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堅持實事求是推進改革開放

吳 永

延安時期,在領導和探索民族解放的革命實踐中,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培育形成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正是在延安精神的激勵和鼓舞下,中國共產黨領導中華民族逐步實現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和強起來的歷史性巨變。作為中國共產黨的傳家寶和壓艙石,延安精神不僅是中國革命勝利的強大精神動力,同樣也是推動改革開放乃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精神源動力。

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改革開放的總目標

自中國共產黨成立開始,黨即明確自己的總目標(也是總政治方向)是領導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此過程中雖屢遭挫折而始終初心不改,使命不輟。正因如此,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鑄就了延安精神的靈魂。這一靈魂同樣體現在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

在改革開放的起步階段,黨即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了把工作重心轉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決定,明確提出了黨在新時期的總任務是實現四個現代化,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① 五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的政府工作報告進一步明確,當前以及今后相當長一個歷史時期,黨和國家的中心任務,就是有系統、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并表示安定團結地發展現代化建設,是我國各民族全體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全國的大局,是當前和今后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的最大的政治,能不能在本世紀內實現四個現代化,決定著我們國家和民族的命運。① 為了適應黨和國家工作重心的轉變,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對社會主要矛盾進行了新的概括,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與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突出發展生產力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核心地位。黨的十二大提出,在全面開創社會主義建設新局面的各項任務中,首要的任務是把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建設繼續向前向前。為此,黨實事求是地確定了我國經濟建設的戰略目標、戰略重點、戰略步驟和一系列正確方針。黨的十三大,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這一基本路線從此成為黨領導改革開放、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總方略、總目標。堅持基本路線100年不動搖,也成為中國共產黨堅定不移進行改革開放的莊嚴承諾。從黨的十三大至黨的十九大,歷次黨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無不把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作為奮斗目標。黨的十九大更是全面擘畫了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宏偉藍圖,明確提出分兩步走:第一步,從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改革開放40年來,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國共產黨提出了一系列戰略構想和戰略舉措。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理論探索中,先后形成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思想,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強大的思想保證;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布局上,先后推出了兩個“三步走”和“四個全面”戰略,不斷豐富和完善現代化建設的階段性目標,漸次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總體布局上,由政治、經濟、文化建設的“三位一體”逐漸到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的“五位一體”,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內涵更加充實;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大局上,先后提出了“西部大開發戰略”“中部崛起戰略”“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陜甘寧革命老區振興規劃”“‘一帶一路’戰略”等等,統籌協調綜合平衡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局;在祖國統一問題上,提出了“一國兩制”構想,成功收回了對香港和澳門的主權,極大地推進了祖國統一進程,增強了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自信心。通過改革開放40年的現代化建設,今天的中國無論是從國家形式上還是從其內涵上看,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用改天換地來形容絲毫都不為過,歷史上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更加接近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目標。正如習近平所說:“當今世界,要說哪個政黨、哪個國家、哪個民族能夠自信的話,那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①

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指導改革開放的總依據

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的認識論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黨的思想路線的集中概括,也是延安精神的精髓。而解放思想是堅持和貫徹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而決定改革開放抉擇的則是黨的思想大解放和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恢復。由于各種復雜的原因,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左”的教條主義的思想路線曾長期主導和制約著我們黨的發展,致使對社會主義的探索和認識陷入僵化的思想誤區中。粉碎“四人幫”后,擺在全黨和全國人民面前最迫切的任務是重新審視和回答“什么是社會主義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重大的理論問題,否則社會主義建設因缺乏正確的理論指導,必然在錯誤的泥潭中愈陷愈深。而要實現理論上的匡正,首先必須解放思想,重新恢復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為此,以鄧小平為代表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從建設社會主義的實際出發,沖破“兩個凡是”的教條主義藩籬,率先在黨內領導并推動了關于真理標準的大討論。在鄧小平看來,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實際上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爭論,是關系到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重大政治問題。他明確指出:“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只有解放思想,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我們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才能順利進行,我們黨的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理論也才能順利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說,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爭論,的確是個思想路線問題,是個政治問題,是個關系到黨和國家的前途和命運的問題。”他并且強調:“實事求是,是無產階級世界觀的基礎,是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基礎。過去我們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勝利,是靠實事求是;現在我們要實現四個現代化,同樣要靠實事求是。”① 經過廣泛的討論,全黨上下在思想認識上達成了廣泛的共識,即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不僅打破了人們的精神枷鎖,極大地促進了人們的思想解放,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恢復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提供了理論依據,而且也為改革開放奠定了思想根基。正因如此,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才能果斷地將黨的工作重心轉向現代化建設,并從此拉開改革的大幕。

