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熙年間手稿本《迦陵詞》研究
- 劉偉
- 2036字
- 2021-04-02 14:55:36
三、設想思路及研究方法
陳維崧推為清代詞壇一代宗主,《迦陵詞》是其藝術創作成熟期最重要的一部詞集。手稿本《迦陵詞》在陳氏家族中一直是作為家藏圣物存在的,歷經三百多年的流傳承繼,它由江蘇宜興輾轉到過揚州,到過河南商丘,到過北京,到過天津等地,最后落身于南開大學圖書館。手稿本《迦陵詞》內附一千八百余條評語批注,我們通過對其展開深入系統研究,可以在大的歷史背景下、在豐富評點視域中審讀陳維崧詞作,進而深度挖掘其詞學思想。手稿本《迦陵詞》中的評點者包括兄弟、親戚、同僚、同道、朋友、同學、弟子等,其中很多是陳維崧的陽羨同鄉,所以這部詞本有著鮮明的陽羨地域特色,因而,手稿本是研究陽羨詞派的重要資料,據此可以推求陽羨詞派的人員構成、風格特點及系列詞學理論。
1.基本觀點和創新之處
本書通過大量的文獻爬梳整理,對手稿本《迦陵詞》進行全面深入的考析,厘清了以下幾個重要問題:一、手稿本《迦陵詞》的版本的形成和傳播情況以及其重要的文獻價值。二、借助考證手稿本《迦陵詞》中的大量批注、印章以及內存詞集和附詞,以陳維崧為中心,展開清初詞人群體研究。三、以手稿本《迦陵詞》為研究操作平臺,探尋陳維崧與陽羨詞派的理論和審美風尚,還原那一時代的文人結社和唱之風,借以窺探當時的世風與文風。四、由手稿本《迦陵詞》詞作結合具體評點歸納陳維崧的詞學理論主張以及其在詞壇上的卓著地位。
本書研究的創新之處在于:手稿本《迦陵詞》中保留大量詞人匯評,文獻價值極高,從手稿本出發,將陳維崧置于陽羨詞派大的學術背景之下進行群體研究,可以真正地走進清初詞人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拓寬清代詞學的研究視域。由于受手抄形態、傳播模式和地域限制等因素的影響,手稿本《迦陵詞》研究存在一系列難點:一、研究資料稀少。二、手稿本《迦陵詞》校勘研究難度大。三、由于手稿本《迦陵詞》是手抄本,筆跡辨識極為困難,生字、偏字極多,眾多批注不署姓名無從考究。四、以陳維崧為中心,從手稿本評語入手研審其與陽羨詞派的內部學術關聯,探尋清初詞風的形成原因,需要一定的理論素養。以上這些研究困難的突破正是體現著一種研究創新,筆者對手稿本進行全景式文獻梳理與歷史探源,并融入深入的學理性思考,從文學、歷史學及文獻學等角度進行綜合研究。我們以手稿本為學術研究操作平臺,將陳維崧研究推向一個新的視域。
2.基本研究思路和方法
本書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學科細化的研究方式,代之以多種學科交叉研究。我們努力挖掘《迦陵詞》稿本本身的內蘊特質,并與清初陽羨詞派的詞學背景聯結起來,為陳維崧研究提供新的視角和范式。就其“實踐性”而言,目前學界對此尚涉及不夠,這是本書的獨到之處。我們將在文學、文獻學、批評學視野下,結合考古學、傳播學知識,堅持用材料說話,具體研究方法包括:
(1)文獻溯源法。筆者充分掌握和占有大量與本書密切相關的原典資料,收集與陳維崧相關的書籍,尤其重視其詞集的不同版本,并對其進行認真和嚴肅的梳理與分析,為課題開展研究打下堅實的文獻基礎。如本書對宜興-商丘陳氏二十四代譜系的考證,對手稿本從陽羨、商丘、北京、天津等地流傳線路軌跡的考證,都是建立在詳實文獻基礎之上的。
(2)文史互證法。我們堅持以史為綱、以詞為目、文史結合的研究思路,運用歷史唯物論觀點分析、解決問題。尤其希望在對各種陳維崧相關文史資料考索中撿見新證,為手稿本《迦陵詞》研究提供多維支持。如我們從宜興檔案館藏乾隆三十三年(1768)所刊《亳里陳氏家乘》中梳理陳氏族人譜系,從李放《皇清書史》中挖掘陳氏家族的書法藝術傳統,從天津檔案館中查閱陳實銘在天津政府的任職情況,從敦煌文獻造型藝術中審視“迦陵”一詞的含義,這些都是典型地運用到了文史互證之法,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效果。
(3)理論分析法。我們在讀閱相關文獻典籍的基礎上重視理論闡釋與分析,重視文本細讀與深讀,如在厘清陳氏二十四代譜系基礎上歸納總結陳氏賢良忠正的族風,將桃花扇傳播與手稿本《迦陵詞》傳播放在同一時代背景下考察,從陳氏書法繪畫、文物品鑒的家族傳統反觀手稿本《迦陵詞》的保護與傳播,以手稿本為契機在陳維崧與陽羨詞派之間架構起研究的橋梁紐帶,進而立體審視陽羨詞派的群體特點,思考其深刻的詞學理念,以上都運用到了理論分析法,提升了研究的整體理論水準,極大增加了研究的可信性。
(4)圖表統計法。筆者查閱了大量的文獻資料,種類繁雜,有很多地方很難梳理出清晰的線索,于是本書嘗試使用圖表統計法,如在陳氏家族譜系、鈐章印跡、評語批注、校勘信息、國家圖書館經眼重要圖書等方面,都用到了該方法。這樣有利于增強研究的邏輯性,化繁為簡,整合信息,便于統計分析。
總之,筆者在研究過程中以文獻材料為依據,還運用到了歸納法、考古法、排除法、抽樣法等研究方法。方法為題旨服務,創新研究方法,是為了更好地闡釋研究題旨。筆者整理出《稿本〈迦陵詞〉評點人物小傳》《陳維崧大事年表》《陳維崧傳記》等重要資料,并將手稿本全部輸入計算機,實現文本電子化,以上這些都為本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