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上篇 陳維崧家族前世今生

第一章 陳氏家族繁衍脈絡考

陳維崧,字其年,號迦陵,江蘇宜興人。明熹宗天啟五年(乙丑)(1625)臘月初六生于江蘇宜興亳村,清康熙二十一年(壬戌)(1682)五月初七卒于京師寓所,享年五十八歲。陳維崧幼年而有才華,作文敏捷,辭采瑰麗,十七歲于宜興應童子試,被縣令何明瑞拔為第一。但陳維崧生于明清易代的極為動蕩的歷史時期,少有文名的他在明亡(1644)時正值青年(剛剛年滿20歲)。國變以后,入清的陳維崧經歷坎坷,雖被當朝補為諸生,但兩次應鄉試,俱報罷黜,無法得到官職,加之家道中落,生活無著,遂長期飄零,乞食四方。直至五十五歲時,才應博學鴻詞科試而入仕,授官翰林院檢討一職,但三年后,一生奔波積勞的陳維崧孤居京都,悲郁而逝。故其一生命運多舛,困窘相隨,可謂少年遭遇亡國之變,中年盡受顛沛之苦,晚年更是孤危無助,尤其身后凄涼,膝下無兒,由師友出資才簡單含殮入葬。一代文豪凄涼至此,怎不教人垂淚相憐!

人世間仿佛有一種補償原則,作為社會生活中弱者的陳維崧,在文學世界中卻是異常強大的人物,這是因為,孤苦貧困已經成為他文學創作的不竭動力。陳維崧有“玉麒麟”之稱,因文學而實現不朽,他與吳綺、章藻功并稱為“駢體三家”,吳偉業將其與吳兆騫、彭師度并稱“江左三鳳凰”。臺灣學者張仁青就對陳維崧駢文極為推崇:“珠排玉戛,宮沈羽振,其體麗以則,其詞博以贍,往往驅懸孤絕,灌溉芳潤,山崖屋壁金石之文,以及稗官雜記怪迂之說,無不據摭搜采,盡羅腕底,論者以為上追徐庾,下揖王楊,可無愧色。”[1]誠如陳維崧本人在《五哀詩·吳漢槎兆騫》中所云:“婁東吳學士,斯世之紀綱。常與賓客言,江左三鳳凰。陽羨有陳生,云間有彭郎。松陵吳兆騫,才若云錦翔。三人并馬行,蹀躞紫絨韁。三人同入門,漏卮文酒漿。三人颯揮毫,秦漢兼齊梁。坐中千萬人,皆言三人強。”[2]陳維崧詩、詞、文賦靡不精擅,但其更多是以詞名世,被譽為一代清詞大家,堪稱清代詞壇執牛耳者。陳維崧與朱彝尊、顧貞觀并稱詞壇“京華三絕”,他以超拔雄越之姿,開宗立派,成為清詞陽羨派首領。翻閱詞史可知,詞的發展大致經歷了這樣的一個歷史過程:起源于隋唐,發展前進于五代,造極昌盛于兩宋,式微休眠于元明,而中興重振于清代。清代詞人中,陳維崧、朱彝尊、納蘭性德最負盛名,為“康熙詞壇三鼎足”,又稱“清詞三大家”,而三者之中陳維崧更是大手筆,自成一家。陳維崧一生癡情賦詞,其詞豐美絕倫,豪邁奔放,直逼蘇辛,堪稱明末清初詞壇第一人。陳維崧在近六十年的歲月中,共存詞一千六百余首,他在詞中抒寫一腔報國的豪情壯志、殷殷思念的師友之情、詩詞唱和的雅聚愉悅以及祖國河山的壯麗多姿。需要指出的是,陳維崧詞主體色調更多是悲郁的,即他用詞作記錄了明清易代的悲沉痛苦、剪不斷理還亂的故國之思、入仕還是守節的心靈痛苦;他用詞記述了大半生的顛沛流離、科舉的失意以及抱負成空的憂憤;他用詞描繪了親人相繼離逝后形單影只、青燈黃卷時的內心孤獨以及年老體衰風燭殘年時的落寞無依。要更加深入了解陳維崧其人,必須對其家世淵源、所處的時代特征、師承交游以及陽羨詞派的形成做一番知人論世的學理梳理考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宽城| 浦城县| 深水埗区| 晋江市| 饶河县| 晋江市| 池州市| 蓬莱市| 石景山区| 江西省| 禹城市| 宜兰县| 临夏县| 福清市| 论坛| 阳春市| 漳浦县| 广元市| 淮北市| 通辽市| 开鲁县| 彝良县| 栖霞市| 富川| 翁源县| 枣强县| 瓮安县| 红桥区| 方城县| 冀州市| 汉沽区| 鹤峰县| 丹棱县| 公主岭市| 霞浦县| 信丰县| 明水县| 南华县| 遵义市| 甘德县| 大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