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熙年間手稿本《迦陵詞》研究
- 劉偉
- 11715字
- 2021-04-02 14:55:37
第二節 宜興陳氏家族世系考略
關于宜興陳維崧的家族世系脈絡,學界基本考證清楚,如清代章學誠《宜興陳氏宗譜書后》一文對宜興陳氏家族源流支脈考述頗詳[13]。目前學界共有三本陳維崧《年譜》,即陸勇強《陳維崧年譜》(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版)、馬祖熙《陳維崧年譜》(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周絢隆《陳維崧年譜》(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三本年譜雖繁簡詳略不一,但都文獻功夫深厚,因而各具特色,相得益彰,將陳維崧的族譜脈絡、生平事跡、作品系年等問題詳加梳理,精心辨別考證,對于學界陳維崧研究做出了最為基礎而重要的貢獻。
陸勇強先生《陳維崧年譜》的長處在于對于譜主心靈世界的挖掘與感悟,如其導師章培恒為此書所作之序所言:“這部《陳維崧年譜》的價值也就在于其研究的深入和由此所顯示的時代的若干真實樣相以及譜主的復雜的內心活動。以年譜類研究著作而論,這樣的深度,在我看來,實在是難能可貴的。”[14]陸勇強《陳維崧年譜》在“傳略”部分從陳維崧先祖南宋名臣陳傅良[15]開始,至陳維崧嗣子陳履端結束,對陳維崧的祖上及妻兒子女的生平事跡做了詳盡的梳理考述,列陳傅良(先祖)、陳一經(曾祖)、陳于廷(祖父)、陳貞慧(父)、湯氏(母)、時氏(庶母)、陳維嵋(二弟)、陳維岳(三弟)、陳宗石(四弟)、陳維崗(五弟)、妹二人(名不詳)、儲氏(妻)、妾某(名不詳)、三女(名不詳)、子獅兒(夭折)、嗣子(即過繼子)陳履端等十九人生平文獻介紹[16]。此處有一點需要指出,陸勇強先生依照陳維崧《敕贈征仕郎翰林院檢討先府君行略》記述其祖脈淵源:“自宋大儒止齋公居永嘉,由永嘉徙義興,生倉四公,倉四公生四子……”[17]其實這一段文字需要進一步考證,倉四公應為陳傅良之孫,而不是“止齋公居永嘉,由永嘉徙義興,生倉四公”,后文有詳盡考述。
馬祖熙先生乃學界老前輩,工詩善詞,在詩詞文獻整理方面著作頗豐,和陳維崧相關的研究論著除《陳維崧年譜》一書外,還有《迦陵詞選注》和《論迦陵詞》等論文。馬祖熙《陳維崧年譜》雖然在三本年譜中最為簡短,但該書脈絡分明,考證凝練準確。全書引言、世系表、傳略、年譜、附錄環環相扣,文氣舒宕。該書陳氏“世系表”一章據《重刊宜興縣舊志》《清史稿》《迦陵文集》等資料,以橫式樹狀圖列陳傅良(止齋公)、陳倉四(稱倉四公,有四子)、陳弘甫(衛輝丞,遷亳村)、陳遠(稱耕隱公)、陳邦(稱思堂公)、陳憲章(稱古愚公)、陳一經(稱懷古公)、陳于廷(維崧祖父)、陳貞貽(維崧大伯)、陳貞裕(維崧二伯)、陳貞達(維崧三伯)、陳貞慧(維崧父)、陳維岱、陳宗大(維岱子)、陳維崧、陳維嵋、陳維岳、陳宗石、陳維崗、陳時英(宗大子)、陳履端(維嵋子,出嗣大伯維崧)、陳履和、陳某(維岳子,名不詳)、陳履平(溶)、陳履中(洢)二十五人[18]。此處有一點需要指出,馬祖熙先生也引用陳維崧《敕贈征仕郎翰林院檢討先府君行略》這則文獻材料,對陳傅良兒孫兩輩人失考。另外,馬祖熙先生對陳履平、陳履中長幼排序失考,其實陳履中是陳宗石長子,陳履平應為次子。
但隨著新文獻材料的出現,關于陳維崧家世的研究日益深化,宜興陳氏支脈譜系越發清晰,周絢隆先生的《陳維崧年譜》最為晚出,但所利用的新的珍貴文史資料,使宜興陳氏譜系得到新的補充。該年譜乃周先生歷時十余載,查閱上千種文獻資料而成,洋洋數十萬言,此書一經出版,學界評價極高,被譽為陳維崧生平研究集大成之作,如張暉《第三本陳維崧年譜》一文所說:
