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關鍵在黨

——兼論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歷史經驗

梁星亮

從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至今,我國的改革開放已經走過40年不平凡的歷程。40年來,中華大地從東到西,從南到北,從城市到鄉(xiāng)村,黨的面貌、國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軍隊的面貌、中華民族的面貌發(fā)生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性變化,受到國內外各界有識之士的廣泛認同。尤其是中國共產黨忠誠履行執(zhí)政使命,經受住了一系列嚴峻考驗,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動搖,領導全國各族人民譜寫了中華民族發(fā)展史上和人類進步史上的輝煌篇章,彰顯我們黨是充滿生機活力的偉大的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是蓬勃興旺的偉大事業(yè)。

思想引領: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以科學的態(tài)度對待馬克思主義,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境界

在改革開放40年的發(fā)展歷程中,中國共產黨實踐上每一個重大發(fā)展,理論上每一個重大創(chuàng)新,工作上每一個重大進步,都是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結果,由此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境界,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

鄧小平是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也是繼毛澤東之后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杰出代表。改革開放伊始,鄧小平就強調,“過去我們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勝利,是靠實事求是;現在我們要實現四個現代化,同樣要靠實事求是。”他特別指出,一定要解放思想,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創(chuàng)新。在批判“兩個凡是”的錯誤思潮時,鄧小平提出要完整準確地理解毛澤東思想,強調“毛澤東思想這個旗幟丟不得”,旗幟鮮明地維護了毛澤東思想的歷史地位。在鄧小平看來,堅持馬克思主義對中國十分重要,“老祖宗不能丟”,丟了就喪失了根本,就會葬送社會主義。當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社會主義出現低潮,一些人認為馬克思主義行將消失時,鄧小平堅信馬克思主義是“打不倒”的,堅定地指出:“我堅信,世界上贊成馬克思主義的人會多起來,因為馬克思主義是科學。它運用歷史唯物主義揭示了人類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① 1988年5月,鄧小平在總結改革開放10年歷程時更深刻地指出:“我們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基本精神是解放思想,獨立思考,從自己的實際出發(fā)來制定政策。因為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這樣的事,馬克思的本本上找不出來,列寧的本本上也找不出來,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情況,各自的經歷也不同,所以要獨立思考。”② 在1992年的南方談話中,他更是一針見血地指出:思想不解放,改革開放邁不開步子,不敢闖,歸根到底,還是姓“資”姓“社”的問題。改革開放要深入,必須堅持實事求是。“要提倡這個,不要提倡本本。我們改革開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實踐,靠實事求是”。③ 他還指出:“我讀的書并不多,就是一條,相信毛主席講的實事求是。過去我們打仗靠這個,現在搞建設、搞改革也靠這個。”④ 由此可見,鄧小平理論形成中每一個重大理論問題的提出和解決,都體現了實事求是這一活的靈魂,都是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的重大理論成果。

鄧小平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奠基之作,以江澤民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中,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創(chuàng)造性地回答了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是我們黨正確認識時代特征、把握社會前進脈搏、洞察歷史大趨勢的最新理論創(chuàng)新成果,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承上啟下的重要組成部分。以胡錦濤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根據新的發(fā)展要求,形成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科學發(fā)展觀,回答了為什么發(fā)展、怎樣發(fā)展,發(fā)展“為了誰”、發(fā)展“依靠誰”和如何科學評價發(fā)展等重大理論問題,為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xù)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指明了前進方向。

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我國發(fā)展的歷史性變革、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歷史交匯期的發(fā)展新要求、我國國際地位和國際環(huán)境的新變化,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在進一步回答什么是社會主義及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及怎樣建設黨、實現什么樣的發(fā)展及怎樣發(fā)展等基本問題的同時,從理論和實踐結合上系統(tǒng)回答新時代堅持和發(fā)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重大時代課題,以全新的視野深化對共產黨執(zhí)政規(guī)律、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認識,創(chuàng)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又一次飛躍,為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科學理論指導和行動指南,是指引全黨不忘初心、繼續(xù)前進的精神旗幟。

