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司馬光向師爺講上書奏議的歷史
- 司馬光傳
- 祖詠
- 3338字
- 2020-09-13 09:00:37
一天,司馬光和幾位師爺在一起討論上書寫奏議的話題,幾位師爺說道:“奏議繁雜,實在是冗長繁瑣,令人厭煩。我們現在也搞不清楚奏議的實質和寫奏議的訣竅?!彼抉R光說道:“奏議古已有之,書寫得慢慢練習,細細打磨,急不得。詔令與奏議在古代是兩種不同形式的公文。詔令是以皇帝或君主名義發布的公文的統稱,奏議是臣子向皇帝上書言事、條議是非的文字的統稱,‘記言記動二史分司,起居注右史事也,左史所錄蔑聞焉,王言所敷陳惟詔令耳?!t令奏議類文書起源于先秦,形成于秦漢,各朝沿用。蔡邕的《獨斷》記載:皇帝的言論就是制誥,制書是皇帝正式的命令,其名稱叫制誥、赦令,可以分為命、令、政等幾種文體。因而,皇帝的命令叫制誥,即是詔令?!丢殧唷芬灿涊d了大臣上書的奏議,證明奏議至少在漢朝就已經分類細致,分章、奏、表、駁議?!丢殧唷肥潜容^早的介紹詔令奏議類文獻的文集,同時《獨斷》也是第一次對各類詔令類文獻進行比較明確定義的文集。南朝的蕭統將部分奏議文收入《文選》中,且進行了分類,主要有:表,上書,奏記,對問等幾類。但是,《文選》將這些奏議文按文體分成不同的幾類,并未將其分在統一的奏議類文獻里。《文選》收錄的奏議文中最早的是戰國時期的諸侯國大臣向其國君進言的對問,這表明奏議文至少在戰國時代就已經很流行,《文選》將詔令奏議類文獻看成華麗優美的文章,主要是從文學價值方面對其進行定位。南朝劉勰的《文心雕龍》對詔令的來源與演化進行了詳細的梳理,并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將詔令稱為詔策類?!段男牡颀垺诽岬剑呵爻y一中國,將詔書的名稱由‘命’改為‘制’。漢朝的詔令分為四品:‘策書’,‘制書’,‘詔書’,‘戒敕’。劉勰同樣認為詔令起源于唐虞之際,在秦漢時期得到正式的規范 。劉勰也對奏議進行了簡單的分類,分為章表類和奏啟類。對詔令奏議類文獻進行了評論和分析,成為中國古代對詔令奏議類文獻研究的先驅。尚書的誓誥就是詔令類的起源。東周時期,詔令制度還存在。秦詔令辭章氣魄宏大,至文景時內容與辭章都很優美。光武時期有檄和令等詔令文體,其辭意氣魄都很衰薄,均是命令屬下的辭令,但也保存了一批古代史料和有價值的詔令類文獻。詔令起源于尚書的誓誥,春秋戰國時期仍然很流行。漢朝“文景之治”時期的詔令文辭意境優美,是詔令文書發展的頂峰期,后世皆不及,肯定了詔令文書的文學價值。至于奏議類文,奏議類文在春秋時期比較流行,而“謨”就是最早的奏議形態,“誥”則是詔令的最早形態。戰國以后的漢代又出現了表、奏、疏、議等文體,文體名稱與春秋以前不同,但實質上都是奏議文,與“謨”同屬于一類。對奏議的分類已經比較清晰,對奏議類文獻的內容和性質認識得很清楚,對奏議類文獻的起源、演變軌跡的認識進一步加深,也保留了一批有價值的奏議類文獻。詔令是古代一種下行公文,奏議是古代一種上行公文之外,奏議或奏章是中國古代的大臣上書君主的公文的統稱。”
司馬光接著說道:“奏議或奏章是大臣上書君主的公文的統稱。奏議按格式或內容可分為各種不同的文體,有書、奏、表、議、疏、駁、章、啟、對等不同文體。但每個朝代的常用奏議文體是不同的,相同文體在不同的朝代也有不同的內容和用途。自秦代以后,奏議類公文或文體開始繁盛,出現的比較多,分章、奏、表等。奏議類文體各朝各代均有不同,一般根據不同的情形設定不同的奏議文體。首先是根據奏議的不同用途來分開的,是用來陳情、謝恩,還是陳乞、言事、勸導。另一個需要考慮的因素是奏議是針對皇帝的言行提出的建議,還是針對社會問題的需要和朝政制度存在的問題提出的建議。還有的奏議是針對其它大臣的奏議提出的意見或者建議,這也需要一種固定的文體。下面介紹一些各朝代的常用奏議文體:書,《文心雕龍》稱:至太甲既立,伊尹書誡;死庸歸亳,又作書以贊.降及七國,未變古式,言事于主,皆稱上書”。書就是最古老的奏議類文體。《文心雕龍》稱周朝臣子拜謝,贊揚天子,謹受天子的冊命,謙讓所賜榮譽,都用上書。“書”的用途和內容很廣,可以針對朝政問題、君主和其他大臣的言行?!