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帝王權術

第一節 法、勢、術

戰國后期的韓國,建都新鄭(今河南新鄭縣),其轄境包括今山西東南,河南中、南部地區。韓國西臨強秦,北接趙國,東連魏地,南鄰楚國,處于諸強包圍之中,偏偏又無險可守,處境十分不利。

地勢雖然不利,但韓國卻處于天下的腹心,所以,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正所謂“咽喉之所在”。重要的戰略位置,誰都想據為己有,為此,強秦滅韓之心久矣!

早在秦昭王時,秦相范雎就曾說過:“今天韓、魏,中國之處而天下樞也。王若用霸,必親中國以為天下樞,以威楚、趙。”意思就是:韓、魏處在天下樞紐地位,占領了韓、魏,南可威楚,北可逼趙。范雎的話雖不多,卻切中要害。

韓、魏相比,首先取韓更為重要,范雎如是說:“秦、韓兩國,地形相錯。秦東有韓,猶如木中生有蠹蟲,人患心腹之痛。天下無變則已,有變,對秦的危害有誰比得上韓國呢?”

正因如此,韓已成為秦的眼中釘、肉中刺,必欲拔去而后快:

秦昭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秦武安君伐韓,下9城,斬首5萬余眾。

秦昭王五十二年(公元前255年),秦武安君伐韓,取南陽,斷太行之道。

秦昭王五十三年(公元前254年),秦武安君伐韓,陷野王,切斷了韓與上黨郡的聯系。

秦昭王五十五年(公元前252年),秦將攻韓,占上黨郡。

在秦王政親政之前,韓已被秦蠶食了大片國土,成了當時七雄中最弱的一國。秦王政親政之后,在李斯、尉繚的輔佐下,所制定的統一六國的戰略,首攻目標就是韓國。

秦王政十三年(公元前234年),秦將桓(齬奇)領兵伐趙,兩軍戰于平陽(今河北磁縣東南)。趙軍主帥扈輒戰死,士卒10萬被殺,平陽陷落。

平陽硝煙未散,韓境內又狼煙四起,韓國又處于秦軍刀光劍影的籠罩之中。然而,這次秦軍壓境,并未拔城奪地,只是提出一個要求:讓韓王把一個在韓國無足輕重的士子——韓非交出來。

韓非何許人也?秦始皇為什么非要大動干戈索要韓非呢?

韓非,韓之“諸公子也”,是韓國貴族之后。他和李斯是同窗,同為荀況的學生,在學習“帝王之術”的同時,十分喜愛“刑名法術之學”,并下了很大工夫研究法家的學說,逐漸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以法治國”的理論。

學成之后,韓非回到故國,見自己的祖國十分貧弱,日漸衰敗,外有強秦虎視,內有奸臣弄權,亡國之日指日可待,十分焦急。于是多次上書韓王,闡述自己對內政外交的看法。

然而,軟弱無能的韓王不識人才,對韓非的意見置之不理。滿懷愛國之心的韓非受到冷落,一身才華無處施展,內心十分苦悶。而且韓非又有口吃,不善言辭,于是,便把滿腔的悲憤和憂愁傾注于筆端,著書立說。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記載:

“韓非疾治國不務修明其法制,執勢以御其臣下,富國強兵而以求人任賢,反舉浮淫之蠹而加之于功實之上。以為儒者用文亂法,而俠者以武犯禁。寬則寵名譽之人,急則用介胄之士。今者所養非所用,所用非所養。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觀往者得失之變,故作《孤憤》《五蠹》《內外儲》《說林》《說難》十余萬言。”

韓非集法家學說之大成,以文泄憤排憂,以文針砭時弊,以文闡述主張。

不知何吏何臣使得韓非的文章傳到了秦國,并且推薦給了秦王政。

秦王政看過《孤憤》《五蠹》等文章之后,興奮、高興,又感遺憾!仰天長嘆道:“我若能見此人,與之來往,死之不恨啊!”

這時,站在一側的李斯忙說:“大王所覽文章,是韓國的韓非所著。”

秦王政又忙問:“韓非現在何處?”

