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FinTech和ESG到新經濟
- 邵志堯編著
- 824字
- 2021-05-20 11:41:15
AI革命第四波——自主智能化
自主人工智能是前三波人工智能浪潮的集大成者,把第一波的個別數據、第二波的群體的複雜數據,和第三波的機器感知能力結合起來。有些人以為機器的自動化便是第四波,我只可以告訴你這是初階版,因那只能夠重複某個動作,但無法做決策或處理突發情況;而高階版就是當人工智能賦予機器視覺、聽覺、觸覺和其他感覺,再加上數據運用來優化的時候,機器能夠處理的工作範圍就大大增加了。
從前,摘草莓只可以用人手去做,因為這工序包含了尋找、判斷和採摘,低端的人工智能化並不勝任這工作。但在機器加了探頭,運用先進的視覺算法,再查看草莓顏色以判斷草莓的成熟程度,然後利用機械手臂模仿人手從枝葉上摘下草莓,完全不傷及果實,是透過一連串學習,手法只會越來越熟練。
另一個例子便是京東的物流中心,它能夠處理龐大數量的貨件,不能單靠人手和機械,只可以依靠無數像甲蟲般的機械人。這些甲蟲舉著商品送到適當的位置,無數甲蟲不斷穿梭又不會碰撞,既看得懂商品最終要送往的位置,又送到最合適的位置,取代了不少人們不想做的工種。
無人駕駛應該會是讀者想到的自主智能化的例子,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模式在發展,第一種是完美主義的谷歌模式,不允許任何危及人類性命或企業聲譽的可能性出現,而另一種則採取漸進的特斯拉(Tesla)模式,在部份功能如高速公路上自動駕駛、自動轉向以避免車禍和自動泊車等,只要研發成功便馬上應用,搶的就是時間,但要付出一定的風險。要學懂自動駕駛,就跟真人駕駛一樣,要累積相當里數才有機會遇到不同的路面情況——谷歌花了8年只集得800萬英里數據,而特斯拉只用了兩年就收集到12億英里的數據,足足是谷歌的150倍。谷歌發覺走慢了而減少完美性,而特斯拉則因為死亡個案而加重安全性,一個加快而另一個減慢步伐,各自找出平衡點。
這是一個科技倫理的議題:科技進步還是人命重要?每個人心中的尺也不一樣,西方需要坊間取得共識才可以釐定發展速度,但中國是一個行政主導的國家,實現自主智能化會比西方國家更有優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