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馬史詩三部曲(套裝共三冊)
- (英)彼得·希瑟
- 3467字
- 2021-03-02 15:55:55
序言
羅馬帝國是歷史上歐亞大陸西部最大的國家。在400多年時間里,羅馬西起哈德良長城,東至幼發拉底河,改變了境內居民的生活,并控制著境外數百公里范圍內的地區和部落。彼此相連的防御體系、具有戰略意義的道路交通網,以及訓練有素的職業軍隊,象征并確保了這種控制。一旦邊界部落有越軌之舉,羅馬軍隊就會對其大開殺戒。2000年的票房大片《角斗士》(Gladiator)的開場就取材于公元2世紀中后期羅馬皇帝馬可·奧勒留(Marcus Aurelius)對歐洲中南部日耳曼部落(Germanic)馬可曼尼人(Marcomanni)的勝利。在此200年后,羅馬人與日耳曼部落的戰斗仍在繼續。公元357年,尤里安(Julian)皇帝率1.2萬名羅馬士兵在斯特拉斯堡(Strasbourg)戰役中擊敗3萬名阿勒曼尼人(Alamanni)。
此后只不過約一代人的時間,羅馬秩序的核心便被動搖了。正如一位同時代的人所說,羅馬軍隊“幽靈般消失了”。公元376年,大批哥特(Gothic)難民抵達帝國的邊界多瑙河(Danube),尋求庇護。與羅馬的一貫政策相悖的是,這些難民還沒有歸順便被允許遷入帝國。他們發動叛亂,兩年之后在哈德良堡(Hadrianople)戰役中打敗并殺害曾經接納他們的瓦倫斯(Valens)皇帝,羅馬軍隊中有三分之二的士兵陣亡。公元476年9月4日——哥特人遷入多瑙河邊境百年后,西羅馬帝國的末代皇帝羅慕路斯·奧古斯都(Romulus Augustulus)被廢黜,而為西哥特王國提供核心軍事力量的正是當年哥特難民的后代。眾多王國依靠外來移民的軍事力量在羅馬歐洲領土的廢墟上崛起。這個位于法國西南部和西班牙的王國僅是其中之一。羅馬的衰落以及隨之而來的西羅馬帝國的滅亡成為構建歐洲歷史的一次決定性轉變,傳統上被視為預示古典時期的結束和中世紀的開始。同文藝復興、宗教改革運動和工業革命一樣,羅馬的衰亡永久地改變了世界。
自愛德華·吉本(Edward Gibbon)1776—1788年間出版的鴻篇巨制以來,已有一兩百項致力于該領域或其具體方面的研究,而且毫無縮減的征兆。20世紀90年代,歐洲科學基金會資助一個五年期項目,研究“羅馬世界的轉型”,其成果仍在成卷出版。一如既往,史學家們就一些重大問題和細節問題的看法遠沒有達成一致意見。爭論一直集中在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羅馬的衰亡。既然境外武裝勢力——蠻族——為新王國提供了軍事力量,那么他們顯然與羅馬的衰亡有關。但是吉本之前和之后的史學家都認為羅馬這樣的強國,其文明水平超前成熟,令人驚嘆,不應被在政治、社會、經濟和藝術等文化方面完全不能與其匹敵的蒙昧部落擊垮。羅馬人有集中供暖、基于資本原則的一定形式的銀行和兵工廠,甚至還有御用演說家,而蠻族人卻還只是從事農業,嗜好裝飾用的搭扣(?bulae)。1因此,盡管是個相關因素,蠻族仍不足以導致帝國的衰亡。他們顯然只是利用了充斥羅馬帝國的更為根本的問題。
但是,事實是否如此?本書將重啟史上最大謎團:羅馬帝國的神秘終結。
探究羅馬帝國的終結有其傳統和現實意義。大體而言,西羅馬帝國的滅亡和中世紀初期繼之而起的王國的建立處于公元300年至600年間。這一時期是過去40年里一些最具創見性的歷史研究的對象。傳統上,這一時期是個黑洞:古典史和中世紀史之間的空白地帶,既不作為古典史也不作為中世紀史來研究。該時期后來被重新定義為“古典時期晚期”。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我們對該時期的認識有了質的飛躍。其中很多考古發現對專家來說屬于常識,但對普通大眾而言依然需要普及。至少從我的學生對這一領域所持有的偏見來看,普通讀者對該時期的認識仍然受自吉本以來舊傳統的影響。在過去的40年間,學界首次認識了一個在社會、經濟和道德上并非行將崩潰的后期羅馬帝國和一個不再以簡單愚昧、一成不變的荒蠻來定性的羅馬境外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兩代人的學術研究徹底改變了我們對羅馬帝國和羅馬人眼中的“蠻族人之地”(barbaricum)這片更廣闊地區的認識。本書很大程度上借鑒了這一學術成果。
