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源:一生熾燃自我
馬文鋒 朱立楊
張源在新聞戰線奮斗了32年,這個時間段是指他1947年5月任《三邊報》副社長兼總編輯,到1979年調離《寧夏日報》。他還有4年時間雖離開了新聞單位,但仍在指導新聞工作。這就是1979年10月至1983年4月,他擔任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部長期間。這樣算下來,他在新聞宣傳戰線工作了36年。
《寧夏日報》第一任總編輯張源。
這36年,張源一直是新聞單位和宣傳部門的領導。其實更多的時候,他不過是位拿紅筆的人,以一絲不茍的工匠精神,打磨著一篇篇新聞稿件,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張源的新聞歷程,是改革開放前《寧夏日報》歷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茫茫子夜路何尋
“茫茫子夜路何尋,劍影刀光不顧身。”這是張源在《頌歌——紀念毛澤東同志九十誕辰》一詩中,對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有識之士探索中國獨立與解放道路歷程的寫照,也是張源青年時代的自我寫照。
張源1917年6月15日生于河南省孟州,曾用名張澍。青少年時,他受參加過“同盟會”“中華革命黨”革命組織的父親和地下共產黨員的影響,讀了許多進步書刊,渴求真理,向往進步。
1935年12月14日,為了反對日本侵略中國東三省,河南開封學生在寒風襲人的廣場聚會演講,繼而上街游行示威,號召民眾抗日救國,被反動當局的軍警鎮壓。最終在百姓的支持下,學生運動取得勝利。作為進步學生組織“海嘯社”的一員,張源參加了這次學生運動。他寫下130多行的詩歌《請愿》,記錄了當時學生運動“浩浩蕩蕩,洶涌澎湃,激揚著正義和憤怒”“十來名學生領袖被捕,全市掀起義憤的洪峰,正義的陽光終于戰勝烏云”的情形。
1937年下半年,張源在河南孟縣師范任教,同時從事抗戰時期的群眾工作,撰寫并在一些進步報刊上發表了揭露國民黨反動派黑暗統治的詩歌。1938年,他同八路軍西安辦事處主任林伯渠取得聯系,投奔陜甘寧邊區,進入陜北公學學習,參加了革命。
1939年1月至1947年5月,他先后在晉察冀軍區鋤奸干部培訓班、晉察冀邊區中學和陜甘寧邊區三邊師范、三邊公學工作。1945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在晉察冀邊區一次反日寇掃蕩斗爭中,他不顧個人安危,雪夜奔走100多里路,與八路軍取得聯系,使晉察冀邊區中學師生全部安全轉移,受到表揚。在任三邊公學校務處長期間,他積極參加大生產運動,被評為勞動模范。1946年,他帶領三邊公學部分教職工和學員在吳起縣五區參加土改試辦工作。土改工作隊改為戰地服務團后,張源任團長,做戰勤動員工作。
1947年5月至1949年9月,張源任《三邊報》副社長兼總編輯,積極宣傳解放戰爭、土地改革和邊區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