改革開放40年的實踐告訴我們,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就要用科學的態(tài)度對待馬克思主義,要根據歷史條件的變化,對前進中遇到的問題給予符合客觀實際的科學回答。作為科學理論的馬克思主義是不斷發(fā)展的,它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統(tǒng)一,強調理論來源于實踐、指導實踐,并在實踐中不斷接受檢驗,隨著實踐的發(fā)展而發(fā)展。而作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又扎根于我國國情;既面對著建設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共同主題,又側重于探索和解決不同時期不同階段遇到的新矛盾、新問題,是一個相互銜接、相互貫通的統(tǒng)一整體,共同構成一個內涵豐富、思想深刻、邏輯嚴謹的科學理論體系。

根本指向: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不動搖,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

黨的基本路線是黨和人民在一定歷史階段的行動綱領,黨的政治路線正確與否,決定著革命和建設事業(yè)的成敗。在改革開放之初,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深刻總結黨在制定基本路線問題上的經驗教訓,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逐步實現了從以階級斗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封閉到開放、從墨守成規(guī)到全面改革的偉大轉變,到1987年黨的十三大制定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并把它貫穿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始終。

改革開放40年的實踐表明,堅持黨的基本路線,最重要的是要全面理解和正確處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辯證統(tǒng)一關系,深刻認識經濟建設與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是相互貫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統(tǒng)一整體。改革開放40年來,黨正確地分析我國的基本國情,做出了我國還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科學論斷。鄧小平在談到建設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時強調:“我們現在所干的事業(yè)是一項新事業(yè),馬克思沒有講過,我們的前人沒有做過,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也沒有干過,所以,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學。我們只能在干中學,在實踐中摸索。”① 這就告訴我們,要建設社會主義,就必須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fā),而不能從主觀愿望出發(fā),不能照搬別國模式,不能從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在特定情況下做出的個別論斷出發(fā)。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探索中制定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是中國共產黨堅持科學社會主義旗幟下艱辛的獨創(chuàng),既不完全同于當年馬克思所設想的社會主義模式,也是對蘇聯的社會主義模式的突破。第一,在如何對待社會主義社會階級斗爭和構建新社會問題上,鄧小平汲取了蘇聯和中國的深刻教訓,果斷地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把全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又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這些都是對蘇聯模式和斯大林體制的巨大突破。第二,在如何對待商品市場問題上,鄧小平正確地把市場經濟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組成部分,無疑是對斯大林計劃經濟體制模式的重大突破。第三,在如何對待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問題上,蘇聯一味注重經濟建設的速度,而忽視了對國家的精神文明建設,最終導致了“衛(wèi)星上天,紅旗落地”的歷史悲劇,而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要求不僅要有高度的物質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都要硬,這是社會主義本質的必然要求,也是社會主義社會全面發(fā)展的必然要求。第四,如何正確對待資本主義。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社會發(fā)生的巨大變化,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借鑒資本主義的有益和有用的東西,才能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經過極不平凡的砥礪奮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全方位、開創(chuàng)性的歷史性成就,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生了深層次、根本性的歷史性變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中華民族正在走向強起來。黨的十九大對中國由富起來向強起來飛躍的戰(zhàn)略謀劃,為黨在新時代實現歷史使命做出了頂層設計:在建黨100年時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基礎上,對從2020年到本世紀中葉分兩個階段做出戰(zhàn)略安排:第一個階段,從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斗1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二個階段,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斗15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一戰(zhàn)略安排,在“三步走”戰(zhàn)略目標的基礎上,勾畫了強國復興的新藍圖和時間表,不僅將原來設想的第三步提前了15年,而且后15年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樣一個目標,也是大大高于原來的設想。這是我們黨在做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大論斷和把握新時代主要矛盾的基礎上,為進一步履行民族復興歷史使命而做出的新的莊嚴承諾。

實現歷史使命必須有新作為。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靠的就是中國共產黨人崇高的使命自覺,靠的是一代又一代人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將實現偉大夢想的藍圖變?yōu)楝F實,最根本的就是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敢于進行偉大斗爭、努力建設偉大工程、全面推進偉大事業(yè)。

