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五節 心理防護與調適

新冠肺炎疫情下一線醫護人員所承受的不僅僅是工作壓力,還有巨大的心理壓力。2020年1月27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印發了《新冠肺炎疫情緊急心理危機干預指導原則》,將一線醫務人員列為重點干預的第一級人群。

因此,對一線醫護人員加強心理危機干預和心理疏導勢在必行,力爭做到心理問題早發現、早干預、早疏導,既能有效保障醫務人員的身心健康,預防心理創傷,也能讓他們以輕松自信的心態抗擊疫情,同時還能將這種正性情緒傳導給周圍的同事或患者,有助于共同打贏這場沒有硝煙但又殘酷危險的全民戰爭。

一、心理健康的定義

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是指人們在適應環境過程中的心理體驗與行為模式的狀態和水平。心理健康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心理健康是指不具有某種心理疾病或病態心理,廣義的心理健康是指一個人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質和健全的人格,具體來說指個人心理發展健全、具有正常的智力、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和穩定的情緒。

二、心理防護

(一)一線醫護人員常見的心理問題

2003年暴發的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及2012年暴發的中東呼吸綜合征(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MERS)的相關研究顯示,疫情暴發早期,人們容易出現抑郁、焦慮、驚恐發作、譫妄甚至自殺,對心理的影響甚至可能持續數年,幸存者的生活質量也會受到影響。醫護人員,尤其是奮戰在一線的醫護人員,面對高感染風險,更容易出現、抑郁、焦慮、恐懼、沮喪等創傷后應激障礙(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相關癥狀。

1.擔心恐懼

個體感受到危險情境的強烈程度受個人對危險程度認知的影響。無論是在門診還是在住院病房工作的一線醫護人員,確實都存在感染的風險,屬于高危易感人群。此次新型冠狀病毒具有傳播途徑復雜、潛伏期較長、傳染性強、致死率較高、防控難度大等特點,另外當前醫護人員對該病原體的認識存在不足以及對其傳播規律缺乏掌握,這些因素都會影響醫護人員對當前疫情的不合理認知,尤其是疫情前期防護物資欠缺和工作場所防護條件有限時,這種問題更為突出,醫護人員容易產生擔心和恐懼情緒。

2.過勞枯竭

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一線醫護人員長時間參與高強度、高應激的工作,休息嚴重不足,甚至為了節約使用隔離衣而不敢吃飯喝水和上廁所。在巨大的應激和工作壓力下,很多人可能已經瀕臨體力和心理的極限,容易產生過勞枯竭,感到精疲力竭、情緒低落或情感淡漠,宣泄不滿情緒,產生無力和無助感等。

3.緊張焦慮

由于呼吸科和感染科醫生缺乏,很多內科甚至外科醫生也支援到一線抗擊疫情。由于他們不太熟悉隔離病房環境及某些儀器設備的使用,加之新冠肺炎尚未找到特效藥物和其他有效治療方法,在病房或門診遇到難治患者或危重患者時,會產生緊張焦慮感甚至手足無措。

4.委屈無助

由于疫情發展迅猛,發熱患者太多,病床不能滿足需求,只能安排居家隔離觀察,當門診醫護人員遇到癥狀比較嚴重而無法住院的患者,或者患者對醫院發泄不滿時,醫護人員容易產生委屈和無助的情緒。

5.挫敗自責

一線醫護人員面對患者治療無效或者病情不斷加重時,會感到內疚;當看到患者去世和家屬悲痛時,會感到悲傷;當疫情發展迅猛,大量新的患者不斷涌現,甚至眼看著身邊的戰友被病毒感染卻無能為力時,覺得原本自己可以做得更好更多,但現在卻幫不了他們,從而產生自責和無助,嚴重者甚至會對職業和自我的價值產生懷疑和否定。

6.激動亢奮

當外地援助醫護人員到達疫區接替輪崗醫護人員,或首次進入發熱門診或隔離病房時,由于看到大量患者需要救治,容易產生應激反應,激動亢奮,不能正常休息。

7.壓抑憤怒

在疫情下的醫療救治過程中,患者或家屬可能會因為暫時無法得到救助或對診療不滿意而產生負面情緒,離他們最近的醫護人員最容易受到影響,最容易成為這種不良情緒的宣泄對象。雖然這只是少數現象,但對冒著生命危險辛苦救治患者的醫務人員的心理影響極大,難免會讓他們產生委屈、憤怒和失望的情緒。壓抑的情緒不能釋放,就可能在某些情況下突然爆發和宣泄。