“在韓國。”

于是,秦王政立即下令,兵發韓國,索要韓非。

在秦王政強大的壓力下,韓王只得派韓非出使秦國,希望能借韓非的游說,緩和一下秦軍的攻勢,讓韓國透一口氣。雖然韓王安對這位學者身份的堂兄并不抱太大的希望,他總認為韓非只知道談理論,本身并不通曉權變,而且性急口吃,有時說話會得罪人,但是既然秦王政如此看重他,那就讓他去秦國好了,對韓國多少也有點兒利。

秦王政對韓非也是一見即有好感,但見他長得面目清奇,留著三綹清須、懸膽鼻、方口、長眉,一雙眼睛黑白分明,充滿著智慧的光輝,自有他的貴族氣度。韓非雖不像一般辯者口若懸河,說話卻也是條理分明,層次清晰,不興奮激動的時候,口吃并不嚴重。不過意味著這人很容易興奮激動,當然口吃的機會也就多了。與這種人辯論,最好的戰術就是說歪理刺激他,最好是對他進行人身攻擊,他就會氣得一句話都說不清楚。這或許就是韓非口吃的真正原因吧。

究竟是什么讓秦王政如此看重韓非呢?韓非的文章中到底寫了些什么?為何能讓一向驕橫的秦王政看了之后如此動心呢?

韓非與尉繚不同。尉繚是一個軍事家,行軍打仗的行家,他的能力主要集中在軍事上,關注的是統一及如何統一;而韓非是一個政治家,他懂得治國利君的道理。

韓非的學說是在繼承前期法家思想的基礎上形成的。他現存的作品達55篇,全部收集在《韓非子》一書中。

韓非政治思想的核心內容是加強封建專制的中央集權,這也許就是秦始皇所看重他的根本所在。他主張君權至上,“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執要,四方來效”(《韓非子·揚權》)。全國的大事要事,權力應在中央,而中央之主,則是君王,所以,君主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要想安國,必先尊王才行。

要想尊王,就必須維護中央的絕對權力,也就是加強中央集權。韓非總結了歷代法家的學說,提出了法、勢、術的主張,韓非提倡以法治國。

韓非所說的法,是指成文的法律條款,由中央及官府制定。法治的對象是君主以下的臣民。法治的目的是維護封建的等級制度,維護君主不可侵犯的絕對統治權威,使民不敢犯上,臣不能越軌。為此,不僅要制定法治,而且法要嚴厲,只有嚴刑酷法,才能令臣民生畏;臣民畏法,才不敢犯上作亂,才能維持國家的安定。

韓非在《有度》篇中,一再強調:奉法,則公行;公行,則國治。廢法,則私行;私行,則國亂。為了保證法的實行,他主張“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要賞罰分明,有功者加官晉爵,有過者嚴加處罰。只有這樣,才可以“矯上之失,詰下之邪”。

韓非在這里所談到的不僅僅是法的問題,而是在法的規范下,不分貴賤,有才則用,有功必賞的用人制度。這與建立在血緣關系上的任人唯親的儒家主張相悖離,確有進步意義。然而,他所說的法,首先排除了君主,而且法又是由國家所制定、頒布的。而誰又能把法治的對象對準自己呢?所以,“法不阿貴”,“刑過不避大臣”,只不過是說說而已,根本沒有得到良好有效的執行。所以說韓非的動機是好的,然而實際上,法治的對象還是平民百姓。

為了鞏固統治,只靠嚴法酷刑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君主具有強大的權力,才能夠保證有力地控制天下,而這個權力,就是他所倡導的“勢”。

君主不可一日無勢,以前的暴君之所以能夠控制天下,不是因為他們賢能,只因他們有著令人生畏的權勢;以前有的賢君之所以不能很好地治理天下,不是因為他們昏庸無能,而是缺少崇高的權勢。所以,君主只有有了權勢,才可以更好地使用法律這個工具,國家才能得到大治,即“抱法處勢則治,背法去勢則亂”。

韓非在《韓非子·備內》中談了自己的看法,即不可相信任何人,哪怕是自己的親屬也如是。他認為:

