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八年級下冊

《桃花源記》

【作者簡介】

陶淵明(約365—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潛,別號五柳先生,私謚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東晉杰出詩人、辭賦家、散文家,被譽為“隱逸詩人之宗”“田園詩派之鼻祖”。這是網絡上給出的簡介,很真實,但是有點俗氣。更俗氣的是這個稱號——“江西首位文學巨匠”。既然是巨匠,那陶淵明就不會專屬江西,應該屬于不同的時代,屬于所有地區的中國人。

但是,這篇文章告訴大家一個事實,作為歷史上為數不多的擁有私謚的人,他可不是一個簡單的隱士,也不是一個老學究,他是一個具有“先進思想”的人,他筆下的《桃花源記》不僅寫出了一種夢想,更寫出了一個烏托邦,即使他自己也知道這個世界上沒有真正的烏托邦。

還有一個更俗套的概括,但是內容無可厚非:陶淵明詩文感情真摯,樸素自然,清高耿介,灑脫恬淡,影響了后世文人的思想和創作,其作品有《飲酒》《桃花源記》《歸去來兮辭》《五柳先生傳》等,傳世詩共125首,文12篇,被后人編為《陶淵明集》。

我們不做廣告,只是廣告的搬運工。

【原文】

晉太元(1)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2),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4),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5),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6)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7)來此絕境(8),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9),處處志之(10)。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11)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12)者。

【思維式古文解讀】

烏托邦里的小隱士——《桃花源記》

《桃花源記》里的桃花源美麗極了。我們一開篇就發現這位幸運的武陵人進了一個別樣的洞天,他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長在溪水的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花草鮮嫩美麗,落花紛紛地散在地上,不僅如此,再往前行,進入一個山谷,發現里面有一片平坦寬廣的土地,一排排整齊的房舍,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沼、桑樹竹林之類的。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雞鳴狗叫聲到處可以聽到。人們在田野里來來往往地耕種勞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樣。老人和小孩兒個個都安適愉快,自得其樂。

想一想這樣的生活,今天的我們都喜歡。

離開桃花源后,那個武陵人可能都要后悔他做的一件事,那就是想把秘密告訴太守,一下子被上天識破,再也找不到桃花源的入口,而且武陵人這個大嘴巴還惹了不止一個禍——又被喜歡八卦的南陽劉子驥探聽到了消息,無端地害了一條人命。

讀完了《桃花源記》,很多人都想不到一個問題,那就是,陶淵明是個怎樣的人?

其實在很多人的眼里,一講到陶淵明,那簡直就是中學生寫作的萬金油啊!寫到生活中的任何話題,這個陶淵明都是重心。但到底陶淵明是個怎樣的人,恐怕很少有學生知道。有人說他是個農夫,莊稼卻種得一塌糊涂,陶淵明自己都說過“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這是他寫的為數不多的糗事。有人說他是一個隱士,你看他整天宅在他的那一方天地里,外面的世界是個什么樣子,他好像滿不在乎。也有人說他是一個文人,你看他給后人留下那么多背誦內容,有時中學生說起來牙根都不舒服。還有人說他是一個書生,要知道,他發起脾氣來也是金剛怒目,動不動就掛冠而去,老子不干了,絕對不是大家想的那么溫和。

總而言之,陶淵明,是個人物。

但是,他究竟是怎樣一個人物?這些都不是。他是一個烏托邦主義者,一個把理想藏在心里、把情懷給了文字的人。

那么,極具思辨意義的問題出現了:陶淵明的理想是什么呢?

他的理想其實就是河清海晏,換句話說,就是天下太平。

為什么會有這種想法呢,還要說一說陶淵明在他那個時代大概看到了什么。我們都知道,從西晉到東晉的過渡實際上是非常復雜的。其中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充滿了人間悲劇,也就是無情的殺戮。有人問,這些事情有證據嗎?當然有,我們可以翻看一下史書,比如北齊史,北齊皇帝高洋家族日常生活的內容就包含想殺誰就殺誰。有時一個妃子白天還備受寵幸,晚上就人頭落地;一個大臣白天還是重臣,晚上就成了死尸。還有后趙的皇帝石虎,殺人就是日常游戲。他們走過的地方,鮮有遺類,奸淫擄掠,那都是輕的。對亂世中的老百姓來講,生命安全毫無保障,有的直接被殺,有的被吃掉,還有的是被欺凌夠了再吃掉,這些都寫在了史書上。后來,宋朝人提出一個名詞,叫作“兩腳羊”,也就是等著被同類殺、被同類吃的亂世百姓,可以說既形象又慘痛了。

