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寧夏中南部隧洞工程地質研究
- 李明福 顧耀民 田建林 滕杰 王祖國 呂振編著
- 2333字
- 2021-04-25 20:14:49
第二節 地層巖性
區內分布的主要地層有:奧陶系下統馬家溝組(O1m)、奧陶系中統三道溝組(O2s)、白堊系下統三橋組(K1s)、和尚鋪組(K1h)、李洼峽組(K1l)、馬東山組(K1m)、乃家河組(K1n)、第三系始新統寺口子組(E2s)、漸新統清水營組(E3q)、上新統甘肅群(Ngn)、第四系上更新統(Q3)及全新統(Q4)等。
一、奧陶系下統馬家溝組(O1m)
巖性為灰色、深灰色厚層狀及薄層狀灰巖與豹皮狀灰巖互層。
二、奧陶系中統三道溝組(O2s)
巖性為灰色、淺灰色、淺黃色厚層狀及薄層狀豹皮狀(或泥質斑紋狀)灰巖互層,夾薄層狀灰巖,厚435m,在店洼及三關口一帶相變為深灰色厚層灰巖,夾硅質灰巖和泥質灰巖等,本組與中奧陶系中期平涼組及早奧陶系水泉嶺組均為整合接觸。
三、白堊系下統(K1)
白堊系下統(K1)按巖性劃分為五個巖組,即三橋組(K1s)、和尚鋪組(K1h)、李洼峽組(K1l)、馬東山組(K1m)、乃家河組(K1n),統稱六盤山群,各組之間為連續沉積,與老地層呈超覆不整合接觸。
1.三橋組(K1s)
巖性單一,為灰色、紫紅色礫巖、角礫巖或角礫狀灰巖等,鈣質膠結,大部硅化,層理難辨,巖性堅硬,屬山麓堆積物,礫石成分隨地而異,主要有灰巖、白云巖及石英巖等,磨圓度下部較差。為棱角狀至次棱角狀,向上磨圓度變好。該組不整合覆蓋于中奧陶三道溝組上,厚度約20m,分布于沙南峽、三關口一帶。
2.和尚鋪組(K1h)
巖性以灰紫色、暗紫紅色泥巖及泥質粉砂巖為主,下部夾細砂巖。交錯層發育。三關口附近以鈣質泥巖與砂質泥巖互層為常見。出露于秋千架以東及三關口一帶。
3.李洼峽組(K1l)
巖性為灰綠色、紫紅色相間的砂質泥巖、泥巖、泥質砂巖,泥灰巖及頁巖組成韻律層,底部偶夾砂巖及砂礫巖。泥質砂巖及砂質泥巖中波痕及雨痕較發育。本組在蒿店附近為藍灰色、灰白色及灰綠色砂質泥巖、泥質砂巖、頁巖及泥巖,最大厚度達853m,分布于沙南、秋千架、蒿店附近。
4.馬東山組(K1m)
該組為六盤山群中分布最廣泛的一個組,在地形上常常為高大的山嶺。巖性為藍灰色夾黃綠色,厚層泥巖及泥灰巖,局部出現紫紅色砂質泥巖、砂巖,巖性變化較大,最大厚度619m,在工作區分布最廣,各比較線路大部分經過或穿越該組地層。從巖性上可分為兩段:
(1)泥灰巖夾泥巖:灰色、藍灰色,為厚—中厚層狀泥灰巖夾極薄層理發育的泥灰巖及泥巖,偶夾砂巖。其中尚夾有薄層狀的泥質粉砂巖。風化后為土黃色或淺褐色,形狀為棱角,風化后均呈碎片狀。產狀57°∠10°(龍潭),231°~270°∠11°~23°(暖水河)、主要分布于涇源龍潭、暖水河。
(2)泥巖夾泥灰巖:灰色、藍灰色,間暗紫紅色,為厚—中厚層狀泥巖為主夾中—厚層狀極薄層理發育的泥灰巖夾泥巖,泥巖呈暗紫紅色。極薄層理發育的中厚—厚層狀泥灰巖為深灰色或淺褐色,其中尚夾有薄層狀的泥質粉砂巖。強風化厚度2~3m。風化后多呈碎屑狀,少數呈碎片狀。主要分布于龍潭及涇源王灌溝至固原三十里鋪一帶。
5.乃家河組(K1n)
巖性為灰綠色、紫紅色相間的泥巖(頁巖),夾少量的泥灰巖及石膏層,自上而下紫色巖層逐漸增多,粒度隨之變粗,并出現較多的砂巖夾層。最大厚度912m。該組地層與上覆地層第三系始新統寺口子組為平行不整合或微角度不整合接觸,主要在大灣—什字—涇源縣城東一帶出露。
