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9章 訓學示康

  • 司馬光傳
  • 祖詠
  • 3814字
  • 2020-09-13 09:00:37

一天學校休息,司馬光想司馬康教授學問,鼓勵他好好學習。司馬光說道:“現在都說四書五經是學問的根本,可是古代還有緯書,相對于經書而言,有經必有緯。經書多是圣人之言,古代經典和歷史故事。緯書多是借經書之古代之文而托神仙之言語傳于世間。在漢代,董生上《天人三策》,漢武帝采納,緯書隨之流行,利用神仙和天意強化皇權。在西漢末年王莽利用緯書之中的讖緯符祿和假托天意而取得到天下,緯書和讖緯學說開始流行。東漢劉秀也非常重視緯書,以后各朝各代都非常重視緯書,到了南朝宋開始禁毀緯書,因為老是有人借緯書之文行改朝換代之事。到了隋朝統一南北,愈加禁止緯書流傳,到了隋煬帝開始全面銷毀緯書。到了唐五代和本朝,緯書只散沒于各朝典籍之中。緯書記載有古代的故事,但是很多是迷信,到現在也沒有人去管它。讖緯學說,讖緯就是按照緯書的記載得曲解和假托天意和神靈的旨意,對現實生活進行指揮或干預。“讖”是指假托神靈的旨意,緯是相對于經而言,是對經書的注釋和對經書的神學附會。東漢的劉秀本人就很信仰讖緯學說,他就是利用讖緯而取得天下的,對讖緯非常重視,因此讖緯學說在東漢非常流行。但在東漢以后,讖緯神學受到朝廷的壓制,逐漸消失。與此同時,西漢董仲舒的“天人感應”學說仍然很流行,雖然“天人感應”有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科學成分,但強調天意的神學觀點和人在神的面前是被動的毫無作為的思想是十分落后的,帶有十分濃厚的神學迷信色彩。然而,“天人感應學說”在漢代以后的整個中國古代歷史中都很盛行,并且對古代王朝的統治思想和政策有著深刻的影響。古代陰陽五行之說也很流行,直到現在也是非常泛濫。陰陽五行說天為陽地為陰,萬物皆有陰陽。萬物分為金木水火土五行,五行相生相克。陰陽學說廣泛地被用在建筑、住宅、祖墳等方面。五行學說被用在醫藥、命數、生辰、婚姻等方面。就連朝代也分五行,各朝各代都按照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依次而生。中國第一個朝代是夏朝,屬木德,旗子尚青色。金克木,金德尚白,火克金,火德尚紅,水克火,水德尚黑,土克水,土德尚黃。陰陽五行屬自然規律,但是用來解釋人世間的一切就是有些迷信色彩了。”

司馬光繼續說道:“做學問以四書五經為首,考試當然以詩賦為主,做官要以會寫文章為主,文章以奏議為主。如諸葛亮的《出師表》是歷史名篇,一直為后人稱道。《出師表》寫在北伐中原的前夕。用情深切,真摯誠懇,多是肺腑之言。文章的開頭分析了三國鼎立的天下大勢以及蜀國的劣勢,激勵后主上進。接著分析了東漢的興亡成敗的經驗教訓,勉勵后主不要重蹈桓帝、靈帝的覆轍。后面又講到先主劉備三顧草廬的故事,以及諸葛亮表示自己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心志。作品文字流暢,文筆犀利,文采飛揚,對仗、排比等文學手法的熟練運用,使得文章充滿了可讀性。《出師表》字里行間充滿熱情,讀起來使人感到激情澎湃,心潮涌動。《出師表》對后人更是一種激勵,使得讀者認可北伐的正義性和對光復漢室,統一中原的的歷史大業感到責無旁貸,并有立即北伐,躍躍欲試的感覺。《出師表》的寫作適逢亂世,作者直書胸臆,表現的是簡潔樸素的文學美。該文雖然是一篇奏議,但更是一篇文學著作,充滿了文學作品的美感。