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筑牢監管防線 為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改革保駕護航

課題組負責人:李 策

課題組成員:王彩梅

一、改革背景和問題提出

(一)“以審代管”的傳統管理模式問題突出

我國的行政審批制度形成于高度集權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在特定的歷史階段對經濟社會的發展曾起過積極的作用。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逐步暴露出了不適應經濟和社會快速發展的諸多問題,難以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望。從1997年開始,作為改革“試驗田”的深圳市率先開展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嘗試,拉開了地方政府改革探索的序幕。2001年10月18日,國務院以國發 〔2001〕33號形式批轉原監察部、國務院法制辦、國務院體改辦、中央編辦聯合制定《關于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工作實施意見的通知》,對進一步開展改革進行了部署,全國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工作至此全面展開。《通知》要求各級政府“要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減少行政審批。少管微觀,多管宏觀,少抓事前的行政審批,多抓事后的監督檢查,切實加強監督和落實”,在近20年后的今天看來可謂著眼甚遠、切中要害。時至今日,仍是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工作的努力方向:行政審批整體數量偏大,管得過于“微觀”;前置審批多、審批條件“苛刻”,側重于事前“防范式”監管,管得太“死”;工作獨立性不強,“以審代管”“以罰代管”問題突出,監管“粗放”且容易滋生腐敗;方式落后,監管盲區較多和部分企業應付“檢查”負擔重等問題并存……以上傳統監管問題的弊病,經過多年的改革已大為改觀,但仍存在很大的改善潛力和空間。

(二)“寬進嚴管”的商事制度改革成就顯著

面對經濟新常態,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也進入一個新的階段。黨的十八大以來,各級政府縱深推進以轉變政府職能為主的“放管服”改革,尤其在商事制度改革方面著力頗多,成效顯著。伴隨著工商登記“前置”改為“后置”實現“先證后照”、注冊資本“實繳登記”改為“認繳登記”、企業年檢實行自主網報等工商注冊便利化改革、“多證合一”改革、“證照分離”改革和企業簡易注銷登記改革等舉措的出臺,市場準入門檻大為降低,經濟活力被進一步激發,市場主體出現“井噴式”增長。這既使得政府部門市場監管實現了從“事前監管”到“事中事后監管”的跨越轉型,也讓監管壓力、監管責任驟然提升。監管作用的凸顯和監管壓力的增加必然倒逼監管方式朝著更加科學合理的方向發生變革。經過多年的探索,2017年1月,國務院發布《“十三五”市場監管規劃》,提出了市場監管的新理念,確立了“依法依規監管”“簡約監管”“審慎監管”“綜合監管”“智慧監管”“協同監管”等6項監管原則,明確了重點領域市場監管任務,首次全面系統地為新時期市場監管工作描繪了宏偉藍圖。2019年9月,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強和規范事中事后監管的指導意見》(國發 〔2019〕18號),更就創新和完善“互聯網+監管”“信用監管”“雙隨機、一公開”“包容審慎監管”等監管方式進行了明確,市場監管進入了新的發展和探索階段。

(三)“審管分離”的集中許可改革未來可期

從2002年開始,隨著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多措并舉,審批事項精簡、市場準入門檻降低、政務服務水平提升,使得群眾和企業滿意度大大提升……可以說,市場監管現狀較之改革前已大為改觀,但這些改革都過分著眼于“細小”的“治標”之舉,并未真正觸動監管權力運行的體制機制問題,“以審代管”“以罰代管”的問題依然未從根本上得到改善。而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的改革帶來了新的契機,改革空間值得想象。

從宏觀層面來說,作為相對集中行政權改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他部分還包括行政立法權集中改革、行政處罰權集中改革、行政復議集中改革等),在行政權力“集約化”的理念背景下,改革立足于“審管分離”理念,意圖通過將行政許可權從原審批部門職能中剝離出來集中到行政審批服務局行使并做好相應政務服務。原審批部門負責行業發展規劃,制定審批標準,并按審批服務局信息推送履行事中事后監管職責。審批服務局按照原審批部門標準審批,負責做好相應政務服務,并將審批信息及時推送原審批部門接受監管。既明晰了審批和監管責任,便于實現彼此專業化地提高效能,又避免了原審批部門因無力顧及而出現的“監管缺位”,抑或“審管一體”“審罰一體”而帶來的部門利益擴展和干部廉政風險……

