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東吳陸遜
- 三國之舉漢
- 濯纓道友
- 2066字
- 2021-03-24 06:00:00
“如此,那便拜托治中大人了!”
“殿下吩咐之事,臣一定放在心上!”
目送著劉禪的身影離去,黃權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有些事情,陛下和殿下不適合做,還得要我們這些做臣子的替他們做了啊!”
門口的守卒見黃權久久不動,提醒道:
“將軍,天色已涼,該進屋了!”
黃權這才從思緒中醒來,一抬頭卻發現天都黑了。
回到屋中,取來筆墨正欲書寫,想了想又對外說道:
“來人,去請馬侍中來見我!”
……
孫桓與潘璋領著敗軍到了猇亭,片刻未歇便親往帥帳來見陸遜。
他要問問,為什么他們為之辛苦堅守數月的城池和土地,陸遜只開一口,便讓出去五百里!
但還未等他見到陸遜本人,便被兩名親衛舉刀擋在了帥帳之外。
“未得大都督之命,任何人不得靠近!”
孫桓臉色一垮,這陸遜本事沒見著,譜倒是擺的挺大!
正欲呵斥,帳內卻傳出一個十分磁性的聲音:
“是何人要見我?”
孫桓高叫:“左都督孫桓,特來參見大都督!”
里面的人似乎愣了一下,好一會兒才傳出聲音:“進來吧!”
孫桓與潘璋進得帳中。
營帳之內陳設十分簡單,率先映入眼簾的是放置在正中一張擺放了不少簡牘的案牘,案牘之后豎立著一塊屏風,上掛一幅建平、宜都、南陽、南郡四郡的地圖。
一名身高八尺,身著玄甲白袍的將軍正背對著他們仔細看著上面。
地圖上有紅有黑,不消細看孫桓便能從上面分辨出敵我——一支黑色的箭頭由夷陵所在的位置直指猇亭。
分明就就是在指他的隊伍,他不就剛剛從夷陵前線撤回么?
不光如此,地圖之上,長江南岸的黑色的箭頭匯聚到夷道附近畫了一個圈,而北岸的箭頭則在猇亭處畫了一條橫線。
這就是陸遜赤裸裸的資敵五百里之策?
此人只是一心一意地看著地圖,似乎并沒有將自己的到來放在心上。
孫桓單膝跪地雙手抱拳,陰陽怪氣道:
“卑職特來向大都督領罪!”
聽了這話,那玄甲將軍這才側身回過頭來,一張極為英武的面龐上透露著古怪。
陸遜微笑道:“孫都督何罪之有?”
“卑職丟了建平、秭歸、夷陵三城,致使猇亭以西五百里盡歸劉備所有,屬下罪該萬死!”
“噢?”陸遜的眼中精芒瞬間閃現,又消失于無形。
看向站在一旁面色嚴肅,一言不發的潘璋,問道:
“潘將軍沒有和孫都督說是我要求撤軍么?”
潘璋抱拳道:“末將到時,孫都督正欲死戰,我便言明大都督欲撤軍五百里,孫都督這才作罷。”
陸遜哈哈一笑,上前來扶孫桓:
“勝負乃兵家常事,這戰事才剛剛開始,孫都督不必自責。”
孫桓卻紋絲不動,執意請罪:
“卑職失了這許多土地,本該一死以謝吳侯,如今茍活心中實在難安!請都督以軍法處置!”
陸遜走到主位上坐下,摩挲起案牘之上的一把寶劍。
淡淡道:“孫都督莫不是對我有什么不滿?有什么話可但說無妨,不必如此拐彎抹角。”
他算是看出來了,這孫桓名義上是來請罪,實則是來問罪。
對他后撤五百里的軍令十分不滿,所以來問他的罪!
他陸遜在此之前確實沒有獨自統領一軍的經歷,因此來到這前線自然是希望手下的將軍們能夠好好配合于他。
但到達猇亭的這幾日,他也看出來前線的這些將領對他這個新任的大都督似乎只是敬而遠之。
作戰不光要看天時、地利,更要看人和。這主將和手下將軍們互相隔閡,是治軍的大忌。
陸遜一直都想找個機會和手下的這些將軍們聊一聊,看看他們對這場戰爭的看法,但大部分人都以軍務繁忙為由而拒絕了。
這可不是什么好兆頭,一方面吳王讓他來當這個大都督,是對他的肯定和信任,如果連將軍們都無法駕馭那他還當什么大都督?
二來劉備率領十余萬大軍,號稱七十萬氣勢洶洶而來,此時吳軍已經敗了數場。
如果不能和將士們打成一片,便容易動搖他們的軍心,甚至是引起陣前倒戈、嘩變等禍端。
原本他打算對此徐徐圖之,通過一點一滴慢慢地在將士們心中樹立威信。
但今日見孫桓和潘璋的模樣,陸遜明白這事不能再拖下去了。
索性大家打開天窗說亮話!
孫桓見陸遜已經把話題挑開,便抬頭道:
“建平、秭歸二城也就罷了,我不明白大都督為何要將夷陵乃至一直到猇亭一帶全部拱手送出?這些地方都是呂蒙大都督帶領弟兄們一刀一槍用血肉換來的!”
這個行為,在他的眼中就相當于資敵!若是沒個解釋他是決計不會罷休的!
陸遜深深地看著孫桓,沉聲道:
“劉備怒而興師,打著為關羽復仇的旗號而來,蜀中上至君臣、下至百姓、兵卒無一不是齊心協力,同仇敵概。孫都督和劉備作戰兩月有余,也見識過漢軍的士氣,理應明白我軍如果堅守這些城池只會被他們逐個擊破。”
這一點,陸遜的說明讓孫桓無法反駁。
的確,漢軍此時的戰斗力極其強悍,一個個如狼似虎。
但在孫桓看來陸遜撤軍的理由還是站不住腳!
“漢軍雖然悍勇,但我吳軍又何嘗孱弱?我軍各部加起來尚有五六萬人,只需死死守住夷陵城漢軍便再難向前,大都督何以漲他人志氣而滅自己威風?”
陸遜一拍桌子,喝道:“漢軍多出身蜀中,對巴山蜀水極為熟悉,翻山越嶺如履平地,健步如飛。你的意思是讓我軍放棄極為熟悉的河流、平原地區而去山地中尋那數倍與我的漢軍決戰?”
夷陵即后世長江三峽葛洲壩水利工程所在地,正是三峽最東端,周圍群山環繞,又有一條長江天塹穿過,十分不利于大軍廝殺。
而過了夷陵繼續沿長江東進,過了猇亭便逐漸進入江漢平原。
是以蜀地的漢軍更加熟悉夷陵以西的山地密林作戰,而吳楚之地的吳軍更加熟悉猇亭以東的平原河流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