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旱管理制度和政策研究
- 王建平 成福云編著
- 1219字
- 2021-04-16 19:45:12
前言
特殊的自然地理和氣候條件決定了我國是一個干旱災害頻發的國家。旱災對居民生活、農業生產的影響,不僅關系到國民經濟的增長,同時還關系到國家的糧食安全和社會的穩定發展。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的干旱災害日趨嚴重,發生頻率不斷增加,受旱范圍不斷擴大,局部或區域性的嚴重干旱災害時常發生。旱災已成為農業生產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之一。據統計,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因旱災平均每年造成糧食損失2687萬t,年均因旱糧食損失率為5.4%;全國農村年均因旱飲水困難人口數達2719萬人,占同期年均鄉村人口總數的3.4%;平均因旱飲水困難大牲畜為2044萬頭,占同期年均大牲畜總數的12.5%;干旱造成部分城市缺水狀況加劇,一般干旱年份旱災直接經濟損失約占GDP的0.51%,特大干旱年份占GDP的2%以上。因此加強抗旱減災工作,提高抗旱減災能力,降低災害對人民群眾生活、生產的影響,確保國家的糧食安全,是當前和今后相當長一段時期的一個重要任務。
2009年2月26日,國務院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抗旱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條例》的頒布施行,填補了我國抗旱立法的空白,標志著抗旱工作進入了有法可依、規范管理的新階段。這是我國水利法制建設的一件大事,對預防和減輕干旱災害造成的損失和影響,保障我國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和維護社會穩定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條例》的出臺也要求建立與之相適應的配套法律制度體系,需要抓緊制定與《條例》相配套的部門規章和規范性文件,進一步完善法規體系,保證《條例》確定的各項法律制度落實到實處。
為此,在《水利政策研究與制度建設預算項目規劃》(2010—2013年)中列了抗旱條例配套法律制度體系研究的系列課題,對于抗旱管理體制機制、抗旱服務組織、抗旱物資儲備、抗旱投入和優惠政策等進行了專題研究。基于專題研究成果,進行了總體研究,形成了本書。包括四篇,第一篇為抗旱管理體制機制,分析總結了抗旱管理體制機制現狀,圍繞抗旱管理體制、旱災預防、抗旱減災、災后恢復等方面提出了建立長效管理體制機制的對策建議;第二篇為抗旱服務組織,通過調研全國抗旱服務組織發展現狀,研究提出了抗旱服務組織建設管理總體要求、建設思路和對策建議;第三篇為抗旱物資儲備,調研總結了抗旱物資儲備現狀及管理上存在的問題,研究提出了《抗旱物資儲備管理辦法》建議稿;第四篇為抗旱油電優惠和機具購置補貼政策,調研分析不同地方實行抗旱優惠政策的具體做法,總結了目前抗旱優惠和補貼政策存在的問題與困難,研究提出了適合全國抗旱需要和特點的農業抗旱用油用電優惠政策和抗旱機具直補政策。
抗旱管理工作涉及面廣,開展抗旱管理制度和政策研究是一項系統性、社會性、政策性極強的工作。本書是編者近年研究成果的分享,未涵蓋抗旱規劃、旱情監測等重要政策。希望能為各級防汛抗旱管理部門和相關學者提供參考。由于編者水平有限,加之本書編寫過程中受到調研范圍和資料的限制,疏漏之處在所難免,一些看法和觀點也難免偏頗,請讀者見諒。
編者
2015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