的認識,人大常委會可以在不與憲法和法律規定相抵觸的前提下,對黨委推薦的擬任人員,通過走訪代表,召開座談會和組織一定范圍內的民意測驗,側重對擬任人員的法制意識、民主意識和依法辦事、嚴格執法的工作情況進行了解,客觀真實地取得第一手材料。在此基礎上,人大常委會對符合條件的按法律程序提請任命,在審議中要充分醞釀,然后再交付表決。對條件尚未成熟的,建議予以調整,對個別意見不統一的,和黨委組織部門溝通意見,達成共識。通過上述合法有效的任職資格審查協助黨委把好任命干部的第一道關口,既可以彌補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因不了解情況所造成盲目審議的局限性,又可以更好地堅持黨管干部的原則,并符合黨的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必須走群眾路線的精神,還可以有效遏制干部提拔任用中的官僚主義、個人主義、任人唯親和拉幫結派等不正之風。相反,如果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抱著消極的態度,不負責任地“依葫蘆畫瓢”,使任免工作流于形式,徒具過場,從而就會辜負黨和人民的信任,降低法律的權威,損害人大常委會的威信,這倒是應該糾正的。人大常委會應要求并支持審計部門對擬任人員在原單位的經濟責任進行審計,對防止一些干部“帶病上崗”起到重要的把關作用。
(二)科學規范人事任免程序
程序是實現民主和監督的必要載體,是規范用人行為的基本依據,科學完備的任免程序是保證人大常委會正確有效地行使人事任免權的必要條件之一。審議是人大常委會人事任免工作最為關鍵的一個環節。人大常委會在對人事任免案表決前,一定要堅持到基層、到群眾中去,調查研究,充分集思廣益,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尊重群眾的反映;要認真聽取主任會議和有關部門關于任免對象的基本情況、考察情況、德才表現及任前調查、任前考試等有關情況報告,并安排足夠的時間進行審議醞釀,充分發揮組成人員的民主權利,讓常委會組成人員充分發表意見,如多數人意見一致,即可進行表決;如多數人持不同意見,有事實依據,足以影響任命的,應暫緩表決。
(三)真正把任后監督工作做到位
加強任后監督,是新時期地方各級人大常委會人事任免工作的重要工作。可借鑒開展述職評議,這是地方人大常委會在人事任免實踐中探索出來的一種干部任后監督形式。許多地方在每次人大常委會會議上評議若干名人大及其常委會選舉和任命的干部,確保人大及其常委會選舉和任命的干部向人大及其常委會負責,并自覺接受其監督,取得了良好效果。適時開展跟蹤考察監督。常委會的工作機構可以通過參與“一府兩院”及其所屬工作部門的工作,旁聽他們的會議,以及召開座談會、民意測驗、素質測評、問卷調查等方式,了解人大任命的干部的政治素質、業務素質、工作實績、依法辦事的情況等,并將此作為今后任職、免職、撤職的參考依據。充分運用各種剛性的監督形式。地方各級人大常委會在對人大及其常委會選舉和任命的干部進行任后監督方面,很少運用諸如質詢、撤職等剛性的監督形式。而這恰恰又是強化人大人事監督,提高地方人大常委會作為地方國家權力機關的地位和權威不可缺少的形式。因此,地方人大常委會對藐視監督、貪污腐敗、違法亂紀、不稱職的干部,該質詢的要質詢,該撤職的要撤職。通過這些,才能樹立起人大的威信,不辜負人民的期望。
(四)適度擴大政府工作部門負責人任免范圍
根據《地方組織法》規定,由政府提請人大任命的只是政府組成部門負責人。而政府直屬機構、實行系統垂直管理的行政機關和實行半垂直管理的行政機關,例如:海關、金融、國稅、地稅、工商、質量技術監督等部門,由于其領導權和人事任免權不同,地方人大常委會也無法行使任免權。要真正實現人民當家作主,就必須逐步擴大國家權力機關的職權范圍,進一步擴大地方人大常委會的人事任免權,特別是擴大對政府工作部門負責人的人事任免范圍。探索實現地方人大常委會人事任免本級人民政府工作人員涵蓋所有政府組成部門和政府直屬機構的負責人,逐步做到凡是由各級人民政府直接領導,屬于政府組成部門和政府直屬機構的部門,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部門主要負責人,都應列入地方人大常委會人事任免范圍。垂直部門和半垂直部門履行的職能仍然是管理行政區域內某一方面工作,這些工作大都直接影響著本行政區域內的經濟社會發展,應該屬于該行政區域內的重大事項,應當逐步改革現行管理體制,理順關系,適當下放上述單位負責人的人事任免權,加強地方人大常委會的監督,制約和規范這類單位的行政行為。垂直部門和半垂直部門負責人的人事任免應當經上級主管部門與地方人民政府協商確定后提交地方人大常委會任免。
人大常委會人事任免工作為今后加強和改進人事任免工作奠定了扎實的理論與實踐基礎,面對新的形勢和任務,需要我們總結經驗,根據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進程,進一步探索人事任免工作的規律和特點,不斷完善人事任免工作制度和內容,提高人事任免工作質量與實效,為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做好人大及其常委會工作發揮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