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么孩子“怎么說都不聽”?
橙子寫了很多關于管教孩子的文章,也看了成千上萬條留言,很多父母表示:懂得很多道理,卻依然帶不好一個娃。其實也沒要求孩子能有多聽話,但就連“不要打人”“不要摔東西”這樣的基本行為規范,孩子都遵守不了,上一秒糾正完,下一秒繼續犯,讓人絕望。有人看到熊孩子,就得出結論:就是打得少了。
也許吧,打孩子看起來確實包治百病,但真的要慎用,因為那只是一劑“止痛藥”,治標不治本。如果你連病因都沒搞清楚,就算一頓胖揍讓癥狀有所緩解,那也是暫時的,你一眼沒照顧到,孩子就又會開始“作妖”,因為病根還沒除啊!
其實,每個孩子天生就想要滿足父母的期待,被社會認可,沒有一個孩子想要去當“壞孩子”。但是,他們為什么就是“怎么說都不聽”呢?
把我家倔強難搞的毛頭大魔王帶到八歲多,現在帶出去,終于人五人六像個守法好兒童了。再回望整個養育、管教他的歷程,我終于可以跳出現象看本質,也終于知道每個“不聽話”的小朋友都有他的苦衷。
一、聽不懂
很多父母對孩子的期待有一道重要的分水嶺。孩子會說話之前,把他當成“不懂事”的寶寶,什么行為都縱容;一旦孩子會說話了,就認為他什么都能聽懂了,于是把他當成“懂事”的大孩子來要求,開始沒耐心解釋自己的指令,親子沖突就開始大爆發。
其實,小孩子會說一個詞,不代表他就確切懂這個詞是什么意思;他懂你說的一些話,不代表他懂你說的所有話。學齡前的孩子對大人的語言都會進行不同程度的半蒙半猜,而且他們會為了取悅大人而努力表現出“聽懂”的樣子,但是其實很多時候,他們根本就不明白大人在說什么。
關于這個問題,第2章的《總覺得孩子不聽話,你確定你說明白了嗎?》一篇做了詳細分析,這里就不具體說了。
總而言之,如果你覺得孩子不聽話,首先反思一下你說的這“話”他真的明白是什么意思嗎?你有沒有用示范、舉例、分步等各種方式來解釋這“話”的意思?確認孩子明白你的“話”是什么意思,再來要求他“聽話”。
二、做不到
很多父母可能意識不到,你的有些要求是超出孩子能力范圍的,有的父母甚至要求孩子做到一些對大人來說也很難的事情。
譬如,讓他們瞬間控制情緒——“不許鬧”“不許哭”。先問問自己,能不能每次都控制住,不對孩子吼叫?
譬如,要求他們具有優秀的意志品質——“忍著點”“認真點”“膽子大點”。先問問自己,你是不是一個勇敢、頑強、細心、謹慎的人?
譬如,要求他們控制無意識狀態下的行為——不尿床、不走神、不吃手。先問問自己,能不能控制自己在無聊或緊張的時候不去摸手機?
更多的時候,父母會忽略孩子的年齡特點,對他們有不切實際的期待。
譬如打人這件事,很多父母會覺得這是品行問題,告訴孩子不許打人之后,孩子應該立即改好。但事實是,容易沖動打人是兩三歲孩子共同的年齡特點,因為他們的語言能力和社交能力還不夠成熟,沒有能力妥善處理人際沖突,還需要慢慢學習。就算心里認同不應該打人,也難免有沖動憋不住的時候。所以,孩子反復犯錯誤是在情理之中的,大人要長時間耐心去糾正。
類似的問題還有下手沒輕重、坐不住凳子、亂跑不知道危險、磨磨蹭蹭、粗心大意丟三落四等等。這些問題父母確實要干預,但是真的要做好長期斗爭的準備,很多問題要等到孩子身體和心理足夠成熟的時候,才能真正消失。
就像孩子剛能站起來,你不能要求他會跑一樣,很多行為問題糾正起來需要的是細水長流的慢功夫,不是一蹴而就的,不要過分要求孩子。
三、陷入情緒中
被情緒淹沒的時候,就算是成年人,也沒辦法運用理智行動。孩子就更是這樣,當他們有情緒的時候,肯定什么話都聽不進去。我們比較熟悉的是孩子遭受挫敗或者非常生氣的時候會崩潰大哭,這時候你說什么話都沒有用,只能等他哭完。但是,就算孩子沒有大哭,他依然會陷入某種情緒中,讓本來就不多的理智更加“掉線”,表現出一副討人厭的樣子。