怎么會這樣呢?因為西晉末年,天下大亂。各個民族都想問鼎中原,結果西晉分崩離析,北方一下子進入了十六國時代。尤其當時未曾開化的一些力量侵入中原的時候,由于沒有耕種的習慣,糧食匱乏,過游牧生活的他們又習慣了吃肉,就導致了很多極其惡劣的事件。另外,連年累月的戰亂,餓殍遍地,無人生產,人就爆發出了那種殘酷的生存本能,比如史書記載前秦苻登的部隊,就是著名的食人部隊,和他們交戰失敗的后果不僅是死亡,更要被吃掉,真的令對手望而生畏。對于這樣的情況,所有有良知的人都一方面正視這個事實,另一方面一定會覺得,當時百姓的生活何其水深火熱呀!生靈涂炭,命若螻蟻,這就是當時的真實情況。陶淵明所面對的就是這樣一個時代,魯迅先生所說的“吃人的時代”。

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還沒有這種烏托邦的理想,反而才是令人奇怪的事情。

更何況,處在這樣的亂世,是沒有避難所的。一般老百姓也就只能聽天由命。作為精英的士大夫,他們也把自己的命運綁在了國家的戰車之上。其實命運不是交給了天,而是交給了統治者,統治者就是那個“天”。香港電影《太極張三豐》里那句話“我命由我不由天”,在那樣的亂世根本是騙人的,因為普通人根本就成不了“天”,更不用說超越“天”。

陶淵明的生活就是在這樣的法則下運作,他想當官,經過他的努力和朋友們的幫忙,就可以謀個差事,比如在《歸去來兮辭》里有:“會有四方之事,諸侯以惠愛為德,家叔以余貧苦,遂見用于小邑?!狈g成白話文,就是這樣羞澀的一段話:正趕上出使到外地的事情,地方大吏以愛惜人才為美德,叔父也因為我家境貧苦替我設法,我就被委任到小縣做官。說得通透點,就是日子過不下去了,我得出去上班。但是,陶淵明還說了幾句話:“于時風波未靜,心憚遠役,彭澤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边@句話的意思也很明白,那時社會上動蕩不安,他心里懼怕到遠處當官,彭澤縣離家一百里,公田收獲的糧食足夠釀酒飲用,所以就請求去那里。在這一段里,他沒有提老婆孩子,專門提了“酒”,就這樣一個細節,說明陶淵明所希望的社會起碼得有酒喝,能安穩地喝上酒,人生在世才有一點兒意義。這就把對社會的所求放到了最低限,沒有辦法。即使身處東晉的官場,由于各種騷亂不斷,也沒有幾個人敢說今天在朝堂上,明天還可以準時參加點卯。暴亂是魏晉骨子里就有的東西,比如西晉末年的“八王之亂”,又如東晉王敦等人的叛亂,熱鬧的程度都足以讓朝堂實現整體“換代更迭”,就連皇帝都可以輕易被廢。陶淵明的熟人——后來的宋武帝劉裕,創造過一個紀錄,有統計說他干掉了至少六位皇帝。普通的百姓就更不用說了,能多熬一天,就是賺了。整個社會中人們的想法就是:哪里有樂土?“與世無爭,超然世外”,這八個字,就是陶淵明那個時代的夢想,也是桃花源里的座右銘。

可是,繼續思辨的話,下一個問題必然是:為何只有陶淵明提出了“桃花源”這個理想?

陶淵明曾說自己“自幼修習儒家經典,愛閑靜,念善事,抱孤念,愛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換句話說,這個人骨子里就是一個糾結的人,身體里住著兩個靈魂:一個心懷猛志,金剛怒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另一個忘卻塵世,終老丘山,閑云高臥。這樣的性格,讓他不斷掙扎。

至于陶淵明為什么有“桃花源”這個理想,有這種強大的想象力,其實原因有三個。第一個原因是,他的祖先曾經實現過這樣的愿望。他的曾祖父叫陶侃,在《三字經》中非常出名。最出名的是什么呢?兩件事兒。一件是有一次陶侃從官府拿了一壇腌魚送給母親,沒想到陶侃的母親當場就怒了,她告訴自己的兒子,現在你貪的是一壇腌魚,以后貪的可能就是不計其數的寶貝和財產,那么國家用你這樣的人當官有什么用?媽媽發飆教育了兒子一頓,讓兒子成為一代良臣,或者說一代名將。另一件事是,他平時沒事的時候,有個特殊的癖好——搬磚,早晨把磚搬到室外,晚上再搬回室內。后來人們才明白,他這是在磨礪意志,養兵千日,不是真的養著,而是要積極準備,保持戰斗狀態,那才能用兵一時。

