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引言

1 研究背景

1.1 我國正在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體系的步伐

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工業革命給傳統經濟產業結構帶來了巨大沖擊,驅動經濟發展的關鍵性因素正在發生深度的解構與重組。美國、德國、日本為代表的發達國家都將創新驅動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通過科技創新和鼓勵創業等方式實現技術研發的廣泛應用與產業化,對未來科技與產業前沿提前布局,搶占全球創新發展的戰略制高點。在創新戰略的引領下,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新產業為特點的新經濟蓬勃發展,國家間的創新力競爭愈加激烈。面對機遇與挑戰,黨中央、國務院順應時勢、緊密部署,在2006年的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做出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決策。自此開始,“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成為國家長期發展戰略的核心。

在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的諸多必備要素中,人力資本是創新得以實現的根本保證。為了調動全社會參與創新的積極性,2014年夏季達沃斯論壇開幕式上,李克強總理首次提出形成“人人創新”“萬眾創新”的新局面,在2015年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進一步指出要讓“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成為推動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引擎,并強調“我國有十分豐富的人力資源,只要用‘創新創業’激發了人民群眾的創造力,經濟發展的前景將不可限量”。

自此,“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成為一股新的時代浪潮,各種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創新創業逐步成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一筆亮色和整個社會關注的熱點。

1.2 我國高等教育不斷改革完善人才培養方式

近十幾年來,我國大學畢業生人數持續攀升,社會就業形勢日趨嚴峻,大學生就業問題引起了政府和社會的高度關注。與此形成反差的是,我國勞動力市場對高素質勞動者的需求明顯,很多領域出現了“用工荒”和“人才荒”。

人力資源浪費和高素質人才短缺的現象并存,制約了社會經濟的持續與穩定發展。之所以會出現上述問題,根本上是因為高等教育作為一種準公共服務產品與受教育者和實際的市場需求之間出現了供需上的脫節。在市場經濟轉型的背景下,高等教育需要緊跟時勢,調整自身在供給側的服務質量,實現教育供給的精準化,這既是社會發展對高等教育提出的外部要求,也是高等教育深化改革與發展的內在邏輯。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通過教育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培養與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相匹配的人才。因此,高等教育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主體,必須順應時代發展對人才的全新要求,轉變傳統的教育培養方式,讓學生具備全面、綜合、科學與可持續的發展能力。創新創業對于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業能力,使之成為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在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方式轉型的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也開始成為我國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重要契機和發展方向。

1.3 新時期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內涵發生轉化

在黨的十九大上,習近平總書記對新形勢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進行了詳細解讀,主要矛盾反映在市場經濟和民生服務領域,主要表現為人民群眾對公共產品與商業服務的多元化、差異化、品質化需求,與不平衡不充分的服務水平和服務質量之間的矛盾。根據埃里克·來斯在《精益創業》中的描述,“我們身處的商業時代有兩大主題:互聯網化和全球化。各類企業都需要學會利用互聯網和利基市場的差異化,最大限度地滿足市場中存在或潛在的各種需求”。而對差異化市場需求的挖掘與數字信息能力的運用,恰恰是當代大學生的能力與優勢,在當前和未來的商業社會,具備敏銳市場嗅覺和知識運用能力的大學生群體在精益創業領域大有可為。

我國市場經濟經過幾十年的高速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整體來看仍存在很多問題與短板。高端產業在整個產業結構中所占比重較低,很多行業和企業的服務意識不強,服務水平低下,法制觀念淡漠,契約精神匱乏。與高度成熟規范的市場經濟相比,我國市場經營者的創新意識、服務意識、經營理念、法治精神等方面都迫切需要提高,以創新精神、工匠精神、服務意識、社會責任為主體的企業家精神在市場經濟深化改革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大力弘揚,整個社會也需要一大批具有良好素養和社會責任感的創業者或企業家樹立示范,從而逐漸帶動整個市場經濟參與主體服務意識與水平的提升。

大學生群體的整體素質較高,具備較好的法治與契約精神,服務社會的責任意識較強,大學生參與創新創業能夠為市場經濟的發展注入更多的活力元素,也是新時期重塑我國市場經濟價值導向的良好契機。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辛集市| 新营市| 沈丘县| 中山市| 铜川市| 古浪县| 辽阳县| 道孚县| 行唐县| 清丰县| 页游| 进贤县| 马龙县| 永吉县| 商都县| 武夷山市| 荃湾区| 大洼县| 浦东新区| 珲春市| 苍山县| 永宁县| 凤山市| 桂平市| 怀集县| 兴文县| 湛江市| 和龙市| 隆子县| 汶上县| 河间市| 潞西市| 广饶县| 游戏| 浏阳市| 高雄县| 渭南市| 逊克县| 措勤县| 北宁市| 德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