譬如孩子陷入“快樂”的情緒中,極度興奮,不停傻笑的時候;
譬如孩子陷入“不爽”的情緒中,哼哼唧唧找麻煩的時候;
譬如孩子陷入“恐懼”的情緒中,縮成一團,想要逃離的時候。
太餓、太累、太熱、有起床氣等會引起身體不舒服的原因,也會讓他們氣鼓鼓,渾身帶刺。這種情況下,他們已經被情緒淹沒了,恨不得找個碴兒惹父母生氣,然后爆發沖突發泄一下。
所以,你越是覺得孩子狀態不對,越要保持冷靜,不要被孩子的情緒帶走,無論他多么不可理喻,一切道理都等孩子情緒平復的時候再討論。如果你能夠做到耐心安撫,貼心共情,那他們的情緒就可以快一點過去。如果你沒有耐心去安撫,也可以試圖轉移他們的注意力,實在不行也可以什么都不做,等孩子的情緒自然消退。
把情緒的劃歸情緒,理性的才能回歸理性。
四、要關注
缺乏關注的孩子會走兩個極端,要么特別乖特別聽話,什么事都要討好大人;要么就特別淘氣特別搗蛋,故意破壞規矩,搞出麻煩來讓大人關注自己。從小被關注比較多,大了以后被關注變少的孩子會更傾向于后者。他們闖禍之后,雖然被訓哭,但是內心暗爽,覺得就算有人來修理自己,也比沒人理自己強。越是年齡小的孩子,需要的關注就越多,他們賣力地夸張表演,只是想告訴父母:看我看我快看我!
想要改善這個問題,還是那些老生常談:平時安排固定的親子互動時間,多和孩子進行肢體接觸、眼神交流,經常對孩子微笑,主動和孩子多說話,而不是心不在焉有一搭沒一搭地應付孩子。孩子的內心被裝滿了,才不會一直要要要。
要關注所帶來的行為問題,最典型的一個例子就是在弟弟妹妹出生的時候,哥哥姐姐都會有不同程度的“返嬰”現象:什么都不會了,什么規矩都不懂了,整天找各種麻煩。他們其實就是覺得父母關注嬰兒太多,忽視了自己,所以想要搶回關注。
這個時候和他們講道理或者懲罰他們,用處不大,多單獨陪陪他們,讓他們感受到你對他們的愛沒有變,他們很快就會好起來。
五、不服氣
管教孩子有一個前提,就是孩子要在內心“認同”你,和你有足夠的感情基礎。如果親密度不夠,孩子就會覺得你沒資格管他,無論你的道理多對,孩子對你這個人有意見,討厭你,他都會不顧一切地和你作對,明著暗著反抗你。
并不是有血緣關系就是親人,就算是親生父母和子女之間,也要花費時間和精力培養感情。足夠親密,孩子愛你信任你,才會從內心認同你的話,而不是表面上迫于強勢而服從。
經常看到這樣的故事,小時候留守的孩子到了上學的年紀,父母把他接回身邊,發現這孩子“被老人慣壞了”,根本沒法管教。其實未必是被慣壞了,很可能只是孩子覺得父母陌生,對父母沒有感情,“不服氣”被父母管教而已。
六、父母行動力差
很多孩子不聽話,是因為父母太懶,說太多做太少,只知道動嘴喊叫,卻不想第一時間把屁股從凳子上挪開,去阻止孩子的惡劣行為,用行動告訴孩子:你這樣做是不被接受的。如果沒有行動,你喊得再大聲,也是“紙老虎”。
當孩子做了不應該做的事情時,請一定先動手,再動嘴。想象一下,孩子要去捅電門,你還會坐得穩穩的,只用嘴巴喊嗎?你一定會先把他抱開,再和他說不能捅電門吧。所以,請讓糾正孩子的壞行為變成和阻止孩子捅電門一樣十萬火急的事情:
請堅持在孩子每次越界的時候都采取行動,堅持幾十次上百次,讓孩子知道你的堅決和底線,并且開始習慣,孩子才可能呈現出“一說就聽”的樣子,因為他知道,即便他不聽,這道線也無論如何都過不去,自然就不會去浪費力氣了。
養育孩子是個大工程,管教孩子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每個孩子的個性不一樣,每個家庭的環境也不一樣,導致孩子難管教的原因就更加不一樣,有的是單純的原因,有的是綜合性的原因。希望父母們看到孩子身上的問題時,可以冷靜思考,對癥下藥,而不是簡單粗暴地給孩子貼上一個“不聽話”的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