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巧用方法,喚醒孩子的學習動力

明確學習目的,讓孩子充滿動力

從心理學上看,目的指引著我們做事情的方向,對成功具有重要作用。對孩子來說,學習目的是學習的動力來源。

如果學習目的偏離了正確的軌道,就會影響孩子的學習積極性,甚至喪失學習動力,產生厭學情緒。反過來說,如果發現孩子有厭學的情緒,我們要試著關注孩子的學習目的,只有端正學習目的了,孩子的厭學情緒才會消失。

一般來說,以炫耀為目的的學習,會讓孩子的學習顯得不自主,很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這樣的學習無法保持持久奮發向上的動力。

在學習上,適度的競爭是可以的,有助于激發孩子的潛能。但是,如果僅僅是為了這個,學習心態就有點偏差了。試想一下,假如學習的所有目的就為了超過他(或她),那么,一旦目標失去,學習不是成了毫無意義的事情了嗎?一旦孩子覺得學習毫無意義,那自然就開始厭學了。

現實中,很多家長和老師會向孩子灌輸這樣的理念:學習的目的是考大學,上好大學才能有好前程。這種把上大學作為孩子唯一學習目的的做法也是不正確的。

據調查,一些高考狀元很少把考取某某大學當作唯一的理想,雖然上大學是每個孩子的心愿,但是他們在談到高考的時候往往表現出一種平和的心態——上大學是我的心愿,但絕對不是學習的唯一目的。而在那些厭學的孩子當中,卻有很多是因為高考或者其他考試壓力過重,最后導致厭學的。總之,我們要讓孩子明白:升學、考試、就業,這些只是學習的過程,卻不是學習的目的,學習的最終目的是成長,成為更好的自己。

那么,怎么樣才能讓孩子樹立良好的學習目的,消除孩子的厭學情緒,變壓力為動力呢?我們應該從激發孩子的求知欲出發,讓孩子樹立正確的學習目的。

求知欲,來源于孩子內心的積極要求。激發孩子的求知欲望就是使孩子把“要我學”變成“我要學”,也就是一個壓力轉化為動力的過程。

激發孩子的求知欲,家長可以從多方面去啟發誘導。比如給孩子講名人刻苦學習、奮發向上的故事,通過講故事,使孩子思想感情上受到陶冶,進而改變行為方式。

與此同時,家長還要幫助孩子領會學習的意義,讓孩子明白為什么要上學讀書。家長對孩子進行學習意義的啟發時,可以多角度來著眼。比如說語文學科的學習,幫助孩子明確學習語文是為了掌握語言文字這種交流工具,培養識字、看書、作文的能力,為學好各門功課打下基礎。只有讓孩子真正知道學好語文有多么重要,他們才能努力學好它。

除此以外,幫助孩子養成良好學習習慣。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可以使一個人受益終身,可是一種好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更不是孩子能自己去養成的。

孩子的天性是“玩”,對于他們來說玩是比學習更具吸引力的。因此,孩子會常常出現為了玩而不做作業,或邊玩邊做作業的現象。這些都是不良的學習習慣。

在這種情況下,家長首先應該和孩子好好談談心,認真指出孩子這些不良的行為,讓孩子明白這樣做有多么不好。做好孩子的思想工作后,可以和孩子一起制訂出幾條規則。光這樣還不夠,家長還要花較長的時間做一個盡職的督促員,發現問題隨時糾正。經過一段時間,孩子就會養成自覺學習的好習慣。

讓孩子體驗學習的樂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習之精妙,就在于培養學習的樂趣。“樂在其中”是人生追求學問的最高層次,只有以學習為樂的人,才能真正學習好。一些同學對學習沒有興趣,但只要加以合理的引導,就可以培養良好的學習興趣。

古有“懸梁刺股”,現在的孩子是每天早起晚睡,書不離手,仿佛學習是一件苦差事。

可是,經過繁忙的一天學習,經歷了幾場考試,每一張試卷都做得非常順利。數學的最后一題,超級難,你苦思冥想,耗盡所有大腦細胞終于解出了它。那種快樂和幸福的感覺無與倫比,尤其當別人稱贊你時,你更是會樂上了天。

總之,學習的樂趣之一就是經過你的努力而取得認可的那種喜悅,只不過有些孩子不善于發現罷了。即使是一名差生,也有學習的樂趣,老師的關注,作業本上的字寫得漂亮,都可以成為一種快樂。

如果一個人對一件事感興趣,他就會努力把這件事做好。學習也是一樣,如果對學習感興趣,就會學得更快、更好。學齡前的孩子們學習的速度是驚人的。他們在幾年的時間里就學會了走路、說話,認識了身邊的許多事物,盡管他們的智商并沒有大一些的人高。現在你學一門外語的速度也許還沒有兒童學說話的速度快。這是因為孩子們非常希望了解身邊的事物,對身邊的事物感興趣。