周絢隆先生的《陳維崧年譜》(人民出版社2012年4月)最為晚出,在充分吸收陸譜和學界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陳維崧生平的挖掘與考證達到了新的高度,可謂集大成之作。周著《陳維崧年譜》最大的價值在于發現并利用了一批珍藏于各地的家族、地方文獻,將陳維崧的家世、生平、交游活動等前所未有地清晰化。[19]
又如張明強《文學與史學融通的典范——評周絢隆〈陳維崧年譜〉》(《社會科學輯刊》2013年第5期)一文從扎實的文獻學功夫、對陳維崧之行實與交游圈深入而全面的考索、對陳維崧作品的深入分析與系年三個方面評價周絢隆的《陳維崧年譜》:
周先生《陳維崧年譜》達到了精核考據的水準,該著運用文學與史學結合的方法,占有和利用豐富的文獻資料,對陳維崧一生事跡和交游網進行詳實的考索,并在細讀文本的基礎上將陳氏作品編年,不論是家世、生平,抑或交游、系年皆事無巨細地羅列出來,是幾十年來關于陳維崧研究的集成式力作,也是近年來年譜編撰方面具有重要啟發意義的著作。
清代著名學者阮元文獻考功極為深厚,他在為書法家桂馥所作的《晚學集序》一文中曾由衷地說道:“為才人易,為學人難;為心性之學人易,為考據之學人難;為浩博之考據易,為精核之考據難。”[20]可以說,學者能夠將文獻中的事情原委、人物關系考證清楚十分困難,周絢隆先生于陳維崧研究文獻收索之全面、考核之精到,達到了極高的成就,誠如祁雪芬《考證細致背景宏闊——評周絢隆先生〈陳維崧年譜〉》一文所評價的那樣:
一、文獻的搜求極盡所能,資料翔實,考證細致,嚴謹扎實。二、通過考證作者的行蹤與交游,展現了當時文壇的群體風貌。揭示出了當時文人士大夫之間的交往關系以及清詞中興的背景與原因。三、書中穿插的一些重大社會政治事件,使讀者得以一窺明清易代之際的大時代風云和當時文人士大夫們的普遍心態。[21]
周絢隆先生《陳維崧年譜》一書所作《亳里陳氏家系表》用縱式樹狀圖列陳傅良以下宜興陳氏十六世家族世系表,包括陳倉四(宜興陳氏初祖)、陳官四(二世)、三世祖(失考)、宏甫(四世,入贅宜興亳村)[22]、五世祖(失考)、六世祖(失考)、陳伯敬(七世)、陳玘(八世)、陳瓛(八世)、陳遠猷(九世,猷字為“”)、陳淞(九世)、陳浦(九世)、陳邦(十世)、陳郊(十世)、陳祁(十世)、陳郁(十世)、陳憲章(十一世)、陳大章(十一世)、陳表章(十一世)、陳孝章(十一世)、陳萬章(十一世)、陳守章(十一世)、陳建章(十一世)、陳奎章(十一世)、陳諫章(十一世)、陳九章(十一世)、陳道章(十一世)、陳儁章(十一世)、陳孟章(十一世)、陳壽章(十一世)、陳王章(十一世)、陳格章(十一世)、陳純章(十一世)、陳一經(十二世)、陳一敬(十二世)、陳一教(十二世)、陳于廷(十三世)、陳于明(十三世)、陳于扆(十三世)、陳于泰(十三世)、陳于鼎(十三世)、陳貞貽(十四世)、陳貞裕(十四世)、陳貞達(十四世)、陳貞慧(十四世)、陳宗大(十五世)、陳維岑(十五世)、陳維崇(十五世)、陳維巖(十五世)、陳維巍(十五世)、陳維峻(十五世)、陳維生(十五世)、陳維岱(十五世)、陳維岐(十五世)、陳維崧(十五世)、陳維嵋(十五世)、陳維岳(十五世)、陳宗石(十五世)、陳維崗(十五世)、陳履端(十六世)、陳履和(十六世)、陳履中(十六世)、陳履平(十六世)、陳履吉(十六世)、陳履祥(十六世)、陳履順(十六世)六十六人[23]。
需要指出的是,周絢隆先生《陳維崧年譜》有宜興陳氏三世祖、五世祖、六世祖三位失考,筆者查閱大量資料,考證出二世“官四”有子三人,其名分別為亨一(居葉塘)、亨二(守祖居)、亨三(居武進),以為亨二為三世祖;亨二子為云衢公(即四世弘甫,亦稱衛輝公);另外根據筆者梳理查詢,十三世陳于扆也有后人,其名為陳貞禧,乃陳維崧族叔,擅長戲劇創作,著有《梅花夢傳奇》,嘉慶《增修宜興縣舊志》卷八有其“忠義”事略記載。另據相關文獻記載,陳履端亦有子,叫作陳克猷。