力量所在: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被任何干擾所惑,堅定不移地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

改革開放是一個偉大的事業(yè),也是全新的事業(yè),其成功之處就在于我們黨既堅持不忘老祖宗,又譜寫新篇;既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也不被任何干擾所惑;既反右,又防“左”,從而保證改革開放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沿著正確的軌道前進。從破除“兩個凡是”到反對各種“左”的和“右”的錯誤傾向,有許多經驗和教訓值得深思。

改革開放伊始,鄧小平在鑒于“文化大革命”全局性“左”的錯誤及其造成的危害,進行了深刻的反思,認為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造成的干擾、威脅和破壞,雖然有的來自右的方面,但主要來自“左”的方面,他曾語重心長地指出:“中國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 ‘左’。”① 1989年的政治風波和后來的東歐劇變,給人們思想上造成了極大的震撼和很大的憂慮。此后,一股“左”的思潮開始抬頭,懷疑和否定改革開放以來的基本路線和方針政策,企圖重新回到過去的老路上去。在這個關鍵時刻,鄧小平以無產階級政治家的膽略和氣魄,旗幟鮮明地強調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不能變,十三大政治報告“一個字都不能動”。他還指出:“我們原來制定的基本路線、方針、政策,照樣干下去,堅定不移地干下去。”① 鄧小平的響亮回答,給全國億萬翹首以待的人民吃了一個定心丸,表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yè)決不會因一時的政治風浪而動搖。

黨的十七大召開前,我國理論界出現了關于社會主義問題的爭論。有人提出只有民主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中國走到今天,這樣一條道路從根本上就走錯了,如此等等。這些說法在一定范圍內給人們思想上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混亂,也確實涉及怎樣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樣一個根本性問題。對此,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不被干擾所惑,堅定地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最根本的就是要堅持這條道路和這個理論體系。”② 這樣的強調和重申,既是對改革開放歷史經驗的總結,也是對社會主義問題爭論最權威的回應。① 《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07、308頁。

歷史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勇于面對黨面臨的重大風險考驗和黨內存在的突出問題,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而不是其他什么主義,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不能丟,丟了就不是社會主義”③。一個國家實行什么樣的主義,關鍵要看這個主義能否解決這個國家面臨的歷史性課題。歷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fā)展中國,這是歷史的結論、人民的選擇。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發(fā)展,我們的制度必將越來越成熟,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必將進一步顯現,我們的道路必將越走越寬廣。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幾年間,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雷霆之勢力挽狂瀾,消除了黨和國家內部存在的嚴重隱患,黨內政治生活氣象更新,黨內政治生態(tài)明顯好轉,極大地激發(fā)和彰顯了全黨的創(chuàng)造力、凝聚力、戰(zhàn)斗力。黨的十九大以后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指出,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篇大文章,中國共產黨人要繼續(xù)把這篇大文章寫下去,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來不得半點含糊。

任何偉大事業(yè)的成功都是在矛盾運動中前進的,有矛盾就會有斗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也不例外,是在各種矛盾和斗爭中走出來的。堅持和發(fā)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依然有矛盾和斗爭,只有充分認識這些矛盾和斗爭的長期性、復雜性、艱巨性,才能有效應對各種挑戰(zhàn)、抵御各種風險、克服各種阻力,不斷奪取偉大斗爭新勝利。

堅強基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人為本,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制定各項方針政策的出發(fā)點和歸宿

中國共產黨90多年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黨的事業(yè)之所以能夠從勝利走向勝利,黨的力量之所以能夠久經考驗而不衰,是因為它代表了人民的利益,緊緊和人民群眾站在一起,得到了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是我們的事業(yè)不斷取得勝利的重要法寶,也是黨始終保持生機與活力的重要源泉。同樣,我們黨在改革開放40年的發(fā)展歷程中,始終把關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和愿望,把人民群眾“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作為制定各項方針政策的出發(fā)點和歸宿,這是我們改革開放取得輝煌成就的根本保證。