許多偉大的科學家如牛頓、愛因斯坦等,小時候都沒有上過學校,但他們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這并不是因為他們天生就聰明,而是因為他們始終保持著對學習的興趣。當然,在當今社會,我們應該去發現在學校學習的樂趣。

很多孩子可能會說:“在學校學習那么沒意思,哪有什么樂趣呀?”那可不一定。如果你去尋找,就會發現樂趣是無處不在的。關鍵是要去想這個東西是多么的有趣,而不是去想它多么枯燥。比如在學習數學時,你可能會想到一個又一個的定理很煩瑣,證明起來很困難。你也可能想到數學中有很多規律,規律之間互相聯系,組成許多新的事物。你還可能為學到了新的知識而高興。所以,在孩子的學習中,我們應該盡量引導孩子去想有趣的事物,而不是去想枯燥的事物。

彬彬從小是個又聰明又淘氣的孩子。3歲的時候,媽媽為他報了個小提琴班,提高點音樂素養。可幾次課上下來,彬彬就不想學了,每次上完課,老師要求家長督促孩子練琴,媽媽都很認真,可彬彬每次都拉不了一會兒就問:“行了嗎?到點了吧?”因為練得少,下一次上課時自然表現不佳。和其他家長交流經驗,有人說:“學琴的孩子無童年,你沒看過傅雷家書嗎?連傅聰這樣的大師小時候也是不愛練琴的。”于是,媽媽下了決心想試一下嚴教。

當天晚上,彬彬練琴時,媽媽就站在一邊,拉錯了,重來;又錯了,再來;彬彬從哭喪著小臉到最后哭出了聲。媽媽也沒辦法,沖他大吼大叫之后,只好讓他去睡覺。這時,彬彬的爸爸說:“我覺得這琴不學也罷。因為孩子不快樂,你也不快樂。都說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情。我不希望孩子被逼著學什么,這會讓孩子以后討厭學習。”思索良久,夫妻二人達成一致:不管學什么,首先得讓孩子從學習中得到樂趣。

第二天,媽媽告訴彬彬,小提琴班不用去了。如果彬彬覺得有什么是好學又好玩的,就一塊去玩。彬彬眨著眼睛看著媽媽,突然一聲歡呼:“真的?太好啦!”

就這樣,每次到了興趣班時間,全班小朋友都去上課了,只有彬彬一個人留在班里。有一天媽媽去接他,一見面彬彬就舉著一張紙告訴媽媽:“我要學畫畫!今天我跟關老師去畫畫了,我畫得最好!”媽媽接過來一看,是棕色的小熊,身上畫滿了大朵的五顏六色的花朵。老師告訴媽媽:“今天大家上興趣班課的時候,彬彬不愿意留在班里,就跟著美術班的小朋友走了。結果,他畫的熊寶寶最漂亮——他還給熊寶寶穿了一件漂亮的花衣裳!美術老師說這孩子有想象力。”因為有學琴的教訓,媽媽不敢抱太大的希望,就跟老師說:“那就先讓他報美術班試試吧。”

彬彬的父母也轉變了教育思想,對孩子的畫作都表示欣賞,無論他畫什么,都表示欣賞。孩子對畫畫的興趣就這樣保持下來了。老師也覺得彬彬對美術挺有感覺,應該著力培養。于是,父母又帶他去少年宮,學了兒童畫、中國畫、素描、油畫等。

因為對畫畫有興趣,彬彬常常是一有時間就躲在小屋畫畫,經常被老師推薦去參賽,先后得了很多大大小小的獎項。父母問他得獎高興嗎?兒子大聲說:“高興,畫畫本身就讓人高興。”

在現實生活當中,我們成年人要承受很多來自生活、工作中的壓力,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看法:孩子的學習也是一種工作,一種任務,是一種必需的“吃苦”,所以在協助孩子制訂學習目標的時候,往往把這種“吃苦”的想法也放了進去。

事實上,孩子學習固然是一件耗費精力的事情,但是卻絕對不應該是一件吃苦的事情。如果讓孩子認為學習就是吃苦,那么很難激發孩子的學習積極性,甚至導致孩子厭學。只有讓孩子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孩子才能真正地克服厭學情緒,變得樂于學,勤于學。

為孩子確定一個理想

美國第16屆總統林肯說過:“噴泉的高度不會超過它的源頭;一個人的事業也是這樣,他的成就絕不會超過自己的信念。”這是因為越是遠大、崇高的理想,越能激勵人的斗志,越能使人執著地追求,做出不平凡的成就。對孩子來說,確定自己的理想,對于增加學習動力,克服厭學情緒有重要作用。

實際上幾乎所有的人在孩提時都有美好的理想,當你去問上小學的中國孩子,不少孩子希望將來能成為科學家。但歐美國家的小學生常常會說自己的理想就是當商店售貨員、街頭藝人、人體模特、火車司機等。孩子的理想沒有好壞,只有適不適合,孩子喜不喜歡,不應該以大人的標準要求孩子。