(二)一線醫護人員常見的精神問題

1.急性應激反應

疫情高峰時期最易出現,平時正常的個體突然遇到應激事件或環境突然發生變化,可以表現為焦慮狀態、抑郁狀態或恐懼狀態,往往伴有定向問題、身體不適和睡眠問題等。

2.急性應激障礙

這種應激障礙是在急劇、嚴重的精神打擊下,在受刺激后立即(1h之內)發病。表現為盲目、精神抑制、木僵、恐懼和精神運動興奮。當應激源被解除,癥狀短暫,預后良好。突如其來的疫情會讓部分醫護人員警覺性增高,可以表現為過度防護,如反復洗手和消毒等。這種情況會隨著疫情形勢的逐漸轉好而消除。

3.創傷后應激障礙

個體在親歷、目擊或面臨一件對自己和他人具有死亡威脅及嚴重傷害的創傷事件后的數天甚至數月后才出現,病程可長達數年。癥狀表現為分離、再歷(閃回)、回避和過度警覺。疫情期間醫護人員將所有的精力和能量集中在搶救患者上,沒有時間考慮和顧及自己的情緒和體驗,他們往往會把所有的難受、痛苦以及軀體的反應壓抑到很深的潛意識中去。當疫情進入消退期后,放松下來的醫護人員更可能體會到此前潛在的心理創傷而罹患創傷后應激障礙。黃繼崢等對新冠肺炎疫情中某定點收治醫院246名臨床一線醫護人員的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后發現,PTSD的發生率為27.39%,略高于張克讓等調查的SARS疫情中一線醫護人員(25.8%)。其中女性醫護人員的應激障礙評分高于男性,認為可能是治療、護理等操作均由護士完成,在隔離病區持續上班時間更長,與患者接觸更密切等原因所致。

(三)一線醫護人員常見的心理和生理反應

當醫護人員產生以上一系列心理變化時,勢必會影響到身心健康,從而出現一些生理、情緒、認知及行為上的癥狀。

1.生理反應

(1)休息嚴重不足,疲勞感明顯,休息后也不能緩解。

(2)睡眠障礙:疫情早期或者剛剛到達疫區時,很多醫務人員出現了睡眠波動的情況,具體表現為夜晚入睡困難、入睡后多夢、早醒等。

(3)消化功能衰退:無食欲,食量減少,惡心,嘔吐。

(4)疼痛:由于高強度超負荷工作導致的肌肉疼痛。

(5)自主神經功能紊亂:頭暈、頭痛、心悸、呼吸不暢、氣短、月經紊亂等。

2.情緒反應

(1)由于持續高強度工作及近距離接觸患者,出現恐懼、煩躁、委屈、壓抑或過度敏感等不良情緒,還會出現悲傷沮喪、情緒低落等抑郁情緒,甚至出現沖動行為。

(2)擔心害怕,缺乏安全感,為自己和家人擔心,對疫情產生消極認識,悲觀失望甚至絕望。

(3)容易煩躁、情緒不穩定、易生氣發火。身處疫情暴發期,壓抑的情緒難以釋放,就可能在某些情況下突然爆發。

(4)喪失信心,自責,甚至產生絕望感。覺得自己幫不了他們,而懷疑自己的職業選擇,無價值感;覺得自己本可以做得更好更多,而產生罪惡感,懷疑自己是否已經盡力。

(5)感覺精力枯竭且缺乏積極性。疫情暴發期間,醫護人員緊缺,很難做到輪班休息,甚至為了節約使用隔離衣而長時間不吃飯、不喝水、不上廁所,容易感到精疲力竭。

3.認知反應

(1)持續處于過度緊張和疲勞狀態時,出現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反應遲鈍、判斷及理解能力下降、自我評價降低、缺乏自信、決策困難、優柔寡斷、沉浸于疫情無法自拔等。

(2)面對疫情的持續發展以及患者死亡病例的增加,出現挫敗感和無助感,產生自責,自信心降低。

(3)面對同事感染或離世而產生“幸存者內疚”(survivor guilt)。

4.行為反應

(1)因過度緊張可能出現警惕性增高,并可有驚跳反應。

(2)高負荷高強度工作導致不愿說話,與人交往的主動性降低,容易抱怨。

(3)不良行為:采取吸煙、飲酒來緩解壓力等。

(四)一線醫護人員心理健康狀態的基本評估

心理評估的主要目的是及時了解個體的心理狀況,判斷其是否有現存或潛在的心理健康問題,從而實現早期預防、早期發現和早期干預。

在面臨壓力時,不同人的表現和應對迥異,但仍然有跡可循。除了可能會出現長期失眠、持續情緒低落、無法適應新環境等一些生理、情緒、認知及行為方面的癥狀外,臨床上還可以應用心理量表和篩查問卷等專業工具對目標人群進行測評,有效甄別普通人群和重點人群,以便對普通人群開展心理危機管理,對重點人群開展心理危機援助。