陸勇強、馬祖熙、周絢隆三位先生之《陳維崧年譜》對宜興陳氏家族世系已經做了細致深入的研究,對其家族人員生平事件做了基本介紹,考察極為詳略。此外,陸勇強《陳維崧家世考述》(《暨南學報》2002年第1期)、邢蕊杰《清代陽羨文化家族文學活動研究》(蘇州大學2008年博士論文)、呂楊《陳于鼎事跡述略及其評價》(《常州大學學報》2015年第6期)、吳春彥《亳里陳氏家乘所收錢謙益、吳偉業佚文考論》(《文獻》2016年第2期)、吳春彥《清初戲曲家陳于鼎生平事跡考論》(《中華戲曲》2015年輯,總第50輯)、殷亞林《明清之際宜興曲家群體及其家族傳承》(《玉溪師范學院學報》2013年第10期)、王也《論陳維岳對陽羨詞派的發展》(《牡丹江大學學報》2015年第11期)等論文,也對宜興陳氏家族世系有著重要的論述。各種文獻交差對比后,可基本厘清宜興陳氏家族世系脈絡。筆者在三家年譜和諸篇論文等文獻對比梳理的基礎上,另根據宜興檔案館藏乾隆三十三年(1768)所刊《亳里陳氏家乘》《清史稿》《商丘陳氏家乘》以及江蘇宜興地方志(如《高塍鎮志》)、陳維崧系列詩文集等文史資料,對宜興陳氏家族作詳要概述:
一、陳氏祖源南宋名臣陳傅良概述
江蘇宜興高塍鎮亳村陳氏家族為南宋名臣陳傅良(1137-1203)之后。陳傅良(1137-1203),字君舉,溫州瑞安人,又號止齋,世稱止齋先生,登進士甲科,謚號“文節”。陳傅良三十六歲進士及第,在地方先后任過迪功郎、承奉郎、福州通判、臺州崇道院主管、湖南桂陽軍知軍、提舉湖南常平茶鹽事、湖南轉運判官、浙西提點刑獄公事等,在京曾先后任過禮部員外郎、實錄院檢討官、秘書省少監、起居舍人、集賢殿修撰、寶謨閣待制〔寶謨閣是南宋寧宗趙擴嘉泰二年(1202)所設立,內藏其父宋光宗趙惇作品〕等職位,是當時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深厚的學養使其成為一代學者、理學大家,是永嘉“事功學派”的巨擘,有《止齋文集》等著作傳世。葉適在《溫州新修學記》一文中談到永嘉學派構建時指出:“故永嘉之學,必彌綸以通世變者,薛經其始,而陳緯其終也。”[24]葉適也是永嘉學派重要代表人物,他用比喻把永嘉學派喻為一幅精美繡帛,薛季宣(永嘉學派創始人)織經線,陳傅良則織緯線,最后由葉適經緯合一,三位大師奠基了永嘉學派。
陳傅良早孤,九歲時即父母雙亡,靠祖母吳氏養育成人。年幼失親,家境貧寒,但陳傅良聰穎好學,不懼磨難,迎難而上,少年期間的不幸遭遇反而幫助他鑄就了樸實真誠、善良正直、堅韌實干的品格。陳傅良為人居正,學風嚴謹,反對性理空談,主張經世致用,因而最終成為南宋一代名臣,名列《宋史·儒林傳》。陳傅良還是南宋著名詩人,存詩五百余首,鄭振鐸在其《插圖本中國文學史》中將陳傅良詩風概括為“蒼勁”[25]。又如,錢鍾書在《談藝錄》中比較了朱熹、陳傅良、葉適三者詩歌,認為陳詩“剛健”,而且明確指出“朱不如陳”:“朱子在理學家中,自為能詩,然才筆遠在其父韋齋之下;能之同輩,亦尚遜陳止齋之蒼健、葉水心之遒雅。”[26]葉適在《題陳止齋帖》中對陳傅良詩的成就有一段全面的評價:“余嘗評公不用詩家常律,及其意深意精,自成宮徵,而工詩者反皆退舍,殆過古人矣。然惟公能之,欲拳者轍不近也。”[27]