“小A,你的成績在班上數一數二,將來考重點高中、上大學,很容易,而你卻只想讀一所中專學校,做個水管修理工,這不是浪費人才嗎……”這是初三畢業班的幾位教師教育小A同學的一幕。

而此時,小A同學孤立無援,任由老師們責難、告誡,只能淡淡地回答:“考中專學校有什么不好?我想學一門專業技術,做一個像徐虎那樣的人。政治老師也說過,職業沒有高低貴賤,沒有等級差別……”

原來,離中考只有幾個月了,為了激勵孩子奮發向上,讓他們珍惜時間、力爭考上重點高中,該班班主任利用班會進行動員,為了進一步了解孩子的思想動態,還發放了調查問卷:中考填志愿時你最想填什么學校?將來你最想從事什么職業?沒想到小A同學如此“不求上進”,令老師們大失所望,于是他們決定緊急動員。

誠然,“志當存高遠”,“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理想是一個人奮斗的指路明燈,沒有遠大的理想將會使人渾渾噩噩,得過且過,到頭來一事無成。然而,是不是非得要考重點高中、上大學,才算是崇高的理想呢?

職業沒有高低貴賤,各種正當的職業都是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都需要有人做。“行行出狀元”,各個領域、各個行業都可以出人才,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同樣可以有所作為。然而,由于世俗的偏見,加上學校教育不適當的引導,在人們的潛意識中,往往認為只有讀重點高中、上大學,將來才能“出人頭地”,才是孩子應該樹立的目標。一旦孩子的想法與這種價值觀有悖,便會被指責為沒有上進心。這種做法往往會影響孩子的學習積極性,甚至產生抵觸、厭學的情緒。

作為家長如何使孩子鼓起理想的風帆呢?

首先,應抓好對孩子的理想教育。在孩子生命的早晨,給孩子的心田播下理想的種子,是每個做父母的責任。

其次,應注意到,理想既是分層次的,又是具體的。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美好的理想。至于孩子將來干什么,家長當然可以根據孩子的興趣、愛好、特長及家庭情況,及早進行定向培養,但這并不是最重要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孩子即使考不上大學,也會有許多出路。

“棄燕雀之小志,慕鴻鵠以高翔”,應該是每一個青少年的正確選擇。孟子說“人皆可以為堯舜”,只要早立大志,從現在踏踏實實地做起,人人都能成為可造之才。要讓孩子永遠記住,人生是海洋,理想是燈塔,有遠大理想的光芒照射,才不會在暴風雨中迷失方向。

再次,要避免把自己的理想強加給孩子。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一些家長往往自覺或不自覺地用自己的意愿取代了孩子的意愿,在“自己理想中的孩子”與“孩子的理想”之間畫上了等號。

僅從家長的主觀愿望出發,不考慮孩子的個性、興趣、愛好和特長,這種家庭教育無異于“強加”,無異于一種沒有對象的教育,必定不會有好的結果。

如果孩子的志趣本在此,而家長硬要其樂彼,孩子不僅不會把這種學習當作一種樂趣,反而會形成一種思想壓力,產生厭倦情緒。這既扭曲了孩子的興趣,還會抑制孩子思維的正常發育。

理想是醫治厭學的靈藥,是孩子發奮學習的動力源泉,家長在強調孩子知識教育的同時,也要注意孩子的理想教育,兩者是相輔相成的。

防止不良情緒影響學習

情緒是一個人內心活動的外部表現。大家都知道,情緒的好壞對一個人的工作是有很大影響的。一個人情緒好,工作起來效率就高;情緒不佳時,工作效率就低。對于孩子來說,情緒的好壞對學習效果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有的孩子長期情緒低落,形成某種不良的心理定式,嚴重地影響了學習。

俗話說:“小孩的臉,六月的天。”意思是指小孩的表情像六月的天氣,變化快而且變化大。

表情是情緒的外部信號。表情的變化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情緒的變化,年幼的孩子更是這樣。心理學家指出,情緒的不穩定性是孩子的一大特征。

這里有兩個值得注意的問題:一是年齡差異。十多歲的孩子與六七歲的孩子雖同是兒童,可是,如果十多歲的孩子的情緒仍然像六七歲一樣,動不動就哭鬧,毫無節制,那就顯得情緒幼稚化了。

二是情緒誘因。一般情況下,孩子的喜怒哀樂都是由于某種原因引起的。比如說孩子做錯事受到父母的批評,孩子顯出一副沮喪的神情;孩子與朋友玩游戲取得了勝利,興奮得手舞足蹈。而有些孩子多變的情緒則時常沒有明顯的誘因,或者說此種誘因并不足以引起相應的情緒,并不能成其為誘因。

老師在全班宣讀孩子的優秀作文,沒有讀到彬彬的,彬彬就大發脾氣。自己的作文沒有被老師宣讀,對于絕大多數孩子而言并不足以引發不良的情緒。可彬彬卻不能接受這樣的事實,認為老師是有意忽視自己。