具有不可多得文學欣賞功用和文學審美價值。歷史上象《出師表》這樣的具有文學欣賞價值的奏議還有很多,大部分奏議均是文字優美,文筆流暢,內容豐富,文學價值很高,具有很高的文學欣賞的價值。特別是象魏晉以前的奏議,大多寫的文學水平很高,有的被收錄在各種文集中被人傳頌。如南朝梁劉勰的《文心雕龍》和蕭統的《文選》都收錄了不少這樣的奏議類文獻。這些奏議類文獻和其他各類的文學作品一道為人們所欣賞,有的還成為歷史佳作,為人們所津津樂道。如李斯的《諫逐客令》,當秦王意氣風發準備大干一場的時候,大力招徠來自六國的才子,來自韓國的鄭國幫助秦國修水渠,以耗秦國實力,有秦國貴族向秦王提出:如果來自六國的才子都效忠自己的祖國,而與秦國作對,打入秦國內部,里應外合,秦國豈不是很危險.秦王很是憂慮,他覺得這人說得沒錯,就準備將來自六國的才子,稱為客的逐出秦國。李斯是楚國人,也在被逐的行列,他很是喜歡秦國,希望在秦國施展抱負。他冒著生命的危險給秦王上了一份諫逐客令,規勸秦王:古代秦國利用客卿使得秦國強大,來自六國的才子都如珍寶,秦王將這些珍寶都奉還給六國,豈不是讓六國實力壯大,對秦國來說豈不是很危險。秦王看了這份文章,很是感動,趕緊又將六國的客重新招回,李斯也得到重用。著篇文章利用比喻和對比,用情深切,分析深刻,語言優美,很得后人欣賞。賈誼的《論積貯疏》,利用古代典故和名言恰當的比方,進行合理的推理,推論出積累儲備糧食的重要性。又總結漢朝的有目共睹的歷史經驗和教訓,讓人意識到缺乏糧食的可怕后果。文筆流暢,文風瀟灑,用情懇切,用詞用語準確,讓人深刻領會到積貯粟得重要性。直到今天仍為后人熟知,不僅由于其文學性較高,而且其蘊含的哲理高深,可以給人提供文學欣賞的價值和功用。奏議作為一種公文,如實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現實問題及其解決對策,這是其基本功用。大臣按照社會現實的需要,提出問題的解決對策和建議,用來解決社會現實問題,君主一般經過一定的程序予以采納,并通過朝廷官員進行實施,最后社會現實問題得到處理。奏議要想獲得君主的認可,必須是對社會現實問題的深入分析之后,寫出比較有可行性的建議或者對策才能被采納。奏議是一種實用公文,它必須對社會現實進行反映,這是由奏議本身的性質決定的。奏議既然要解決社會存在的問題,就必須根據社會現實的情況來進行研究和分析,既然要分析和研究社會現實,社會的方方面面的因素就要考慮到其中,如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風俗、社會心理等各方面的問題。因而,社會現實問題的各個方面就被奏議所吸收,并給奏議打上了深深的時代烙印,奏議就這樣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奏議的文字一般都采用對仗形式和固定的格式,有時采用四六言駢體。奏議文辭優美,具有很高的文學美感,而且喜歡用典故和古代名臣之故事,同時也喜歡引經據典,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奏議采用的典故大多數都是耳熟能詳的,典故大多都是歷史上的傳說和故事,能引起君主的興趣和喜愛,也可以得到諸位大臣的共鳴。這些與當時的社會現實契合,有很強的啟發性和隱喻性,使得君主們對反映的社會問題有深刻的理解,同時也感到反映的社會問題急需解決和方案的勢在必行。奏議的文學特征不僅僅是大臣們為了顯示自己的才華和奏議的可讀性而追求的,還可能跟每個時代的特征有關系。