陳傅良子嗣頗旺,據葉適、樓鑰、蔡幼學為其所作《墓志銘》《神道碑》《行狀》等文記載,他身后共有子女九人,二男七女。陳傅良的兩個兒子,其中大兒師轍并非其所親生,是因為妻子初生得女,于是乃從其兄那里過繼而來,陳傅良《令人張氏壙志》自言道:“令人初得女,遂以余兄子師轍為己子,以進賀太上皇帝登位表,補迪功郎福州羅源縣主簿:次子師樸,以紹熙五年大饗恩,補承務郎。”[28]陳傅良兩個兒子分別叫作陳師轍、陳師樸,據蔡幼學《宋故寶謨閣待制贈通議大夫陳公行狀》交代:“(傅良)子男二人,師轍承務郎,新監臨安府鹽官縣買納鹽場(樓鑰《神道碑》所記與此不同,為‘迪功郎,安豐軍壽春縣主簿’),師樸承務郎。”[29]陳傅良曾因為朱熹仗義執言,得罪權相韓侂胄而被免官,從此閉門靜居,并將居室改稱“止齋”。陳傅良晚年生活貧苦,加之次子師樸不幸早亡,極惹人憐,如作為至交老友的樓鑰就曾向宋寧宗寫了一篇言辭懇切、感人至深的《乞錄用陳傅良之后疏》,為陳傅良長子提請進用:
故中書舍人陳傅良以一世名儒,為嘉邸直講,最蒙恩遇。陛下踐阼之初,置之從列爾后困于排抵,幾至危殆。起知泉州,不及赴而卒。其家索然;次子已夭;長子師轍,窮匱孤獨,曾經一任,改奏京秩,年過五棲遲逆旅,所向不偶,誠為可憫。臣與傅良為布衣交,后又同朝,俱掌內外制,情義至厚,真是畏友。其學問文章過臣遠甚,實不忍其后之不振。竊見紹熙中陛下生辰,傅良獻詩大蒙嘉賞,親御翰墨寫其詩篇,反以賜之,臣嘗再拜而為之跋。奎墨既已刊之樂石,敢以墨本及臣跋語同以上進。伏望圣慈俯賜睿覽!興念簪履之遺,特降恩旨,錄其嗣子,上以見圣主甘盤遁野之思,下以慰傅良沉泉之痛。[30]
陳傅良為一代名士學者,其生平可參見《宋史》《止齋文集》等資料,另南宋同是著名永嘉學者的葉適,作有《宋故通議大夫寶謨閣待制陳公墓志銘》;另一位南宋著名學者樓鑰,作有《宋故寶謨閣待制贈通議大夫陳公神道碑》,陳傅良的弟子蔡幼學作有《宋故寶謨閣待制致仕贈通議大夫陳公行狀》,陳傅良乃瑞安名人,所以《瑞安縣志》也多有記載其生平事件。清人孫衣言所撰《甌海軼聞》[31]一書中對陳傅良的先祖、本人生日、夫人之賢、弟子學生等方面多有記述,是研究陳傅良不可或缺的寶貴文獻資料。目前學界共有兩本關于陳傅良的年譜,分別是清人孫鏘鳴《宋陳文節公傅良年譜》(文言,未標點)、今人周夢江《陳文節傅良公年譜》(點校孫鏘鳴之年譜)。再加上周夢江整理點校《陳傅良先生文集》,以上所列,系為研究陳傅良的最重要的學術文獻資料。陳傅良的道德品行、文章詩理不僅稱道于當時,更延及子孫,其后子孫出現了很多名人賢達,繼承發揚了優秀祖風。
二、陳氏家族由永嘉至宜興的遷徙過程
由上可知,宜興陳氏家族系出南宋永嘉大儒陳傅良一脈。陳傅良之后由永嘉而遷至宜興,那具體是由誰遷來的呢?陸勇強先生《陳維崧家世考述》一文指出,南宋末陳傅良由永嘉徙居宜興湖南,成為當地的新興世族[32]。陸勇強認為陳傅良自己已經遷來宜興,馬祖熙《陳維崧年譜》依照陳維崧《敕贈征仕郎翰林院檢討先府君行略》記述,亦認為是陳傅良本人由永嘉徙居宜興,還有一些學者推斷,是陳傅良的兒子遷居宜興。但據筆者考證,陳傅良并沒有徙居宜興之舉,此其裔孫陳倉四(承先公)所為也,后文將具體論及。另外,陳氏遷于宜興的具體時間也值得推敲,陸勇強、馬祖熙、周絢隆三家年譜一致認為是南宋末年,如周絢隆先生《陳維崧年譜》明確斷定“陳氏家族是南宋末年才移居宜興的”[33]。其實,陳氏搬來宜興是在元初,據《亳里陳氏家乘》和陳維岳《家風賦》記載,陳傅良裔孫陳倉四(即承先公)“愛義興[34]山水,卜居滆湖南(亦稱西滆湖,位于江蘇宜興與武進之間)白塔里”[35],陳倉四生于宋恭帝德佑元年乙亥(1275),四年后南宋即滅亡(1279),故其遷宜興當在元初。陳行山《戊子續修家乘述》更是明確指出“自指揮使承先公于宋元之際由永嘉遷徙到義興湖頭白塔里”[36]。所以,倉四公被后人稱為宜興陳氏始祖,陳行山在《亳里陳氏家乘》中專門為其立傳——《始祖宋親軍指揮使承先公小傳》。由該小傳可知,陳氏自南宋滅亡以后遷往宜興。但這里有一個疑問,即南宋滅亡時,陳倉四才四歲,但為什么陳行山為其所立小傳稱之為“宋親軍指揮使”,是《亳里陳氏家乘》記載有誤,還是其他原因,有待進一步考證!