談到彬彬,家長和老師會說出一連串的諸如此類的事來:

剛離開家兩天就想媽媽,在電話中聽到媽媽的聲音便嗚咽不已,小小男子漢居然涕淚漣漣。

鄰居的大孩子玩一下彬彬的“沖鋒槍”,彬彬哭著叫著一定要搶回來,生怕他們搞壞了自己的“槍”。

多日不見的小表哥來了,彬彬高興得忘乎所以,直至在地上打滾,不知怎樣表達自己的興奮之情。

全班同學去青少年宮參觀,許多同學都爬上坦克。輪到彬彬時,坦克已擠滿了,無法插足,老師只好叫他不要再上去了。彬彬奔到旁邊,竟然用頭往墻上撞。

有時上課并沒有發生什么事,彬彬會突然莫名其妙地笑出聲來。

是不是彬彬有點傻呢?彬彬可不傻,媽媽的描眉筆不知放哪兒了,彬彬能不費力地找出來。但說彬彬敏感細心,也不盡然,做作業、考試經常犯粗心大意的錯誤。

許多看似矛盾的情緒表現卻統一在彬彬的身上,這就是典型的情緒適應不良。

下面是發生在類似彬彬這樣的孩子身上的情緒不良問題。

彤彤給人的印象是很乖,文文靜靜的,不多言,不多語,不像別的孩子整天安靜不下來,鬧個不停。每當看到彤彤這孩子,家長們都嘖嘖稱贊。

彤彤這孩子的確很文靜,很乖巧,很老實,很少說話。平時表情安然,沒有高興得忘乎所以的情緒,也很少有大哭大鬧的時候。除了上學、回家做功課之外,對周圍的事情都不感興趣。星期天,幾個親戚的孩子來家玩耍,個個都喜歡打游戲機,彤彤也湊上打過幾次,但始終提不起興趣。像彤彤這樣,校內校外從不惹是生非的孩子誰不放心呢?也難怪父母的同事們嘖嘖稱贊。

但是彤彤的父母怎么想呢?他們的一顆心其實總是懸著。彤彤的媽媽看到孩子老實、乖巧的一面,她也發現了孩子不良表現的另一面:孩子“老實”得近乎呆笨。十二歲的孩子正是天真活潑的年齡,可在彤彤的臉上很少有愉快的笑容。說她缺乏情緒吧,也不盡然,她經常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躲在房間里一個人傷心一天。

比如說,彤彤喜歡一種巧克力,而每次媽媽買這種糖果時總是先給她,有一次,媽媽先給了哥哥,見此,彤彤立刻跑到房間里獨自垂淚去了,氣了整整一天,三頓沒有吃飯。家人勸了很長時間,她就是不開口,末了說了一句:“你們重男輕女,喜歡男孩。”

父母放心不下的還有孩子的身體。彤彤經常鬧頭痛、胃痛,周身不舒服。到醫院檢查,一切正常,身上沒有什么毛病,吃藥只能管一時,卻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一個鄰居的孩子是心理專業的大學畢業生,他一直十分喜愛這個文靜的小女孩。接觸時間長了,他就提醒彤彤的父母:孩子會不會是有心理問題?經咨詢和檢查,果真如此,彤彤存在兒童抑郁的心理問題。雖然程度不嚴重,但若不及早矯正,極可能形成“兒童抑郁癥”。

不良情緒是孩子學習上的大敵之一,如果自己的孩子有這類情緒傾向,父母應引起重視,應及早發現并及時加以治療。

對于如彬彬這類情緒適應不良的問題,最關鍵的是減少對孩子情緒適應不良行為的過分關注。當孩子出現這類行為時,老師、家長裝著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一旦孩子停止這類行為時,則要給予必要的關心與引導,以免孩子由于缺乏家庭溫暖而導致其他心理問題。

對于如彤彤這類孩子的抑郁情緒問題,最重要的是引導她走到伙伴中間去。具體做法是:

1.讓孩子從交往中得到樂趣。開始,可以讓孩子看看其他小朋友的玩樂;在玩樂氣氛的感染下,鼓勵孩子參與玩樂之中。經常體驗到交往之樂,抑郁情緒自然而然就逐漸消除。

2.給孩子以心理的支持,包括情感的支持。父母應該給予孩子較多的關注,使孩子意識到有很多人在關心他、愛護他,不管發生什么情況,都有很多人與他在一起;父母還應該使孩子建立自信心,讓孩子感受到“我能行”,相信自己能夠做好想做的事情。

3.讓孩子主動幫助他人。父母應該盡量創造一些機會讓孩子幫助自己,例如,媽媽洗衣服,讓孩子幫助拿衣服架子,幫助洗一些小物件;爸爸工作,讓孩子幫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先從幫助家里人開始,逐步過渡到幫助小伙伴,幫助殘疾人,幫助遠方受災的人。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理解別人;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改善心情;在幫助別人的同時,也使自己融入大眾之中,抑郁情緒自然而然也就消除了。

孩子消除了不良情緒,其心理自然也就正常起來。這樣也就能夠很好地對待周圍的事物,不致對學習產生負面影響。

幫孩子克服學習感知困難

老師在語文課上不時發現這樣的情況:在讓孩子聽寫“補衣服”的“補”,不少孩子錯寫成“<礻卜>”。

“b”,老師拿著卡片請孩子讀漢語拼音,可孩子卻讀成“d”;老師拿出“d”,讓再讀一遍,孩子讀成了“b”。

在數學課上,讓孩子做作業解題:

(1)比8多7的數是多少?