一線醫護人員如果出現失眠、心理困擾、焦慮或抑郁等不適,為及時了解他們的心理需求和心理困惑,識別心理高危人群,可有針對性地應用心理健康自評問卷(SRQ-20)(表3-2)和職業倦怠量表(MBI-GS)(表3-3)等評價工具來快速評估心理健康狀況,同時還能夠動態評估干預的效果。

表3-2 心理健康自評量表(SRQ-20)

問卷共20題,“是”表示在過去的1個月內存在癥狀,計1分;“否”表示癥狀不存在,計0分。總分超過7分表明存在情感痛苦,建議進行自我調適,如果無法緩解請尋求專業幫助。

表3-3 職業倦怠量表(MBI-GS)

SRQ-20是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布的簡易快速篩查工具,在全球相應地區被翻譯為十多種語言使用。該問卷被《災難心理危機干預培訓手冊》收錄,作為評估受災群眾心理健康狀況的專業工具。

心理量表能為臨床診療活動提供量化的評估工具,能對心理狀態以及心理問題的嚴重程度進行初步評價。但需要注意的是,心理測驗本身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量表的單一性和重復性是心理測驗的最大缺陷,有偏向化的心理測量也存在著信效度方面的不足。因此,對于心理診斷的過程而言,在進行心理測驗的同時,還應與研究對象進行適當的訪談了解其心理需求,并從訪談和觀察過程中得出一些信息,實現診斷性的評價和綜合性的處理。

三、心理調適

(一)心理調適的定義

心理調適(mental adjustment)即“心理調節”,是指用心理技巧改變個體心理活動絕對強度,減低或加強心理力量,改變心理狀態性質的過程。

面對重大疫情,為了保持良好的心理及工作狀態,醫護人員應該接納自身情緒反應,積極進行心理調適,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和壓力。

(二)不同任務階段的心理調適方法

1.接受疫情一線工作任務前的預防性心理建設

對于即將進入疫情一線工作的醫護人員,建議在其上崗前進行業務培訓的同時,進行應激的預防性晤談,目的是通過公開討論內心的感受,對醫護人員進行相應的支持和安慰;對資源進行動員;幫助當事人在心理上(認知上和感情上)對應激(疫情)有所準備。

2.疫情一線的心理調適方法

(1)直面現實,合理認知。疫情已經發生,醫護人員以救死扶傷為天職,有責任和義務服從組織安排,投身到疫情的防控工作中。

專業醫務工作者應做到對疫情有正確認知,樂觀看待疫情發展,熟練掌握防控知識。在治病救人的同時,準確及時地傳遞對疾病的正確認識。做到在疾病面前,不恐慌及不動搖。

(2)營造安全、放心、有保障的工作環境。加強科學管理,合理排班,讓醫護人員輪流承擔不同應激水平的工作;限制承擔高應激水平工作時間,例如直接接觸危重患者。

規范工作行為,提高防護意識,充分保障防護設備和醫療設備的供應。

加強風險管理,如完善醫院監控手段、對暴力事件進行風險評估、對高風險工作人員提供個人防護裝備等,以保障醫護人員人身安全。

實行輪休制度,安排適宜的放松和休息,保證充分的睡眠和飲食。為醫護人員提供安靜和便利的休息場所。

(3)建立積極的支持體系。一線醫護人員盡可能做到團隊作戰,工作期間可以互相支持、互相鼓勵、互相傾訴、互相幫助,增強團隊凝聚力,發揮團隊優勢,共同對抗疫情。

醫護人員在工作之余盡量保持與家人和外界的聯絡和交流,掌握家人和朋友的情況,減輕對家人和朋友的擔憂,同時這種互動也能夠提供情感支持和心理支持,便于及時調整心態更好地提供高效的醫療服務。

