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雜說四(馬說)》

【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年),字退之,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說得更通俗一點,就是一個自稱祖籍在今天河北的河南朋友。其實,韓愈的出生地在河陽(今河南孟州),他是個不折不扣的中原人士。

韓愈的名頭很響。唐代杰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被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歐陽修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有了這些名頭,有些人一定出去招搖了,君不見各門派就是為了一個正統的接班人或者“掌門人”的名號斗得不可開交?門派還不知道能不能留名,能存在多久,但口誅筆伐、自相殘殺的爭斗不亞于武俠小說中的描寫。

韓愈沒有這些想法,也不屑去爭斗,他知道名聲最終還是后人給的,生前所得不見得都經得起檢驗。他有更高遠的理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他有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之夢,為此,他要付出代價。792年,韓愈登進士第,后因論事被貶至陽山。再后來,那就是真的士大夫所要經歷的一切——仕途坎坷與正義抉擇。20多年后,這樣的歷練才正式結束,817年,因參與討平“淮西之亂”,仕途才有了起色。不過,對士大夫來講,官位與信仰相比,后者更重。這才是他們成為一代宗主的根本。即使前途大好,但是當皇帝做錯了事情,他還是一如當年——進諫,而且因諫迎佛骨一事被貶至潮州。824年,韓愈病逝,享年57歲,被追贈禮部尚書,謚號“文”。

文人,不是只寫了文章,而是還要有一顆正義之心,照耀千古——他們敢于發聲,他們不平則鳴。他們痛恨那些茍且活著的“鴕鳥”樣的人,覺得他們侮辱了“文人”這個詞。

【原文】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13),駢死于槽櫪之間(14),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15),食之不能盡其材(16),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17)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18)真無馬邪?其(19)真不知馬也!

【思維式古文解讀】

千里馬的告世人書——《馬說》

中國文人的世界非常復雜,但是有兩個特征:一個是文人相輕,一言不合就動筆,很多優美的文章都是這樣問世的;另一個是永遠感慨生不逢時,其實這個世界上生不逢時的人太多了,但是一般人又不能寫文章,“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所以,這個任務只能交給文人來完成了。為委屈之人說話的文章,一直就是中國文學里的大戶?!豆盼挠^止》里有兩篇特別的文章,它們為沉淪下僚者“鼓與呼”,然而世人只喜贊美,結果它們又成了最委屈的文章,雖然里面能找到關于人才困局的真知灼見。

唐朝文學家,也是當時的大憤青韓愈寫了幾篇被后人稱為《雜說》的文章,其中一篇就是《馬說》,談的就是千里馬與伯樂的關系,這里面的比喻非常簡單明了,就是朝廷或者各級人才選拔者與真正人才的關系。“選賢舉能”這個話題熱了幾千年,文章多如牛毛,但這篇最牛:他說過這150個字之后,人才與選拔者關系的精髓就都囊括在其中了。

這篇文章為何牛到這個程度?用我的話來講,因為韓愈提出了一個“千里馬困局”,道盡人才受委屈的根由。換句話說,別人一萬句都不如他一句。

他的兩個悖論,一舉擊敗古今名家。

可能會有人不服,眉毛一挑:“你確定?”我確實很確定,記得我上初中時,因為過于搗蛋,被罰背誦《馬說》,為了建立對這篇文章的感情,我發現了很多秘密——文章著實寫得不同凡響,開篇便說:“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p>

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世間先有伯樂,在這之后才有了千里馬。伯樂是誰?伯樂是傳說中天上管理天馬的神仙,在人間還有一個代言人——孫陽,與秦穆公同時期的人。

大家熟悉的管天馬的官“弼馬溫”,是孫悟空揮之不去的陰影。在電視劇中,只要妖怪提到這個詞,孫悟空的如意金箍棒就不客氣了。其實“弼馬溫”是“避馬瘟”的諧音,歷史上根本就沒有這個官。古代的《馬經》《本草綱目》等書中說,古人養馬的時候還要養母猴子,因為母猴子的尿液可以有效地幫馬躲避瘟疫。這相當于養了一味活體中藥,還是由母猴子來擔綱的,孫悟空能不尷尬嗎?而據說讓孫悟空惹了一身騷的《馬經》就出自孫陽之手。

這位孫陽有什么本事,竟然有了神仙的美譽?