新中國建立后,我們黨在解決民生問題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出現了許多失誤,就是一味強調所有制形式,使生產力的發(fā)展受到挫折,也使民生受到很大的影響。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總結我國在民生問題上的教訓,深有體會地說:發(fā)展社會主義經濟,要從民生需要出發(fā);社會主義的特點不是窮,而是富,但這種富是人民共同富裕;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的改革開放,歸根結底,就是達到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改善人民生活的目的。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從解決人民群眾的實際生活問題出發(fā),把經濟建設作為黨的工作重心,把解決人民群眾的溫飽問題作為當下最大的民生問題。從政策上提出了改善民生的一系列舉措,初步建立起效率優(yōu)先、兼顧公平的民生發(fā)展模式。提出了以改革開放為動力,以共同富裕為目標,以“三個有利于”為評價標準等一系列有關民生建設的重大戰(zhàn)略思想。江澤民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作為民生發(fā)展的戰(zhàn)略目標,把全面創(chuàng)新作為民生發(fā)展的動力,指明了民生發(fā)展的新“三步走”戰(zhàn)略途徑。著力解決收入差距過大和分配不公等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統(tǒng)籌解決社會各利益主體之間的關系和訴求。注重扶貧開發(fā),建立和完善了社會保障體系。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新一屆領導集體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xù)大力推進民生建設,并把它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有機統(tǒng)一起來,系統(tǒng)描繪了和諧社會的發(fā)展藍圖。改善民生被確定為社會建設的重點,公平正義被確定為社會建設的目標。人民生活總體上實現了由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人民的總體健康水平已超過中等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處于發(fā)展中國家前列。

黨的十八大后,剛剛當選為總書記的習近平在記者見面會上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之后,習近平總書記通過多種場合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對這一主張加以闡述:“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 “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 “要從人民利益出發(fā)謀劃改革思路、制定改革措施”; “辦好順民意、解民憂、惠民生的實事”;“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xiāng)”,等等。這些樸素無華的語言,體現了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我們黨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的價值追求,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正是在這個思想的引領下,黨中央提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共同奔向“不落下一個貧困家庭、不丟下一個貧困群眾”的全面小康社會;推動改革發(fā)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幼有所育、勞有所得、學有所教、病有所醫(yī)、老有所養(yǎng)、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續(xù)取得新進展;把環(huán)境保護作為重大民生問題真抓實干,逐步實現藍天、青山、綠水常在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這些都充分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抓民生要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抓住最需要關心的人群,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①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還詳細提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教育、就業(yè)、收入、社會保障、脫貧攻堅、健康中國、社會治理等問題,無一不與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

但是,我們還要充分認識到我國民生建設的不平衡、不充分矛盾依然存在,城鄉(xiāng)差距、區(qū)域差距、不同人群之間的差距依然存在,這些差距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還有增加,需要大力提升發(fā)展質量和效益,才能使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

動力源泉:在應對各種新的挑戰(zhàn)和考驗面前,始終不渝堅持從嚴治黨,永葆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的黨員隊伍,黨所處的地位和環(huán)境,黨所肩負的任務,都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已經從一個領導人民為奪取全國政權而奮斗的黨,成為一個領導人民掌握著全國政權并長期執(zhí)政的黨;已經從一個在受到外部封鎖的狀態(tài)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成為在全面改革開放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然而,在世情、國情、黨情發(fā)生重大而深刻變化的大背景下,對作為執(zhí)政黨的中國共產黨來說,不能不面臨著新的挑戰(zhàn)和新的考驗。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內外出現了一系列的新情況、新變化,1989年的政治風波、東歐劇變、法輪功事件……不能不引起中國共產黨人的深思。聯系黨的高官屢屢發(fā)生的腐敗大案、要案,更使人們觸目驚心。這些問題歸根結底就是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黨的建設搞不好,政權就會丟掉,黨也會垮臺。

