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我國高等學校開展創業教育現狀
1.6.1 高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現狀
在一系列相關政策的帶動下,當前我國高校創業教育正處于多元化發展階段,我國當前高校的創業教育開展的形式主要可以分為三類。
(1)中國人民大學為代表的理論模式
這一模式的學校認為,創業教育的中心是圍繞提升學生整體能力,改善學生綜合能力,將素質教育與創業教育想融合,同時把第一、二課堂進行結合。這種做法提高了創業教育選修課的比重,改善了傳統的教學方法、評估方法,使學生社會實踐與公益活動的參與積極性有了提高,也在這些活動中促進了其創新性。
(2)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為典型事例的實踐模式
這一模式的學校不單單提升了學生的創業理論水平,并且更加關注他們在技能方面的提高,他們注重與科技園、企業的緊密合作,通過各種方式影響學生創業意識,為學生創新意識培養提供了基礎。
(3)上海交通大學為代表的綜合模式
這一模式學校的創業教育將教育作為基礎,在傳授專業知識的過程中側重學生個人素質的培育,以“三個基點”“三個轉變”為指導理論培育學生的創業能力,結合創業教育、素質教育與終身教育。
我國高校創業教育在課程、師資及實踐基地建設等方面的情況則更為顯著。以1998年清華大學為MBA設立的創業課程為開端,我國創業教育已經經過了十余年的發展,還未形成完整的體系。但是,隨著社會對創業教育的需求不斷增加,政府部門充分意識到創業教育的重要性,一系列政策的出臺鼓勵了高校對于創業教育的探索。數據顯示,2015年來,“全國開設的創新創業必修課或選修課達到了82%,同比去年增加14%,并且設立了超10億元的創業資金,同時增加了18%的校內創業實踐基地數量,大學生參與自主創業的人數與日俱增,達到了300多萬人次”。
同時各大高校也建立了實踐基地,并且創業教育事業也逐漸在全國范圍內推廣。比如在2015年,由分布在新疆、甘肅、陜西、青海四個省的共16所大學科技園創建了“絲綢之路經濟帶眾創空間”;中國人民大學設立了創業學院;還有由清華大學牽頭,與華盛頓大學、微軟公司合作共建的全球創新學院(Global Innovation Exchange),該學院對戰略性創新領域開展教育和研究尤為重視,這都是高校在順應社會發展在創業教育方面獲得的成績。
1.6.2 高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案例
(1)案例1
在創業教育課程方面積極發揮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協同育人作用,努力探索人才培養新模式。通過制定《大學崗位設置管理實施方案》《大學學生課外學術科技創新活動管理辦法》,形成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交叉互補的培養模式。在創業師資方面,明確教師指導學生創新創業、科技競賽在崗位職責及職稱晉升、工作量考核標準,利用大學生科協微信平臺開通線上預約功能,聘請校外創業導師,培訓學生咨詢師,開展線上咨詢服務,定期邀請創業導師來校為學生開展“診斷式”輔導,通過實地調研撰寫了大學生創新創業實務培訓資料,建立了線上線下相融合的“一站式”創客服務社區。在創業教育實踐基地建設方面,建立了集教學、模擬、實踐、培訓四大功能于一體的創客空間。整合了學校創新創業計劃項目、創新實踐工作室、創新創業社團、競賽等創客資源,協同創新創業教育第一課堂打造以創意、創新和創業為主并且這三者以層層遞進的關系來形成的創業生態體系。
(2)案例2
在設置創業教育課程上,通過與一級學科相近學科專業為基礎,開設一定的跨專業的交叉課程,建立起新的創新創業人才機制,開設相應學科基礎課程。每個一級學科開設不少于3門的學科基礎課程,拓寬和夯實學生學科基礎;在一級學科層面開設研究方法類課程,強化研究方法訓練,提升方法意識。在創業師資方面,啟動教育碩士專業學位“卓越教師培養計劃”,深化教育碩士綜合改革試點工作,有步驟、分階段推進其他學科專業教育碩士改革。啟動校外高水平學者講授研究生課程支持計劃項目,將校外知名大學先進的授課形式、評價方式引入學校課堂,引導教師轉變教學方式和評價方式,提升課程教學質量。在創業教育實踐基地建設方面,建立虛擬仿真實驗室,建設校內創新創業實踐基地,創建大學生創業園。
(3)案例3
在創業教育課程方面,從不同層級和類別角度促進創新創業教育和專業教育的交融。構建并完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把自主發揮和實訓實踐,指引幫助,文化指引等緊密關聯在一起。在創業教育師資方面,注重實踐導向,建設內外一體的創新創業教育導師隊伍。創業教育實踐基地建設方面,設置創新創業專門場地,投入高額資金購置實驗設備、設施,申報大量國家級大創項目和省級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