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龐籍細講狄青
- 司馬光傳
- 祖詠
- 3335字
- 2020-09-13 09:00:37
話說龐籍因敗西夏有功,被皇帝招進京師做了樞密副使和參知政事。一時名聲大噪,韓琦長期在西北守邊,經略西北軍事。他和范仲淹定下的守土御敵的政策非常正確,使得大宋立于不敗之地。他雖然因為好水川一戰戰敗了,被降職,但他還是非常專注西北軍事。他聽說龐籍敗西夏,非常高興。決定親自寫信給龐籍,搞清楚事情真相。他寫信到:“我與范仲淹大人同守西北,然不聽范大人之言貿然出兵,才有好水川之敗。但大人你如范大人一樣斷事如神,果斷出兵,立克西夏,促使西夏臣服。不知能否告知我們們是如何做到的,告訴我狄青將軍的情況。” 龐籍在信中詳細告訴了韓琦戰爭的具體情節:“狄青乃是汾州西河人,字漢臣,出身窮苦。十六歲時哥哥犯罪,狄青替哥哥贖罪,代他服罪因而入軍,后被調任至西北前線抵御西夏。后來狄青在與西夏作戰中非常勇猛,披頭散發,頭帶銅面具,手持鋼鞭,出入如飛,敵人見之膽寒。身經二十余戰。收到重用,被提拔為指使。他以指使的身份求見經略判官尹洙,尹洙一見他,聽他一談,語出驚人,就將他推薦給范仲淹大人。范仲淹一見他,就知道他與眾不同。教他《左氏春秋》,還叫他苦讀古代兵書戰策。狄青聽了范仲淹的話,讀了很多兵書戰策,也讀了左氏春秋。后來在戰場上都用到了。后來元昊攻占我金明等寨子,這些寨子兵力較少,而且糧草不足,而且守將大意,所以被他容易地攻下。他將當地的財貨都搶光。朝廷在元昊進攻前不久就任命我任龍圖閣直學士、知延州,不久兼任鄜延都總管、經略安撫緣邊招討使。元昊侵略我朝后,朝廷命我率領十萬大軍,將西夏軍隊趕出大宋。我與狄青商量,在金明寨西北邊有渾州川,在盡頭有橋子谷,是通往西夏的交通要道,西夏的軍隊都從這里進入到我朝的。狄青主張自己守住橋子谷。然后大人和其他將領攻取失守寨子,失地可恢復。我采納了狄青的建議。就命狄青守住橋子谷。我則和周美和王信收復失去的寨子。不久狄青率領一萬人守住橋子谷,在橋子谷修了堅固的寨子,我則率大軍支援。西夏聽說我們來收復失去的寨子,果然派援兵來救。狄青與敵人在橋子谷展開激戰,堅決不讓敵人通過橋子谷來增援他們的守寨子的軍隊。敵軍有三萬人,狄青只有一萬人,狄青將隊伍分成三隊,一隊三千多人。自己率一隊。另兩名副將率一隊。兩名副將在兩翼側后,自己在中間靠前,敵人一字排開,向谷口沖來,狄青率軍隊迎戰。由于谷口狹窄,敵人的軍隊前隊很少,展不開,大量的軍隊在后面。狄青利用有利地形,與敵人廝殺。敵人被擊退了一次又一次。敵人主將急了,自己率前隊沖到前面,敵人非常兇猛,狄青的隊伍一時都抵擋不住了。狄青見狀自己也殺到隊伍的前面,直奔敵人主將而去,敵兵死命抵抗,不讓狄青靠近。這時狄青命傳令官傳令讓右后方的一直分隊撥來一半人馬,另一半守住谷口,谷口很小,敵人也沒有大量的軍隊展開,所以谷口暫時沒有受到強力的沖擊。這撥來的一半人馬和狄青的分隊強攻敵軍主將的戰線,一時敵人的戰線被沖破,敵人主將見狀更急了,急忙向狄青攻來,狄青見敵軍主將主動過來,就急功過去,不久就到了敵軍主將的面前,揮起鋼鞭挄其面門,敵軍主將躲閃過去,揮起大刀向狄青砍來,狄青拿起鋼鞭向斜處一磕,刀被磕偏了。狄青見狀,將鋼鞭直向敵軍主將面門一刺,敵將向后一仰。狄青跟上前去,一鞭挄在敵將頭上,敵將急忙扶住頭,狄青又接連挄了好幾鞭,敵將的頭都被挄扁了。死尸栽倒在馬下。狄青大喊;‘敵將死了,敵將死了’,命軍隊趕緊沖鋒。敵軍聽到后心都散了,前隊人馬開始往后退,狄青命軍隊開始沖鋒,敵將已死,無人指揮,遂退后,大潰敗。狄青的部隊在后面掩殺,大概殺死了兩萬多人。其余敵軍退往西夏。西夏敵軍見援兵無法到達我朝,大量的軍隊駐扎在邊境,他們認為即使是援兵再增援,也無法通過橋子谷。我聽說狄青守住橋子谷,打退敵軍三萬人,其余敵軍也不敢通過橋子谷,就讓周美和王信攻取敵人奪取的寨子,又修筑寨子,一步步守住收回的土地。又將隊伍分成三隊,輪番進攻敵人的寨子敵人守兵較少,西夏軍援兵也無法到來,人困馬乏,終于抵不住了,紛紛敗退,都被我軍殺死。失去的土地全部被收回了。我又招募百姓來墾種,以生產糧食,已被后勤之用,命士兵修筑更多的寨子,作為軍事堡壘和百姓和士兵的藏身之所,西夏一點機會都沒有。元昊又讓人來跟我說說想投降,我不信,可能他還想來進攻我朝。但是我讓人小心把守各地的寨子,元昊也沒有辦法,只好跟真心和我們談和,臣服我朝,自稱西夏國主,不稱帝了。”