自承先公陳倉四遷居宜興,元大德五年(1301)生子官四,官四字達之,因而被后世子孫稱為“達之公”。官四在元代做過儀賓(儀賓乃公主之婿),《亳里陳氏家乘》介紹官四道:“來宜方二世,而克振家聲。”[37]稱其有才器,聞望過人,可惜沒有詳細事跡。“官四”有子三人,其名分別為亨一(居葉塘)、亨二(守祖居)、亨三(居武進),后世以為亨二為三世祖。亨二有子稱弘甫,后世子孫稱之為四世祖“云衢公”,曾任河南衛輝府同知,治政頗佳,所以子孫亦稱其“衛輝公”。弘甫還隆任廣東南雄府尹,任上致仕,因“配亳村吳太四女,因徙居焉”[38],自此始定居宜興高塍鎮亳村。陳行山《戊子續修家乘述》亦稱弘甫“以人才明經薦任河南衛輝府同知,升南雄府尹,贅亳村吳氏”[39]。就這樣,陳氏就從宜興滆湖之南遷到了亳村,從此,“云衢公”即亳村始祖。陳行山在《始祖宋親軍指揮使承先公小傳》一文中詳細梳理了陳氏宋末元初的一段家族遷徙史:“我陳氏居亳村自南雄府尹云衢公始,而由浙之永嘉徙義興,則自府尹之曾祖承先公……公系出宋儒止齋先生裔,生宋德佑元年乙亥,又七年而宋亡,其遷宜當在元初。”[40]這樣一次跨朝代、跨地域的遷徙,不僅僅是生存所需,更是鑄就了一個家族的榮耀,正如黃宗羲在為陳維崧父親陳貞慧所作墓志銘所說:“(陳氏)由永嘉徙宜興,遂為望族。”[41]從“云衢公”弘甫開始,江蘇高塍亳村陳氏一支繁衍,人丁興旺,后代名人輩出。
三、宜興亳村陳氏家族支脈繁衍梳理
根據前文所知,能夠反映陳氏由永嘉遷徙宜興的文獻材料蓋有以下三種:陳維崧《敕贈征仕郎翰林院檢討先府君行略》、陳維岳《家風賦》[42]、郭則沄《陳踽公都尉浮湘集序》[43]以及最新的《亳里陳氏家乘》。由于陳維岳《家風賦》亦存于《亳里陳氏家乘》之內,故以往學界多以陳維崧《敕贈征仕郎翰林院檢討先府君行略》之自述為陳氏遷徙過程之依據,如陸勇強、馬祖熙二位先生的《陳維崧年譜》均依陳維崧《行略》所記載:“自宋大儒止齋公居永嘉,由永嘉徙宜興,生倉四公,倉四公生四子,五傳生衛輝丞弘甫公,由湖南徙亳村。又五傳生耕隱公遠猷。耕隱公以名德重一時,文待詔征明嘗作《樂耕圖》贈之,并系以詩,有‘舊說子真矜谷口,今輸元亮傲柴桑’之句。耕隱生思堂公邦,為桐廬丞。思堂生古愚公憲章,古愚生懷古公一經。”[44]其實,陳維崧《行略》所記亦有不準確之處,即家族遷徙由誰完成、遷徙的集體時間、陳傅良與倉四公之關系,根據前文考證,陳氏家族遷徙宜興是由承先公倉四在元初完成的,陳傅良與倉四公是祖孫關系,而不是父子關系。之所以出現這個情況,概其時代久遠,維崧記憶未細、考證未精之故也。
自云衢公弘甫因入贅來到宜興亳村,從此枝蔓繁衍亳里陳氏一脈。宜興陳氏家族,詩書傳家,追求仕進,通過科舉考試,后人名人輩出,成為當地名門望族。根據《亳里陳氏家乘》及《常州府志》(康熙年間)、《宜興縣志》(嘉慶年間)等文獻記載可知,陳維崧祖上自亳村弘甫世系如下:云衢公弘甫生三子(三子名不傳),由于《亳里陳氏家乘》殘損缺失,弘甫子孫兩代失考,即周絢隆先生《陳維崧年譜》所缺宜興陳氏五代、六代祖也。直至七代伯敬公,人丁興旺,植基深厚。據邢蕊杰《清代陽羨文化家族文學活動研究》[45]一文考證,伯敬公諱以恭,字伯敬。伯敬公有二子,陳玘、陳瓛,耕隱、隱樵兩支皆為伯敬公后裔。在《亳里陳氏家乘》卷三、卷六中有清楚的記載:《耕隱公支十世至十七世世傳》《隱樵公支十世至十七世世傳》,家乘脈系明細,可觀陳玘一支尤盛。邢蕊杰博士考證“耕隱公本為廷璧公冢子,后出繼同高祖之介軒公”[46],如此可知,陳玘為“介軒公”,而陳瓛或為“廷璧公”。其后,“耕隱公”陳遠猷生“思堂公”陳邦(曾任桐廬丞),陳邦生“古愚公”陳憲章,陳憲章即為本書傳主陳維崧之高祖也。陳憲章生“懷古公”陳一經。懷古公陳一經篤良品性,以孝廉文明,后世子孫尊之為“懷古公”“孝潔公”,陳一經為陳維崧曾祖父。陳一經有三子:陳于廷、陳于明、陳于扆[47]。其中“少保端毅公”陳于廷,即陳維崧之祖父。陳于廷,明朝萬歷二十三年(1595)進士,官至左都御史(官居正二品),謚號“端毅公”,南明弘光政權追贈“太子少保”(官職為從一品),為宜興陳氏家族官位最高的一位成員。陳于廷生有四子:陳貞貽、陳貞裕、陳貞達、陳貞慧。其中,有“明末四公子”之稱的陳貞慧即是陳維崧父親。陳貞慧生五子:陳維崧、陳維嵋、陳維岳、陳宗石、陳維崗。至此,本書傳主一代清詞大家陳維崧呼之欲出,他與納蘭性德、朱彝尊并稱“清詞三大家”。陳維崧身后有一子三女,多不育。幼子獅兒及兩幼女早夭,唯長女長大,適萬某,在生育一兒一女后亦夭。維崧亡后,其弟維嵋子履端出嗣大伯一支。維崧生前坎坷多艱,死去亦身后寂寞,唯其所傳《迦陵詞》稿光耀詞壇,不至使維崧英名泯滅。
