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地質構造與地震

寧夏中南部位于中朝準地臺西緣的鄂爾多斯臺緣褶帶二級構造單元內,區內喜馬拉雅運動表現得非常強烈,它控制了大的地貌格局,控制了近代河流的發育,控制了第四系松散物的堆積,控制了地下水的形成與運動。主要的構造形跡有斷層及褶皺。

一、斷層

區域發育的主要斷裂共有6條,主要為:海原斷裂帶近場區段(f1)、關帝峁斷裂(f2)、三關口—牛首山—固原斷裂帶近場區段(f3)、六盤山東麓斷裂(f4)、涼亭峽斷裂(f5)和奠安斷裂(f6)。其中六盤山東麓斷裂規模較大,活動性較強,是近場區最為重要的一條活動斷裂。這些斷裂總體呈近南北至北北西向分布,縱貫近場區南北,見圖1-2-3。

img

圖1-2-3 區域斷層分布圖示

(1)海原斷裂帶近場區段(f1):近場區只涉及到該斷裂帶的東南段,近場區內長度約27km,為海原活動斷裂帶的一條次級斷裂。晚第四紀活動特征主要表現為由西向東的擠壓逆沖和左旋走滑,擠壓破碎帶寬十余米至數十米,不同級別的水系發生同步左旋錯動。

(2)關帝峁斷裂(f2):以向東傾斜為主,斷層具有走滑的特征;斷層錯斷的最新地層為上更新統,被全新統坡積物、階地沖洪積物覆蓋。推測該斷裂長度略大于25km。到輸水線路末端中莊水庫壩址的最近距離為8km。

(3)三關口—牛首山—固原斷裂帶近場區段(f3):長約60km,為一條斷面向西傾斜,傾角50°~70°的逆斷層。上盤主要由下白堊統構成,下盤在斷裂中段為第三系紅層,南、北兩段則發育于下白堊統地層中。

(4)六盤山東麓斷裂(f4):近場區內該斷裂長度約90km,平面上呈舒緩波狀,常形成負地形地貌。斷層面向西傾斜,傾角變化大,總體較緩。整個斷裂破碎帶十分發育,除北段具有小分量的左旋走滑外,整條斷裂均表現為下白堊統向東逆沖或逆掩于第三系或第四系之上。通過第四紀地層的斷錯、變形、微地貌的變形等特征,六盤山東麓斷裂全新世以來基本上沒有活動,到輸水線路兩端中莊水庫壩址和龍潭水庫壩址的最近距離分別為4.5km和2km左右。

(5)涼亭峽斷裂(f5):總體走向北北西至北西向,全長約30km。斷裂構成下白堊統和第三系紅層的分界線,或者下白堊統砂巖、泥巖向西逆沖于第三系紅色礫巖、砂巖之上,斷面頂部被全新統坡積物覆蓋。

(6)奠安斷裂(f6):總體走向北北西,長約30km。主體斷裂東盤為下白惡統,西盤為古近系和新近系紅層。

由于受區域構造影響,本地區的構造形跡十分密集,構造極為復雜,次一級的構造也十分發育。六盤山東麓斷裂與三關口—牛首山—固原斷裂帶之間的南北向狹長地帶由北西而南東由一系列互為平行或呈羽狀排列的短軸背斜、向斜構成。褶皺多為南西翼緩,傾角一般為10°~45°,北東翼陡,傾角20°~50°。褶軸總體走向為北西或北偏西向,局部為南北或北偏東向。

二、褶皺

1.三營—固原大向斜

該向斜為第三系、下白堊統構成的向斜構造,北入海原縣,過固原南到什字,南北縱貫全縣,上覆大厚度第四系,最厚處達460m。開城以北,凹陷較深,東西兩翼都由下白堊統馬東山組組成。兩翼地層相向傾斜。

2.河川—新集向斜

該向斜在炭山—蒿店斷裂和黃家河—店洼斷裂帶之間南北向展布,為第三系、下白堊統構成的斷陷向斜構造。西翼出露下白堊統馬東山組,東翼與奧陶系、寒武系所構成的“南北古脊梁”相接。

3.六盤山中段復背斜

該復背斜是指六盤山海子峽到開城一段由下白堊統李洼峽組和馬東山組構成南北向延伸,緊密線狀分布的兩條背斜和一條向斜組成的復背斜。東側以斷層與第三系接觸,西側假整合于第三系之下,局部地段以倒轉背斜的形式,超覆在第三系之上。

4.西峰嶺復背斜

六盤山硝口北段又稱西峰嶺,是由兩條向斜和兩條背斜構成的復背斜構造。東翼假整合于第三系之下,西翼在西吉縣境內,逆沖到第三系之上,巖層傾角20°~40°,最大部位接近直立。

5.黃峁山—青崗梁復背斜

自固原城東即黃峁山以南,到大灣、什字東山即青崗梁,出露下白堊統馬東山組和乃家河組,局部地段出露李洼峽組和奧陶系。由許多大致呈南北向延伸的短軸背斜和短軸向斜構成的復背斜構造,巖層走向多變,西翼多為乃家河組,假整合于第三系之下,東翼多出露馬東山組,南段以斷層和第三系接觸。

6.張易西山背斜

該背斜位于張易向斜的西側,在張易西山形成了與向斜平行的短軸背斜構造,軸部出露寺口子組,兩翼為清水營組,東翼巖層傾角較大,與張易—紅莊向斜相銜接,西翼傾角較小,斜入西吉縣境。

三、地震

該地區歷史上地震活動十分頻繁,據史料記載,近場區內記錄到Ms≥4.7級的破壞性地震7次。其中Ms為5.0~5.9級3次,Ms為6.0~6.9級4次。近場區內共發生過5.0≥ML≥2.0級地震1138次。其中,ML為4.0~5.0級地震12次,ML為3.0~3.9級地震104次,ML為2.0~2.9級地震1022次。這些地震主要分布于西部的六盤山—月亮山一帶。

根據《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GB 18306—2001)劃分,該地區地震動反應譜特征周期為0.40s,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0.20g,相當于地震基本烈度為Ⅷ度。屬抗震不利地段。根據上述近場區活斷層的發育程度、地震活動性、地震危險性等因素綜合分析,可以評價該區域構造穩定性較差。

主站蜘蛛池模板: 连平县| 通渭县| 平潭县| 大同市| 平潭县| 得荣县| 和林格尔县| 淅川县| 龙胜| 加查县| 新和县| 芷江| 潢川县| 沅江市| 财经| 威海市| 湖南省| 沂南县| 泾阳县| 张掖市| 蕉岭县| 抚顺市| 太湖县| 黔西| 客服| 元朗区| 武鸣县| 三都| 阿坝| 普兰店市| 富蕴县| 桑植县| 福泉市| 中西区| 嵩明县| 扎囊县| 长沙市| 利津县| 滨海县| 舞钢市| 朔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