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育:永不缺失的教育
- 楊艷春
- 1256字
- 2021-12-22 17:53:21
第一節 德育目的
青少年時期是道德品質形成的關鍵時期。道德品質是一定社會的道德原則和規范在個人的思想、行為中的體現。中小學德育在人的成長中起著重要作用,在此其間要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水平,陶冶道德信念,鍛煉道德意志,培養道德行為習慣。
德育是教育者培養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動。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紀教育和道德教育的總稱。德育教育包括家庭德育、學校德育、社會德育。德育教育是當今中國社會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對學生進行良好的德育教育是廣大教育工作者所肩負的使命,對學生未來良好的發展起到了奠基作用,所以應把道德教育放在所有教育工作的首要核心地位。
德育的主要目標分成以下四個部分:
一、愛黨、愛國、愛人民,認同中華文化
教育是引導學生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認同中華文化,繼承革命傳統,弘揚民族精神,理解基本的社會規范和道德規范,樹立規則意識、法治觀念,培養公民意識,掌握促進身心健康發展的途徑和方法,養成熱愛勞動、自主自立、意志堅強的生活態度,形成尊重他人、樂于助人、善于合作、勇于創新等良好品質。
德育的任務是把全體學生培養成為愛國的、具有社會公德的文明行為習慣的,遵紀守法的公民。在這個基礎上,引導他們逐步確立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并不斷提高社會覺悟,使他們中的優秀分子將來能夠成為堅定的共產主義者。
二、培養學生初步樹立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
沒有正確的政治觀點,就等于沒有靈魂。中小學德育應教育學生樹立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黨的領導,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立志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努力奮斗。
三、引導學生逐步確立科學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中小學德育應教育學生正確地認識與處理個人、集體和國家的關系,正確認識人生價值,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和科學的人生觀;還要培養學生勇于實踐、實事求是的作風,養成尊重科學的態度,提高辯別是非的能力,形成辮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
四、引導學生形成知行統一的道德品質
很多德育工作者把德育的目的放在了給予學生“正確結論”上,而忽視了用“正確結論”產生的過程來加強學生的體驗——學生的知性因缺乏強烈的體驗而脫鉤。
德育教育是人心和靈魂的教育,是一個人內在修養的教育,是一個人能否成功的教育。很多學生知道那么多的大道理,可偏偏不按照正確的方式行動。我們應該回顧一下歷史,中國五千年傳統文化的影響,從我們出生就在強調尊老愛幼,強調要養成良好的品行,傳統思想品德教育以儒家思想為主流,中國人民在長期的道德教育實踐和對道德教育規律認識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道德教育思想。常言有道:以仁治國,以德服天下。可見德育教育的重要性。通過思想品德教育,培養學生具有先進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就能充分發揮精神力量對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同時,德育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人的全面發展教育的核心就是教會學生做人和創造性的工作,其中思想品德的健康發展是首要的。良好的思想品德會使人有博大的胸懷、遠大的志向、高尚的情操。否則就會失去動力和方向,難以成功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