需要指出的是,宜興陳氏家族還有另外一支,門庭也極為顯赫,舉第榮耀。與陳維崧高曾祖父陳憲章同宗遠房兄弟的陳儁章,有子名陳一教,陳一教萬歷二十九年進士,有子陳于泰(稱為“狀元公”,又稱“謙茹公”)。陳于泰科考極為成功,為明崇禎四年(1631)辛未科狀元,與吳偉業、夏曰瑚同為一甲前三名。據《明史·余應桂》本傳記載:“殿試讀卷,取陳于泰第一。于泰者,首輔周延儒姻也。”[48]周延儒宜興人,少聰明,有文名,年二十連中會元、狀元,其后累升其官,最終成為大明王朝的最后一位首輔大臣。陳維崧祖父陳于廷和“狀元公”陳于泰是同輩伯兄弟關系,陳于廷一生耿直磊落,雖與首輔周延儒是同鄉,周延儒與陳于泰還有姻親關系(二者是連衿),但陳于廷從未利用這層關系依附周延儒。另據周絢隆先生考證,陳于廷與周延儒不但不交好,還形成世仇積怨,陳于廷被罷免官職都與周延儒有著密切的關系,就連陳于廷去世后,周延儒還欲加害陳于廷后世子孫[49]。
四、陳傅良以下宜興-商丘陳氏二十四代世系表
遠祖:陳傅良,傅良有子二人:陳師轍、陳師樸(早夭),陳師轍子倉四公遷居到宜興,從此宜興陳氏繁衍支脈,遂為望族。
一世:陳倉四(宜興陳氏初祖)
二世:陳官四
三世:三世祖(失考)
四世:宏甫[50](入贅宜興亳村,亳村陳氏初祖)
五世:五世祖(失考)
六世:六世祖(失考)
七世:陳伯敬
八世:陳玘、陳瓛
九世(陳玘之后人):陳遠猷、陳淞、陳浦
十世(陳遠猷之后人):陳邦、陳郊
十世(陳浦之后人):陳祁、陳郁
十一世(陳邦之后人):陳憲章、陳大章、陳表章、陳孝章
十一世(陳郊之后人):陳萬章、陳守章
十一世(陳祁之后人):陳建章、陳奎章、陳諫章、陳九章
十一世(陳郁之后人):陳道章、陳儁章、陳孟章、陳壽章、陳王章、陳格章、陳純章
十二世(陳憲章之后人):陳一經
十二世(陳儁章之后人):陳一敬、陳一教
十三世(陳一經之后人):陳于廷、陳于明、陳于扆
十三世(陳一教之后人):陳于泰、陳于鼎
十四世(陳于廷之后人):陳貞貽、陳貞裕、陳貞達、陳貞慧
十四世(陳于扆之后人):陳貞禧
十五世(陳貞貽之后人):陳宗大
十五世(陳貞裕之后人):陳維岑、陳維崇、陳維巖、陳維巍、陳維峻
十五世(陳貞達之后人):陳維生、陳維岱、陳維岐
十五世(陳貞慧之后人):陳維崧、陳維嵋、陳維岳、陳宗石、陳維崗
十六世(陳維崧之后人):陳履端(維嵋子,過繼給陳維崧)
十六世(陳維嵋之后人):陳履端、陳履和
十六世(陳維岳之后人):陳履祥(維崗子,過繼給陳維岳)
十六世(陳宗石之后人):陳履中、陳履平
十六世(陳維崗之后人):陳履吉、陳履祥、陳履順
江蘇宜興陳氏十七代世系表
續表
續表
筆者在查閱文獻時,還發現大量清代宜興陳姓詩人,陳玨(字映玉)、陳長慶(字其白)、陳斑(字彬友)、陳聞(字聞生)、陳玉璂(字椒峰)、陳經(字景辰,號墨莊)、陳天策等,這些人都是宜興人。如陳經,《中國詞學大辭典》介紹他為清宜興人,字景辰,著有《碧云山房詩》《荊南小志》《墨莊古文》《寒庖錄》等,編有《續太平廣記》。以上這些陳姓詩人是否也屬于陳維崧家族一脈,待詳加考證!另外,還有一些非宜興籍的同源陳氏宗親,如陳世祥,字散木,南通人,陳維崧在文集中常常以“兄散木”稱之。
圖2:宜興陳氏十七代世系樹形圖
筆者繪制了宜興陳氏十七代世系樹形圖,圖中加黑部分為陳維崧在族譜世系中所處位置(見圖2)。
宜興亳村陳氏后來有一脈遷入河南商丘,即陳維崧四弟陳宗石入贅歸德府(即商丘)侯府(即侯方域家)。據筆者考證,陳宗石有二子:履中、履平。其中,履中一脈往下為陳淮(弟:陳洛)-陳崇本(二弟陳懋本,三弟陳邦燮,四弟陳傳霖);而履平一脈往下為陳濓-陳彬(弟:陳杲)-陳燕(堂弟:陳焯)-陳重(從弟:陳振齋、陳壇)-陳實銘。自此,中州商丘陳氏一支子孫昌旺,漸為望族。商丘是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著名古城,明清以來城內居民素有“八大家”“七大戶”之說,其中,陳家即為“七大戶”之首。直至今日,人們在河南商丘陳家大院還能聽到大量有關陳氏家族榮耀的溢美之詞,最常見的贊美之詞是“一門五翰林”“兄弟雙御史”“四世詞館”等。