陶淵明身上背負著祖先遺留下來的使命——他要為國效力,功成名就,光宗耀祖,將祖先的舊勛發揚光大。他寫過很多詩文,里面充滿了理想,也有理想碰壁后灰頭土臉的憤懣,這種失落感讓他有些任性,高興時想治國平天下,不高興時想歸園田居。但是,只要一想起歸園田居,他心里就隱約覺得對不起祖先——他們的輝煌斷送在自己這一代手中,沒有人愿意做榮譽的終結者,即使他超然物外。所以,有時陶淵明發起脾氣來,也寫寫《詠荊軻》這樣“囂張”的詩篇:“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素驥鳴廣陌,慷慨送我行。”你看看,人家曾經也是一個少年。

第二個原因也很簡單,陶淵明也有讀書人都有的意向,讀書目的何在?肯定不是為了心寬體胖,而是為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就是大家所講的修、齊、治、平四件裝,這個意向已經刻到了他的骨子里,即使他也要謀生,也得養活家人。但是,他真正的目的可不只是想養活家人,他想養活天下的蒼生,讓百姓過上好日子。這個想法一直在他心里,不管他是住在武夷山下,還是在彭澤任上。所以說,“桃花源”這個理想其實從來沒有被磨滅過,祖先曾經追求的和他曾經想實踐的就這樣交織在一起。

其實還有第三個原因——這個原因很重要,那就是陶淵明看清了社會現實,洞悉了老百姓的悲苦。所以他的腦子里就自動產生了一種反向聯想。他把現實中所有的真實的痛苦,感覺到的那種悲涼和不能承受的屈辱,全部幻化成了其反方向:告訴世界,其實還有另一個樣子。這就是陶淵明非常了不起的地方。

這三個原因解釋了為什么只有陶淵明才能提出“桃花源”這個理想,別人可能不具備他那樣的基因,可能不具備他那樣的思想,可能沒有體驗過這人世間的悲苦。

你看文章里的話:“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边€有更令人心動的:“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薄岸氵M小樓成一統,管他春夏與秋冬”,這種成功的避難,簡直就是開了掛,桃花源外的人哪個能做到?他們能做到的就是無難不逢,躲避不成。

可能有人有所懷疑,陶淵明哪里真正地體驗過世間悲苦。其實他的很多名篇里都有人間的煙火味道,而且很濃。比如在《五柳先生傳》里,陶淵明老先生周身披著破麻袋,家徒四壁,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外面不下了,里面接著下,外面刮風了,屋里風更大,夏天中午烈日高懸,他全家在屋子里面曬著大太陽,這就是他的生活。他對下層悲苦生活的感觸,那是淋漓盡致的真實。一個人只有真正走到老百姓中間,真正體會到了民生的艱苦,才能真正形成一種烏托邦的想法。雖然人們都知道烏托邦是虛構的,甚至有些烏托邦,比如《1984》《美麗新世界》《我們》中的烏托邦是罪惡而丑陋的,但是在亂世,烏托邦理想卻是真實的一種美麗。

“桃花源”的理想能實現嗎?陶淵明心里也沒譜,所以安排了一個異常神秘的大結局:“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如前面所說,這位不知感恩的武陵人,忘恩負義,想把這個消息兜售給太守,結果,桃花源就這樣消失了,或許那個武陵人會遭到現實的懲罰,而好事的南陽人,也為尋找桃花源,上演了“好奇害死貓”的悲劇。這樣的安排,絕對不像一個隱士能想出來的,但是別忘了,他愛極了自己所塑造的這個世界,不希望有人破壞這個烏托邦。他不得已安排了一個結局——凡是知道桃花源或者想知道桃花源真正地址的人都可能沒有善終。所以,高士病終,武陵人再也找不到那條去往桃花源的路。

回頭再看《桃花源記》,最初是個笑話,后來成了傳奇。這就是魔幻現實主義。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普格县| 宜丰县| 桐庐县| 沙湾县| 恩施市| 贵阳市| 陆良县| 成都市| 独山县| 新丰县| 新干县| 朝阳区| 波密县| 十堰市| 漳浦县| 嘉兴市| 岳池县| 武乡县| 九龙县| 阿克陶县| 合水县| 辽阳县| 乐清市| 灌阳县| 葵青区| 崇礼县| 乌拉特前旗| 盱眙县| 托里县| 泾川县| 开远市| 龙南县| 榕江县| 成都市| 平顶山市| 九龙城区| 达尔| 玉环县| 高青县| 北安市| 咸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