與此同時,在改革走什么路、怎樣改等重大問題上,黨中央同樣進行了實事求是的探索。道路問題是決定命運和方向的根本性問題,稍有不慎,極有可能導致滿盤皆輸。特別是在中國這樣落后的東方大國中建設社會主義,更是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的新課題。面對這一新課題,我們黨再次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實事求是地分析了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決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鄧小平指出:“中國革命的成功,是毛澤東同志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的實際相結合,走自己的路。現在中國搞建設,也要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的實際相結合,走自己的路。……這是我們吃了苦頭總結出來的經驗。”② 他明確表示:“各國情況不同,政策也應該有區別。中國搞社會主義,強調要有中國的特色。我們堅信馬克思主義,但馬克思主義必須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只有結合中國實際的馬克思主義,才是我們所需要的真正的馬克思主義。”③ 李先念也表示:“我們辦一切事情,都要遵循毛澤東同志一貫教導的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原則,堅持實事求是,搞現代化也是如此,首先要把 ‘實事’弄清楚,然后才能從中找出它的規律……我們一定要從自己國家的實際出發,走出一條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實現現代化的中國式的道路。”① 在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黨的十三大不僅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行了較為全面系統的論述,而且明確提出在實踐中開辟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② 萬里在回憶改革開放歷程時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么搞?誰知道!還不得 ‘摸著石頭過河’。石頭是什么?就是實踐,就是群眾,就是要到實踐中去摸群眾的意愿、群眾的要求,摸清歷史的脈搏、歷史的趨勢。”③ 他強調,這是我們的傳家寶,但長期的“左”傾錯誤使我們把它弄丟了。農村改革中把它恢復起來,發揚光大,所以搞得比較成功。這是一條十分重要的經驗,以后千萬不能再丟了。

但是改革的道路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各種“左”的、右的錯誤思想不斷進行干擾和破壞,特別是在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后,各種質疑和反對改革的聲音甚囂塵上,嚴重阻撓了改革開放大業的推進。在關鍵時刻,還是鄧小平力挽狂瀾,實事求是地評價了改革開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并對改革開放中一些長期困擾人民的重大理論和思想問題進行了澄清。鄧小平說:“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要提倡這個,不要提倡本本。我們改革開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實踐,靠實事求是。”“我讀的書并不多,就是一條,相信毛主席講的實事求是。過去我們打仗靠這個,現在搞建設、搞改革也靠這個。”④ 鄧小平南方談話再一次推動了全黨思想的大解放,使全黨全國人民進一步堅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繼續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不僅開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境界,而且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格局,實現了中華民族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巨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向全世界昭示:實事求是,走自己的路,是解決各個國家、各個民族發展的唯一正確道路。

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改革開放的出發點與落腳點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宗旨,也是延安精神的本質,更是中國共產黨贏得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事業勝利之本。在歷史的重大關頭,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果斷做出改革開放的抉擇,根本目的在于順應和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