韓琦接到信后,仔細讀了一遍,對師爺說道:“還是范大人說的對,我們依靠自己的國土,修筑寨子,守土不攻,后悔自己當年在好水川主動出擊上了元昊的當了,才有此一敗。這次元昊‘人心不足蛇吞象’,還想侵占我朝領土,多虧龐籍大人運籌帷幄,狄青,周美,王信等大將的勇敢機智,才搬回一局,西夏軍隊死了不少,元昊心灰意冷,國內大震,開始害怕起來,害怕我朝大舉進攻西夏,要這樣的話,他們就危險了。但我朝要他西北荒涼之處有何用,他們在他們自己的土地上住著,我們即使得到西夏的土地,他們的百姓我們該如何處置。我們既然打了大勝仗,不能得隴望蜀,犯元昊的同樣錯誤,一旦大舉進攻西夏要是有個閃失也是不得了的。還是龐籍大人英明,沒有冒險出擊,才有和談順利,元昊經此一敗,也會一蹶不振,國內反對他多年的征戰,他不見得有什么好下場。”他寫了回信感謝龐籍大人告訴他這些情況。告訴他自己也會守好疆土,絕不貿然出擊,西夏對我們大宋的進攻長達多年,已是強弩之末,沒有什么花招了,只好乖乖地與我們大宋和好。西北經此大勝,群情振奮,士氣高昂,西夏這下老實多了。”
韓琦又將龐籍給自己的來信的內容寫信告訴了范仲淹。范仲淹回信道:“狄青是這次大勝的關鍵人物,雖然龐籍大人統帥有方,但是狄青能以萬人守住橋子谷口,然西夏的大量援軍無法到達大宋國土。敵軍無后援,加上當地的百姓又都散去,他們就是攻占了我們孤零零的幾個寨子,沒有后勤保障,糧草不足,他們自己的糧草和援軍也過不來,加上守寨子的西夏兵太少,所以他們必敗。我和韓大人當以此次大勝為榜樣,守好疆土,絕不貿然出擊。好在西夏已經與我大宋和談,放棄了進攻大宋的計劃。但是狡兔三窟,不知道元昊這個老賊又玩什么花樣。不過西夏國內蕭條,國小而好窮兵黷武,到底是我大宋國富,幅員遼闊,區區一個西夏不是問題,但是絕不能讓其座大,否則對我大宋的威脅勢必增強。我大宋也當專心致志的搞好內政。內修德,外和談,練好兵,以待不時之需。希望韓大人能夠理解。你我當為朝廷守好西北,不能再犯錯誤。”韓琦讀了范仲淹的信,心中感激范仲淹的直率地告訴自己實情,立刻寫了回信告訴范仲淹大人,請他放心,他一定按照自己當年和范仲淹大人定下的方略,以守代攻。
韓琦給范仲淹寫了回信后,立刻向朝廷寫札子,請朝廷重賞狄青,周美、王信等大將。韓琦認為狄青的職位現在太低了,現在大局已定,應當讓狄青擔任更高的職位,讓他只做將已是不行,應該讓他調往京師,擔任高位,以讓他更好地位朝廷效力,也以此鼓勵更多的將士向他學習,這樣一是可以鼓舞士氣,二是可以讓狄青這個軍事天才更好地施展手腳。
仁宗皇帝也聽說過狄青,這次狄青大敗西夏,非常想見一見狄青是什么樣的。他就向龐籍說道:“都說狄青勇猛,頭戴銅面具,手持鋼鞭,這次又大敗西夏,朕非常想見他。大捷剛過,恐軍心激動,鬧出麻煩,暫時讓他在西北鎮守一斷時間,等邊境安定了就將他調到京師,擔任高位。也有好多大臣都上了奏議,讓他到京師任職。” 龐籍說道:“陛下考慮的周到,現在不能大意,和談剛過,邊境還不怎么穩當,待時機成熟再將他調到京師不遲。至于皇帝想見他,只要皇帝下詔命他到京便可。他確實是個很值得一見的人,皇帝招他覲見時也可以問一問他對西北軍事的想法。”仁宗皇帝道:“朕已經知曉。”過了幾日仁宗皇帝下詔讓狄青進京覲見。狄青接到詔書后立刻趕往京城,受到了皇帝的接見。皇帝見他涅面就說道:“狄將軍現在已是有身份之人,面上之疤痕何不敷藥除去?”狄青說道:“我出生窮苦,代兄之過入軍,不可忘當年之艱難,不愿除去。”仁宗皇帝說道:“狄大人真是武德俱佳,不可多得。”皇帝又問了狄青西北軍事的和其他情況,狄青一一作答。皇帝讓狄青在京師呆了半個月后,命他回西北前線。皇帝又命做“精武將軍”之匾額送到西北狄青的軍營,狄青和三軍將士好不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