河南商丘陳氏七代世系表
續表
[1] 張仁青《中國駢文發展史》,臺北:中華書局1970年版,第591頁。
[2] 周韶九選注《中國古典文學名家選集·陳維崧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268頁。
[3] 《亳里陳氏家乘》:現館藏于宜興市檔案,系民國二十九年(1940)開遠堂藏本。該《家乘》珍存于宜興陳氏后人手中,最先由嚴迪昌發現于民間,抄錄部分內容。后來陳氏后人將該族譜文獻捐獻于宜興市檔案館。此《家乘》文獻研究價值巨大,如對陽羨詞派研究、對宜興地域家族文學文化研究均有著重要意義。
[4] 譚新紅等《蘇軾詞全集匯校匯注匯評》,武漢:崇文書局2015年版,第361頁。
[5] 譚新紅等《蘇軾詞全集匯校匯注匯評》,武漢:崇文書局2015年版,第286頁。
[6] 郭英德《唐宋八大家散文總集·蘇軾·雜體》,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6481頁。
[7] 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宋元筆記小說大觀》(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5045頁。
[8] 嚴迪昌《清詞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59—160頁。
[9] 潘光旦《近代蘇州的人才》,《潘光旦文集》第9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125頁。
[10] [清]陳維岳《家風賦》,見《亳里陳氏家乘》卷十八(現館藏于宜興市檔案),民國二十九年(1940)開遠堂藏本。
[11] 邢蕊杰《清代陽羨文化家族聯姻與詞文學集群生成》,《蘇州大學學報》2012年第3期。
[12] 統計數據參見殷亞林《明清之際宜興曲家群體及其家族傳承——以吳炳、萬樹為中心》,《玉溪師范學院學報》2013年第10期。
[13] [清]章學誠《校仇通義》,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年版,第92頁。
[14] 陸勇強《陳維崧年譜》,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2頁。
[15] 陳傅良,也有典籍記作“陳傳良”,“傳”的繁體字“傳”與“傅”極為相近,故訛誤。在陸勇強、馬祖熙、周絢隆三位學者所編著《陳維崧年譜》中均為“陳傅良”,故本書采用“陳傅良”說。
[16] 陸勇強《陳維崧年譜》,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1-16頁。
[17] 陸勇強《陳維崧年譜》,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1頁。
[18] 馬祖熙《陳維崧年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3頁。
[19] 張暉《第三本陳維崧年譜》,2012年8月22日《中華讀書報》。
[20] 阮元《晚學集序》,見桂馥《晚學集》卷首,《續修四庫全書》1458冊,第642頁。
[21] 祁雪芬《考證細致背景宏闊——評周絢隆先生〈陳維崧年譜〉》,《博覽群書》2015年第4期。
[22] 馬祖熙《陳維崧年譜》中宜興陳氏四世祖“宏甫”為“弘甫”。
[23] 周絢隆《陳維崧年譜》,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83頁。
[24] 馮克誠《陳亮、葉適“事功”教育思想與教育論著選讀》,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學苑音像出版社2006年版,第256頁。