建立社區干部聯系幫扶一線醫護人員家庭制度,幫助解決老幼照護等實際困難,切實解決一線醫務人員的后顧之憂。

建立并維持良好的人際關系,包括醫護關系、醫患關系、護患關系,和諧、融洽的工作氛圍將有利于臨床工作的健康有序開展。

(4)學會負性情緒的調節和管理。在面對如此重大的公共事件時,一線醫護人員難免會產生不良情緒,包括對新冠肺炎疫情的焦慮緊張,對無法陪伴家人的慚愧內疚,對疾病發展的無助自責,對患者或家屬情緒爆發時的委屈不滿,對防護設施未到位時的憤怒急躁等,這些都是正常的,要學會接納這些不良情緒。

工作之余盡量不接觸有關疫情的信息,即便鋪天蓋地的疫情信息撲面而來時,選擇關注一些積極的信息,帶給自己一些正能量。

要善于尋找合適的方法宣泄不良情緒,例如可以通過紙筆來傾訴不愉快,或者進行適當的身體鍛煉,必要的時候甚至可以找一個沒人的地方好好哭一場,千萬不要認為哭泣是懦弱的表現,流淚本身就是宣泄和放松的方式,有益于維護心理健康。

(5)適時尋求心理健康服務。當負面情緒難以控制并影響到工作狀態時,如果有可能的話,建議暫時離開應激源,這將有助于情緒的快速平復,待情緒逐漸平復后可以重返工作崗位。當發現自身出現失眠、情緒低落、焦慮等癥狀,且癥狀持續2周不緩解影響工作等心理問題時,就應該尋求專業的精神心理醫生進行干預或診治。

(6)常用的心理干預技術:①安全島技術。在內心構筑一個只屬于自己的,不受任何外來人或生物打擾的地方,強調一定是只屬于自己使用和支配的一個安全環境,可以是熟悉的床、一處小院、一間小屋等。借用自己的視、聽、嗅、味、觸等多個感覺通道去回憶那張床或那個安全的小屋。回憶的過程,就已經在感受休息和放松的感覺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在內心引導自己進行暗示:“我在那個地方是特別舒服的、安全的,而且這個地方是有邊界的、放松的”,去激發和喚起軀體感受,讓身體充分放松休息后再重新恢復戰斗。②呼吸放松法。用一個舒適的姿勢平躺在床上,一只手放在腹部,另一只手放在胸部,注意先緩慢地呼氣,感覺肺部有足夠的空間進行深呼吸,然后用鼻子緩慢地進行吸氣,直到無法再吸入為止,停留1~2 s。再用嘴巴緩慢地把氣體呼出,在呼氣時心中暗示所有的煩惱壓力隨著污濁的廢氣都被呼出了,身體在慢慢地變輕松。同時用吸氣時放在腹部的手感覺腹部的逐漸隆起,呼氣時感覺腹部的逐漸放松,盡可能保證呼吸平緩和穩定。以上動作重復3~5次就可以體會到放松的效果。可以每天早晨起床前或晚上入睡前進行練習,每次練習時長10min左右,還可以配合舒緩的音樂進行。

3.后疫情時期醫護人員的心理調適

(1)盡量恢復正常的生活節奏和安排松緊有度的生活內容,因為一旦睡眠和飲食出問題,就可能引發情緒問題。

(2)盡力保持鎮定,允許情緒的表達和流動。親密友好的溝通交流和傾訴傾聽既能化解緊張的情緒,也能提高心理免疫力。

(3)可以通過聽音樂或者進行體育鍛煉等形式來轉移注意力,讓人緊繃的神經和身體得到舒緩,調節壓力、改善情緒。

(4)加強對一線醫護人員的心理干預和疏導,開展心理健康評估,強化心理援助措施,減輕醫務人員心理壓力,盡力避免創傷后應激障礙等心理問題可能帶來的影響。例如,一線醫護人員所在單位可以通過談心談話、關懷問候等方式,密切關注職工思想動態和情緒變化,做到心理問題早發現、早干預、早疏導。如發現一線醫護人員出現言語不連貫或語速較快、缺乏耐心、不與他人交流、言語顯著減少、無法控制哭泣或其他情感反應等異常表現,應立即安排其脫離工作崗位并尋求精神衛生專科人員的幫助。

四、結語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奮戰在抗擊疫情最前線的醫務人員承受著來自工作和心理方面的高強度壓力,急需心理方面的疏導和積極情緒的應對。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已經密切關注到醫護人員這方面的心理需求,加大了對其心理援助的科普宣傳力度,并積極采取一系列措施來加強醫護人員心理危機干預和心理疏導,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心理健康風險,體現了對醫護人員的保護和關愛。

