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寧夏中南部隧洞工程地質研究
- 李明福 顧耀民 田建林 滕杰 王祖國 呂振編著
- 1263字
- 2021-04-25 20:14:49
第四節 水文地質
六盤山區屬陰濕山區,氣候濕潤,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水量600mm左右。固原地區以北降水量350~500mm。
地表水系主要發育有涇河、清水河及其支流等。涇河流域由涇河干流和暖水河、頡河、紅河、茹河、蒲河、策底河等6條支流組成,寧夏境內流域面積4180km2,多年平均徑流量3.181億m3。工程區主要水系分布見圖1-2-4。
涇河流域水質較好,礦化度小于1g/L,pH值7.10~8.30,以HCO3-Ca·Mg型、HCO3·SO4-Ca型為主,清水河流域的水質較差,上游水質優于下游水質,河水對混凝土具有硫酸鹽型弱腐蝕性或無腐蝕性,對混凝土中鋼筋局部具有弱腐蝕性,對鋼結構具弱腐蝕性。
六盤山山間谷地為一斷陷盆地,面積391km2。該地區的地下水根據其賦存條件、水力性質及水力特征,可劃分為第四系含水層中的孔隙水、基巖裂隙潛水及承壓水三種類型,均由大氣降水補給,受季節性影響較大。地下水多以下降泉的形式沿河分布,出露于地表,匯入河流。第四系孔隙潛水水力聯系較好,地下水位較連續,多為地下水補給河水,基巖裂隙水一般沒有穩定連續的地下水位。

圖1-2-4 工程區主要水系分布示意圖
第四系松散堆積層的地下水以孔隙潛水為主,主要賦存于沖積角礫石層、坡殘積的碎石土之中。賦存于沖積角礫層的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氣降水、河水、山坡泉水入滲補給,其富水性取決于礫石層厚度,因地而異。以開城地區為例,一般厚度3~5m,最大10m,溝中泉群、濕地、沼澤等地下水露頭較多,泉流量一般小于86m3/d,匯集溝中流量可達1000m3/d。開城以北二十里鋪礫石層厚1.5m,經抽水降深0.46m,涌水量71m3/d。部分向深部基巖內排泄,部分在高陡邊坡處以下降泉的形式排泄;賦存于坡殘積碎石土中的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氣降水補給,如果下伏基巖透水性較強直接向基巖內排泄,如果下伏基巖透水性較弱,在基巖面附近以水平徑流為主,在溝谷邊緣以下降泉形式排出,然后匯入河水。
基巖地下水根據其賦水單元所屬地層分為第三系地下水和白堊系地下水。
第三系地下水主要賦存于砂礫巖之中,由于上覆上泥巖為隔水層,地下水多具承壓水,在附近有泉水排泄部位表現為潛水。主要接受大氣降水、表層孔隙潛水沿結構面補給,大部分徑流條件較差,部分以泉的形式排出。
白堊系地下水主要表現為潛水及承壓水:根據地下水的賦存環境及活動狀態將隧洞地下水分為淺層潛水及中層混合水、深層承壓水三種類型,地下水的主要特征如下。
(1)淺層潛水:地下水賦存于基巖強風化帶裂隙具有較為連續的統一地下水位,地下水隔水底板埋深一般15~30m。主要接受大氣降水補給,部分以下降泉的形式排泄到溝谷河流中,部分通過較大規模的結構面向基巖深部含水層補給。
(2)中層混合水:主要賦存于基巖面以下40~140m內的裂隙中,一般沒有統一的地下水位,接受溝谷河水及淺層潛水補給,僅有少部分補給深層地下含水層,大部分地段地下水活動較弱,排泄不暢通,導致該含水層具較小的承壓性。
(3)深層承壓水:賦存于埋深140m以下的基巖構造裂隙帶中,含水層范圍較小,多為“囊狀含水體”,被周圍透水性較弱的地層包圍。地表水可沿斷層破碎帶緩慢補給,多無排泄,與周圍環境水力聯系微弱,因而地下水具有一定的承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