“為人主而大信其子,則奸臣得乘于子以成其私”。歷史上,趙武靈王立其子為惠文王,臣子李兌便借保護惠文王為由,包圍王宮,將趙武靈王活活餓死在宮中。這就是最好的例證。

“為人主而大信其妻,則奸臣得乘于妻以成其私”。歷史上,伏施為驪姬謀劃廢立之策,害死了太子申生而改立奚齊,就是大信其妻的后果。

妻子兒女都不可信任,對于君主來說,別的人就更不可能信任了。只有這樣,君主的權力和地位才可以鞏固加強。才可以像雄獅一樣用鋒利的爪牙制服獵狗,駕馭自己的臣民。

韓非是一個“人性惡”的信奉者,在他看來,人的本性是好逸惡勞、趨利避害的,人們之間的關系是建立在一種相互利用的基礎之上,所以說毫無信任可言。所以君主為治理好國家,不僅要以勢強法,還要懂得戰術謀略的運用。這謀略戰術指的就是“術”。

所謂術,即權術。為了說明權術的重要性,韓非在《韓非子·外儲說右下》中,曾不厭其煩地以駕車馬為例,來闡述他的道理。

韓非子認為:“國者君之車也,勢者君之馬也。無術以御之,身雖勞,猶不免亂。有術以馭之,身處逸樂之地,又致帝王之功也。”

國如車,勢如馬,沒有駕馭馬的技術,車自然就難行;如用術駕馭,身處悠閑,又可成就帝王的功業,豈不快哉。可見,權術在君主的統治中是多么的重要!

那么,權術是如何來運用的呢?

“愛臣太親,必危其身;人臣太貴,必易主位;主妾無等,必危嫡予;兄弟不服,必危社稷”。與自己所寵愛的大臣過于親近,必然會危及君主的性命;臣子過于勢大位尊,必然會篡奪帝王之位;正妻與妃子們之間貴賤不分的話,必然也會危及太子的地位;兄弟鬩于墻,必然會危及社稷的安全。

他告誡君主,要藏于心,不外露,讓臣民摸不到君主的底細。這樣,臣民的一舉一動都盡在君主的監視之下,而臣民對君主此刻在想什么卻一無所知,使臣民永遠處于被君主支配、驅使的地位。正所謂敵明我暗。

韓非是法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把畢生的精力用在了對法、勢、術的探索之上。為自秦王政開始的君王專制提供了理論基礎。從歷史的發展角度來看,這種理論劃定了封建社會各等級的權利和義務,維護了國家的統一。

因此,秦王政一看到韓非的文章,就非常著迷,韓非所寫的文章與他所想所要的是如此的相同,因此,使秦王政產生了強烈的共鳴。

像韓非這樣的人才,他如何不要?為何不要?他知道人才才是統一天下、治理天下之根本,武力上有尉繚這樣的軍事家幫他一統江山,目前缺的就是像韓非這樣的思想家。

這就是秦王政大動干戈率兵索要韓非的真正原因。

韓非來到秦國后,雖然得到秦王政的賞識,但卻得不到重用。這是為何呢?

原因出在韓非試圖以自己微弱的力量,在強大的秦國一側,保留自己的祖國。韓非因此專門寫了一篇文章,題目是《存韓》,顧名思義,就是指保留韓國。文章包括如下內容:

其一曰:“韓事秦三十余年,出則為捍蔽,入則為席薦……且夫韓入貢職,與郡縣無異也。”韓國臣服于大秦已長達幾十年之久,如同秦的郡縣一般,放著對秦國威害最大的趙國不打,為何要攻打韓國呢?

其二曰:“韓,小國也,而以應天下四擊。主辱臣苦,上下相與同憂久矣。修守備,戒強敵,有蓄積,筑城池以守固,今伐韓未可一年而滅。”大概意思是說秦國如果攻打韓國的話,韓國君臣面對強敵,必將上下同心,同仇敵愾,秦想在短時間內消滅韓國,是絕不可能的。

還曰:“韓叛則魏應之,趙據齊以為援,如此,則以韓魏資趙假齊,以固其縱,而以與爭強。趙之福而秦之禍也。”如果大秦攻打韓國的話,韓國必將奮起抵抗,到那時魏國也必將起兵而接應韓,這有利于據齊與秦為敵的趙國,助長了天下的合縱之勢。這樣做的結果只能是趙國漁翁得利,秦國韓國兩敗俱傷。

為了保存韓國,韓非將禍水引向了趙國。因為他是韓國臣民,所以會為韓國著想,事在情理之中。

天真的韓非遇到了秦王政,怎么可能因為一篇文章改變秦國的國策呢?

