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留學哥大,創業紐約:我用夢想設計人生
- 余倩
- 1965字
- 2021-05-21 17:15:44
5.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雖然出國留學是我在高中時就有的夢想,但從上海音樂學院畢業后的我也隨大流找到了一份朝九晚五的工作,父母眼中旱澇保收的鐵飯碗。
經藝術行業前輩的推薦,我進入了上海音樂出版社旗下的《音樂愛好者》雜志工作。從小我就喜歡閱讀和寫作,語文一直是拔尖的科目,初中時就在《萌芽》雜志上發表過小說,大學也在音樂刊物上發表過文章,能夠做藝術相關的文字工作很好地結合了我的興趣和特長。
也正是因為喜歡寫作,在雜志社擔任編輯工作沒多久,我就開始主動為雜志撰稿了。除了編輯稿件以及與設計師和制作方溝通外,雜志編輯的一大塊工作內容是為雜志找到合適的撰稿人,保證稿源的充足和稿件的質量。有時,會遇到有著名音樂家臨時可以安排接受我們專訪的情況,因為我的英語比較好,又喜歡寫東西,這個工作機會便落在了我的頭上。
我并沒有受過專業的采訪訓練,全靠自己準備摸索,在工作中學習采訪和寫作采訪稿。每次采訪前,我會搜集大量相關資料,將能找到的與藝術家相關的文章和過去的采訪都讀一遍,力求深入了解藝術家的經歷,并努力挖掘一些不同的角度。也許是因為自己喜歡讀人物傳記,與很多專注于音樂的采訪不同,我常常從人生和人性的角度來挖掘亮點。除了音樂上的天賦和造詣,我更愿意將音樂家定位為一位獲得成功,實現了理想的人。除了準備一些音樂相關的專業問題外,我會特地采訪音樂家的成長背景,學習經歷,遇到過的挫折以及對年輕音樂家的建議等。
在短短二三十分鐘的專訪時間里,我認真了解每一位音樂家的故事、他們的性格、還有他們靈魂的閃光點。經過自己的學習和理解,再將他們的故事寫下來,分享給雜志的讀者。在雜志工作時,我和同事曾一起做過讀者問卷調查,從而得知雜志的很多讀者都是熱愛古典音樂的非音樂專業人士,年齡層則從十幾歲到八十幾歲都有。
在當時,采訪與寫稿是編輯職責之外的事,純粹出于我對寫作的熱愛和對文字的感情,但這段經歷卻點燃了我實現夢想的熱情,并且對日后申請留學和留在美國繼續擔任雜志駐紐約記者起到了莫大幫助。
如今回過頭看,是環境賦予了我這個機會,更是自己的興趣讓我抓住了這個機會。很多事即使之前沒有做過,但出于興趣,在做事的過程中也能慢慢學會,進而達到熟練,這一點適用于任何一個領域。
因為興趣,才會有開始嘗試的動力,熱愛則是在嘗試以后慢慢培養出來的。也是因為興趣,才會愿意花更多的時間在某件事上。如果沒有興趣,是很難在藝術道路上堅持下去的?;仡櫘敃r一同考進上音藝術管理系的同班同學,當年的六十五位同學,至今仍留在藝術行業的不超過十位。
曾經有位同學在#藝術管理留學問答#中告訴我,因為聽從父母的建議,本科時念的是經濟和管理專業,但因為真心喜歡藝術,非常想做藝術相關的工作,所以特地從學校請假到上海音樂學院的藝術管理專業旁聽課程。我相信因為興趣,她會更容易堅持下去并獲得成功。
事實上,做任何行業,想要做到出類拔萃,都離不開發自內心的興趣和熱愛。如果你還不知道自己的夢想在哪里,那么也許你應該先問問自己對什么感興趣。
當然,有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對什么感興趣或是知道了也因為生計而不敢以此為事業。對于不知道自己對什么感興趣的人,我的建議是腦子里有了一些想法就去嘗試,不停地去尋找,直到找到為止。嘗試的過程是一個不斷了解自己、向著正確的方向不斷矯正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你會慢慢了解到自己真正喜歡和適合的領域。
第二個問題則涉及到幾個層面。最核心的層面是一個人的價值觀,例如金錢和興趣,哪個對你更為重要?若金錢是你快樂的主要來源,那也許藝術行業不太適合你。我知道自己從來不是僅僅可以被金錢所驅動的人,唯有興趣和熱愛可以讓我赴湯蹈火,這也是我能在藝術領域不斷堅持的一個原因。
第二個是生存層面,如果滿足生計是個問題,那就在保證生計后,再發展自己的興趣,直到興趣可以養活自己。我雖然不會僅僅為了錢而工作,但我也知道錢的重要性和好處。錢是幫助我們實現夢想的利器,在很多時候能夠給予我們追求夢想的底氣。在興趣和金錢中,我們要努力找到一個平衡點,不要為了金錢而放棄夢想,也不要因為夢想完全忽略錢的必要性。
第三個層面取決于個人的性格,有些人唯有破釜沉舟才能逼著自己全力以赴,這反倒能更快達到理想的位置,這樣的人風險承受能力高,天性中也更喜歡冒險。而有些人天性求安穩,在保證生存的前提下,利用業余時間發展興趣也許是更適合的方式。
我認為選擇沒有好壞之分,也沒有絕對的正確與否,答案對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但選擇有適合與不合適的區別,找到適合選擇的前提是基于對自己的了解。如何更了解自己?不斷嘗試和試錯。
不要害怕犯錯,不要害怕走錯方向,盡早發現錯誤的方向是為了更快接近正確的方向。唯有勇敢地嘗試,才能找到屬于自己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