(2) 15比7多多少?

路路很快得出答案:第一題,比8多7的數是15;第二題,15比7多22。

“b”“d”不分;見到“多”就用加法,因而,把“是多少”與“多多少”攪在一起。

這種情況,在幼兒園和小學都是常見的。再細細檢查這些孩子,他們的視力都很正常,說明他們對這些字母、數字、文字都是看得很清楚的。

既然明明“看得見”,卻“分不清”,屬于什么問題呢?

不少家長會簡單地斷言“粗心大意”。可當我們對這些孩子的行為進行剖析的時候,發覺問題并不是這么簡單。

有的心理學家做過試驗,請老師、家長在識字、聽寫、計算之前,一再提醒同學們細心看清楚,再做練習。結果發現,有的孩子“分不清”的現象明顯減少,可有的孩子就是“屢教不改”。

這類孩子的問題是低年齡兒童心理發展的常見特征。隨著年齡的增長,自制力的增強,這些正常的“問題”,便將逐漸糾正。父母們不用擔心孩子存在什么問題。

如果經再三提醒,“分不清”現象改善不明顯,這類孩子的問題有可能是一種心理問題——感知問題。這就需要引起父母的重視了。

智力發育低于正常的兒童一般都會出現學習中的感知問題。這些兒童只占人群的3%左右,大多數由于遺傳及腦損傷、病毒感染等病理變化所致。

而另一些有感知問題的兒童,則是屬于智力正常的孩子。他們的感知問題主要是由以下原因導致的:

1.情感因素。有的孩子由于多次發生“分不清”的錯誤,在學習中屢受挫折,所以產生畏懼情緒;漸漸加深的畏懼情緒引起感知機能的抑制,或者引起感知的不穩定性,進而出現感知問題。

2.自我意識因素。有的孩子對學習缺乏信心,對自己的能力形成不正確的估計,消極的自我意識導致消極的心理狀態。

3.社會適應因素。有的孩子對學校環境的不適應,對班級生活的不適應,也會造成學習中的感知問題。

4.視覺運動整合能力發展因素。對單一的信息、簡單的信息,感知不甚困難;但在整合、處理復雜信息時,經常出現問題。一位10歲的女孩,其母孕期患妊娠高血壓,分娩時用吸引器助產。女孩神經系統未受明顯影響,僅有輕度共濟失調,也無其他明顯智能障礙。經視覺整合能力測驗,發現該女孩視覺整合能力僅相當于7歲10個月孩子的水平。視覺整合能力發育滯后,是這個女孩形成感知問題的主要原因。

對于孩子學習中感知問題的治療,重要的是“對癥下藥”。

如果孩子的感知問題是由于畏難情緒所致,那么父母應著重幫助他們克服畏難情緒,多采用及時強化法。對他們的每一點成功及時給予獎賞,增強孩子的自信心。

如果孩子的感知問題是由于視覺整合能力發育遲滯所致,則需要加強視覺整合訓練。父母可讓孩子反復辨認細微的數字、文字、字母及空間的差異,包括大小差異、多少差異、位置差異、結構差異、形狀差異等等。讓孩子經常進行左右手、左手右腿、左腿右手等左右肢協調動作的練習,促進大腦整合功能的提高。讓孩子多進行一些身體平衡等方面的訓練也有助于大腦整合功能的發育。大腦整合功能發育的同時,視覺整合功能相應增強,視覺整合問題也就會逐漸得到治療。

對于缺乏自信的孩子和不能正確評價自己的孩子,要引導他們看到自己的潛能,看到自己的進步。

如果孩子的感知問題是由于學校、班級適應不良造成的,在改善學習環境、學習條件的同時,父母要鍛煉孩子的適應能力,提高孩子的社會適應性。

幫孩子克服學習思維困難

我們常聽到有的父母說自己的孩子腦瓜不開竅。雖然這有時只是父母望子成龍心切,錯把孩子反應遲鈍當成腦瓜不開竅來責備,但有的孩子確實是真的腦瓜不開竅。

一道數學題,老師課堂上講過,父母又講給他聽,可做起來就是錯誤百出。

一篇作文,題目是“我最尊敬的人”,老師反復強調要注意“最尊敬”三個字,可他寫的卻是鄰居家的小妹妹,老師給他的作文打了個零分,他還在心里責怪老師蠻不講理。

我們在這里所說的不開竅,其實是一系列思維的問題。換句話說,“不開竅”的孩子往往存在思維方面的問題,這種問題在學習上并非少見。

腦瓜不開竅的癥結在哪里呢?

