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巴蜀與南亞的文化互動和融合
- 湯洪
- 1315字
- 2021-03-12 16:35:13
一 1655年以前佛經時代“
”的意譯與音譯
西晉前佛經往往采用意譯,譯印度“”多為“秦”“漢”“晉”等。東晉后的譯經者,多采音譯“
”為“震旦”“振旦”“真丹”“真旦”“支那”“至那”“脂那”等。
其一,“”為“秦”說。西晉竺法護(約3—4世紀)所譯《普曜經》卷三《現書品第七》記有六十四種異書,第二十種為“秦書”(2),其梵文為“
”。此或為中國典籍最早有關“
”的翻譯記載,迄今已1700多年。如果我們將竺法護此譯看作“
”研究之始,那么,“
”已有1700年研究歷程。然而,唐地婆訶羅譯此《普曜經》為《方廣大莊嚴經》,該書卷四《示書品第十》譯“
”為“支那書”(3),顯系音譯,與竺法護意譯全然不同。南朝梁僧慧皎《高僧傳》卷三《釋智猛》亦載:“既見猛至,乃問秦地有大乘學不。”(4)“秦地”出自印度僧人之口,或為梵文“
”之音譯。唐僧玄奘《大唐西域記》卷五《羯若鞠阇國》載有玄奘與戒日王的一段對話:
王曰:“大唐國在何方?……”對曰:“當此東北數萬余里,印度所謂摩訶至那國是也。”……至那者,前王之國號;大唐者,我君之國稱。(5)
戒日王還談到昔日秦國天子“早懷遠略,平定海內,風教遐被,德澤遠洽,殊方異域”。故從前后文意揣測,此處玄奘所謂“前王”似當指“秦”。
其二,“”為“漢”說。后秦鳩摩羅什所譯《大莊嚴論經》卷八載:“我昔日曾聞漢地王子眼中生瞙。”(6)此意譯梵文“
”為“漢”。
其三,“”音譯為“支那”等。隋費長房《歷代三寶紀》卷四云:“東國總言脂那,或云真丹,或作震旦,此蓋取聲。”(7)據彭海《漢語佛經中華夏國稱的兩大音系——“震旦”與“脂那”》一文介紹,佛經中Cina之翻譯有胡語和梵語之不同體系。先有胡語之“震旦”,東晉帛尸黎密多羅所譯《佛說灌頂經》載:“閻浮界內有震旦國”,之后有梁僧寶集《經律異相》譯作“振旦”,此外,尚有“真丹”“真旦”等。后有梵語之“支那”,高齊由北天竺來華的那連提耶舍《法護長者經》譯作“脂那”,之后印度來華的達磨笈多譯作“支那”,此外,尚有“止那”“至那”“振那”等,不一而足,但以“支那”使用最夥。據彭海此文,印度“
”之譯詞“脂那”“至那”“支那”比粟特語之Snystn、Cnyrtn譯詞“振旦”“真旦”“震旦”使用要遲(8)。
其四,“支那”無義。唐僧義凈《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三云:“且如西國名大唐為支那者,直是其名,更無別義。”(9)
其五,“支那”為“思維發達、文物昌盛、華言巧黠之國”的意譯。唐僧慧苑《新譯大方廣佛華嚴經音義》卷下云:“支那,亦曰真丹,翻為思維,以其國人多所思慮,多所計作,故以為名,即今此漢國是也。”(10)宋僧法云《翻譯名義集》卷七《諸國第二十八》云:“脂那……一云支那,此云文物國,即贊美此方是衣冠文物之地也。”(11)蘇曼殊1909年5月20日致劉三書信云:
近證得“支那”一語確非“秦”字轉音……及今讀印度古詩《摩訶婆羅多》元文,始知當時已有“支那”之名……考婆羅多朝在西紀前千四百年,正震旦商時。當時印人慕我文化,稱“智巧”耳……而西人所考,多所差舛。今新學人咸謂“支那”乃“秦”字轉音,實非也。(12)
蘇曼殊辨析“支那”非“秦”之轉音,而認同“支那”為“智巧”之意。今人黃興濤亦認為“支那”一詞本身在印度即含有“智慧”之意(13)。以今日新文獻和考古材料綜合審辨,此說似多有附會。