他有高明的判斷力。他最大的本事就是發現千里馬,而且公信力前無古人,后無來者。我們來看一個《韓詩外傳》中的故事:有個人要出售駿馬,接連三天站在馬市上,卻無人問津,他很郁悶,來見伯樂,就一個要求——“伯樂乃還而視之,去而顧之”。“一旦而馬價十倍。”

伯樂走過去圍著那匹馬轉圈兒看了看,臨走的時候又回頭看了一眼,戀戀不舍地離開。很快,這匹馬的價錢就暴漲了十倍。伯樂效應可見一斑!但是公信力的背后,說明他所發掘的千里馬都得到了驗證,那些在世人眼中本來平淡無奇,甚至是劣馬的馬,都逃不過伯樂的慧眼。伯樂識馬能力超強,是千里馬的知音。

可是,成人的生活總是不如意事常八九,知人善用的伯樂往往讓人尋尋覓覓,卻只能凄凄慘慘戚戚。

請看韓愈的起筆。按照邏輯,無論有沒有伯樂這種專業人士,千里馬這么一個特殊的物種都是客觀存在的。但是,韓愈的話恰恰相反,沒有伯樂,相當于沒有千里馬。主觀竟然決定了客觀,可見伯樂對于千里馬的意義。

可能很多人沒有意識到,這是一個悖論,但又特別偉大。偉大在悖謬的無理,無理而妙,妙在世間的事情往往事與愿違。

這還不算完,韓愈的文章,強調窮追猛打。在唐宋八大家里,柳宗元和韓愈兩個人的性格完全不一樣,柳宗元字子厚,做人還真厚道,即使情緒很悲憤,他也就是寫寫寓言,盡量委婉地抒情,比如后面我們要講到的《種樹郭橐駝傳》,最終導致英年早逝。根據我的推測,他長久自我壓抑,把風景、快樂都給了別人,結果自己成了“心理垃圾桶”,不抑郁才怪,不生病才怪。在《祭十二郎文》中一直哭慘,強調身體不好的韓愈比柳宗元長壽,他活了57歲,比柳宗元多活了十年,要是韓愈晚年生活稍微克制一點,或許還能多活幾年。在今天看,活到這個年紀不算什么,但是在唐朝,皇帝的平均年齡都不超過50歲的情況下,這已經是一個非常可觀的年紀了。為何會這樣?你看看韓愈的文章,幾乎篇篇都是在戰斗,比如《師說》《原毀》等,扔出去都是“文壇原子彈”。他的戰斗精神讓他把自己的悲憤發泄得干干凈凈,所以才活得長久。50歲以后的韓愈還是有很多高光時刻的,比如追隨宰相裴度平定了淮西之亂,有可靠資料表明,當時曾經發生了這樣的事情:元和十二年(817年)八月,宰相裴度任淮西宣慰處置使兼彰義軍節度使,聘請韓愈任行軍司馬,賜紫服佩金魚袋。在這個中唐最重要的軍事行動中,韓愈曾建議裴度派精兵千人從小路進入蔡州擒拿吳元濟,可惜裴度未來得及行動,當時的駙馬爺李愬已自文城(今河南唐河)提兵雪夜入蔡州,果然擒得吳元濟。三軍謀略之士無不為韓愈惋惜。

這么一個韓愈,他的進攻很犀利,有孟子的風格。

所以,他要繼續拋出悖論,悖論越是荒謬,越能引導真相的浮出。韓愈說“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這又是悖論。

按照常理,只要千里馬常有,那按道理伯樂也該層出不窮,但是千里馬的悲劇在于它出現的概率遠遠高于伯樂出現的概率。千里馬的生不逢時成了常態,伯樂就更珍貴了。沒有伯樂,千里馬的命運是這樣的:“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奔词褂忻F的馬,也只能辱沒在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馬一同死在槽櫪之間,不以千里馬著稱。