具體而言,人們對古典時期晚期的積極“發現”是在一定學術環境下產生的。各時期的史學家意識到歷史不僅僅是傳統上慣指的經濟、高層政治、戰爭和外交方面的歷史。有關古典時期晚期的文字史料和考古證據頗為豐富,其中尤為重要的是羅馬精英階層高度成熟的作品,因此對很多學科而言這是一個產出頗豐的研究領域,例如性別和文化史,以及民間信仰史。古典時期晚期還為近年歷史寫作中的流行趨勢提供了豐富材料。這些趨勢試圖挑戰貫穿于傳統歷史“大敘事”中的一些不言而喻的成見?!拔拿鳌钡粩嗨ヂ涞牧_馬帝國堅決抵御境外“蠻族”的圖景便是這種敘事的一個經典例子。目前人們已試圖跳出這個固化的傳統模式,從史料中找到諸多羅馬-蠻族合作和非暴力往來的事例。閱讀個體文本時,強調對其背后帝國理念的認識也產生了重大影響。這種闡釋方法要求史學家不能把古代作者當作事實的來源,而是當成二手車的銷售員,應該以謹慎的態度去對待。
這些趨勢給古典時期晚期的研究帶來巨大沖擊,但容易使學者偏離整體,過于關注特定方面的細節研究,往往與重構當時實際情況這一敘事初衷背道而馳,反而專注于個人和史料對當時情況的看法和描述。在過去近10年間,出現了大量關于相關領域和古代作者的創新性專著,但無人嘗試對羅馬帝國的瓦解進行概述。2對這一領域各個組成部分進行深入研究過去是,而且現在依然是絕對有必要的。對此,我深信不疑。3但是對一個時期的特定方面進行詳盡的再闡釋會影響對整體的認識。在我看來,我們應該將已經深入研究過的片斷整合起來,專注于它們傳遞的關于羅馬衰亡的信息。4讀者可以自己評判這一研究方法是否合理。
受近期文學批評趨勢的影響,古典時期晚期的研究強調理念和觀念。我個人認為我們也不能忽視敘事,這一點十分重要。鑒于史料的性質,一些學者甚至質疑是否可以透過這些史料對事實的描述來重構“實際發生的事件”。很顯然,有時這是不可行的。然而,我要指出的是,那些適用于文學批評的思維過程并不都適用于歷史研究。文學分析的工具對研究個體資料來說非常有價值,但在我看來,把歷史研究比作一個法律事件會更貼切些。史料就好比是證人,出于自身原因,會試圖就事件提出特定的主張,但與文學文本不同的是,它們所描述的并非(或并非總是)作者個人想象的結果。歷史和法律體系一樣,會與定量的失竊財產和實實在在的死尸打交道,盡管對這些現象的了解不得不建立在作為思想產物的史料之上。讀者將會在本書看到,羅馬帝國包含多種理念,推動了一種特定世界觀的形成。此外,羅馬還采用官僚制度,制定法律,征收稅款,訓練軍隊。在公元5世紀,西羅馬帝國連同它維系了幾個世紀的體系和規程一起終結,所留下的殘骸便是本書關注的核心。
我想利用近年來學界的成果,通過重構歷史來認識歐洲歷史上的這次重大變革。我的專業領域既包括后期羅馬帝國,也包括“蠻族”,教學和學術論文的發表對邊界兩邊的關注度基本相當,研究時段重點是公元4世紀晚期和公元5世紀。雖然我會借鑒他人的研究,但構成本書特色的綜合觀點以及構建這個觀點的主要想法則是本人原創。
在本書中,我會竭盡全力重構羅馬衰亡的歷史,提出一種可信的闡釋。除此之外,我的寫作還有一個目的。認識過去就像一個偵探故事,因此我想繼續沿用剛才的法律類比。為了了解當時的真相,我邀請讀者作為陪審團的一員參與評估和整合將要呈獻的各種證據。本書的結構支持這種方法。它不只是關于公元5世紀西羅馬帝國瓦解的敘事,還是一次分析性探索。因此,第一部分主要致力于構建公元4世紀晚期羅馬帝國及其歐洲近鄰的概貌。沒有這些背景知識,就無法真正理解隨后的瓦解。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有更多敘事章節,但分析也是必不可少的。我想讓讀者從頭至尾都充分參與偵探工作,而不是僅僅把玄妙的答案告訴他們。同樣,有時也會出現謎團,或者線索消失,我也不會對此做任何掩飾。童年時代母親帶我游歷羅馬古宅、浴池和要塞,令我對古代遺跡十分著迷。此外,第一個千年的這段歷史給我帶來了學術挑戰,也是我選擇研究這段歷史的一個主要原因。我喜歡迷一樣的事物。這么多的證據或被遺失,或以晦澀難懂的羅馬文學體裁呈現(這是后現代主義批評方法適用于這個領域的原因之一),很少有什么是簡單明了的。對于一些人來說,這簡直有點惱人,降低了這段歷史的吸引力。而對另一些人而言(包括我在內),這正是能獲得快感的一部分。我總能從學生對證據匱乏的本能反應來判斷他們是否對第一個千年感興趣。
在講述故事(這也確實是一個故事)的同時,我還希望向讀者介紹這個故事的形成過程,并大量呈獻現有的文字史料和考古證據。為此,我將盡力直接或間接引用卷入這場即將永久改變歐洲歷史洪流的親歷者的文字來詳盡地講述這個故事。這些人形形色色,數量之多超乎想象。經過解讀后,他們的作品使得西羅馬帝國的瓦解成為古代歷史中記載最詳盡的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