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報創刊復刊人
1949年9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九兵團進駐銀川,寧夏解放。
早在半年前,張源等三邊報社的同志就開始研究寧夏解放后如何辦寧夏省委機關報的問題。
1949年3月,中國共產黨七屆二中全會召開,三邊報社接到上級任務:《三邊報》將停刊,報社人員將在寧夏解放后去創辦寧夏省委機關報《寧夏日報》。
9月25日,張源等三邊報社人員步行向剛剛解放的寧夏進軍。
10月,他們趕到銀川后,張源任寧夏軍管會新聞科長,負責接管國民黨新聞單位,創辦中共寧夏省工委機關報《寧夏日報》和新華通訊社寧夏分社。
經過40多天的籌備,11月11日《寧夏日報》創刊,一版刊登了張源撰寫的社論《各族人民親密團結 努力建設新寧夏》。
這篇社論也是《寧夏日報》的發刊詞。文中說:
“要把報紙辦好,就需要堅持黨委領導與大家動手相結合的全黨辦報方針,要求每個黨員干部都積極為黨報寫稿,尤其負責干部,更應親自動筆,通過黨報,交流經驗,改進工作。”
創刊伊始,張源就在編輯部提出:“報紙工作不能與黨鬧半個字獨立!”后來,這成了張源的口頭禪。
張源很重視通聯工作,創刊僅一周,寧夏日報社就在銀川等市縣組織了通訊小組,發展通訊員169人。
1949年12月,張源被任命為《寧夏日報》副社長兼總編輯。
當年12月中旬,解放軍第十九兵團政委李志民從北京開會回來,把毛澤東同志為《寧夏日報》題寫的報頭帶回銀川,交給張源。
12月21日,《寧夏日報》開始使用毛澤東同志題寫的報頭。
1950年2月,中共寧夏省委宣傳部和寧夏日報社邀請銀川市特約通訊員座談,主題是“如何加強報紙與實際工作的結合”。
當年6月,張源主持召開會議,圍繞聯系實際、聯系群眾、批評與自我批評三個方面,對寧夏日報社如何貫徹全國第一次新聞工作會議和西北地區報紙工作會議精神,改進報紙工作,進行了安排部署。
為了解決采編人員文字功底不扎實和不接地氣的問題,1952年5月,張源組織編輯部開展練筆活動;9月,發動全社采編人員向群眾學習,廣泛搜集群眾語言,不定期出版《群眾語匯集》;12月,開辦了語法修辭講習班。
1954年1月,根據張源的提議,《寧夏日報》實行采編人員輪流擔任駐地記者3個月的制度。
1954年寧夏省建制被撤銷,8月31日,作為中共寧夏省工委機關報的《寧夏日報》停刊。張源調任《甘肅日報》副總編輯。
1957年7月15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成立寧夏回族自治區的決議。
1958年10月25日,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此前數月,張源回到銀川負責籌辦《寧夏日報》,組建新華社寧夏分社、寧夏人民廣播電臺、寧夏人民出版社。
1958年7月,中共寧夏工委任命張源為《寧夏日報》第一副總編輯,并主持工作。
1958年8月1日,《寧夏日報》復刊。
張源在《發刊詞》中寫道:
“《寧夏日報》是中共寧夏回族自治區工委的機關報。它是黨報,又是全區各族人民的喉舌。黨報的黨性和人民性是完全一致的。”
10月,《寧夏日報》新聞夜大學開學。
1959年1月,自治區新聞界成立夜大,由寧夏日報社、新華社寧夏分社、寧夏人民廣播電臺聯合舉辦。
1962年8月2日,張源被任命為《寧夏日報》總編輯。
張源幾乎每天都要值夜班。那時是鉛字排版,差錯率高,為了防止差錯,張源要審看所有的版面,每條稿件都逐字逐句反復斟酌。各個版面經他簽字付印后,同事們都陸續下班了,他卻還不回家,直到報紙印出來,瀏覽完所有的版面,未發現差錯,他才回家休息。
1962年3月的一天凌晨,印刷廠已開始印刷《寧夏日報》了,張源突然問編輯周園:“《全國科技大會召開》這條電稿,你根據什么將標題改為《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科技大會召開》? ”周園說:“好像文中有個領導提到‘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經核對新華社電文原稿,并沒有“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的表述。張源嚴肅批評了周園,讓印刷廠停止印報。他將科技大會一稿的標題改為《全國科學技術大會隆重召開》,重新壓版。這時,標題有誤的報紙已經印了1200份,張源要求不準投遞錯報,但望遠橋郵遞員已取了100多份錯報,張源立即讓周園騎車追趕郵遞員。最終,在永寧縣望遠橋,周園追上了郵遞員,將錯報全部收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