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決戰之前
- 三國之舉漢
- 濯纓道友
- 2341字
- 2021-03-24 18:00:00
孟子云: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陸遜雖然是儒者出身,但并不認為這是一條鐵律。
天時瞬息萬變不可捉摸;人和則是一個相對的概念,這二者隨時都有可能發生變化。
真正歷經百年、千年甚至萬年不變的,就只有這滾滾的長江以及兩岸的地形地勢。
所以相比較而言,陸遜將地利視為主導戰爭勝負的關鍵因素。
而他要做的就是根據這數百里之內的地形,制定出一套適合吳軍作戰方式的戰略方針。
在夷陵以西,都是漢軍熟悉的環境。吳軍要想在山地戰中擊敗原本就士氣極度高昂的漢軍,無異于以卵擊石。
因此吳軍想要獲勝就必須掌握主動權,將戰場拉回適合吳軍作戰的江漢平原。
為此哪怕后撤五百里!
所做的一切,都只為最后的勝利!
但身在局中的孫桓卻沒有這樣的戰略眼光:
“大都督所言,我實不敢茍同!昔日我軍與山越作戰時我軍也曾穿山越嶺,未嘗不熟悉山地!”
看著孫桓那張寫滿不服氣的年輕臉龐,陸遜眼中劃過一絲輕蔑。
幼稚!
不欲在這問題上與其糾纏,陸遜轉而又道:
“拋開地利不談,漢軍如今正是士氣旺盛之時,我軍人數與之相比處于劣勢,想要將劉備擊敗就必須找到合適地點合適時機一戰擊潰其主力!如此方能解東吳之危。我認為夷陵不是合適的地點,現在也不是合適的時機。我這個解釋,孫都督可以接受么?”
自古弱勝強,都是集中優勢兵力一戰定乾坤,從來沒聽說過弱者與強者拼消耗戰最終獲得勝利的。
孫桓撇頭冷哼一聲:“大都督總領前線軍政要務,在下豈敢問大都督要解釋?”
這樣子,分明就是對陸遜的解釋還不滿意!
但陸遜卻只當他接受了這個解釋,笑道:
“既然如此,孫都督還有什么要問的么?”
孫桓敷衍地拱拱手:“不敢,只是大都督之令,在下實難從之!”
“告辭!”
說罷扭頭便向外走。
他對陸遜本就不服,來此只是為了討個說法,既然陸遜如此乾綱獨斷,他也沒什么好說的。
回頭定然向吳王參此賊一本!
但陸遜卻一拍案牘,沉聲喝道:
“我讓你走了么?”
孫桓聞罷腳步一頓,扭頭不善地看向陸遜。
“大都督意欲何為?”
“孫都督方才來時說要向我請罪,難道忘了么?”
孫桓臉色更加難看。
他方才不過是故意說丟了三城來諷刺陸遜出讓五百里土地,不曾想現在陸遜倒真要治他的罪了。
行!
他身為吳王宗室,倒要看看這陸遜能怎么治他的罪!
這樣想著,臉上不禁露出一絲譏諷之色:“大都督難不成還欲斬我?”
陸遜站起身,雙手支在案牘上,身體微微前傾,目光犀利直視孫桓。
“汝以下犯上欲抗軍令,斬之何妨?”
這時在一旁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潘璋也不得不站出來為孫桓辯解:
“孫都督為國死戰,盡職盡責雖敗猶榮,比起不戰而降的某些人實在不知道好到哪里去。今大都督不去治這些人之罪而欲治孫都督之罪,怕是有些說不過去吧?”
暗指陸遜自己不戰而降五百里,自不領罪反而欲治他人敗軍之罪,無法服眾。
陸遜一拍桌子,舉起手中寶劍,朗聲道:
“我受吳王重托,拜為大都督。吳王賜我尚方劍,對我言說:若有禍亂軍心者,斬!若有抗令不尊者,斬!若有不守軍法者,斬!”
“今孫桓不尊主帥,公然違抗軍令,論罪當斬!”
“但臨戰斬將,于軍心不利,我便饒你死罪!但死罪可免活罪難逃,來人,押出去!重責五十仗,以儆效尤!”
帳外一隊親兵應了一聲,進帳來拿孫桓。
“住手!”
潘璋正欲呵斥,陸遜搶先將尚方劍壓在案牘上,沉聲開口:
“潘將軍,我勸你莫要阻攔,否則按同罪論處!”
潘璋眼神之中迸發出一絲殺氣,但最終還是沒有開口,沉默地看著孫恒被拿。
這孫桓其實是他激來試探陸遜斤兩的。
不曾想這書生雖然看起來沒什么氣勢,但下手卻極為果斷,孫桓這愣頭青直接栽在了他的手中。
“我無罪!我不服!”
“陸遜,你敢拿我!你這分明是剛愎自用不能容我,公報私仇!我定要向主公彈劾你的罪狀!”
孫恒很快被人擒拿,又羞又惱,對著陸遜破口大罵。
不一會兒便被幾個力士架出,消失在帳外。
帳中便只剩陸遜和潘璋二人,氣氛稍稍有些凝固。
陸遜重新將劍放下,坐回主位。
“今日乃是孫都督為潘將軍戴罪,潘將軍知否?”
潘璋眼神一凝:“大都督是什么意思?末將沒聽明白!”
陸遜嘴角微微翹起,聲音變得緩和:“過去的就過去了,我也不欲追究。我只希望從現在起潘將軍能與我配合,我們只有一個目的:擊敗劉備!”
潘璋拿不準陸遜話中的意思,抱拳強硬推辭:
“都督所言,在下難以理解!我實做不出不戰而退之事!”
“日后你自然會理解。我現命你為大軍前鋒,率本部五千兵馬于猇亭城外三十里扎寨,準備應對劉備大軍的到來!我在后方自為將軍壓陣?!?
“將軍勇武過人,我可給你自主出兵之權。但記住:只許敗不許勝!若劉備主動率軍來攻,你則堅守不出,高掛免戰牌?!?
潘璋內心一動,這話怎么聽起來都有一股成竹在胸的味道。難不成這陸遜已經制定好了一整套作戰計劃?
于是忍不住挑眉相問:“大都督的意思是……”
“我欲如此……”
……
章武元年九月,經過修整,劉備再次從夷陵出發。
以黃權為鎮北將軍,統兵二萬坐鎮江北。
命吳班為水軍先鋒,張南為陸軍先鋒,自領大軍五萬,連同三萬武陵蠻軍直撲陸遜所在宜都郡,欲一戰擊潰東吳主力。
長江之上,波濤滾滾,浪花翻涌。
劉禪站在船頭,倚著欄桿看著碧波,聽著濤聲。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
后世他也曾在輪渡上這樣吟著這首詞,欣賞著這條母親河,感受祖國大好河山,對一眾歷史人物評頭論足。
但彼時的長江,早已成了黃河,尋不見這萬頃碧波。
如今他也成了這曲中之人,卻再也沒有當初那種恰同學少年,指點江山,揮斥方遒的感覺了。
人,總是伴隨著成長知道的越多,對世界就越敬畏。
不遠處,關興也從船艙之中走了出來,同樣看向船底的江水一言不發。
這幾日他的眉頭從來沒有舒展過,渾身散發生人勿近的氣息。
劉禪還記得他倆一起去攻打夷陵,那時的關興躊躇滿志,意氣風發,仿佛一出手就必定能勝。
卻萬萬沒想到敗給了殺父仇人潘璋。
世事總是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劉禪明白關興此時的心情。
“看來是時候去完成大耳朵交待給我的任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