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也關鍵在從嚴治黨。1989年的政治風波結束后,鄧小平對以江澤民為總書記的新的政治局指出:“常委會的同志要聚精會神地抓黨的建設,這個黨該抓了,不抓不行了。”① 對此,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和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采取了許多重大措施,做了巨大努力。從1989年8月到2004年9月,中共中央先后做出《關于加強黨的建設的通知》《關于加強黨同人民群眾聯系的決定》《關于加強黨的建設幾個重大問題的決定》《關于加強和改進黨的作風的決定》《關于加強黨的執(zhí)政能力建設的決定》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從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高度,對黨的建設面臨的一些重大問題做出了具體部署。從1998年開始的為時兩年的“三講”黨性黨風教育,使各級領導干部普遍受到一次深刻的馬克思主義教育,黨的思想、政治、組織、作風建設明顯加強。黨的十六大后,黨中央從2005年初開始為時一年半的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是建黨以來黨員參加人數最多、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黨內馬克思主義正面教育、自我教育活動。黨的十八大后,黨中央在全體黨員中開展的“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是推動黨內教育從“關鍵少數”向廣大黨員拓展、從集中性教育向經常性教育延伸的重要舉措,由于各級黨組織周密部署,積極推進,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但是,應當看到中國共產黨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政黨,黨在新形勢下面臨的執(zhí)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huán)境考驗是長期的、復雜的、嚴峻的,精神懈怠危險、能力不足危險、脫離群眾危險、消極腐敗危險更加尖銳地擺在全黨面前。不斷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zhí)政水平、提高拒腐防變和抵御風險能力,是黨鞏固執(zhí)政地位、實現執(zhí)政使命必須解決好的重大課題。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陸續(xù)制定印發(fā)了《中國共產黨巡視工作條例》《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和《中國共產黨黨內監(jiān)督條例》等50多部黨內法規(guī),將黨員政治生活納入制度化和規(guī)范化軌道,預防和懲治腐敗成效顯著。黨的十八大閉幕后不久,中央政治局就審議通過了《關于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guī)定》,要求全黨改進工作作風,嚴格遵守廉潔從政有關規(guī)定,嚴格執(zhí)行住房、車輛配備等有關工作和生活待遇的規(guī)定。中央把懲治腐敗放在突出位置,堅持反腐敗無禁區(qū)、全覆蓋、零容忍,堅定不移“打虎”“拍蠅”“獵狐”,嚴肅查辦領導干部濫用職權、貪污賄賂、腐化墮落等案件,嚴肅查辦發(fā)生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huán)節(jié)的腐敗案件。5年中立案審查中管干部240人,處分223人,移送司法機關105人;全國處分鄉(xiāng)科級及以下黨員、干部114.3萬人,農村黨員、干部達55.4萬人,形成了反腐敗斗爭壓倒性態(tài)勢,黨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顯著提高,黨的執(zhí)政基礎和群眾基礎更加鞏固,黨內政治生活氣象更新,全黨理想信念更加堅定、黨性更加堅強,為黨和國家各項事業(yè)發(fā)展提供了堅強政治保證。

改革開放40年的偉大實踐證明,在社會主義中國的領導核心只能是中國共產黨,黨不僅能夠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而且能夠領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勝利,是全國人民的主心骨和堅強領導核心。黨的十九大開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和新征程,我們黨將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牢記初心和使命,不負人民重托,無愧歷史選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tài)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tài),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國夢的磅礴力量,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勠力奮斗。

(作者系陜西省延安精神研究會副會長、西北大學延安精神與黨的建設研究院院長)

① 《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2頁。

② 《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0頁。

③ 《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2頁。

④ 《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2頁。

① 《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8—259頁。

① 《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5頁。

② 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0頁。

③ 習近平:《毫不動搖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人民日報》2013年1月6日。

①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5頁。

① 《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14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张家港市| 庆安县| 汤原县| 夏河县| 客服| 德格县| 宁远县| 鱼台县| 伊春市| 太保市| 莆田市| 商南县| 泗阳县| 龙门县| 咸阳市| 连江县| 始兴县| 海伦市| 吉安县| 略阳县| 仲巴县| 石家庄市| 武城县| 阳山县| 古浪县| 嘉善县| 南部县| 沙田区| 元朗区| 塘沽区| 柏乡县| 香河县| 通化县| 丹阳市| 常山县| 普兰县| 荣成市| 莱西市| 天气| 磴口县|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