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緊張的夏收
- 回味年華:把記憶留住
- 楊廷武
- 1100字
- 2021-05-06 15:26:26
一年之中,最緊張的季節算是夏收了。俗話說:“麥子黃,皇帝也要請下床。”這個時候,也稱“龍口奪食”。要顆粒歸倉,傾其全部人力、物力、畜力投入到夏收當中。提倡黃一塊(地)割一塊,絕不能耽擱一日一時。全隊所有勞力大體按性別、年齡、體質等分成若干個組,每組多者十二三人,少者五六人。由隊長安排,到哪塊地收割。
割麥子時,真有一種搶時間,爭速度的氣氛。早晨起來因有露水,先吃早飯或磨鐮做好準備,待太陽出來曬一會兒,然后統一下地。收割時,人們按照各人的快慢速度分頭鐮、二鐮……依次排列。按順序排成斜行,基本形式是兩人一組,就是頭鐮和二鐮為一組,三鐮和四鐮為一組……依次組合。也就是第一個人下葽(用兩把秸稈對頭一擰,用來捆綁糧食,稱為“葽”),第二個人圓葽;第三個人下葽,第四個人圓葽。這樣,就能把每個人所割的糧食及時捆成小捆便于拉運收拾。如果居高臨下或從遠處望去,麥梱一行一行地排列著,像用墨線拉的一樣,特別整齊好看。
隨后,專門有摞糧食或碼糧食的人(年齡長一些的成年男人),帶一些十二三歲的小孩,專門把麥捆集中起來,稱“拉麥繭兒”。大人就專門摞成小垛或碼成碼,待風吹日曬,在地里干好后,再集中往場里拉運。“拉麥繭兒”,可是很辛苦的活了,如果麥捆大,籽粒飽滿,一個孩子抱一捆,就得費很大的勁。
不能拉麥繭的小孩子干什么呢?也分成組,每組有一個負責人,待把麥子摞完后,大家排成一字行兒,來回“拾麥穗”。按各自能拾的多少,稱斤論賞記工分。麻利拾得多的,則得的工分多,手慢拾得少的,則得工分少。
大人割麥子,也是按畝數記工,當一塊地割完了,隊長派人專門“步地”計算。按畝數記工分,割的畝數多,則工分多,否則就工分少。
割麥子,可是農行里很苦辛的一件事了。三折子窩在地里的難受勁兒,可別提了。特別是剛開始割的前幾天,一下適應不了,過一周左右就慢慢適應了。只見人們頭上、渾身的汗早就濕透了,一滴連一滴地像潑水一樣掉在地上,誰還能顧上擦汗呢?“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是真實寫照。
割麥的時候,一個趕著一個,一個連著一個。只要有一個怠慢,就會被擱在二夾臺子上,那種難受勁兒,就更不言而喻了。說真的,連伸腰的機會都沒有。
搭頭鐮的人早已出頭了,而搭尾鐮的人還在半中間努力著、掙扎著、企盼著……
頭鐮早就緩了半天,吃飽喝好了,鐮刀也磨鋒利了。從后面又追趕上來了。前面的后鐮者只好把應攬的12犁行,變成11犁行……直至8犁行,越來越窄。拼命地往前趕……可真有賽場上的火熱氣氛。
收成好的年份,盡管苦,但人們苦中有樂,個個臉上帶著笑容,沒有喊苦叫累的。若遇到歉收年份,盡管顯得很無奈,但還得一鐮一鐮收回來……
一年一次的夏收,農民就是這樣重復著,往返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