是否自覺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上,充分認識和把握人民群眾在歷史發展中的主體地位和主體作用,是判斷一個政黨是否屬于馬克思主義政黨的重要標志。毛澤東指出:“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向人民負責和向黨的領導機關負責的一致性;這些就是我們的出發點。”① 40年改革開放積累了許多成功經驗,其中最寶貴的經驗之一就是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不斷增進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制定改革政策的根本依據,作為判斷改革措施正確與否的根本標準。在改革開放的破冰之旅中,人民群眾首先沖破了舊的體制,成為改革的先行者。安徽鳳陽縣小崗村被視為農村改革開放的發源地,當年小崗村18位村民冒著巨大的政治風險秘密發起包干到組(戶),并由此催生了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小崗村村民對改革的呼喚其實代表著億萬農民的心聲。長期的貧困讓他們不得不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尋求變革。這種強烈的民意表達本身就是改革堅實的基礎和強大的內生動力。1977年11月,時任安徽省委第一書記萬里在革命老區金寨縣考察時對兩戶人家的赤貧狀況感到萬分震驚。他淚流滿面沉痛地說:“老區人民為革命做出了多大的犧牲和貢獻啊!沒有他們,哪來我們的國家!哪有我們的今天!可我們解放后搞了這么多年,老百姓竟家徒四壁,一貧如洗,衣不蔽體,食不果腹,有的十七八歲姑娘連褲子都穿不上,我們有何顏面對江東父老,問心有愧呀!”② 人民要吃飯,這是任何國家任何社會只要發展就必須解決的一個重大問題。所以,對小崗村的“反制度行為”,萬里表示,農民贊成,農民一定要搞,就這么干。③ 而以鄧小平為代表的黨中央及時順應了人民的呼喚和要求,果斷做出了改革開放的決定。這既是尊重人民群眾首創精神的體現,也是政治上敢于擔當的體現。早在改革開放之前,鄧小平多次對身邊的人說:“外國人議論中國人究竟能夠忍耐多久,我們要注意這個話。我們要想一想,我們給人民究竟做了多少事情呢?我們一定要根據現在的有利條件加速發展生產力,使人民的物質生活好一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好一些。”“我們太窮了,太落后了,老實說對不起人民。我們現在必須發展生產力,改善人民生活條件。”① 當安徽的農村改革遇到了重重阻力,鄧小平給予了肯定和支持,他告訴萬里:“不要爭論,你就這么干下去就行了,就實事求是干下去。”② 當習仲勛決定在廣東設立經濟特區時,他鼓勵習仲勛在對外開放方面“殺出一條血路來”。③ 在鄧小平看來,改革開放是前無古人的嶄新事業,艱巨復雜,涉及億萬人民群眾,所以“黨只有緊緊地依靠群眾,密切地聯系群眾,隨時聽取群眾的呼聲,了解群眾的情緒,代表群眾的利益,才能形成強大的力量,順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項任務”④。為了保證改革開放不偏向,鄧小平提出了“三個有利于”標準和社會主義本質論,目的都是為了讓改革的成果惠及最廣大的人民群眾。繼鄧小平之后,江澤民、胡錦濤和習近平等無不在改革開放中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理念。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更是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黨的奮斗目標,把解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作為新時代的主要矛盾,并把是否堅持人民立場作為判斷馬克思主義政黨的一個顯著標志。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人民”是絕對的主體——“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波瀾壯闊的中華民族發展史是中國人民書寫的!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是中國人民創造的!歷久彌新的中華民族精神是中國人民培育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是中國人民奮斗出來的!”⑤