1.抽象概括能力差。抽象概括能力差主要表現為對于現實事物和現象的判斷以直接表象為依據。例如,在進行分類實驗時,他們認為貓和鳥也不能分在一類,因為“貓生活在這里,不會飛”,而“鳥生活在樹林里,會飛”。羊和狼不能分在一類,因為“羊和狼是敵對的……狼會吃小羊”。這表明,他們在進行抽象概括的時候所依據的是事物具體的、局部的和表面的特點,而沒有掌握“動物”這個內在的、本質的特點,因而出現了分類上的根本錯誤。

2.思維邏輯性差。在進行判斷和推理時,在思維的邏輯進程或邏輯結構上表現混亂。常見的有以下幾種形式:

語詞新作:自創文字、符號和圖形。

邏輯倒錯:推理缺乏邏輯性,或是無前提或是因果倒置。

思維破裂:語言缺乏聯系,令人難以理解。

思維不連貫:雜亂無章,斷斷續續。

3.缺乏思維的獨立性。經常是人云亦云,總懷疑自己是錯的,有問題、遇矛盾時依賴別人解決。

4.缺乏思維的靈活性。思維固著、刻板,不能夠根據變化了的情況采取相應的對策。老師講的例題他能做出來,稍微變換一下條件,他仍只會按例題的辦法去做,這樣做當然只能是錯的。

5.缺乏思維的敏捷性,表現為思維遲鈍、聯想緩慢、表述吃力。別人用1分鐘便能解決的問題,他可能要用10分鐘,甚至50分鐘。普通的課堂提問,已經有三個同學回答出來了,他還在那里冥思苦想。

6.缺乏思維的深刻性。思維表面化,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質、含義。例如,把“一毛不拔”理解為“一根毛不肯拔”。

需要說明的是,思維問題是相對于一定年齡而言的。嬰幼兒,包括小學低年級的孩子,在分類時不能將羊和狼歸為一類;在解釋詞義時,把“一毛不拔”理解為“一根毛不肯拔”,都屬于正常現象,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思維發展只能達到這種水平。但是,如果小學高年級的孩子、初中孩子仍然處于幼兒的思維水平,肯定就存在思維問題。俗話說的“不開竅”,便是指的這種情況。

如果父母發現自己的孩子存在思維困難問題,那么就應從以下方面進行清查,并有針對性地加以糾正和治療。

1.是否受到有害物質的刺激。有些問題主要是對人腦、人體有害的化學物質所致。有些地方污染比較嚴重,孩子不知不覺受到侵襲,后果起初表現不明顯,沒能引起家長的注意,但當思維問題出現之后,矯治起來就比較棘手了。因此,家長應當注意不要讓孩子到污染嚴重的地方玩耍。

2.是否存在腦部損傷。如果孩子早期生病或者被擊打、摔碰而使腦部受到傷害,那么可能導致學習思維困難。傷害可能當時并沒有出現嚴重癥狀,但是在潛伏期留下了后遺癥。到了一定階段,比如學習特別緊張、學習負擔特別重、學習壓力特別大,他們腦負荷超載,潛在的問題就會表現出來。如果屬于這種情況,父母就應及早到專家那里會診治療。

3.是否受到不良情緒的影響。有的孩子學習時腦瓜不開竅,可能與情緒有關,而孩子的情緒問題又與家長教育有關。心理學工作者做過許多比較性實驗,挑選一批有情緒問題的孩子,對他們進行思維效率的測試;然后,運用心理矯正的方法,解除這些孩子的情緒問題,使他們的情緒明顯好轉,再進行同樣難度的思維效率測試,結果證實:在情緒轉變之后,思維效率大幅度提高。如果孩子不開竅屬于情緒問題所致,那么父母應改變教育方式。

4.是否存在思維習慣不好的問題。有的孩子思考問題沒有耐心,分析問題不細心,思維缺乏條理性,不愿深入探索,諸如此類不良的思維習慣必然抑制思維潛能的發揮。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便是天資較好的孩子,也可能變得“不開竅”。因此,父母應該重視從小培養孩子良好的思維習慣。

5.是否存在消極的暗示。有些孩子在學習某些內容的時候,由于開始不太適應,學習很吃力,經常出現錯誤,父母不了解情況,一個勁兒地批評孩子,經常罵孩子“笨蛋”。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孩子遇到難題解決不了,會認為家長罵得對,也許自己真的是“笨蛋”。漸漸地,他們就不再努力,自暴自棄,最終成了真正的“笨蛋”。