這個說法,韓愈不是空口無憑的。從795年到813年,韓愈經歷了長達18年之久的跌宕起伏的生活,讓他有了對人才境遇的深刻體驗。尤其是貞元十一年(795年)他在一封給宰相的信中寫了這樣的句子,估計很多古代文人讀起來都感覺像是在寫自己:

“愈之待命,四十馀日矣。書再上,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門,而閽人辭焉。”

韓愈在他這封非??酥疲潜瘧嵉枚甲兞寺曊{的書信里,用這幾句話破釜沉舟,誓死一搏了:我等了你四十多天,寫了那么多自薦信,結果三番五次地就連你家看門人這關都過不了,我們這些人才,還有法活嗎?

韓愈擅長現身說法,而且他還不斷地通過生活積累閱歷。有些功名的千里馬尚且仰人鼻息,人見人欺,看人臉色過日子,一般人才的遭遇就可以腦補了。《馬說》文章雖短,但卻是韓愈用生命寫出來的作品,那種身負千里之能,但是只能沉淪下僚的郁悶,能夠引起天下人的共鳴。

為何韓愈一文寫就,天下停筆呢?

兩個字——“良心”。

韓愈分析千里馬被埋沒時,那是直擊良心呀!“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日行千里的馬,吃一頓有時能吃盡一石糧食。飼養馬的人不懂得它有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喂普通的馬那樣來喂養它。這樣的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飽,力氣不足,能力就顯現不出來,想要和普通的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這段話化用了伯樂當年發現千里馬的故事,在同等條件下,千里馬優勢全無,劣勢倍顯。千里馬的養育成本高,成才時間長,需要條件多,而它的優勢,包括它的軟硬實力,判斷起來非常復雜。

結果,當天下的選才者有時自己都未必是人才,也不懂這個規律的時候,千里馬就慘了:千里馬出來一匹埋沒一匹,冒牌伯樂出來一個紅一個?!安咧灰云涞?,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彬屖骨Ю锺R而不能按照正確的方法喂養它,不能夠充分發揮它的能力,聽千里馬嘶鳴,卻不懂它的意思,只是握著馬鞭站到它的跟前,貌似心酸地說:“天哪,天下竟無一匹千里馬!”難道(這世上)是真的沒有千里馬嗎?恐怕是真的不認識千里馬吧!尤其“執策長嘆”,假伯樂站在千里馬面前,大呼時無良駒,就像選才者高呼時無英才!這非常理性地講了一個道理:不是天下無馬,而是天下無伯樂。前面怎么讀都是馬的悲涼,后面怎么讀都是人的遭遇。伯樂與千里馬,朝廷與人才的形象一下子合二為一了。還有些不當講的話,現在都不用講了,朝廷的那幫當權者低劣的政治素養、令人發指的選拔能力躍然紙上。

要知道,韓愈寫這篇文章的后果,是有可能再一次出現在貶謫的路上,如果這樣下去,等待他的將是千里馬命運中最可悲的一種結局。一般情況下,朝廷用人的政策,很多人心知肚明,但是能像他一樣站出來“不平則鳴”的人很少。中唐的中年特征,最重要的不是處于“中唐”這個時間,而是它的氣象,已經沒有了那種年輕人的盛氣,自然也就沒有了生氣。一幫中年油膩男,在朝廷里混日子,而真的有才之士,不是遁跡于江湖,就是掙扎于草莽,最好的那種,也只是在基層工作,明明是千里馬,卻和毛驢稱兄道弟。

這也符合韓愈的性格。他剛剛仕途無限美好的時候,也就是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發生了一件大事:憲宗派使者前往鳳翔迎佛骨,長安一時間掀起信佛狂潮。史書記載很多善男信女要么傾盡家財,要么自殘其身,以表示對佛的虔敬。韓愈不顧個人安危,毅然上《諫迎佛骨表》極力勸諫,認為供養佛骨實在荒唐,要求將佛骨燒毀,不能讓天下人被佛骨誤導。憲宗覽奏后大怒,估計一拍龍椅,青筋暴起,因為他宣布要用極刑處死韓愈。裴度、崔群等人極力勸諫,憲宗卻仍憤怒。一時人人震驚嘆惜,乃至皇親國戚們也認為對韓愈加罪太重,為其說情,憲宗便將他貶為潮州刺史。

