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章 農村飲用水水源地污染防控與修復需求

1.1 農村飲用水水源污染源分類

1.1.1 農村生活區污染源

農村生活污水包括:洗滌、沐浴、廚房炊事、糞便及其沖洗等產生的污水,主要含有有機物、氮和磷,以及細菌、病毒、寄生蟲卵等,一般不含有毒物質。

我國農村發展不平衡,加之各地區居民生活習慣差異較大,不同農村其生活污水的水質水量也相差較大。經調查,我國農村生活污水的水質有如下特征:在水量方面,經濟發達地區的農村生活污水水量遠高于欠發達地區;在水質方面,經濟發達地區的農村生活污水中氮和磷含量高于欠發達地區,而有機污染物含量較欠發達地區要低。原因是經濟欠發達的農村地區,有重復用水的習慣,從而使水中有機物濃度較高;同時,由于這些農村普遍沒有使用衛生潔具,造成生活污水中糞便較少,氮和磷的濃度偏低。總體上,我國農村生活污水的特點是:間歇排放,量少分散,瞬時變化大;經濟越發達,生活污水氮、磷含量越高。

大力發展鄉村旅游,開發農村特色旅游經濟發展潛力,是推動農村改革發展和經濟轉型的重要舉措。因此,近年來與之配套的以“農家樂”為特色載體的農村服務產業得到了快速發展,往往依水而建的“農家樂”與一般的農村居民點相比,其產生的污水更為集中,潛在威脅更大,已成為近些年來影響水源地安全的一個新的重要的潛在污染源。

1.1.2 農業種植區污染源

為提高農作物產量,我國在農業生產中氮肥的施入量不斷增大。大量施用氮肥在提高農作物產量的同時也加大了對水源地的污染。由于施入農田的氮肥只有1/2~1/3被植物吸收利用,因此長期過量施肥在引起土壤營養鹽積累和作物品質下降的同時,也會伴隨著地表徑流和農田尾水進入地表和地下水體,是河流、湖泊水質富營養化的重要原因。

在農田氮素進入地表、地下水體過程中,氮素與氮素之間及與其周圍介質之間,始終伴隨著和發生著一系列的物理化學和生物化學反應。由于氮化合物的復雜性,使得地下水中的氮污染具有分布上的廣域性,時間上的持久性,以及治理上的艱巨性。世界上有不少的嬰幼兒因飲用高含量的硝酸鹽污染水而患上高鐵血紅蛋白癥而死亡,農業面源污染對農村飲水安全造成巨大威脅。

1.1.3 農村養殖區污染源

養殖業的迅猛發展,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畜禽養殖場廢棄物的大量集中排放,超過了環境的承載能力,從而污染了周邊的空氣、水及土壤環境,已成為制約畜牧養殖業健康發展的瓶頸。養殖場產生的有害氣體、粉塵、病原微生物等排入大氣后,隨大氣擴散和傳播,當這些物質沉降時,將給水源地造成危害;畜禽養殖場在沖洗設備、欄舍和畜禽身體后對外排放大量的沖洗廢水。其中主要污染物是畜禽糞尿等有機污染物,表征環境污染的主要指標是懸浮物、化學需氧量、生化需氧量、氨氮等。畜禽舍污水排放量大,有機質、氮磷含量高,如不作處理隨意外排會導致受納水體富營養化,也會通過地表徑流或地下徑流而引起地表水或地下水污染。

畜禽糞便、尸體、墊料及其他垃圾是畜禽養殖場的主要固體廢棄物,其中含有豐富的有機質、氮和磷,同時還含有一定數量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蟲、殘留的礦物元素和藥物等。畜禽糞便處理后是可供農業利用的有機肥料。如果處理不當會導致水體因氮磷過多而富營養化;細菌、病毒和寄生蟲卵,也可造成周圍環境生物污染,導致疾病的蔓延甚至傳播人畜共患疾病。

1.1.4 農村生態破壞區污染源

農村地區礦區開采、過度砍伐林木、興修各類工程等會對土地等自然資源造成破壞,間接影響農村飲用水水源地安全。廢棄礦區下墊面條件復雜,因采礦等使得植被遭到破壞,水源地周邊的滾石、松散土、雜物等污染物可能在降雨、徑流或人類活動驅動下進入水體,對水源造成潛在威脅;過度砍伐林木破壞植被,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經營方式改變下墊面條件,不僅使水土資源流失、土地生產力下降,還造成河湖庫塘的泥沙淤積、水質惡化,誘發洪澇、干旱等多種自然災害,由此導致生態環境失衡和生物物種減少,進而加劇氣候變化。同時,水利工程往往鄰水而建,工程施工期的土方開挖、棄土棄渣會形成一些裸露面,在一定程度上會造成植被的破壞和水土流失,施工期間產生的廢水、廢渣及有害物質等也對水源地安全造成直接威脅。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各區域的固態污染物,務必通過收集轉運措施進行集中填埋與處理,不對農村飲用水水源地構成威脅,同時農村工業污染源按照工業企業進行防控,因此固態污染物及工業污染不作為本指南的涉及對象。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井研县| 岚皋县| 荆州市| 包头市| 蒙山县| 九寨沟县| 金湖县| 大悟县| 西安市| 永仁县| 珠海市| 开阳县| 章丘市| 泗洪县| 青海省| 新宁县| 嫩江县| 凌源市| 祥云县| 柳河县| 佛坪县| 肥东县| 水城县| 西乌珠穆沁旗| 雅江县| 阳谷县| 霸州市| 沂源县| 康马县| 淳化县| 新民市| 吉林市| 郎溪县| 康定县| 新平| 通州市| 柳州市| 搜索| 招远市| 明溪县| 洱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