[25] 鄭振鐸在其《插圖本中國文學史》,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版,第605頁。
[26] 錢鍾書《談藝錄》,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版,第88頁。
[27] [宋]葉適《題陳止齋帖》,見葉適《水心集》卷二十九,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252頁。
[28] [宋]陳傅良著,周夢江點校《陳傅良先生文集》卷五十,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631頁。
[29] [宋]陳傅良著,周夢江點校《陳傅良先生文集》附錄二,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696頁。
[30] [宋]樓鑰著,顧大朋點校《樓鑰集》卷十七,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363頁。
[31] [清]孫衣言《甌海軼聞》(上),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205-215頁。
[32] 陸勇強《陳維崧家世考述》,《暨南學報》2002年第1期。
[33] 周絢隆《陳維崧年譜》(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頁。
[34] 義興,即宜興,宋太宗趙光義太平興國元年(976),因避太宗年號諱,改義興縣為宜興。直至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才復改回宜興。
[35] [清]陳行山《始祖宋親軍指揮使承先公小傳》,《亳里陳氏家乘》卷十一,民國二十九年(1940)開遠堂藏本。
[36] [清]陳行山《戊子續修家乘述》,見《亳里陳氏家乘》卷首,民國二十九年(1940)開遠堂藏本。
[37] [清]陳行山《二世祖元儀賓達之公傳》,《亳里陳氏家乘》卷十一,民國二十九年(1940)開遠堂藏本。
[38] [明]陳于廷《府尹云衢公小傳》,《亳里陳氏家乘》卷十一,民國二十九年(1940)開遠堂藏本。
[39] [清]陳行山《戊子續修家乘述》,見《亳里陳氏家乘》卷首,民國二十九年(1940)開遠堂藏本。
[40] [清]陳行山《始祖宋親軍指揮使承先公小傳》,《亳里陳氏家乘》卷十一,民國二十九年(1940)開遠堂藏本。
[41] [清]黃宗羲《陳定生先生墓志銘》,見《南雷文定前集》卷七,《國學基本叢書》,北京:商務印書館1937年版,第124頁。
[42] [清]陳維岳《家風賦》,存于《亳里陳氏家乘》卷十八,民國二十九年(1940)開遠堂藏本。
[43] 郭則沄《陳踽公都尉浮湘集序》,《龍顧山房全集》之《駢體文抄》卷二,民國二十五年(1936)刊本。
[44] [清]陳維崧著,陳振鵬標點,李學穎校補《陳維崧集》(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01頁。
[45] 邢蕊杰《清代陽羨文化家族文學活動研究》,蘇州大學2008年博士論文。
[46] 邢蕊杰《清代陽羨文化家族文學活動研究》,蘇州大學2008年博士論文。
[47] 殷亞林《明清之際宜興曲家群體及其家族傳承》一文為“陳于虔”,見《玉溪師范學院學報》2013年第10期。周絢隆《陳維崧年譜》中為“陳于扆”。
[48] 許嘉璐主編,章培恒、喻遂生分史主編《二十四史全譯·明史》第八冊,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5328頁。
[49] 周絢隆《陳維崧年譜》(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0-11頁。
[50] 馬祖熙《陳維崧年譜》中標列宜興陳氏四世祖“宏甫”為“弘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