是否真正做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關鍵看人民是否在改革開放中得到實惠。正如鄧小平所說:“社會主義經濟政策對不對,歸根到底要看生產力是否發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這是壓倒一切的標準。空講社會主義不行,人民不相信。”① 在改革進程中,小平同志始終叮囑“國民收入分配要使所有的人都得益。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國民收入分配要使所有的人都得益,沒有太富的人,也沒有太窮的人,所以日子普遍好過”。② 當改革開放由于各種原因出現兩極分化的苗頭時,鄧小平及時警告中國的改革開放決不能搞兩極分化走到資本主義的邪路上去:“如果搞兩極分化,中國就會發生鬧革命的問題。共同致富,我們從改革一開始就講,將來總有一天要成為中心課題。社會主義不是少數人富起來、大多數人窮,不是那個樣子。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共同富裕,這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如果搞兩極分化,情況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區域間矛盾、階級矛盾都會發展,相應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會發展,就可能出亂子。”③ 在“社會主義必須走共同致富”思想的指導下,改革開放40年來,通過經濟、政治、社會、生態的全方位改革,為廣大民眾開辟新的就業渠道和發展機會,不斷改善民生,不斷增加收入,讓廣大人民群眾過上富裕、幸福、文明的美好新生活,這是改革開放的初心,也是40年改革開放最大的成就之一。最典型的就是中國的減貧事業,使得7億多人口脫離了極端貧窮,為世界的減貧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我國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的變化更證明了這一點,1978年時,城鎮居民家庭的人均生活消費支出為311元,恩格爾系數為57.5%,到2017年時,分別變為24445元(增長了78倍)和28.6%;1978年農村居民家庭的人均生活消費支出為116元,恩格爾系數為67.7%,到2017年時,分別變為10955元(增長了94倍)和31.2%,城鄉居民享受到了改革的紅利,開始走向更加富裕、多元化消費的生活。新時代,隨著交通、教育、醫療、住房、就業創業、文化、社會保障等民生領域的進一步建設,人民對生活的追求從“有沒有”變成了“好不好”,高品質生活開始成為新的追求目標。④ 對此,美國學者賽斯·卡普蘭和德國外交官博喜文表示,在改革開放進程中,中國政府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追求包容性發展、確保所有人民都能從經濟增長中獲益,是中國自身發展經驗的一個重要方面”。① 也正因如此,在面對世界各國發展問題不斷的背景下,習近平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經驗,自信地向世界各國宣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發展,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②

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是改革開放的重要精神標識

“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是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立黨立國的重要原則,也是延安精神的重要標識。它貫穿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整個過程,也體現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和自立于世的中國作風、中國氣派。

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是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的立足點,也是黨和人民事業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的根本保證。當年在延安時期,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在總結中國革命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得出一個重要的結論:中國革命的勝利必須依靠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在抗戰最困難時期,毛澤東在南泥灣視察時,曾經說過,“困難,并不是不可征服的怪物,大家動手征服它,它就低頭了。大家自力更生,吃的、穿的、用的都有了。目前我們沒有外援,假定將來有了外援,也還是要以自力更生為主。”③ 為此他提出,“我們是主張自力更生的。我們希望有外援,但是我們不能依賴它,我們依靠自己的努力,依靠全體軍民的創造力。”④ 正是在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基礎上,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取得了勝利。在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即明確表示,“我們一方面實行開放政策,另一方面仍堅持建國以來毛澤東主席一貫倡導的自力更生為主的方針。必須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爭取外援,主要依靠自己的艱苦奮斗。”⑤“中國搞四個現代化,要老老實實地艱苦創業。我們窮,底子薄,教育、科學、文化都落后,這就決定了我們還要有一個艱苦奮斗的過程。”① 他同時指出:“經驗證明,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能成功的,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② 但是,“任何外國不要指望中國做他們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國會吞下損害我國利益的苦果。”③ 旗幟鮮明地做出了“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不論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我們的立足點”“中國的經驗第一條就是自力更生為主”等科學論斷。④ 這就把自力更生、艱苦奮斗與對外開放有機地結合起來,明確了自力更生既不是閉關自守,也不是盲目排外,更不是搞全盤西化。此后,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進一步論述了堅持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重要意義,豐富了“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內涵。習近平明確指出,“堅持獨立自主,就要堅持中國的事情必須由中國人民自己做主張、自己來處理。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具體發展模式,也沒有一成不變的發展道路。歷史條件的多樣性,決定了各國選擇發展道路的多樣性。人類歷史上,沒有一個民族、沒有一個國家可以通過依賴外部力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趨實現強大和振興。那樣做的結果,不是必然遭遇失敗,就是必然成為他人的附庸。”因此,堅持獨立自主,“就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⑤。自力更生,艱苦奮斗,也因此成為指導改革開放的一項重要原則。