從微觀層面而言,改革將行政許可權和監管權分立,契合“決策、執行、監督”的政府行政權力運行改革思路,利于監管權力的聚焦和凸顯。權力劃分和運行在理論上更趨科學合理,經過多地多年探索實踐,改革方向日漸明晰。

但在省內外的實際運轉中仍存在以下問題:一是審批事項劃轉后承接不力導致審批履職風險;二是審批完成后信息銜接共享不暢導致監管履職風險;三是審批監管分離后脫節失序導致政府經濟管理履職風險。而以上問題都與“監管”息息相關。

綜上所述,面對經濟新常態,市場主體的驟然增多,政府商事制度改革的諸多舉措使得市場監管的加強順理成章,新型監管的探索既是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重要課題,更是整個政府職能轉變和“放管服”改革的必然結果。從宏觀上講,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改革以“審管分離”改革思路突破既有監管模式、提高監管效能為目標;但從微觀上看,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改革的每個環節都需要“審管聯動”予以保障,離不開“監管”的加強和保駕護航。

二、省外探索實踐和啟示

(一)外省改革實踐

江蘇如皋市。作為中編辦和原國務院法制辦確定的第一批試點區域,江蘇省于2015年開展了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改革試點。作為試點單位,如皋市行政審批局于2015年9月24日掛牌運行,把市場準入行政許可事項劃轉到行政審批局,實行行政審批與行政監管分離改革。但在實際運行初期卻發現在行政許可權集中后,打破了原有的市場監管模式,不可避免地對市場監管工作造成一定影響。據《中國工商報》2018年8月2日報道顯示,在監管方面存在的典型問題主要有:一是審管鏈條脫節。比如,對于無照經營行為監管問題,改革前,市場監管人員發現無照經營行為后可以要求經營者立即到轄區分局辦理證照,違法行為可以迅速得到整改;改革后,由于審批局沒有在各鎮設立網點,許多經營者由于路程遠、怕麻煩,就不愿辦照,而監管人員需要通過再次檢查才能發現無照經營行為有沒有整改到位,造成了無照經營現象大量增加的問題。二是部門銜接不暢。行政許可部門和市場監管部門出現一些職責沖突,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執法監管的整體效能。比如,在查處無照經營行為過程中,市場監管部門已經對當事人行為進行了立案查處,但是由于行政審批局只對當事人提交的材料進行審核,對于是否立案并不知情,于是核發了營業執照,讓市場監管部門的執法活動處于兩難境地……上述審批和監管關系問題比較典型。

廣西南寧市。南寧市行政審批局于2015年12月28日掛牌成立,但直至2017年6月20日才進入實質性運行階段。由于前期運轉存在體制對接不順暢、運行機制不完善和法律責任不明確等問題,制定相應的事中事后監督管理實施辦法就顯得非常必要且緊迫。南寧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在2017年3月15日印發的《南寧市行政審批局實施行政許可與監管協調聯動辦法(試行)》(南府辦 〔2017〕18號)基礎上,于2017年9月27日加緊制定了《南寧市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和事中事后監督管理實施辦法(征求意見稿)》,并于2018年1月16日以“南府規 〔2018〕2號”形式正式印發《南寧市相對集中行政許可和事中事后監督管理暫行辦法》,從明確集中審批部門與行政主管部門的職責分工、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的實施、相對集中行政許可事項的事中事后監督管理、審批與監管聯動運行機制、法律責任的劃分等方面厘清了監管責任,為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改革掃清了障礙。難能可貴的是,根據《辦法》規定,要依托南寧政務云等平臺,設置集中許可部門與行政主管部門信息交換平臺,實現行政許可信息互聯互通,解決審管聯動機制問題,對改革頗有啟示。