皶痹诤髞硪舶l生了演化,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用途?!皶痹谖簳x以后已經很少見,逐漸退出上奏言事的主題,讓位于其他文體。一般而言,秦漢時期的奏議比較簡樸,要求嚴格。秦朝開始正式規定奏議的書面格式、內容?!昂馐繒?一般的看法指是的是書簡的重量要用衡石計量,這里的“書”就是指大臣所上的奏議文書,秦朝的奏議大部分稱“書”。漢朝的奏議制度和奏議文體有些變化,但“書”這種文體保存下來。三國時期,奏議中還有“書”這種文體,即大臣向皇帝上書進言。從三國時代的奏議可以看出,“書”是大臣向皇帝提出自己的想法,這些都是“言事于主”,奏議也表達了特定的評論或議論.奏,文心雕龍稱‘奏’以“按劾”,又稱:‘奏者,進也,言敷于下,情進于上也?!渡袝虻洹酚小笞嘁匝浴?,意為陳述進獻治國理政之言。奏是大臣們向君主表達的對策、想法和看法。晉朝、北魏、南朝宋、唐朝、本朝等朝代都有“奏”這種奏議文體。據《文心雕龍》記載:秦朝時開始把“書”改為“奏”。到漢代正式確立“奏”的文體和內容格式。漢朝的“奏”很多,大多書寫的很有文采,是憑借斗志和骨氣完成陳述進獻之國理政之言的。秦朝的御史大夫和漢朝的御史中丞的職責都是彈劾奸佞,所以經常用上“奏”進言皇帝。漢朝以后的“奏”很少用到。魏晉時期向皇帝進奏,多用“啟”這種文體。“奏”后來演變為“疏”這種文體,“奏”疏同用。奏議的名稱也一直演變,秦朝稱奏,漢朝稱封事,唐朝稱奏抄、榜子,宋朝稱奏狀,各朝的“奏”的格式也有所不同。這些奏議可以看出, “奏”是指對既定朝廷制度存在的的問題,進行匯報,同時表達對策,向皇帝進言獻策。 “奏”也是針對朝廷制度提出對策和想法,向皇帝進言,表達自己的看法?!白唷币彩轻槍实厶岢龅闹G議和對策。表,《文心雕龍》稱“表”以陳情,又稱:“‘表’者‘標’也?!薄段男牡颀垺繁扔鳌氨怼笔菢酥拘缘钠魑??!氨怼奔词怯脕硐蚧实坳愂鍪虑?,使之明白事情的來龍去脈?!氨怼边@種文體后來也發生了演化。秦代確立“表”的文體,漢代沿用,使用范圍較寬,這時的“表”類似于奏。南北朝后,“表”的使用范圍受到局限。唐朝有“表”這種文體?!氨怼痹谔扑我院蟮氖褂梅秶M一步縮小,僅限于儀式上的陳謝進賀,而上書言事的功能基本全無?!氨怼钡母袷皆诟鱾€時期也是不同的。議,《文心雕龍》稱“議”以執異,又稱:“周爰咨謀,是謂為議?!h’之言宜,審事‘宜’也?!?“議”就是討論國家制度、朝政和治國理政的得失,是很恰當適宜的謀劃、謀議?!白h”這種文體后來也發生了演化。“議”在后面的朝代也可用來表達對其他大臣所上的已有的奏議反映的問題持有疑議,或進行補充表達意見。在北魏、南朝、宋朝,“議”這種奏議很多。“疏”在各朝有不同的用途。疏是從“奏”演變而來,兩者異名同用,合稱“奏疏”泛指奏議?!榜g”是對其它大臣的看法持不同政見,對其他大臣的建議表示不同意見。章,《文心雕龍》稱“章”以謝恩。主要用來陳述事情的緣由?!罢隆迸c“表”文體和內容用途相近,有時很難分開。漢朝時比較流行,在唐宋以后比較少見。啟,《文心雕龍》稱:‘啟者開也。高宗云:啟乃心,沃朕心, 自晉以來盛啟,用兼表奏。陳政言事,既奏之異條;讓爵謝恩,亦表之別干?!梢姟畣ⅰ饕脕黹_導啟發君主,是大臣們平日里用來勸導皇帝的一種奏議文體,內容主要是針對皇帝言行的諫議。對,《文心雕龍》稱:‘對策者,應詔而陳政也?!?‘對’就是大臣們回答皇帝的問題或疑問,陳說己見?!畬Α仓饕轻槍实鄣奶岢龅膯栴}進行回答解說,并不是專門針對朝政問題而上的奏議。以上的幾種奏議文體在后來的不斷演化過程中,有互相替代,互相補充,上奏內容有交叉雷同的現象,但是這幾種文體一直是各朝各代上奏中經常使用的文體。除以上九種奏議文體之外,各朝代還有很多其他不同的奏議文體,如本朝奏議有劄、彈、答、札等。
各位師爺都靜靜地的聽著,對司馬光佩服得五體投地。司馬光說完后幾位師爺都拱手施禮齊聲夸贊道:“遇宋朝司馬光如遇西漢司馬遷,博學多才,我們茅塞頓開,感謝司馬公點撥!”司馬光說道:“也只有跟你們聊才能悟得到這些,也是你們的提醒才讓我想到這些得。”說完大家都一起笑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