白堊系(K1)泥巖多呈薄層—中厚層狀,泥鈣質膠結,抗風化能力弱,風化后呈薄層狀或頁理狀,全風化后多呈粉末狀、黏土狀(見圖1-2-1)。泥灰巖多呈青灰色,薄—中厚層狀,多呈隱晶質結構,抗風化能力相對較強,地表呈巖埂和突出狀外觀。

圖1-2-1 白堊系地層巖性
四、第三系始新統寺口子組(E2s)
區內第三系地層以下第三系寺口子組(E2s)和漸新統清水營組(E3q)為多見。上第三系中上新統甘肅群(Ngn)地層出露極少,巖性主要為雜色細砂巖、砂質泥巖及泥巖。
巖性由磚紅色砂巖及礫巖組成,可分為上下兩部分,下部:紅色礫巖層,巖性及厚度變化大,可相變為礫狀砂巖或含礫砂巖,厚度一般為10~30m,礫石成分以石英巖為主,次為變質巖、酸性火山巖及灰巖等,次棱角狀,一般粒徑在3mm以下,極少超過5mm。上部:磚紅色砂巖夾泥巖層,自上而下為磚紅色砂巖夾礫狀砂巖及泥巖;紫紅色砂質泥巖夾疏松的灰白色及灰綠色砂巖,中粒至粗粒磚紅色砂巖及含礫砂巖,夾薄層砂質泥巖及泥質砂巖,厚度320m,分布于興盛、寺口子等地。紫紅色砂質泥巖一般呈厚層狀(見圖1-2-2),泥鈣質膠結。寺口子組(E2s)與下伏白堊系下統六盤山群乃家河組(K1n)呈平行不整合接觸。
五、漸新統清水營組(E3q)
巖性以紅色砂巖及砂質泥巖為主,夾綠色砂質泥巖和石膏層,厚205m,按巖性分為上下兩部分,下部:紅色細砂巖,含灰白色鈣質結核;上部:紫紅色、土紅色砂質泥巖、泥巖夾藍灰色泥巖,石膏質泥巖及薄層石膏。沉積物由北向南逐漸變粗,泥巖及石膏層變少、變薄。在固原附近主要分布于蒿店—茹河、黃峁山、中莊水庫等地。

圖1-2-2 第三系地層巖性
六、第四系上更新統(Q3)
按成因劃分為風積層()、沖積層
)等。
(1)上更新統風積層():巖性為黃色黃土,較疏松,構成黃土塬的表層。一般為淺黃色、黃灰色、灰白色粉砂質黃土,含大量云母片和少量鈣質結核,松散,多孔,透水性強,垂直節理發育,常形成天生橋,陷阱等黃土喀斯特地貌形態,厚度不一,一般在20~30m,最大可達150m。
(2)上更新統沖積層():多呈二元結構,上部為壤土,下部為礫質土。壤土,淺黃色,硬塑—可塑狀,厚度1.0~3.0m。礫質土,色雜,稍密—中密;礫石多呈次棱角狀、扁片狀,局部稍具層理,分選差,粒徑一般2~8cm,成分主要為泥巖、泥質粉砂巖及泥灰巖,含量占50%~60%;細粒物質多為細砂及粉土。
七、第四系全新統(Q4)
全新統在工作區內有多種成因類型,主要有沖積層()、洪積層(
)等,一般分布在河谷中,大部構成階地及河床堆積物,厚10~20m,巖性為含礫壤土及砂礫石。
- Semi-analytic Function, Conjugate Analytic Function and Their Tremendous Influences
- 水利工程設計概(估)算編制規定:工程部分
- 福澤荊楚 水潤京華:湖北南水北調工程·市縣南水北調工作卷
- 水質理化指標檢測工作頁
- 水文業務經費定額標準(2017版)
- 龍灘施工組織設計及其研究
- 水利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實踐與探索
- 工程力學(Ⅱ)(第2版)
- 調水工程水文風險管理理論與實踐(調水工程運行風險管理研究叢書)
- 水利工程施工技術
- 河北省北部山區水土資源協調利用技術研究
- 優秀成果匯編:紀念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組建60周年
- 農村節水灌溉技術
- 山洪災害防治非工程措施關鍵技術研究
- 山洪災害調查評價技術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