山東青島市。青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于2019年8月15日公布《關于建立相對集中行政許可監管實施機制的意見》(青政辦發 〔2019〕6號),該《意見》定位于“深入推進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改革,按照‘誰審批誰負責、誰主管誰監管’的原則,科學界定行政審批服務局與承擔監管職能的行政主管部門的職責定位,厘清權責關系,建立健全相對集中行政許可監管實施機制,協同推進審批服務便民和監管方式創新”,明確建立聯絡會商、信息互通、業務協同、透明監管等“四大機制”,構建政府監管、市場主體自律、行業自治、信用管理、社會參與的“五位一體”綜合監管體系,“以更高效的監管促進更好的簡政放權和政府職能轉變”的表述更是將監管置于重要突出地位,給予了應有的重視。

(二)改革啟示

一是標準化先行。從宏觀層面來看,廣西南寧市和山東青島市在行政審批局正式運轉伊始便著手制定專門的監管實施意見值得思考,事中事后監管的方方面面需要制度化明晰,這在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改革中尤為明顯,可以避免很多“彎路”,甚至“陷阱”,尤其是廣西南寧《相對集中行政許可和事中事后監督管理暫行辦法》(南府規 〔2018〕2號)用了較大的篇幅分別明確界定了市集中許可部門和被劃轉行政許可權的市行政主管部門的職責,并用專門章節對相對集中行政許可事項清單、事項實施清單的標準化制定給予了明確規定。實踐證明,這種先將行政許可“標準化”的做法對降低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改革的難度和風險大有裨益。

二是信息化支撐。江蘇如皋在改革初期存在的問題較為典型,審管銜接協調不暢甚至脫節,其有效的解決辦法便是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依托“互聯網+”改革,搭建信息共享平臺,建立部門間定期信息反饋和數據交換機制,方便許可發證信息和市場監管信息實時共享。這也正是廣西南寧市在《相對集中行政許可和事中事后監督管理暫行辦法》中所提出的建立“政務云等平臺,設置集中許可部門與行政主管部門信息交換平臺,實現行政許可信息互聯互通”。

三是系統化指引。市場監管是個工作量大、涉及面廣、專業性很強的工作,在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改革的背景下,更面臨著監管和審批分離、協同的挑戰,“集約化”改革思路下越來越受重視的聯合監管更是如此,這都需要從更高的層次和角度做系統規劃和指引,需要“政府統一領導、部門指導協調、各方聯合行動”,廣西南寧市和山東青島市在推行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改革中以政府名義出臺專門的監管實施意見要解決的問題便在于此,貫穿監管實施意見始終的思路也在于系統引導政府部門、市場主體、行業協會、社會公眾共同參與。

三、省內改革現狀和問題

(一)省內改革現狀

我省于2017年在延安市等35個市、縣、區開展了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改革試點,并于2018年年底正式啟動全省改革,省級部門審批權向一個處室集中,市縣兩級實現行政審批服務局全覆蓋設置。截至目前,結合機構改革工作,省級部門審批服務處、市縣兩級審批服務局均已掛牌成立,配合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改革工作的開展,各地在監管工作方面進行了諸多探索。

寶雞市。近年來,寶雞市充分運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完善“一單、兩庫、一細則、一平臺”,不斷提升監管能力水平,打牢“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基礎,構建起了“一網聯動、隨機抽查、協同監管、綜合執法”的監管模式。該市的經驗做法主要有:一是抓牢信息化大數據基礎。依托智慧城市建設,借助信息化手段搭建了以“一云、兩庫、四平臺”(一云:企業智慧監管云;兩庫:企業登記數據庫、信用監管數據庫;四平臺:數據共享平臺、信用公示平臺、協同監管平臺、分析預警平臺)為主要構件的企業事中事后智慧監管云平臺,實現了全市市場主體監管“一張網”,進一步明確了“監管誰”“誰監管”“管什么”。2019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于對2018年落實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實干成效明顯地方予以督查激勵的通報》,該市作為“2018年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成效顯著、落實事中事后監管等相關政策措施社會反映好的地方”受到通報表彰。