秦王政是何等人也?秦王政是那種做了決定就一定要施行的人。滅韓是秦幾代君臣經過戰爭實踐認定的,怎能輕易放棄!攻取韓、魏,南取楚,北定燕、趙,爾后伐齊,這是秦王政與尉繚多次制定的統一大略,又怎能輕易更改。他更不會把自己多年魂牽夢繞統一六國的夙愿因韓非的幾句話而放棄。

在秦王政看來,對天下大勢準確把握的韓非,寫出這樣的文章必有其用心,必有其不可告人之目的,至少不是真正跟自己一條心的人。為了證實自己的看法,秦王問李斯:“愛卿對此文有何看法?”

李斯雖是韓非的同窗,可是怎能容忍別人成為自己前進路上的絆腳石呢?韓非之所以來秦國,想當初也是經李斯介紹的,如今引狼入室,怎能不使他耿耿于懷呢?再說,韓非所寫的文章確實令人值得懷疑,難怪他會說:“韓非來秦,主要是為了保韓,而為大王所用,那是其次。”

韓非不得重用,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韓非曾經造謠,誹謗污蔑過別人。這個人是謀臣姚賈。

在尉繚協助秦王制定出統一總戰略后,秦王便派出了許多謀臣攜重金離間諸國。姚賈便在這一行人之中,完成任務后受到秦王的嘉獎,封其千戶,位在上卿。韓非知道此事后,極不以為然。他面奏秦王政,對姚賈進行攻擊:

大王,姚賈攜重金出使諸國,歷經數年,世資耗完,未必離間了諸國的關系。這是借大王的威信,用國家的資財達到了私交諸侯的目的啊,還望大王明察。另外,姚賈本是魏國的監門之子,卻在魏國行盜。他曾在趙國為臣,后又被逐出。像他這樣的人參與秦國的大計,難道能鼓勵群臣效忠大王嗎?

秦王政聽后,也起了疑慮,于是罷了姚賈的官職。然后,召來姚賈細細盤問:“我聽說你用寡人的財寶去結交諸侯,有這等事嗎?”

姚賈回答:“有。”

秦王又問:“那你還有什么顏面再來見寡人?”

姚賈說:“曾參孝順父母,所有做父母的都愿意把他當兒子;伍子胥忠于國君,所有做君主的都愿意把他當做臣子;貞潔的女子擅長女紅,所有的男人都愿意娶他為妻。現在我效忠大王,大王卻不了解,我不把財寶送到那四個國家,送到哪里去?假如我對君王不忠誠,四國的國君怎么信任我呢?夏桀聽信讒言殺了他的良將,殷紂聽信讒言殺了他的忠臣,致使他們的國家滅亡。如今大王聽信讒言,那么就不會有忠臣了。”

秦王政又說:“你是監門小吏的兒子,魏國的大盜,趙國的逐臣。”

姚賈又辯解道:“太公望是齊國被妻子趕走的丈夫,朝歌無能的屠戶,被子良驅逐的臣子,棘津沒人雇用的傭工,可是周文王任用他卻建立了王業;管仲是齊國邊地的商販,南陽窮困潦倒的平民,魯國赦免的囚犯,可是齊桓公卻任用他成就了霸業;百里奚是虞國的乞丐,以五張羊皮的身價自賣為奴,秦穆公任用他為相降服了西戎;晉文公任用中山國的盜賊,在城濮之戰中取得了勝利。這些人(指太公望、管仲、百里奚、中山盜)都有不光彩的經歷,為天下人輕視,英明的君主任用他們,知道他們能幫助自己建功立業。假若都像隱士卞隨、務光、申屠狄等人那樣,國君難道能夠得到他們的效用嗎?所以,英明的君主用人不應該挑剔他們以前的污點,不應該計較他們的過失,只考察他們能否為自己所用。因此,君主對能夠安定國家的人,即使外面有誹謗的議論,不聽信;對即使有高出世人的名聲,卻沒有尺寸之功的人,不獎賞。這樣群臣就不敢以無用的名聲希求國君了。”