到了潮州,原本以為他會像柳宗元那樣游山玩水,結果,他寫了一篇非常霸氣的文章《祭鱷魚文》,告訴禍害當地的鱷魚:“你們都小心點,不怕皇帝的韓愈今天來了,難道我還怕你們?識相的趕緊走,去別的地方,不然,可別怪我不客氣?!?/p>

正是在這種良知的支配下,在這種一以貫之的“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雖九死其猶未悔”“以打不死的心態活到老”的戰斗精神的支持下,他敢說這樣硬核的話。僅憑這一點,當時的人,還有后世的人就該對他頂禮膜拜。因為在很多朝代,大家考慮的不是如何憑良心進諫,而是自己的諂笑夠不夠溫柔。

所以,這篇文章雖短,讀下來卻酣暢淋漓,韓愈用兩個悖論,點出了伯樂的重要性。伯樂越是起決定性作用,千里馬就越是悲哀。自身不是人才卻充當了伯樂,去選千里馬這樣的人才,事情更荒唐、更具悲劇性。這就是“千里馬困局”,也是人才屢屢被埋沒的根源,一針見血,精辟至極。話說到這個份兒上,一個字多不得,一個字少不得。千里馬能不能被發掘取決于伯樂,而千里馬出現的概率與伯樂出現的概率卻相去甚遠,是故悲劇不斷,人馬殊途。這就是人才的悲哀。韓愈寫了這樣的文章,后人都不好意思動筆了,因為再也寫不出來更好的了。

我最怕這時候的韓愈放下筆,回頭說一句:“掌聲在哪里?”


(1) 太元:東晉孝武帝的年號(376—396年)。

(2) 鮮美:鮮艷美麗。

(3) 儼(yǎn)然:整齊的樣子。

(4) 阡陌交通: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阡陌,田間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東西走向的叫陌。交通,交錯相通。

(5) 黃發垂髫(tiáo):(借代修辭)指老人和小孩。黃發,古時認為老人頭發由白轉黃是長壽的象征,這里指老人。垂髫,古時小孩不扎結頭發,頭發下垂,這里指小孩子。髫,小孩垂下的短發。

(6) 要(yāo):通“邀”,邀請。

(7) 邑人:同邑的人,同鄉。

(8) 絕境:與世隔絕的地方。

(9) 便扶向路:就順著舊的路(回去)。扶,沿著,順著。向,從前的,舊的。

(10) 處處志之:處處都做了標記。志,動詞,做標記。

(11) 規:計劃,打算。

(12) 問津:問路,這里是探訪、訪求的意思。津,渡口。

(13) 祗辱于奴隸人之手:也只能在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沒)。祗(zhǐ),只是。奴隸人,古代也指仆役,這里指喂馬的人。辱,這里指受屈辱而埋沒才能。

(14) 駢(pián)死于槽(cáo)櫪(lì)之間:(和普通的馬)一同死在馬廄里。駢,兩馬并駕。駢死,并列而死。于,在。槽櫪,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為馬廄。

(15) 以其道:按照(驅使千里馬)正確的方法。以,按照。道,正確的方法。

(16) 盡其材:竭盡它的才能。這里指喂飽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發揮出來。材,通“才”,才能。盡,竭盡,發揮出。

(17) 策:馬鞭。

(18) 其:難道,表反問語氣。

(19) 其:大概,表推測語氣。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兰县| 萨迦县| 郁南县| 宾阳县| 霍州市| 桃园县| 茂名市| 海城市| 昌吉市| 黄梅县| 齐齐哈尔市| 扬州市| 彩票| 泰宁县| 青海省| 新巴尔虎右旗| 双城市| 韶山市| 龙胜| 永嘉县| 宜宾市| 合水县| 正镶白旗| 绍兴市| 伊宁市| 榆中县| 搜索| 桦甸市| 昌乐县| 吉安市| 松阳县| 法库县| 综艺| 和静县| 宁德市| 阿荣旗| 彰化市| 东阿县| 平阳县| 尤溪县| 塘沽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