西安高新區。按照中央和省市關于“放管服”改革的有關部署要求,作為全市事中事后監管改革的試驗區,先行先試建立起高新區市場綜合監管平臺,積極探索從注重事前行政審批向注重事中事后監管的轉變,從管制型、粗放型向服務型、精細化的轉變,有效推進監管機制改革創新,受到了轄區市場主體的歡迎和社會各界的認可。省商務廳作為自貿區創新案例進行通報,省自貿辦作為可復制推廣的創新案例進行推廣。該區的經驗做法主要有:一是建章立制制定規范。結合工作開展先后制定了《高新區市場綜合監管平臺運行管理辦法》等30余項工作制度。二是數據支撐建立平臺。從2017年10月開始,該局著手建立高新區市場綜合監管平臺,目前經過一期開發、二期升級,現已成為集數據歸集、隨機抽查、聯合懲戒、智能分析、風險評估、質量追蹤、網絡監管于一體的綜合監管平臺,具備智能分析和警示預警功能,各職能部門依托市場綜合監管平臺,在市場監管領域實施了分級分類監管和智慧化、精準化監管,對風險行業和重點監管主體實現了部門聯合隨機抽查常態化監管,有效避免了多頭執法、重復檢查,減輕了市場主體負擔,提升了營商環境。三是主體突破聯合監管。實施部門聯合檢查,開展部門聯合“雙隨機、一公開”抽查14次,有14個職能部門依照參與其中。強化部門協同監管和執法協作,做到監管執法“隨機不隨意”“抽查一次,一次查清”,達到了“進一次門,查多項事”效果。

延安吳起縣。延安市吳起縣作為全省第一批試點改革單位,已于2017年成立審批服務局,并分三批將除公安、自然資源兩部門和部分垂直管理單位的所有269項審批事項劃轉至縣行政審批服務局,由各業務科室實施集中辦理;將未劃轉部門單位的64項審批事項整體進駐政務中心辦理;28個部門單位的160項公共服務事項、134項審核備案事項全部進駐政務服務中心,實現了“前臺綜合受理、后臺分類審批,窗口統一出件”的政務服務新模式。面對事中事后監管和審管聯動這一各地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改革后非常棘手的頑癥,該縣積極探索解決這一頑癥的具體辦法。利用“互聯網+”技術,建立了審管聯動平臺,于今年7月初正式上線運行。該平臺依托“互聯網+政務服務”平臺,建設審管聯動系統,全面梳理歸集行政審批服務局的審批事項與監管部門的對應關系,建立了審管聯動行政處罰系統和事項運行管理平臺兩部分。行政審批服務局作出審批決定后,第一時間將審批的全部材料、過程、要件等信息,按部門分類推送至各監管部門,使監管部門第一時間獲知,以便主動實施監管。監管部門及時將日常監管信息、相關行業政策標準推送行政審批服務局,為工作人員辦事提供工作參考和審批依據。通過審批與監管的無縫對接,彌補了審管分離而出現監管工作的空當和時差,有效消除了審管盲區。同時,在日常監管過程中,監管部門會及時將包括案件名稱、被處罰對象、行政處罰決定書文號、處罰日期等內容及時推送反饋審批服務局,以便于做出審批撤銷決定。審管聯動平臺投入使用以來,累計推送審管信息1334條,其中審批信息1016條、監管信息318條,從而保障了“審管分離、銜接、聯動”的暢通,從根本上提升了服務效能。

(二)存在問題

我省各級各部門在開展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改革過程中,都不可避免地觸及“事中事后監管”這個核心問題,并進行了有益探索。但和省外其他開展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改革的地區相比,還存在一些明顯的問題:

一是重視程度不夠。單就配合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改革工作的專門的事中事后監管制度建立而言,我省普遍地重視程度略顯不足。即便市縣層面而言,從2017年開展試點,到目前市縣兩級全面改革,但能見到的專項制度并不多,更鮮有內容質量高、頒布層級高的。拋開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中商事制度改革的創新,單就相對集中許可權改革的推進而言,這也是十分不利的局面。審管分離后新的審管聯動機制的建立是相對集中許可權改革真正的“難點”“痛點”和“風險點”所在,某種程度上決定著改革的基礎和方向,應及時給予足夠的重視。

二是改革零敲碎打。因為缺乏重視,沒有更高的層級的引導和部署,任由基層探索必然導致改革舉措的零敲碎打、不成體系。事中事后監管的創新,是一個十分龐雜的課題,特別是在相對集中許可權改革的背景下,更是難上加難,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不能流之于瑣碎。諸如監管標準的制定、監管責任的劃分等前期工作,聯合監管、依法監管等過程性工作,監管結果的公示和應用等后續配套工作都涉及政府部門、市場主體、行業協會、新聞輿論和公民參與等方方面面,需要全局性的規劃和系統性的整合。