寒冬終將過去,春天已經來臨!過去的這個寒冬,眾多醫護人員不顧個人生命安危,紛紛加入“最美逆行者”的行列,譜寫了一曲曲感人篇章。當前抗擊疫情的戰役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但需要警惕的是疫情應激狀態過后,一線醫護人員心理問題集中暴發的風險。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的統一協調下,除了精神心理醫生的醫療專業團隊外,還有很多的社會力量(包括志愿者、心理援助熱線以及心理行業協會)都已經投入疫情心理救助工作中,堅信醫護人員在疫情期間以及疫情結束后的心理疏導一定會得到更好的照護和保障。

(李磊)

參考文獻

[1]李春輝,黃勛,蔡虻,等.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醫療機構不同區域工作崗位個人防護專家共識[J].中國感染控制雜志,2020,19(3):1-15.

[2]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和計劃委員會.經空氣傳播疾病醫療機構感染預防與控制規范:WS/T511-2016[J].中國感染控制雜志,2017,16(5):490-492.

[3]吳欣娟,孫紅.實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護理手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20.

[4]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醫療廢物管理條例[J].中國護理管理,2003,3(3):30-33.

[5]吳欣娟,孫紅.實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護理手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20.

[6]翟介明,曹彬,陳榮昌.新冠肺炎防治精要[M].上海:上海交大出版社,2020.

[7]鄭一寧,李映蘭,吳欣娟.針刺傷防護的護理專家共識[J].中華護理雜志,2018,53(12):1434-1438.

[8]靳英輝,蔡林,程真順,等.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肺炎診療快速建議指南(標準版)專家與共識[J].解放軍醫學雜志,2020,45(1):1-19.

[9]郭小玲. SHEL模式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期間護士職業暴露防護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20,34(6):943-944.

[10]李平.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疫中高效消毒劑的職業暴露風險和防護對策[J].藥學服務與研究,2020,20(1):1-5.

[11]孫建,徐華,顧安曼,等.中國醫務人員職業暴露與防護工作的調查分析[J].中國感染控制雜志,2016,15(9):681-685.

[12]劉鐵榜,陳向一,苗國棟,等.關于SARS相關精神障礙診斷標準與防治的建議[J].臨床精神醫學雜志,2003,13(3):188-191.

[13]MAUNDER R,HUNTER J,VINCENT L,et al. The immediate psychological and occupational impact of the 2003 SARS outbreak in a teaching hospital[J]. CMAJ,2003,168(10):1245-1251.

[14]BATAWI S,TARAZAN N,AL-RADDADI R,et al. Quality of life reported by survivors after hospitalization for 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MERS)[J]. Health Qual Life Outcomes,2019,17(1):101.

[15]WU P,FANG Y,GUAN Z,et al. The psychological impact of the SARS epidemic on hospital employees in China:exposure,risk perception,and altruistic acceptance of risk[J]. Can J Psychiatry,2009,54(5):302-311.

[16]MAUNDER R G,LANCEE W J,BALDERSON K E,et al. Long-term psychological and occupational effects of providing hospital healthcare during SARS outbreak[J]. Emerg Infect Dis,2006,12(12):1924-1932.

[17]SHINCHI K,MATSUNAGA H,FUKUYAMA Y. Proposal of a model of disaster medical education for practical risk management and disaster nursing:the SINCHI education model[J]. Prehosp Disaster Med,2019,34(4):438-441.

[18]陸林.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醫護人員如何做好自我心理疏導[M].北京:中國人口出版社,2020.

[19]中國健康教育中心.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心理健康指導手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20.

[20]張克讓,徐勇,楊紅,等.SARS患者、醫務人員及疫區公眾創傷后應激障礙的調查研究[J].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6,15(4):358-360.

[21]劉瑛,苗丹民.簡析心理測量本身及其在應用中的問題[J].醫學信息,2015,(45):248-249.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清区| 布尔津县| 镇远县| 顺义区| 汾阳市| 阿拉尔市| 洛川县| 丰顺县| 五原县| 罗甸县| 碌曲县| 凤凰县| 公主岭市| 鄯善县| 韶关市| 平陆县| 秭归县| 天水市| 乡宁县| 含山县| 雷波县| 陵水| 巴彦县| 特克斯县| 阳曲县| 青田县| 华容县| 合川市| 珠海市| 夏邑县| 三门峡市| 连州市| 海南省| 江口县| 桂林市| 隆子县| 灌阳县| 高安市| 南丹县| 郎溪县| 冀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