姚賈也是能言善辯之才,為表其忠心,列舉了歷史上許多帝王用人不疑的事例,并且強烈反駁了韓非對自己是“魏之大盜,趙之逐臣”的譏諷。

此事不得不讓秦王對韓非的人品起了懷疑。這也許就是韓非不得重用的另一原因吧!

最后,姚賈與李斯聯名向秦王彈劾韓非,說他來秦為韓而不為秦,有礙于秦國的統一大業,留著他有害無益,放之又等于縱虎歸山。因此,請求秦王將韓非誅殺。結果,秦王聽信了姚、李二人的意見,為免除后患,他下令拘捕韓非。在獄中,李斯用毒藥逼死了韓非。

韓非雖然死了,然而,他所建立起來的專制統治理論,卻成為秦王政統治的理論基礎。因此,說韓非是封建專制主義理論的奠基人,一點也不過分。

第二節 酷法治國

說到秦始皇酷法治國,就不能不追溯秦國的法治傳統。法治傳統要溯本求源的話,還得自商鞅變法談起。

商鞅,本姓公孫氏,衛國人,故原稱衛鞅,后到秦國,因變法有功,被封15邑,號為商君,所以,衛鞅又被稱為商鞅。商鞅自幼從師尸佼,好利名之學,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法家學者。

商鞅學說核心有兩點:一是治國之道不能因循守舊,應根據時事的變化而變化,只有提倡耕戰,才是富國強兵之路;二是主張以嚴刑峻法治國,除國君外,“自卿相、將軍,以至大夫庶人”,有不服君命、違國法、敢于犯上作亂者,一律“罪死不赦”(《商君書·賞刑》)。

商鞅懷著這樣的治國謀略,來到秦國,向當時的秦孝公毛遂自薦,希望得到重用,以一展才華。

當時的秦國,封建的生產關系雖已形成,但舊貴族的勢力還相當強大,所以,從綜合國力上講,秦國是當時七雄中最弱的一國。

在當時兼并戰爭日趨激化的情況下,落后就意味著挨打,就意味著亡國。因此,秦孝公急欲要使秦國強大起來。要使國家強大,就需要人才,商鞅的到來,恰逢其需。

秦孝公贊賞商鞅的主張,任其為左庶長,負責制定和推行新政。

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前后進行了兩次變法,打擊舊貴族勢力,鞏固封建的政治制度,制定秦律,推行法制,設立郡縣。秦國由此漸漸強大起來。

秦孝公死后,由于商鞅在變法中打擊和削弱了舊貴族勢力,所以遭到守舊勢力的瘋狂報復。秦惠文王即位后,將商鞅車裂而死,并誅殺了他的全家。

商鞅雖然死了,但秦法猶存,各項政策依舊執行。秦始皇繼承了這種法制傳統,著手編纂秦王朝的法典。到公元前227年,法典的編纂工作已經完成。

簡單地說,法典的核心內容就是:明確地獎賞,百姓就會互相勸勉;嚴厲地用刑,百姓就會看重法律。百姓看重法律,于是奸邪無從產生。所以,治理民眾,要將奸邪消滅在萌芽狀態中;用兵作戰,要使人民衷心擁護。不需動用刑法,人民的行為自覺端正,這是天下大治;使人民團結一心,奮力參戰,這樣就會無往而不勝。有罪必罰,民眾就安寧;賞賜太濫,奸人就會當道。所以,在治理民眾的措施中,有罪必罰,是威權的首要措施,而賞賜太濫,則是亂國的要源。

秦國法典的編纂完成,加強了秦始皇的統治,有利于秦的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同時也適應了秦始皇統一天下的需要。