心理學家指出,不管是生理的、病理的、情緒的、習慣的還是不良暗示等原因造成的思維問題,都是可以逐步改善治療的。通過持之以恒的教育與訓練,使孩子逐步樹立自信心,孩子們的思維水平將逐步得到提高。

幫孩子克服學習理解困難

作業、答題正確與否反映了孩子對知識的理解,反映了思維的水平。理解有多種情況:一是真正地理解,本質地理解;二是表面上理解,本質卻不理解;三是模糊地理解,實際也不是很理解。后兩種情況,在小孩子中頗為常見。

例如,學過“祖國”一詞,他們能用“祖國”造句、說話,但當問他們“日本的小孩子的祖國是哪里?”有的孩子回答是“美國”“英國”,還有的回答是“中國”。這表明他們對“祖國”一詞的本質含義沒有理解。

小孩子在學習過程中,常存在以下幾方面的理解問題:

1.知識理解混亂。學習某種知識,孩子不自覺地將現在學的知識與以前學的知識攪和起來,視二者為一。

比如,學習“潰不成軍”這個成語,兒童很容易想到“潰散”“打敗仗”,這些知識在腦中纏繞成團。你叫他們形容敵人的大部隊被我軍打敗、狼狽逃竄的情景,他們便能正確用上“潰不成軍”的成語。可是,當他們作文中寫敵方三個特工人員被我軍打跑的情形,卻寫成“這三個敵人被我軍打得潰不成軍”。可見,他們對“潰不成軍”并沒真正地理解。

2.消極的思維定式。思維定式是指由于先前的活動而造成的一種心理準備狀態。這使人以比較固定的思路去認識事物,從而容易走向死胡同。

比如,孩子學了“求比一個數多幾的數用加法”這部分知識,思維易形成“多”和“加”相聯系的定式。遇到“求8比2多多少”這類題目,他們可能用“8+2”去做。

3.表象的概括。表象的概括僅揭示事物外部聯系、外部特點;抽象的概括方能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小學兒童經常運用的是表象的概括,從而出現許多概括錯誤的問題。

心理學家曾用畫有“人”“馬”“車”“虎”的圖在兒童中做實驗,要求兒童取出一張和其他三張不屬于一類的圖畫。結果發現,小學兒童有不少能正確取出“車”,但即使挑出“車”的,他們的根據卻是“人、馬、虎,都有頭,有身子,有腳。車沒有”。很顯然,他們的概括停留于表象概括的水平。

4.直接的理解。直接的理解是不經過間接的思想過程直接實現的理解。小學的有些知識通過直接理解即可掌握,因而處于低層次理解水平的兒童也能做對作業、答對問題。

比如,他們通過經驗,能較快理解“水”有液態的、固態的、氣態的。固態的水是冰,液態的水即平時見到的自來水,氣態的像平時見到的蒸汽。完成與此有關的作業,他們回答得很正確。可是,你若問“地上的水和空中的雨有什么關系?”他們很可能就回答不出來了。因為前者只要求直接理解,而后者要求間接理解。

那么,怎樣才能洞察孩子的作業、答題“正確”后面的“錯誤”呢?可通過下面的方法:

1.變式提問法。變式就是圍繞一個中心變換各種形式,使本質特征保持不變,非本質特征經常變化。

如,孩子學了“果實”一詞,如果孩子認為“只有能生吃的才是果實”,這就說明他的理解是錯的。可以問他:“蘋果是不是果實?”“棉籽是不是果實?……花生是不是果實?”這樣孩子就知道了果實的本質,并非只有能吃的才是果實。

2.深究理由法。孩子做對作業、答對問題,不僅要他說出為什么這樣做、這樣回答,還要他說出自己是如何思考的。如果只是做對、答對而不能說出理由,可能是表面地理解、模糊地理解。如果不能說出自己的思路,則反映出自我檢查的思維能力還比較缺乏。

3.故設矛盾法。孩子做對作業、答對題目之后,不要急于表態,可以故設矛盾:“你為什么不那樣做呢?”“那樣做是否也可以呢?”真正掌握知識的孩子不會被矛盾所干擾;沒有真正理解知識的孩子則可能不知所措,為矛盾所左右。

4.生活情境測試法。對孩子學習的內容,不從作業或答題中去看,而是結合生活實際的某些相關現象讓他們來分析,以測試他們的理解程度是否深刻,抽象概括能力發展得怎樣,是否經常受定式的影響等等。

通過這些辦法,可以很好地幫孩子克服學習上的理解困難問題,從而更好地學習。

用“成功體驗”培養孩子學習的自信心

在美國兩所學校進行了一次調查,一所學校的孩子學習認真、成績優良,大部分孩子都考上了中學;而另一所學校的孩子經常出問題,大部分畢業生都“光顧”過少年管教所。為什么會出現后一種情況呢?原來孩子們認為自己經常受到訓斥,今后還會受到訓斥,反正早晚要進少年管教所。也就是說,拋開能力和性格的因素,孩子不學好主要是因為“反正會怎么怎么樣”的“失敗體驗”。作為父母,為了根治孩子厭學,重要的是如何幫助孩子從“我不行”的失敗體驗的泥潭中走出來,培養孩子“我能行”的成功體驗。因為“我能行”,才會愛學習。

