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碳中和”的機與遇《21世紀經濟報道》深度觀察
- 21世紀經濟報道
- 2715字
- 2021-05-21 17:09:14
6、地方構建綠色金融標準體系調查:破解“對標”難題金融科技助力環境信息發布
“近期我們一直在關注央行正在修訂的《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將當地綠色金融項目準入標準與國家相關標準緊密掛鉤,從而推進區域綠色金融認定標準統一。”一家地方金融監管部門人士向記者透露。目前,當地政府相關部門已決定將傳統石化能源的生產、消費類項目移出綠色項目金融扶持范疇,進一步增加對氣候友好的新能源范疇的項目。
與此同時,他所在的當地金融監管部門還打算試水海外投資機構通過QFLP(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等渠道參與當地綠色金融項目投融資,從而帶動地方綠色項目認定標準與國際“接軌”。
記者多方了解到,隨著國家相關部門出臺政策實現碳中和目標,無論是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還是各地政府部門都在加大對綠色金融政策架構、綠色金融產品服務創新、激勵約束機制等方面的探索。
“現在我們遇到的一大挑戰,是在完善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基金等綠色金融認定標準時,如何保障綠色項目在實現其他環保目標的同時,又不會損害應對氣候變化的目標。”上述地方金融監管部門人士向記者指出。此外,地方政府部門在提升環境和氣候風險的分析管理能力方面相對薄弱,造成環境氣候相關信息不對稱,反而影響綠色項目無法高效獲取金融資源。
記者多方了解到,目前國家相關部門正在加快構建“國內統一、國際接軌”的綠色金融標準體系。
央行副行長劉桂平此前表示,中歐綠色金融標準對照研究工作即將完成,為規范綠色金融業務、確保綠色金融實現商業可持續性、推動經濟社會綠色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與此同時,部分綠色金融標準草案在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先行先試,既指導了試驗區的綠色金融工作,也切實提高了綠色金融標準的制定質量。
在多位業內人士看來,此舉有助于改變當前中國綠色金融所存在的區域化、碎片化狀況,驅動各地綠色金融標準體系實現“統一”的同時,更好地適應碳中和愿景。
破解地方標準不一的匹配難題
記者了解到,2017年以來,相關部門先后在六省九個市(州、區)建立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支持試驗區在綠色金融政策架構、綠色金融產品服務創新、激勵約束機制等方面開展一系列探索。
“目前,這些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一位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管理部門人士向記者表示。比如廣州綠色金融改革試驗區的銀行機構綠色貸款余額一度占據粵港澳大灣區綠色信貸余額的約60%;此外,廣州綠色金融改革試驗區的各類綠色債券累計發行總額領跑其他綠色金融改革試驗區。
然而,無論是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還是地方政府部門都存在綠色項目認定標準不一致狀況,導致金融支持實際操作效率參差不齊。
一位國內大型清潔能源運營企業負責人向記者透露,盡管他申請的綠色項目符合多地的綠色項目認定標準,但在通過綠色通道快速獲取綠色貸款方面,各地的操作成本不一。比如他們在某些地方申報綠色金融融資項目時,資料相對復雜,導致貸款審核與資金發放效率偏低,令整個綠色項目的盈利周期被拉長。
此外,他還發現有些地方簡單地按照“綠”與“不綠”作為判斷綠色項目的標準,將一些增加碳減排措施的傳統石化項目也列入綠色項目范疇,但這些項目在生產環節依然加大當地的碳排放量,對當地環境也構成一定沖擊。
“對此我們正根據國家最新的碳中和監管政策,對綠色項目認定標準進行修訂。”上述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管理部門人士指出。目前,他們正嘗試全方位評估各個行業的投入產出與相關能源消耗系數,由此計算綠色項目融資的碳排放強度是否在合理區間內,進一步優化綠色項目認定標準。
記者多方了解到,在持續優化綠色項目認定標準同時,不少地方政府部門還在嘗試構建更完善的綠色項目金融扶持激勵約束機制,包括針對盈利周期偏長,但符合碳中和、碳達峰的項目,考慮下調銀行的綠色融資風險權重;此外若綠色項目遭遇經營風波面臨破產清算時,地方政府允許綠色融資債權獲得優先受償權等。
“畢竟,要實現國家的碳中和愿景,中國至少需要逾100萬億元的綠色低碳投資資金。”一位股份制銀行綠色金融部門業務主管向記者坦言。在構建激勵約束機制同時,如何驅動綠色項目資產實現更高效的變換與流通,有助于吸引更多資金參與綠色項目投融資。
他表示,目前他們正計劃試水綠色項目搭建資產證券化,以此解決綠色項目投融資期限匹配問題。因為他們在業務實踐中發現,不少符合碳中和的綠色項目的融資期限長達10-20年,當地不少銀行卻只能最多給予10年期限,導致貸款期限匹配矛盾凸顯;且這些綠色項目運營方資質不足以達到發債融資的要求。
“考慮到部分綠色金融標準草案在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先行先試,我們正嘗試在這些地區先落實綠色項目資產證券化,再擇機推廣到全國。”這位股份制銀行綠色金融部門業務主管告訴記者。
如何完善環境信息披露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金融科技的應用日益廣泛,不少地方政府部門正嘗試將金融科技與綠色金融基礎設施建設緊密結合。
在浙江湖州,當地政府已借助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搭建了綠色金融綜合服務平臺,進一步減少環境氣候相關信息不對稱,幫助綠色項目與金融機構實現快速對接。
此外,由央行組織研發的綠色金融信息管理系統在湖州上線運行后,數據采集頻率時效由原來每季后20天變為每工作日后1天,統計人力成本預估削減逾20%,數據精確度則提高約10%。
目前,這套綠色金融信息管理系統已匯聚綠色貸款統計分析、綠色信貸流程監管、綠色金融政策評估等多項功能,實現央行與金融機構的信息直連。相關部門正計劃在長三角地區推廣。
記者多方了解到,國內其他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也不甘落后,先后開發上線了逾16個與綠色金融有關的智能操作系統,有效解決綠色項目識別問題,降低綠色金融市場的信息不對稱性,擴大綠色金融服務的范圍和覆蓋面。
“目前我們正打算開發新的綠色金融項目認定與綠色金融支持審核系統,進一步提升綠色項目與金融機構的對接效率。”前述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管理部門人士表示。按照以往操作規則,企業在申報綠色項目融資申請后,先要通過初步的審核;然后相關銀行與政府部門會對企業進行分級分類再給予金融扶持審批,其申請的財政補貼資金也需要接受第三方評估機構評估,導致整個操作流程涉及多個政府部門、金融機構、第三方評估機構。任何一環出現操作流程延后,就會令綠色項目融資效率大幅降低。如今他們希望這套新系統能借助區塊鏈技術,快速實現多部門與金融機構的審核與評估,從而大幅提升融資效率。
此外,這套新系統還被賦予進一步擴大環境信息披露范疇的職能,包括要求金融機構參與環境信息披露,從而建立覆蓋面更廣的、強制性的環境信息披露制度,尤其是針對“碳排放”和“碳足跡”的信息披露,以便地方政府對綠色項目實際碳中和效果有著更精準的把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