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德育的內涵

一、什么是德育

在我國近代教育史上,曾用過“道德教育”和“訓育”等概念,以示德育。而明確使用“德育”概念的,是西方資產階級教育思想輸入我國之后,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中國教育改造》一書中,談到學生自治問題時說:“近世所倡的自動主義有三部分:智育注重自學,體育注重自強,德育注重自治。”這里,他明確使用了“德育”的概念,并把它看成整個教學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在德育概念的表述上,有的按蘇聯教育學上的用法,用狹義教育表示德育;有的用我國思想政治工作的習慣用法,稱德育為“思想政治教育”;有的說德育就是道德教育、政治立場和世界觀教育。凡此等等,說法不一。當然,這些說法其含義大體相同,但又各自有所側重。在我們了解的這些德育說法中比較被認同的就是以下四種:

(一)第一種說法

廣義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計劃地對社會成員在政治、思想與道德等方面施加影響的活動,包括社會德育、社區德育、學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狹義的德育專指學校德育。學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會或階級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對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響,并通過受教育者積極的認識、體驗與踐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會與階級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動,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養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動。

(二)第二種說法

德育就是教師有目的地培養學生品德的活動。對于德育范疇的具體理解與界定從不同的角度往往可以得出不同的結論。不同的德育定義是不同德育觀的反映,對德育實踐也會產生不同的影響。對德育概念具體理解的不同之處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德育的內容主要包括哪些,二是如何理解德育過程。

狹義的德育專指道德教育,亦即西方教育理論所講的“moral education”。在我國,許多人并不贊成這一定義,認為德育應包含更多的內容。一種廣義的德育概念解釋為:與倫理學體系中的德育概念(專指道德教育)不同,“教育學上的德育,則是相對于智育和美育來劃分的,它的范圍很廣,包括培養學生的思想品質、政治品質和道德品質”。另外還有更為廣義的德育界定,認為德育除思想、政治、品德方面的教育之外,還應當包括法制教育、心理教育、性教育、青春期教育,甚至還應包括環境教育、預防艾滋病教育等。

(三)第三種說法

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哲學觀,凡是事物皆是一個矛盾體,矛盾有兩個對立的方面構成。德育也是由兩個對立的方面構成,一方面是道德教育者(在學校是教師),另一方面是道德學習者(在學校是學生)。這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所以,所謂德育,一方面對于學生來說,作為道德學習者,要主動地學習德育,是道德教育的主體,視道德學習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道德好,人格崇高,生命幸福;道德不好,人格渺小,生命悲哀。另一方面對教師來說,教師是道德教育者,教師要為學生創造道德學習的環境和條件,促進學生由道德無知到道德有知,并且化為道德行為,形成正確的行為習慣,正確的價值取向,正確的行為選擇。簡言之,德育就是教師創造學生進行道德學習的環境和條件,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即德育的本質和內涵。

(四)第四種說法

我國古代把“教”字解釋為“覺悟”,就是說“教”就是提高人的覺悟,即德育的意思。在古代的教育思想中,特別要求統治者善于教化民眾,“得民心以治天下”。我國古代名著《學記》里說:“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君子欲化及成俗,其必由學乎。”孟子說:“善政不如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這里所講的“教學”“教”“學”都是講教化之意。我國“四書五經”中的《大學》里指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這里所講的“大學之道”的“道”,即教育;而“明明德”“親民”“至善”講的都是德育的內容。因此,古人講“道”,實質上講的是德育。我國古代教育家,雖還沒有用德育的概念,但都主張統治者對民眾施以德育,以此作為統治人民的手段。

二、道德與德育區別

道德是以善惡評價為標準,依靠社會輿論、傳統習慣和內心信念的力量來調整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國家之間關系的意識形態和行為規范。道德屬于社會范疇。

(一)道德類型與德育

道德是維持人類社會正常生活的基本的行為規范。人類生活可以分為私人生活、社會生活、職業生活三個基本領域,調節這三個生活領域的道德規范分別是私德、公德和職業道德。私德是私人生活中的道德規范,指個人品德、修養、作風、習慣以及個人生活中處理愛情、家庭及鄰里關系的道德規范;公德是國家及社會生活中的道德規范,也叫國民公德與社會公德;職業道德是職業生活中的道德規范。

從德育類型劃分的角度來說,德育包括私德、公德和職業道德教育。私德教育即培養學生的私人生活的道德意識及行為習慣,如相互尊重、相互體諒、相互關心、誠實、忠誠、敬老愛幼等;公德教育即培養學生的國家與社會生活的道德意識和符合社會公德的行為習慣,如遵守社會公共秩序,注意公共衛生,愛護公共財物,保護環境,見義勇為,維護民族尊嚴和民族團結等;職業道德教育即培養學生職業生活的道德意識及合乎道德規范的行為習慣,如忠于職守,勤懇工作,廉潔奉公,團結合作等。

(二)道德層次與德育

公德、私德、職業道德均含三個層次的道德要求。即道德理想,道德原則,道德規則。德育包含理想、原則、規則層次的道德教育。

道德理想教育即運用道德倡議形式激勵學生的高尚行為。道德理想是一種難以完全達到的境界,卻給學生樹立一個不斷追求的終極目標,激勵著學生努力踐行道德行為。

道德原則教育即運用道德指令或道德倡議指導學生的正確行為。道德原則是學校認為學生可以而且應當達到的要求,但在實施中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它是指導學生行為的基本準則。道德規則教育即運用道德禁令或道德指令形式約束學生的不良行為。這是因為,道德規則是不可違反的最低限度要求,是必須執行的。其中肯定性規則起指導作用,否定性規則起約束作用。

(三)品德與德育

品德是一定的道德規范在個人思想和行為中表現出來的較為穩定的特點和傾向,是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行為等構成的綜合體。品德屬于個體范疇。

道德認知是個體道德品質形成的基礎;道德情感在道德品質形成過程中起著激發、選擇和調控的作用;道德行為是在一定的道德意識、道德動機支配下所表現出來的行為舉止,是衡量個體道德品質的重要依據。

從道德任務的角度說,德育包括發展學生的道德認識、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感、培養學生的道德行為等三個相互聯系的方面。

主站蜘蛛池模板: 白朗县| 定日县| 蒙山县| 密山市| 梧州市| 大理市| 洛宁县| 济宁市| 南丰县| 湾仔区| 荥经县| 清流县| 和林格尔县| 崇阳县| 哈尔滨市| 习水县| 临朐县| 丹江口市| 印江| 遂溪县| 温州市| 麟游县| 咸丰县| 沧源| 哈尔滨市| 衡阳市| 克拉玛依市| 德庆县| 西林县| 高清| 雷州市| 互助| 湖北省| 乌鲁木齐市| 新余市| 中方县| 宁强县| 论坛| 邯郸县| 武宁县| 高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