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熙年間手稿本《迦陵詞》研究
- 劉偉
- 1543字
- 2021-04-02 14:55:37
第一節 宜興地理人文特點
陳維崧(1625-1682),出生于江蘇宜興,陳氏家族在宜興是名門望族,科舉入仕者繁多,并且家族中出過科考狀元(陳于泰)。宜興檔案館所藏《亳里陳氏家乘》[3],對宜興陳氏家族的由來演化及興衰記載極為清楚。隨著該卷《家乘》被陳氏后人捐公,學界對此極為重視,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
宜興,位于江蘇省南部,太湖西岸,現屬江蘇省無錫市所轄縣級市。宜興古有“荊邑”之名,春秋時吳國屬地,后秦時改稱“陽羨”。宜興氣候溫和,山清水秀,物產豐富,人杰地靈,故此地歷史悠久,古韻悠揚,是著名“陶都”,盛產紫砂壺,素有“宜興紫砂甲天下”之美譽。宜興自古文運昌盛,吸引無數文人墨客懷詠,如宋代大文豪蘇軾一生多次到過陽羨(即宜興),認為自己和這里極有緣分,如其在《浣溪沙·送葉淳老》中說:“陽羨姑蘇已買田,相逢誰信是前緣。”[4]蘇軾極為喜歡陽羨的風物民俗,以致想在這里買田置地以養終老,他曾寫有一首《菩薩蠻》,稱贊此地極為適合人居:
買田陽羨吾將老,從來只為溪山好。來往一虛舟,聊隨物外游。有書仍懶著,水調歌歸去。筋力不辭詩,要須風雨時。[5]
蘇軾是一代文化大師,雅興斐然,他曾撰寫過著名的《楚頌帖》,又稱《種橘帖》,亦稱《買田陽羨帖》,其文曰:
吾來陽羨,船入荊溪,意思豁然,如愜平生之欲。逝將歸老,殆是前緣。王逸少云:“我卒當以樂死。”殆非虛言。吾性好種植,能手自接果木,尤好栽橘。陽羨在洞庭上,柑橘栽至易得。當買一小園,種柑橘三百本。屈原作橘頌,吾園若成,當作一亭,名之曰“楚頌”。元豐七年十月二日書。[6]
蘇軾被宜興風土文化所深深吸引,如宋人周輝在《清波雜志》卷三中就明確指出:“東坡初入荊溪,有樂死之語,蓋喜其風土也。”[7]嚴迪昌先生在《清詞史》中寫到陽羨派時指出:“地處太湖西側、江浙接壤而又遍布山陵水川的宜興,在常州府屬八縣中不僅人文薈萃,而且是個政治最為敏感的城邑。在明末,東林、復社的好些魁首和骨干是宜興人,著名的如史孟麟、陳于廷等即是。后者乃陳維崧之祖父。”[8]號稱“清華百年歷史上四大哲人”之一的潘光旦先生在人才學上十分重視從人文地理學方面的考察,如他在研究人才群體時指出,任何一地人才之盛都要考察三個因素,即地理因素、生物因素、文化因素[9]。陽羨就是這樣,以其優越的人文地理環境滋養了一方人杰。宜興陳氏家族之所以由永嘉遷宜興,就是看中宜興的山川秀麗、人文資源豐富,如據陳維岳《家風賦》所言:“由永嘉以卜筑兮,買田宅于陽羨。謂此地之孔樂兮,傍銅官與善卷,山窈窕以蒼蒨兮,水蘊藉而瀏夷。”[10]在古城陽羨(即宜興),還有一個文化特點,即家族文化繁榮,一些文化家族往往都是一門風雅,盛出學者、詩人、書法家、畫家、陶藝大師等。如以詞而論,有些家族詞人輩出,滿門詞客,正如邢蕊杰《清代陽羨文化家族聯姻與詞文學集群生成》一文采取了共時性探討與歷時性分析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其在談到宜興詞家的繁盛時所講:
陳氏家族有陳維崧、陳維嵋、陳維岳、陳宗石、陳維岱、陳履端、陳枋等,儲氏家族有儲福宗、儲欣、儲貞慶、儲方慶、儲國鈞、儲秘書等,萬氏家族有萬樹、萬錦雯、萬廷仕、萬松齡等,徐氏有徐蓀、徐喈鳳、徐翙鳳、徐瑤、徐璣、徐洪鈞等。[11]
宜興自古以來在文化方面積淀就很深厚,尤其到了明朝中后期,可以說宜興文化達到了鼎盛時期,為社會輸送了大量各方面的杰出人才。僅以科舉考試通過進士第為例,據統計,宜興在古代共有386人中進士第,而在明代就有136名,其中包括狀元二位、榜眼三位、探花一位,并且他們大多集中在明代中晚期[12]。由上可知,宜興雖地處三吳邊緣的縣邑,但此間文化發達,滋養了無數文化名人,如此耀眼的社會知名度與影響力,實在令人油然而生敬意。在素有“教授之鄉”的宜興,陳家可謂是詩禮傳家,詞客滿門,而陳維崧就是這片沃土上生長出來的一朵耀眼的詞家芬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