首先,皇帝具有絕對的立法權。只有這樣,秦始皇至高無上的權力才能得以鞏固,才能保證全國政令統一,封建專制主義集權的國家才得以建立與發展。

其次,法用于治民,也同樣用于治吏。秦始皇的政令、法令,是依靠各級官吏來貫徹與推行的。所以,各級官吏就成了統治、鎮壓百姓的鷹犬。而各級官吏要完成自己的使命,就要得到皇帝所授予的一定權力。這樣,如何控制與使用各級官吏,就成了秦始皇必須考慮的問題了。

根據秦律,在軍事上獎勵軍功,凡是多謀善戰的將士,都可以得到升遷與賞賜;在治國上,凡是有良好政績與才華的文官,也同樣可以得到任用與提升。

而對于“犯令”的官吏,也會根據程度不同而受到嚴厲的懲處。秦始皇鎮壓嫪毐、殘殺兩個同母異父的弟弟、逼死相國呂不韋都是最好的例證。

其實,各級官吏實際上都是秦始皇的耳目,他們只有履行自己職責的義務,而沒有絲毫自作主張的權力,只能令出則行,令禁而止,誓死捍衛皇帝的絕對權威。

秦國法制的指導思想是“輕罪重罰”。例如:盜竊千錢與盜竊一錢,一律同罪;同父異母之男女通奸,死罪,拋尸示眾。

秦法酷刑繁多,主要有如下所列:

腰斬:顧名思義,就是指用刀把人攔腰截斷。

梟首:指砍頭。罪輕者,用快刀,一刀拿下,以求速死;罪重者,用鈍刀,讓其痛苦而亡。

棄市:指砍頭后,死人的頭顱將掛在城門,以首示眾。

戮刑:先將人的四肢用利器割開,最后再開膛破肚,取出內臟。

磔刑:將死囚捆綁之后,用刀從鼻子開始,一塊一塊的割肉,頭部割完之后,再割四肢,最終讓人血流干,或疼痛而死。這種酷刑來源很久遠,據說在夏朝就已經出現了。

車裂:就是我們常說的五馬分尸。不過,具體還分為兩種:一種是人死之后分尸;一種是人還活著,就將其分尸。

刖刑:指把犯人的雙腳砍掉。這種酷刑也來源已久,據《左傳》記載,齊景公當政的時代,就曾亂用此刑,造成了“屨賤而踴貴”(假腳價格上漲,而鞋子價格下降)的社會現象。

黥刑:是指在犯人額上刺字,然后再用墨將所刻字染黑的一種肉刑。秦代此刑使用較為普遍,上至官員,下至百姓,遭受黥刑者大有人在。

宮刑:是指“男子割勢,婦人幽閉”,這是一種僅次于死刑的野蠻酷刑。它不僅使人致殘,而且踐踏了人的尊嚴,摧殘了人的意志,使受刑者生不如死。

油烹:指把人扔到滾燙的油鍋里炸了。

坑刑:指活埋。

絞刑:指吊死。

……

秦法還十分注重賞賜告奸,株連親人。于是又出現“夷三族”“夷族”等酷刑。特別重賞檢舉揭發之人,更造成了法網的嚴密,真是一場人民內部的戰爭。一面重罰,一面重賞,再加株連,生活在那樣的環境中,人民的痛苦可想而知。

秦始皇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威,使得秦朝的法制比以前的任何時期都完備,比以前的任何時期都嚴酷。當然,這也給秦朝的快速滅亡埋下了伏筆。

主站蜘蛛池模板: 攀枝花市| 金寨县| 石屏县| 彩票| 长岛县| 五寨县| 灵寿县| 和平区| 衡阳县| 二连浩特市| 论坛| 华阴市| 城口县| 齐齐哈尔市| 社会| 即墨市| 金山区| 开封县| 拜城县| 金湖县| 新津县| 巴中市| 深水埗区| 宁海县| 连云港市| 北辰区| 澜沧| 清苑县| 阜新市| 海城市| 麟游县| 乌鲁木齐县| 利津县| 微博| 九龙县| 光山县| 木兰县| 华阴市| 鹰潭市| 满洲里市| 会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