正是在自力更生、艱苦奮斗中,中國的改革開放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重大成就。40年來,中國社會實現了由封閉、貧窮、落后到開放、富強、文明的歷史巨變。今天的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國家綜合實力持續增強,對世界經濟增長超過30%的貢獻率成為世界經濟的“穩定器”和“壓艙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全社會發展活力和創新活力明顯增強;民主法治建設邁出重大步伐,社會主義民主不斷發展,依法治國成就明顯;文化自信得到彰顯,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大幅提升;社會治理體系更加完善,社會大局保持穩定,國家安全全面加強;生態環境治理明顯加強,環境狀況總體得到改善,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國際影響力、感召力、塑造力進一步提高,為世界和平與發展做出新的重大貢獻。中國的發展讓世界為之側目。談到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成就,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首席研究員亞歷山大·洛馬諾夫表示,中國沒有照搬外國經驗,而是將自身特點與改革開放相結合,取得了今天的偉大成就。① 英國專家巴塔查雅勛爵表示,今天的中國已經處于世界舞臺的中心位置,中國取得的成就是無與倫比的,更加開放的中國將會贏得未來。②著名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納德·科斯也在《變革中國》一書中認為, 1978年中國的改革開放是二戰以后人類歷史上最為成功的經濟改革運動。

在中國改革開放進入新時代的新起點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治國理政的實踐中,特別是在全面從嚴治黨的實踐中,明確表示要繼續從延安精神中汲取新的力量。我們堅信,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在延安精神的激勵和鼓舞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將在改革開放的偉大進程中得以實現。

(作者系陜西省延安精神研究會理論委員會副主任、中共陜西省委黨校教授)

① 《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15頁。

① 華國鋒:《政府工作報告》,1979年6月18日。

① 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人民日報》2016年7月2日。

① 《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3頁。

② 《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5頁。

③ 《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13頁。

① 李先念:《在中央工作會議上的講話》,1979年4月5日。

② 趙紫陽:《沿著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人民日報》1987年10月26日第1版。

③ 歐陽淞、高永中主編:《改革開放口述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22頁。

④ 《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2頁。

① 《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4-1095頁。

② 歐陽淞、高永中主編:《改革開放口述史》,第27頁。

③ 王偉群:《偉大的一步——中國農村改革起點實錄》, 《中國青年報》2008年12月17日。

① 《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年版,第379—380、381頁。

② 《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上,第531頁。

③ 《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上,第510頁。

④ 《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42頁。

⑤ 習近平:《在十三屆人大一次會議閉幕式上的講話》

① 《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14頁。

② 《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1—162頁。

③ 《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4頁。

④ 陶希東:《改革開放十四年的偉大轉變及其歷史性成就》, 《光明日報》2018年5月31日。

① 《國際人士和海外華僑華人積極評價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經濟成就》, 《人民日報》2018年2月6日

②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

③ 王恩茂:《南河灣精神永遠激勵我們奮勇前進》, 《陜甘寧邊區抗日民主根據地》回憶錄卷,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90年版,第209頁。

④ 《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15頁。

⑤ 《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06頁。

① 《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7頁。

② 《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03頁。

③ 《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頁。

④ 《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1頁。

⑤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29—30頁。

① 《國際人士和海外華僑華人積極評價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經濟成就》, 《人民日報》2018年2月6日。

② 張之豪、涂恬:《英國專家談中國改革開放十四年》, 《中國日報》2018年7月18日。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原县| 黄大仙区| 板桥市| 榆树市| 蛟河市| 富锦市| 贵德县| 仲巴县| 永顺县| 汝城县| 大安市| 昌宁县| 东台市| 崇仁县| 庆安县| 乌苏市| 合水县| 南江县| 黄骅市| 韩城市| 德惠市| 翁源县| 孟村| 绵竹市| 泽库县| 武义县| 蒙山县| 望都县| 高阳县| 敦化市| 平昌县| 抚顺县| 唐河县| 曲靖市| 吉林省| 平阴县| 阳信县| 德昌县| 闻喜县| 山东| 建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