常常聽人說,無論一名專業棒球投手的經驗多么豐富,季度比賽首場“領先”勝過任何靈丹妙藥,只要有了“領先”的“成功體驗”,其后無論擊球手如何擊打,投手的投球都會讓人刮目相看。因為“成功”的體驗使投手的精神面貌發生了180?的轉變。

“成功體驗”可以說是培養孩子自信心的不二法門。厭學的孩子往往很自卑,常常覺得自己什么都不行,所以一旦出現了突破口,讓他們有了“成功體驗”,他們對學習的態度就會改觀。

訣竅一 讓孩子做一道以前會做的題

當父母問孩子“這道題你會不會”,孩子說“不會”,當父母又問“這個公式你懂不懂”,孩子回答“不懂”的時候,沒有一個家長不焦急萬分,希望孩子把“不會”“不懂”的問題全都“弄會”“弄懂”。家長們的這種心情是可以理解的,然而這種做法卻加強了孩子“不會”“不懂”的感覺,讓孩子越來越沒有自信,這樣一來就會導致惡性循環。需要想辦法從某個地方入手,打破惡性循環的鏈接。例如,在孩子不注意的情況下,偷偷從不久前才做過的題當中,找出孩子最有把握做出的題讓孩子去做。這些題既可以是一學期前學過的完全掌握的東西,也可以是一年前記住的東西。孩子通過做這些題在不知不覺中體會到“會”的感覺,有一種獲得成功的快感,并通過“成功體驗”來恢復自信,同時還可以加強自以為完全掌握而實際沒有掌握的薄弱之處,打敗學習路上的攔路虎。

有一個小學教師,他出題考孩子光是打分就打個沒完。他針對每個孩子做錯的地方反復去考,直到孩子取得滿分為止。哪怕是對最差的孩子他也十分耐心,直到孩子得了滿分,他才會放他們回家。如果問孩子討厭不討厭這種方式,孩子們回答這種方式能讓他們有成功的感覺,回家時心情舒暢。

這個老師的做法實在是發人深省。學習不好的孩子得了100分,這100分給了他們成功的體驗。

訣竅二 把學習集中到一門功課上

把從某種體驗得到的心情向后延,甚至擴散到其他體驗,這在心理學上叫“泛化”。成功體驗之所以具有治療厭學的效果,這是因為我們可以看到這樣一種現象,即,一個孩子哪怕只在一門功課上成績出眾,他的自信也會“泛化”到其他功課中去。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某一特定的時間里讓孩子放棄別的功課,全力以赴學習一門功課一定會產生好的效果。如果他哪一門功課測驗取得了100分,那么他從“滿分體驗”獲得的好心情也會“泛化”到其他的功課中去,從而進一步燃起孩子的學習熱情。這就是所謂“一點突破,全面開花”的構想。此外,這種方法還有一個優點,它可以讓孩子自己有這樣一種預想:“既然在這門功課上花力氣會取得好成績,那么在其他功課上花同樣力氣的話,想必也能取得好成績。”

訣竅三 讓孩子感受學習之外的成功喜悅

當高爾夫選手尾崎打算由專業壘球選手改行做專業高爾夫球選手時,下決心3年內通過專業考試,3年內不去見家人,并決心戒掉煙酒,這一切他都做到了。戒掉煙酒還好說,可對剛剛做爸爸的尾崎選手來說,和家人分開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情啊!然而尾崎選手始終信守他的誓言,并實現了自己的愿望。尾崎說過一句話:“如此痛苦的事我都能做到,還有什么做不到的呢?!”這是一種自信。如果說是什么使尾崎活躍在今天的球場上的話,便是這種自信。

無論做什么事,3年很難堅持下來。但是如果3天的話,誰都不會覺得難。能不能讓孩子嘗試3天不去做他最喜歡的事,比如說不看漫畫呢?孩子能堅持3天,是一件好事。“瞧瞧,只要做哪能做不到呢?”如果父母讓孩子親身體會并確信自己“能做到”,那么孩子就一定會變得自信。這種自信是可以轉移到孩子的學習上去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徐汇区| 故城县| 绥化市| 连南| 瑞丽市| 宣威市| 双鸭山市| 武定县| 屏南县| 宾阳县| 陇西县| 多伦县| 阿城市| 莲花县| 安徽省| 乐平市| 宝清县| 高淳县| 浦县| 礼泉县| 金塔县| 孟津县| 四平市| 翁源县| 阜阳市| 兴海县| 鱼台县| 五家渠市| 巴南区| 柏乡县| 桦南县| 托克逊县| 礼泉县| 彰化县| 忻州市| 文昌市| 沐川县| 安陆市| 射洪县| 禄劝| 永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