如在封建社會鼎盛階段,皇帝為了顯示國朝的氣魄和權威,就要求奏議的文學性高,具有恢弘的氣勢和華麗的詞藻,而在衰落的時代,奏議文體的文學審美主要追求古樸、簡單。不論是氣勢恢弘和華麗詞藻的文學美還是古樸、簡單的文學美,都要求奏議具有較高的文學審美價值。這主要是為了正式而慎重,也是為了國家的統治和統治階級的氣勢。四六言駢體文章主要在魏晉南北朝時代開始風行,比較華麗,在唐朝時的古文運動中逐漸衰落。但在唐朝以后的朝代對君主們所上的奏議中仍然有四六言駢體的遺跡,夾雜在古文中。這種寫作風格在朝廷上顯得比較富麗堂皇,顯得有文采和比較正式,符合奏議的特點,對仗又顯得比較順口,使君主讀起來感到記憶深刻。奏議作為向皇帝上書言事的公文,還是大臣參政議政的手段和形式。一般皇帝治理國家總要聽取大臣們的意見。在秦漢時就已經形成朝議制度,而且朝議制度在整個古代都很流行,即皇帝召集諸大臣就國家大事進行討論。大臣們總要將自己對朝議時候話題的見解上奏給皇帝。此外,對國家治理的重大問題,大臣們都要上奏皇帝予以參政議政。上奏的內容包括皇帝言行和朝政制度等問題,無所不包。皇帝會根據大臣們的建議或意見,與大臣們進行交流。雖然奏議表達的只是大臣們的想法,但是奏議也對皇帝們提出了參考方案,大臣們也實際起到了參謀作用。皇帝只是一個人,他的見識和能力是很有限的,大臣們的參政、議政使得皇帝視野開闊。或者說大臣們在上奏的時候實際上成為皇帝的耳目,提供社會上的信息,并向皇帝進行社會問題的匯報。大臣們在奏議中提到的議論和建議會對皇帝產生影響,對他后來的管理國家和國事的風格和方法產生潛移默化的浸染,并對王朝的政治走向產生一定的影響。奏議作為參政議政的手段和形式,不僅對皇帝產生影響,也對大臣們產生影響。通過朝議上的辯論或交流,上奏的內容會通過一定的渠道反饋到各大臣們的手中,其他大臣所上奏議中的至理名言或者得當的措施,會被有心的大臣們吸收,并在他以后的管理政務的過程中予以借鑒。而不好的措施或失當的言論會被當成教訓引以為戒或被棄之不用。奏議作為向皇帝上書言事的公文,它的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讀者就是皇帝。皇帝是奏議陳述國事的主要對象,奏議對皇帝有提示,警醒和諫議的功能。首先,對皇帝針對民事的不當言行有專門的奏議上奏,予以陳言。皇帝作為最高統治者,自幼生長在深宮,對民間的疾苦不甚了解,所以皇帝對朝廷政務涉及到的民生問題不理解的情況,時有發生。大臣們經常接觸民間,或者是處理民事,不得不接觸民間,對民間疾苦了解頗多。他們總是會對皇帝針對民事的不當言行予以指出。”

司馬康聽完后說道:“學問、詩賦和文章如大海,孩兒如水滴,不知所以然,只知其浩大無邊。”司馬光說道:“等你長大后自然會知道的,為父也會繼續教你詳細的內容。你說學問和詩賦、文章是不是很有意思?想不想學?”司馬康說道:“有意思,我想學。”司馬光哈哈大笑。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昌市| 康马县| 耒阳市| 哈巴河县| 台安县| 尉犁县| 清流县| 峨眉山市| 寻乌县| 汪清县| 莎车县| 南澳县| 石楼县| 光山县| 辽宁省| 新津县| 金秀| 宿州市| 个旧市| 新乡市| 东兴市| 巴青县| 榆中县| 南华县| 江北区| 胶州市| 大余县| 迁西县| 托里县| 阳西县| 宜春市| 深水埗区| 河东区| 自贡市| 科技| 东明县| 阜新市| 比如县| 九台市| 壤塘县| 齐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