三是手段過于單一。就目前省內相應的改革舉措而言,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以信息平臺建設為代表的突破,但這種突破只是相對而言的比較優勢,尚未在省內完全達成共識,形成區域性的特點和趨勢,屬于極個別點狀的探索。更何況,借助信息技術匯集監管數據只是監管制度改革的舉措之一,不足以成為工作的全部。但遍觀省內的改革措施,除此之外鮮有亮點出現。和外省工作相比,既未見類似事項劃轉移交、跨部門行政指導、聯合踏勘安排、考核獎懲等細節化制度措施,又缺乏諸如社會參與、行業自律方面的前瞻性安排,監管手段過于單一。

四、我省應對措施建議

(一)理念革新強化指引

全域全程全局監管。監管的創新轉型——事中事后監管的加強,是提升政府現代治理能力的重要表現,是精準回應民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有力保障,需要給予高度重視,應將其置于當前政府職能轉變和“放管服”改革的首要位置,尤其在全省開展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改革的背景下,更有其特殊意義——利于奠定良好的改革基礎,降低改革難度,減少改革風險,真正實現“審管分離”的改革目的。對于劃轉和非劃轉事項、省市縣各級各類權責事項都要實行全覆蓋監管,從事前事中事后實現全流程監管,要提高決策層級,堅持全省統籌協調,在省級層面引導謀劃,甚至立法保障。

權責對等,無監管不審批。牢固樹立“權責對等”觀念,無論對于法律明確界定職責內容的“消極”權責履職,還是“法無禁止即可為”的“積極”管理行為,都要有相應的監管措施,尤其是作為政府權責事項核心的行政許可等具有審批性質事項,更是如此。對于有法律法規明確設定行政處罰、行政檢查、行政強制等監管行為的,要保障依法依規履職到位;對于暫無法定監管手段的,應特別留意,以行之有效的制度規范加以補充,在工作層面做好日常管控。凡是新設具有審批性質的權責事項,要把監管措施作為充分必要條件。

風險管控,無監管不移交。各級各地在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改革中要有足夠的風險意識和管控預案,要清醒認識到審批權集中到一個部門,審批和監管形式“分立”后,小范圍“集權”更容易滋生弊病——審批權力濫用、審批和監管脫節、個人或集體腐敗等現實風險大大增加,要未雨綢繆地制定措施加以防范,特別是為了保證權力劃轉后機構運轉“不停擺”、審批行為“不出錯”、服務質量“不降低”,要把風險管控關口前移,在事項移交前要保證原審批部門審批標準清晰易操作,監管措施具體可行。為了降低風險、穩妥推進改革,寧可堅持“無監管不移交”原則。

(二)制度規范打好基礎

制定監管辦法。出于全局謀劃、系統引導的考慮,建議省政府按照《國務院關于加強和規范事中事后監管的指導意見》(國發 〔2019〕18號)要求,結合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改革實際,充分參照市縣探索實踐,借鑒外省經驗做法,盡快制定出臺省級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改革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實施辦法,將“要加強審管銜接,把監管責任落到實處,確保事有人管、責有人負”的要求真正落到實處。

明晰監管責任。要結合“互聯網+監管”事項梳理工作,按照所有政務服務事項(行政許可、行政獎勵、行政裁決、行政確認、行政給付、其他行政權力)必須有相應監管措施的工作思路和要求,重點對原有“權責清單”中“責任事項”要素進行擴充,以保證相對集中許可權改革中劃轉事項都有明晰的監管職責和明確的監管部門,對行政審批服務局和原審批部門審批和監管責任劃分節點做統一明確的界定。

詳盡辦事指南。在前期“權責清單”動態調整和“顆粒化”梳理的基礎上,按照事項劃轉的標準和要求對涉及劃轉事項原有實施清單和相應《辦事指南》進行針對性核查,力爭達到事項隨時移交任何部門都能依據標準辦理的高標準要求,為事項劃轉集中辦理奠定堅實基礎。為保障監管規范可行,建議借鑒“互聯網+監管”事項梳理工作做法,對所有帶有審批性質的權責事項逐一編制監管工作指南,詳細明確要素信息,對劃轉和不劃轉事項“無差別”對待,保證劃轉前后監管標準不降。

(三)機構健全提供保障

權威機構牽頭帶動。為提高監管工作在當前改革中的重要作用,以有力監管保證相對集中許可權的順利推進,按照“協同監管”的“大監管”格局構建的需要,有必要落實主責部門并提高監管工作布局層次,便于跨部門協調。考慮信用監管的趨勢和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信息化工作需要,建議由省發改委牽頭成立議事協調機構推動此項工作在全省的開展,全面提升政府責任監管、市場主體監管、行業協會自治和社會監督參與的齊抓共治水平,以期和省審改辦牽頭推動的全省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改革工作形成合力和監督機制。

夯實職能部門職責。監管應該被置于當下改革的重要位置予以足夠重視,監管也應該動員社會各界全員參與,但這都無法否定職能部門的核心地位。這既是部門職責所決定的,更是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改革的初衷——將行政許可剝離出來集中實施,讓部門集中精力專事行業規劃和監管,以達到審批和監管都形成“專業”發展的雙贏。

落實綜合執法改革。監管的創新離不開行政執法的改革,執法隊伍的精簡整合本身就利于明晰審管責任主體,簡化審管聯動成本。應在扎實做好市場監管、生態環境保護、交通運輸、農業、文化市場五大領域綜合行政執法改革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結合我省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改革工作,開展綜合執法改革后“審管協同”新機制的探索。在隊伍、人員整合的基礎上探索執法事項精簡歸并,乃至更深層次的行政權力整合調整問題。

(四)措施到位突破創新

建立協同機制。有效的監管應按照國務院部署加快轉變傳統監管方式,在監管機制上要打破條塊分割,打通準入、生產、流通、消費等監管環節,建立健全跨部門、跨區域執法聯動響應和協作機制,實現違法線索互聯、監管標準互通、處理結果互認;在監管過程上實現聯合集約,減少行政資源浪費,減少對企業群眾正常生產經營的干擾和負擔,實現“進一次門檢查所有”;在監管結果上要互聯互通、共享互用,推進聯合懲戒,實現“一次受罰,處處受限”的威懾,尤其是要加強監管結果的社會知曉和民眾使用度,探索將市場監管信息、市場主體信用信息和商用購物、交通、餐飲、旅行等交易和查詢平臺互聯互通,作為群眾“用腳的投票”的重要參考,以期提升社會參與。

重視信息技術。繼續下大力氣在數據互聯互通、平臺共享共用上下功夫、補短板,借鑒外省經驗和寶雞、西安高新、延安吳起等本地探索經驗,做好數據匯集和平臺建設,尤其是重視利用大數據做預警分析,將監管服務前置以期防患于未然。但信息技術應重在實用、夠用,謹慎求大、求新,提高資源使用效能,避免不必要的浪費和形式主義。

挖掘資源潛能。有限的監管資源應用在最必要、最緊要、最有效的監管事項上,應充分利用數據分析技術,對監管事項進行分類,區別監管風險,并針對性采用不同的監管手段和監管力度。應抓好隨機監管模式,根據檢查結果動態調整抽檢比例和頻次,尤其是應配合相對集中許可權改革對劃轉事項加強監管,幫助審批部門適應交接“過渡期”,減少因事項劃轉和工作移交造成的審批風險。

(本文為2019年度校級調研課題優秀成果)

課題組負責人簡介

李策,曾任中共陜西省委黨校(陜西行政學院)總務處主任科員,主持和參與校級課題多項,發表論文多篇。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孜县| 保定市| 石棉县| 富裕县| 澎湖县| 青阳县| 临西县| 洱源县| 海南省| 武穴市| 霞浦县| 临泽县| 胶南市| 曲沃县| 珠海市| 搜索| 宜城市| 疏勒县| 雷州市| 洪泽县| 马关县| 观塘区| 和顺县| 海口市| 九龙坡区| 苍南县| 盐边县| 西畴县| 日土县| 浦江县| 庄河市| 集贤县| 磐安县| 阿克| 章丘市| 衢州市| 邢台市| 宽城| 普定县| 文昌市| 偏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